2021-2022年惠阳中山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地理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太阳光 B.陨石 C.星际空间的尘埃 D.准备发射的航天飞机
国外某大学科研团队在月球永久阴影区中发现多处含有水冰的区域(如图),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在月球发现水冰存在的直接证据。据此完成下面2~3题。
2.从天体类型看,月球属于( )
A.卫星 B.小行星 C.恒星 D.彗星
3.有关“水冰月”的研究成果,说明月球( )
A.目前适合人类生存 B.有厚厚的大气层
C.月面温度比较适宜 D.有水存在的迹象
读下图,完成第4~5题。
4. 图中没有涉及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5. 图中天体具有的共同特性是( )。
A.有液态水 B.自身能发光 C.不断运动 D.具有生命
6.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有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石油不属于太阳辐射能
B.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活动、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关
C.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D.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
7. 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 )
A.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B.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C.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 D.太阳表面的氢燃烧
201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照片显示,近期太阳表面完全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可见的太阳黑子,表明太阳已经进入活动极小期。左图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示意图,右图为太阳大气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10题。
8. 太阳活动极小期的间隔约是( )
A.15年 B.11年 C.7年 D.5年
9. 关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层的耀斑增多 B. ②层的耀斑减少
C. ①层的黑子减少 D. ②层的黑子增多
10. 太阳活动极小期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无线电长波通信干扰减小 B.低纬大气能看见美丽极光
C.会减少对人造卫星的破坏 D. 全球范围内不会发生地震
读右图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无法判断
12.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13. 该地可能位于( )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在月球红湾区成功着陆。它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到达月球后,很容易“感冒”(不能正常工作),月夜需转入休眠状态,月午将转入最小工作模式“午休”。据此,完成下面14-15题。
14. “玉兔号”月球车工作时的能量来自( )
A.核能 B.太阳风 C.太阳能 D.风能
15. 易对月球车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月球引力 D.地球运动
读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完成第16~18题。
16.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17. 人类出现于( )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8. 最早的成煤期位于( )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读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 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
A.气温上升、降水增多 B.气温上升、降水减少
C.气温下降、降水增多 C.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20. 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
A.原始鱼类 B.被子植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21~22题。
21. 下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2. 关于A、B、C圈层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圈层B是一个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B.圈层C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C.圈层A、B、C之间有着严格的界线 D.圈层A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2018年12月22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首颗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千米的低空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据此完成下面23~25题。
23. “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逐渐增多 ②气压逐渐降低 ③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④臭氧含量逐渐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 “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地面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的是( )
A.对流层 大气上界 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C.平流层 高层大气 对流层 D.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大气组成成分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
读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26~27题。
26.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②——③ B. ①——④——②
C. ②——③——④ D. ③——④——②
27.影响对流层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17年2月18日《解放军报》报道西藏军区海拔4500米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住上这种新式营房,官兵再不用“四季穿棉袄”了。据此完成第28题。
28. 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空气稀薄,①较弱 B.海拔高,到达的⑤较弱
C.海拔高,风力大,散热块 D.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④作用较弱
29. 我国夏季汽车在暴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图),车内温度高达60℃,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
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30. 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40分。
31.读太阳系行星分布示意图和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回答问题。(20分)
(1)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 。地球在左图中的 (填字母),小行星带位于左图中 和 之间。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内部条件有适宜的 ,适合生物呼吸的 和存在液态水。(12分)
(2)地球内部圈层中,D所在的圈层物质呈 状态,它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A、B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线的依据是因为地震波经过这两界面时 产生了明显的变化。(4分)
(3)地震常给人类带来生命与财产的损失,请你为防灾减灾提出两个建议。(4分)
32. 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甲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乙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甲图中A、B两地近地面,气压较高的是 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图中A、B、C、D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6分)
(2)如果甲图表示的是白天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表示谷地的是 地(填A或B)。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 (白天/夜晚);A、B两地间吹 (海风/陆风)(6分)
(3)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右图用箭头标出气流流动方向。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对大气污染严重),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序号),请说明两点理由。(8分)
2021-2022年惠阳中山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地理试卷(答案)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太阳光 B.陨石 C.星际空间的尘埃 D.准备发射的航天飞机
国外某大学科研团队在月球永久阴影区中发现多处含有水冰的区域(如图),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在月球发现水冰存在的直接证据。据此完成下面2~3题。
2.从天体类型看,月球属于( )
A.卫星 B.小行星 C.恒星 D.彗星
3.有关“水冰月”的研究成果,说明月球( )
A.目前适合人类生存 B.有厚厚的大气层
C.月面温度比较适宜 D.有水存在的迹象
读下图,完成第4~5题。
4. 图中没有涉及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5. 图中天体具有的共同特性是( )。
A.有液态水 B.自身能发光 C.不断运动 D.具有生命
6.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有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石油不属于太阳辐射能
B.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活动、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关
C.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D.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
7. 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 )
A.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B.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C.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 D.太阳表面的氢燃烧
201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照片显示,近期太阳表面完全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可见的太阳黑子,表明太阳已经进入活动极小期。左图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示意图,右图为太阳大气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10题。
8. 太阳活动极小期的间隔约是( )
A.15年 B.11年 C.7年 D.5年
9. 关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层的耀斑增多 B. ②层的耀斑减少
C. ①层的黑子减少 D. ②层的黑子增多
10. 太阳活动极小期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无线电长波通信干扰减小 B.低纬大气能看见美丽极光
C.会减少对人造卫星的破坏 D. 全球范围内不会发生地震
读右图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无法判断
12.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13. 该地可能位于( )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在月球红湾区成功着陆。它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到达月球后,很容易“感冒”(不能正常工作),月夜需转入休眠状态,月午将转入最小工作模式“午休”。据此,完成下面14-15题。
14. “玉兔号”月球车工作时的能量来自( )
A.核能 B.太阳风 C.太阳能 D.风能
15. 易对月球车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月球引力 D.地球运动
读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完成第16~18题。
16.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17. 人类出现于( )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8. 最早的成煤期位于( )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读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 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
A.气温上升、降水增多 B.气温上升、降水减少
C.气温下降、降水增多 C.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20. 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
A.原始鱼类 B.被子植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21~22题。
21. 下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2. 关于A、B、C圈层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圈层B是一个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B.圈层C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C.圈层A、B、C之间有着严格的界线 D.圈层A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2018年12月22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首颗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千米的低空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据此完成下面23~25题。
23. “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逐渐增多 ②气压逐渐降低 ③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④臭氧含量逐渐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 “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地面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的是( )
A.对流层 大气上界 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C.平流层 高层大气 对流层 D.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大气组成成分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
读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26~27题。
26.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②——③ B. ①——④——②
C. ②——③——④ D. ③——④——②
27.影响对流层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17年2月18日《解放军报》报道西藏军区海拔4500米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住上这种新式营房,官兵再不用“四季穿棉袄”了。据此完成第28题。
28. 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空气稀薄,①较弱 B.海拔高,到达的⑤较弱
C.海拔高,风力大,散热块 D.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④作用较弱
29. 我国夏季汽车在暴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图),车内温度高达60℃,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
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30. 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CADDC CABBC BCDCB BDBCC DDADC BBDBC
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40分。
31.读太阳系行星分布示意图和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回答问题。(20分)
(1)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 。地球在左图中的 (填字母),小行星带位于左图中 和 之间。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内部条件有适宜的 ,适合生物呼吸的 和存在液态水。(12分)
(2)地球内部圈层中,D所在的圈层物质呈 状态,它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A、B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线的依据是因为地震波经过这两界面时 产生了明显的变化。(4分)
(3)地震常给人类带来生命与财产的损失,请你为防灾减灾提出两个建议。(4分)
(1)自西向东,C,D,E,温度,大气
(2)液态或熔融,传播速度
(3)准备防灾减灾的物质,学习逃生技能,提高预警设备能力
32. 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甲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乙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甲图中A、B两地近地面,气压较高的是 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图中A、B、C、D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6分)
(2)如果甲图表示的是白天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表示谷地的是 地(填A或B)。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 (白天/夜晚);A、B两地间吹 (海风/陆风)(6分)
(3)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右图用箭头标出气流流动方向。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对大气污染严重),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序号),请说明两点理由。(8分)
(1)B,A,顺时针
(2)B,夜晚,陆风
(3)画图略(顺时针方向)②,城区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多,释放热量多,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