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2 09: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感叹:“谈到中国的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陈寅恪为《宋史职官志考证》一书作序时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目标
了解两宋理学完成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进程,学生能认识到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探究程朱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价值与社会影响,培养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了解宋词、元曲、文人画等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形式,培养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的时空观念素养。
了解三大发明的发展和成熟过程,辨析中韩活字印刷术发明权之争,培养史料实证素养;认识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
了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本民族文字创制所做的努力,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培养对中 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1
2
3
4

儒学在创新中发展
历史流变下的儒学发展
春秋
两汉
隋唐
魏晋南北朝
宋元
五代十国

战国
产生
大宗
低谷
汉学主流
受到冲击
三教合一
下降
复兴
现实需要
自身僵化
外部冲击
1、儒学复兴的背景
材料 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学一直在思想界占有统治地位。可是,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到了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教盛行。玄、佛都提倡心灵的解脱,对人性的探究,也比烦琐的儒学更深入和更理论化。不少知识分子因而研究玄学、佛学。儒学在思想界的地位日渐下降。……宋朝理学的变革,正是在儒学备受挑战的背景下出现的。
---刘炜主编,杭侃著:《中华文明传真(两宋)》,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
问题:阅读材料,分析自魏晋以来儒学面临怎样的社会现实挑战?结合所学,总结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问题:阅读材料,分析自魏晋以来儒学面临怎样的社会现实挑战?结合所学,总结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兴起的背景
①儒道释“三教合一”潮流
②商品经济发展,儒学信仰危机
③理学家们复兴儒学
④宋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
⑤私人讲学之风盛行,推动理学传播
⑥印刷术的发展
面临的挑战:
儒学自身局限性,即思辨性和理论性不强,儒者只研究章句训诂,日渐僵化
儒学又面临来自佛学、道教的冲击
纲常松弛,社会危机
2、理学的建构
朱熹
程朱理学
南宋:集大成者
北宋:创立(北宋五子)
程颢
程颐
周敦颐
张载
邵雍
材料 天理云者……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元无少欠,百理具备。
---汤一介、张耀南、方铭主编:《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程朱是如何定义(理)的?体现理学什么特征?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定义:世界本原,永恒的宇宙和社会法则,天理具体来说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材料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7页
材料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4页
问题:如何才能获取“理”?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什么关系? 他所表达的“人 欲”指的是什么?
材料 朱熹:“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时代产物
继承了。。。
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政风、民风的和谐美好
今天要批判继承,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题:你如何看待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士人思想
小学集注
童蒙须知
世人思想
3、理学的地位与影响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文天祥
林则徐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贞节牌坊——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苦守,一个女人终身幽禁的证明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文艺在开放中繁荣
1、精致的士大夫文化
材料 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与含义阔大、形象众生的诗不同,词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极为精致。尽管宋代词坛还有别一番风貌的歌唱,这就是由苏轼开创的,以辛弃疾为代表人物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问题:结合材料,归纳两宋士大夫文化的发展趋势。
精致、细腻、内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宋代是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词为宋代文学的标志。从文化史的角度而言,词是中国文人的特殊形态的歌,是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
(1)宋词
豪放派:婉约派:
苏轼、辛弃疾
柳永、李清照
材料 中国士人的地位,至宋有一个显著的改变。以世俗地主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赵宋政权明确昭示“(本朝)与士大夫治天下”。这一治国方针的推行,使宋代文官多、官俸高、大臣傲、赏赐重。宋太祖又“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以至“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如此时代文化氛围,自然培育出一个规模庞大的士大夫阶层,他们与前代文人相比,文人意识更为自觉,他们的文化创造活动,也因此渗透着更为强烈的文人气质。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30页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文化发达的政策因素。
(2)文人画
材料 苏轼在诗、书、画同体方面有大量议论。苏轼认为,诗、画之所以相通,在于它们都是从作者胸臆中流出。他在诗中一再吟唱道:“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总之,诗、书、画皆是世人心迹的表现。……他还说:“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38页
问题:归纳总结宋代文人画的特征
诗、书、画一体 格调高雅 神韵超然
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理学的兴起使人们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画家从追求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山水画成为画寄托思绪情怀的方式。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山水画: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3)书法
行书 ---“宋四家”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苏轼 《前赤壁赋》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米芾书法
蔡襄《远蒙帖》
2、勃兴的市民文化
(1)话本、风俗画
材料 史学家们估计,北宋东京大约有一百三十六万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三 万八千人左右。……《清明上河图》显示的市场交易相当繁荣,汴京街道两旁并列着各种牌号的店铺、作坊,其中有酒楼饭店,也有金银铺、质库和医铺,街上的小商小贩,更不可计 数。……到南宋末年,临安人口已逾百万……临安城居民中,从事工商业的居民也数量可观,他们总数量达二十万,约占城区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48-551页
问题:材料反映出怎样的历史现象?
两宋时期,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阶段,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名家辈出,其中,风俗画是当时最大的亮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元曲及元杂剧兴盛
①内容: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②特点: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 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③代表:
关汉卿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鞭挞黑暗的恶势力
A、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B、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C、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科技在实践中进步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1、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三大发明
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②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③宋金战争和蒙古人在灭金战争中,大量使用火器
④南宋制造出枪炮的始祖——突火枪
⑤元朝用金属取代竹筒,发明了威力更大的火铳
元·铜火铳(chong)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洲可谈》
材料 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认定,在韩国清州发现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1377年)为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由韩国政府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清州为《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
---江晓原《技术与发明》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8页
问题:在中韩活字印刷术发明权之争中,怎样证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仍属中国?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毕昇)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早于《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300年
即使朝鲜首先使用了金属活字,那也只是在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所做的技术性改进或发展,这与“发明活字印刷术”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人在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上的发明权都是不可动摇的,韩国充其量只是夺得“铜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而已。
材料 宋代开国以来,实行更为严厉的中央集权措施,虽然产生不少弊端,但相关的政策也在一定时期内营造了相当稳定的政治环境,而这种政治环境对于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条件。
而且,宋代的地租变革放宽了土地买卖的自由度,刺激了庶族地主和一般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商品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财富的流动和增值。在经济因素的支持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活动便得以投放更多的资源。
自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至宋代趋向成熟,取士不问门第,“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都有机会借此进入仕途,提升社会地位,发挥个人的才能。相应地,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科技人才,更容易循着科举之途进入官僚体系,凭借官方的资源以从事科学研究。
---施仲谋、杜若鸿主编《中华文化撷英(下)》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5页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
稳定的政治环境 社会生产力进步 商品市场的发展
科举制的发展 对前代文化成果的继承
这三大发明和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进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成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给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
2、杰出的科学家和农学家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郭守敬最重要的业绩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简仪
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余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农书》里无论是记述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或是栽桑养蚕,总是时时顾及南北的差别,致意于其间的相互交流。

文化在交融中传播
辽夏金元统治者,在与汉族交往时,特别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建设,譬如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金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辽夏金元统治者都学习儒家经典,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等先进文化。当然,文化的互动是由人的互动来完成的。
材料 辽太宗于会同三年(940年)宣布:“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契丹族民谣:“垂杨寄语山丹,你到江南艰难,你那里讨个南婆,我这里嫁个契丹。”
---徐杰舜《宋辽西夏金民族互动过程述论》
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6期
互 鉴 交 融
材料 契丹文字,契丹建国之初,就着手创造自己的文字。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创制契丹大字,后来又创制契丹小字。……
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而创立的词符文字,保留了方块字的字形,乍看好像可以辨识,细看则无一字与汉字相同。……
女真文字在立国不久就创立了,它是仿照契丹文和汉文加以改进后的音节拼音文字,也有大字、小字之分,字体有些像简化汉字。……
蒙古文字。成吉思汗任用畏兀儿人塔塔统阿,以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体蒙古文。忽必烈继位后,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习惯称蒙古新字为八思巴文。
---刘炜主编,杭侃著《中华文明传真(辽夏金元)》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68--69页
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创立文字有何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字是衡量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北方少数民族创立文字,是其文化进步的表现;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