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
一、课程标准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
掌握佛教的创立、发展及传播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地图《古代印度》,知道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认识到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了解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印度的影响,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确立唯物史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代印度,知道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认识到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通过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通过学习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三、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二)教学难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泰姬陵吗?你们知道泰姬陵在哪儿吗?
请学生回答,学生知道则请他简单介绍泰姬陵;学生不知道,则教师出示相关图片,简单介绍泰姬陵。
泰姬陵简介:泰姬陵(Taj Mahal),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沙·贾汗为爱妃泰姬·玛哈尔所造的陵墓。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的经典杰作之一,被誉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誉,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岁月荏苒,古印度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么,印度的文明是从何时开始,又有哪些文明成就呢?这一切都与我们要学的新课有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探究任务一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印度河
★教师引导
展示《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出示材料: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教师讲述
出示古代印度示意图、现代印度地图。
教师讲述:其实古代印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印度国家(印度共和国)并不是一个概念。古代印度并非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即我们常说的印度半岛。
★教师拓展
展示印度半岛地形图。出示材料对“次大陆”“南亚次大陆”进行拓展:“次大陆”含义:面积比洲小,在地理上或政治上有某种程度独立性的陆地。“南亚次大陆”含义:位于亚洲南部,且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靠印度洋,三面环海,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故称南亚次大陆。
★教师引导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而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展示印度流域河水系示意图,出示印度河相关材料: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两山脉之间,经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水量丰沛。
展示古代印度示意图,抛出问题: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为什么这一区域能够诞生早期人类文明?
★教师归纳
河流特点:流量丰富,定期泛滥。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土地:土壤肥沃。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思维拓展
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想一想,古代亚非文明出现在大河流域的原因?
提示:(1)这些大河流域大都位于北纬30°左右,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2)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大河流域交通也很便利。
★教师过渡
1856年,英国人修建西北印度铁路时,在哈拉帕村(今巴基斯坦境内)发现许多坚硬整齐的窑制砖块,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们在哈拉帕村发掘了一座古代城市遗址。由此,古印度文明重见天日。那么,古印度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我们一起来看看。
(2)探究任务二 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教师引导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们在哈拉帕村发掘了一座古代城市遗址。展示图片哈拉帕遗址。
1923年,英国考古学家们又在哈拉帕以南600公里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另外一座史前古城。展示图片摩亨佐·达罗遗址。
★教师讲述
在古代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因为这些遗址首先在哈拉帕地区发掘出来,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由古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创造,出现于公元前23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但是到了公元前18世纪,发展水平极高的哈拉帕文明因不明原因衰亡,至今仍旧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谜。
★教师拓展
展示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遗址的相关资料结合图片感受古代印度早期城市的繁华。
或者也可以拓展古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
★教师讲述
展示雅利安人入侵图片,然后讲述雅利安人入侵的历史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中亚大规模进入印度半岛,扰乱了原住民达罗毗荼人的平静生活,古印度进入吠陀时代。
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取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
★教师拓展
展示雅利安人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区别开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也为学生学习为后面种姓制度埋下伏笔。
雅利安人是说印欧语的白种人,原是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雅利安人分成若干支从这里向欧洲和亚洲迁移。其中,一支雅利安人在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平原定居下来。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取代了印度的原有文明。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安人”,意为“高贵的人”。
★教师过渡
展示古印度列国时代地图,以此过渡,开始讲解孔雀王朝时期的印度。
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逐渐建立起许多奴隶制小国,古代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到公元前3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迅速发展,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半岛南端以为的印度,持续了大约两百年的列国时代结束。
★教师讲述
展示孔雀王朝疆域图,讲述孔雀王朝。
动荡、战乱的古印度终于迎来了一个强者——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古印度进入孔雀帝国时代。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统一的王朝,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具体表现: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然而,到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瓦解,古印度地区又重新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地方政权纷纷独立,外族相继入侵。
★教师拓展
展示阿育王图片和简介。
★教师过渡
纵观古代印度的历史,除了孔雀王朝和莫卧儿王朝在极盛时期短暂的统一过印度,印度历史上大部门时期都是处于分裂和割据的状态的,但古代印度依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那么,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3)探究任务三 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教师讲述
展示印度印章文字图片及相关介绍。
展示阿拉伯数字图片及相关介绍。
展示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图片及相关介绍。
展示佛教、佛像图片及相关介绍。
★教师过渡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那么,雅利安人会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森严的种姓制度
★教师引导
展示材料:当白肤色的雅利安人跨进一块陌生的土地时,有两个最显著的标志把他们与当地的人分开,就是语言和肤色。……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新的征服者把所有的人划分为两部分: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注:“瓦尔那”为“颜色”;“达萨”为“男女敌人”)
——《永恒涅槃——古印度文明探秘》
抛出问题: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雅利安人对原住民持有怎样的态度?雅利安人又是如何区分自己与原住民的不同?
★教师归纳
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然后自己提示归纳。
提示:雅利安人对原住民持有一种敌视、防备的态度,并且用皮肤的颜色来区分自己与原住民的不同,确立统治和被统治的地位。
★教师讲述
高傲的雅利安人用肤色来区分他们与原住民的不同。他们以自己的白色皮肤为荣,认为黑皮肤的达罗毗荼人为卑贱者。随着这种思想的发展,再加上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等级的差别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
★教师引导
展示史料: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gòu)不杂。
——《大唐西域记》卷二
展示图片:出示《原人图》。通过史料和图片,让学生对种姓制度有一个初步了解。
抛出问题:那么种姓制度分为哪几个等级?各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讲述
展示材料:《婆罗门法典》中,印度人被分为四级:一曰祭司,即婆罗门;二曰武士,即刹帝利;三曰工人阶级,即吠舍,包括农民、工人及商人;四曰贱民阶级或奴隶阶级,即戍达罗(首陀罗)。换言之,这四级的人,即祈祷者、打仗者、生产及买卖者、供他人驱使者是也。婆罗门法典规定这四级人的本务及其相互之关系,约略如下:
婆罗门的任务为讲授吠陀,研究吠陀,为自己及为他人主持祭祀,发给施舍之物及接收施舍之物。
刹帝利的任务为保护人民,办理施舍,提供祭品,研究吠陀,并严防自己接近物欲。
吠舍的任务为照顾牛羊,办理施舍,提供祭品,研究吠陀,经营买卖,以款贷人,耕种土地。
戍达罗的任务则为规规矩矩侍候上举三阶级的人。
——《世界通史》
提出问题: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哪几个等级?各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教师互动
教师提问,找学生逐一回答,这样做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最高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教师讲述
然而,首陀罗还不是当时印度社会最底层的人。在当时还有一群人被排除在四个等级之外,他们就是“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教师归纳
展示种姓制度等级示意图,教师归纳。
等级名称 人员构成 职责和义务
第一等级: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吠 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者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是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教师讲述
展示材料:史料一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而作为高级种姓婆罗门所享用的食物,其他种姓的人都可以吃;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史料二 《摩奴法典》规定:首陀罗辱骂前三种姓,就割去舌头。婆罗门侮辱首陀罗将被处以罚款;出身低贱者无论用哪个肢体击打出身高贵者,该肢体就将被切断。首陀罗对婆罗门提出意见,就把滚油灌入耳中和口中;首陀罗与高种姓者同坐一桌,要在臀部烙印。
提出问题: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哪些特征?
★教师互动
教师提问,找学生归纳回答,这样做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示: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教师讲述
出示《原人图》,展示材料: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祭司编了一个神话:诸神在分割原始巨人普鲁沙时,其手、嘴、双腿、双脚分别化成了一种种姓。
提出问题: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为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问题思考
同学们,种姓制度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成员内部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护统治及社会安定。但是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给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
★教师拓展
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为特征。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一直延续下来,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度独立以后,虽然种姓制度在名义上被废除,但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仍然有很大影响。
展示相关新闻,让学生感受在今天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的残余。
总结:当今的印度社会并不是人人平等的,种姓制度的劣根依然在荼毒当今的印度社会。在追求平等的路上,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师过渡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正是因为森严的种姓制度,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从而推动了佛教的产生。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教师引导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种姓制度。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日益遭到反对,一方面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利的刹帝利的地位日益提高,他们极力想要打破婆罗门的至高无上的种姓特权;另一方面,种姓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佛教产生。
★教师讲述
展示释迦牟尼的图片及相关简介,讲述佛教的创立。
展示材料佛教的教义,讲述佛教的发展。
展示阿育王和佛教传播图,讲述佛教的传播。
★教师拓展
展示中印边境冲突的新闻,引导同学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中印关系?
五、板书设计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
2.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3.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内容
2.特征
3.影响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
2.发展
3.传播
六、课堂总结
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发展中,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对在当今印度社会仍然产生消极影响。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基本脱离教材,以教师补充拓展为主,尽可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古代印度。然而,古代印度历史琐碎,讲解又浅尝辄止,容易导致学生在“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这一节思维混乱,教学效果欠佳。另外,由于准备不充分,时间有些仓促,一些拓展内容走马观花地一讲而过。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改正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