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昔”等16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二、教学过程
开场: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天津市北辰区华辰学校的王燕敏老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识写字词,提升能力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本课的生字你会读吗?请你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jué fàn wèi xī xiào huái huò chéng chì
崛 范 魏 晰 效 淮 惑 惩 斥
你都读对了吗?读错的字音可以多读几遍。
2.练读生词,积累词语
这些词语也是需要大家掌握的,先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出示: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左顾右盼
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我们来看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字。先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这些字:
肃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书写“肃”时,要注意它的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我们还要注意“赞、效、顾”这三个字的写法。
“赞”上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左边“先”的竖弯钩要变成竖提。
“效”左半部分的“交”作部件后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
“顾”左右两部分写均衡,左半部分的笔顺为:横、撇、横折钩、竖提。
(二)初读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1.预习质疑
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很多疑问,我们来交流交流。有的同学说不理解“修身课”“光耀门楣”“当效此生”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来解决。还有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占有一块地盘?”“为什么说‘中华不振’?”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寻求答案。课前预习的时候,老师还让同学们借助网络和课外书籍查阅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你们查到的这些资料,也会帮助我们解决阅读课文时出现的疑惑。
2.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概括文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请在文中划分出来。很多同学借助过渡段第10自然段“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划分出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有同学还关注到第15自然段开头“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句话中的时间、地点,划分出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每件事情讲的是什么内容。这位同学说,第一件事讲的是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他能够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进行梳理,概括得非常准确。请大家也用这样的方法来概括第二、三件事的内容吧。第二件事讲的是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第三件事讲的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刚才我们梳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现在请同学们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说清楚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要理清楚几件事情的关系。请同学们思考:这三件事,哪件是结果,哪件是原因?
有同学发现了课文并不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而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第一件事是结果,第二、三件事是原因。我们可以用连接词“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请同学们尝试着说一说。“周恩来之所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请同学们先将三件事按照时间顺序排一排。有同学是这样排的: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到了东北奉天;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从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回来后的新学年的修身课上。我们理清了时间关系后,可以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三件事连起来,这样就可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试一试?这位同学是这样说的“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初到东北奉天,伯父告诫他不要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因此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借问题激发查阅资料的兴趣
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中华不振’?为什么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占有一块地盘?”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它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画出相关语句。
有的同学从第11自然段伯父嘱咐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中华不振;有的同学从第16自然段中国巡警和围观的中国人的表现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中华不振。在我们阅读课文时,如果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再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理解。
老师还看到有的同学在第15自然段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和其他地方大不相同的语句处标注出了“中华不振”,谁能说说此刻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有的同学想知道当时中国的其他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会怕外国人?当时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要想真正解答这些疑问,就需要借助我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
(四)结合背景资料,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
1.结合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交流一下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吧。
有的同学交流的内容是: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造成国力迅速衰落,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有的同学交流的内容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还有的同学交流了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入侵中国的战争。这次战争硝烟四起,圆明园被毁,大量文物流失,给中国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这些都是当时的社会大事。
还有的同学搜集到了100多年前中国社会状况的照片。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强入侵导致中国的土地上民不聊生,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也正因此,十二岁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3.结合《大江歌罢掉头东》进一步感受他的远大志向
1917年,十九岁的周恩来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新路,毅然决定东渡日本,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这一诗篇,来表达他济世救国的凌云壮志和战斗豪情。“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他远渡日本就是为了继续深入钻研社会科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诗句中表达出了他的决心与抱负,让我们感受到他济世救国的英雄气概。
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不仅仅是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他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濒临绝境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也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五)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呢?请你想一想写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有的同学说读书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有的同学说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还有的同学说现在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让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强大。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老师希望你们都能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六)布置作业
我们本节课的作业是:
1.抄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要求会写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3.预习习作《写信》。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共27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语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左顾右盼
竖弯钩要变成
竖提
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
“修身课”“光耀门楣”“当效此生”
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来解决。
“为什么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占有一块地盘?
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请在文中划分出来。
第一件事:1~10自然段
第二件事:11~14自然段
第三件事:15~17自然段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每件事情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进行梳理
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的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的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请同学们思考:这三件事,哪件是结果,哪件是原因?
第一件事是结果,第二、三件事是原因。
之所以……是因为……
周恩来之所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请同学们先将三件事按照时间顺序排一排。
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到了东北奉天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从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回来后的新学年的修身课上
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初到东北奉天,伯父告诫他不要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因此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为什么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占有一块地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画出相关语句。
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
中华不振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
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
女人。
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中华不振
当时中国的其他地方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会怕外国人?
当时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交流一下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吧。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造成国力迅速衰落,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入侵中国的战争。这次战争硝烟四起,圆明园被毁,大量文物流失,给中国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当时的社会大事
100多年前中国社会状况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决心与抱负 济世救国
振兴中华
大江歌罢掉头东
作为祖国的希望,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呢?请你想一想写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读书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
现在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让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强大。
1.抄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要求会写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3.预习习作《写信》。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