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认识村落的产生,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通过了解集镇的多种成因,认识集镇的作用,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通过了解城市的多种功能和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通过了解民居特点的成因、各地不同的民居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居住形式的变化;集镇的成因及对市场繁荣的作用;城市的多种功能;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及成因。
难点:城市的多种功能;世界各地民居的不同特点。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人类最初是住在洞穴里,当时的人们以狩猎为生。在洞穴中他们很安全。当冰川撒回到北方时,气候变得溫暧潮湿,植物生长,阳光让人们走出洞门,正如它催发了花开。同时,冰河消融让其他地区的肥沃土得以显露,大批畜群也随之而去,离开人类居住的平原—一这意味着狩猎不再是可靠的食物来源。大约是在1万年前,农业定居地诞生了,定居也意味着房屋。
——摘编自加得纳《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交》
【新课讲授】
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的演变
【教师活动】出示居住形式演变示意图
2.村落的产生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关于“兴隆洼遗址”相关内容,并思考为什么它被誉为“华夏第一村”呢?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该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
该遗址发掘出170多座半穴居房址。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看了居住形式演变的示意图,知道了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到“巢居”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筑屋的演变,8000多年前就有如此之多的半穴居建筑,被誉为“华夏第一村”实至名归。
【教师活动】早期的人类都是以狩猎为生,以穴居、巢居等为主,为什么人类开始建造房屋了呢?
【学生活动】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有了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生产的产生使人类能够进行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教师活动】总结: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教师活动】讲述: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也存在大量原始村落遗址。我们发现村落的产生都是在大河流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活动】
大河流域农业定居地的出现较早,原始农业较为发达。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54页历史纵横内容与图片,你能发现这个遗址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每间房屋有好几个房间;2.房间建有炉灶和地窖;3.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工具、装饰品和塑像。
【教师活动】提问:什么是村落呢?
【学生活动】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教师活动】村落建有住宅、仓禀、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了居住、仓储与集体活动的空间,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集镇的出现
1.集镇的产生
【教师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落的出现,物品交换也随之出现。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系辞》
【教师活动】在商朝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镇。阅读教材55页第1段内容,思考集镇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答案示例:
(1)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
(2)雏形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3)集镇的形成
①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②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集镇形成。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一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材料二 北宋都城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货币的发达,正说明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材料三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兴起,至两宋而大盛,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教师活动】在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不仅与商业活动有关,有的集镇还与政治、军事有关,如唐朝的藩镇制度。两宋以来集镇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商业上,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其吸引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宋以后的朝代的集镇是如何发展的呢?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900多千米。
【教师活动】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教师活动】明朝的商业集镇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活动】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的产生
城市的概念
【教师活动】出示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指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早期城市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教师活动】讲述: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也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中国古代的城市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中,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主要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教师活动】早在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中国古代的城市是如何发展的呢?
(1)构成: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
(2)发展
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等都有规定;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西方古代的城市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1)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①古希腊的城市: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的城市:其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房略矮小。
【教师活动】四合院是中国古代的代表性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他地区的建筑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早期文明地区的民居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两河流域的民居 古代埃及的民居
地理环境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干燥少雨,气候干热
建筑材料 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等 泥,木材和椰子叶等
基本结构 前庭、前室与主室 庭院、柱廊等
2.中国古代的民居
远古时期的民居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①两大类型:巢居和穴居。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②发展: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以来的民居
①特点: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②结构: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明清的民居
①结构: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3.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1)结构:中庭、凹室、正屋等
①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③古罗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更多的房间和列柱庭院。
(2)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材料和主要特征
①主要材料:木、石、砖,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②主要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3)古罗马建筑的发展
①集体住宅: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结合面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
②复合式公寓: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许多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
4.美洲的民居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5.世界各地民居特点不同的原因
(1)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3)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关
深化探究
探究一: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都城多呈方正规则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府城、州、县城一般也按此规则布局。
②中国古代城市主要作为各级封建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城市是层层政权控制下的政治中心,是封建统治的强大堡垒,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2)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现出“天人合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人地观,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等。
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
探究二: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与规划思想
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西方古代城市一般以教堂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教堂广场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分布,城市轮廓比交自由。
②西方古代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以商人为主的市民是城市较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
(2)西方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中世纪时天主教势力较大,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凸显了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天主教的核心地位淡化,西方古代城市规划中公共活动场所出现。②西方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西方重视商业的发展,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三、城市的产生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学 案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认识村落的产生,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通过了解集镇的多种成因,认识集镇的作用,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通过了解城市的多种功能和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通过了解民居特点的成因、各地不同的民居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人类居住形式的变化;集镇的成因及对市场繁荣的作用;城市的多种功能;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及成因。
难点:城市的多种功能;世界各地民居的不同特点。
探学新知
村落的产生
居住形式的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村落
含义: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产生前提:农业定居地的出现。
原始村落分布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此外还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
构成:住宅、仓禀、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影响: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集镇的出现
集镇的产生
(1)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
(2)雏形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3)集镇的形成
①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②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集镇形成。
集镇的发展
两宋: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其吸引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的产生
城市的概念: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早期城市
(1)两河流域的城市: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2)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构成: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
(2)发展
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等都有规定;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①古希腊的城市: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的城市:其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世界各地民居特点不同的原因
(1)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3)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关
2.早期文明地区的民居
两河流域的民居 古代埃及的民居
地理环境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干燥少雨,气候干热
建筑材料 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等 泥,木材和椰子叶等
基本结构 前庭、前室与主室 庭院、柱廊等
中国古代的民居
远古时期的民居
①两大类型:巢居和穴居。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②发展: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以来的民居
①特点: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②结构: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明清的民居
①结构: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1)结构:中庭、凹室、正屋等
①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③古罗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更多的房间和列柱庭院。
(2)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材料和主要特征
①主要材料:木、石、砖,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②主要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3)古罗马建筑的发展
①集体住宅: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结合面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
②复合式公寓: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许多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
美洲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深化探究
探究一: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都城多呈方正规则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府城、州、县城一般也按此规则布局。
②中国古代城市主要作为各级封建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城市是层层政权控制下的政治中心,是封建统治的强大堡垒,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2)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现出“天人合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人地观,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等。
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
探究二: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与规划思想
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西方古代城市一般以教堂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教堂广场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分布,城市轮廓比交自由。
②西方古代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以商人为主的市民是城市较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
(2)西方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中世纪时天主教势力较大,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凸显了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天主教的核心地位淡化,西方古代城市规划中公共活动场所出现。②西方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西方重视商业的发展,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随堂训练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这反映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的关系 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2.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方法,沟通内外空间。这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观念 B.上下有序的礼制 C.自足封闭的色彩 D.男尊女卑的思想
3.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 )
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
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4.有学者指出,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该学者意在强调集镇( )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5.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一农村城市一半农村城市一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市场的方向。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 )
A.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B.促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6.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7.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B.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C.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 D.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
8.2019年7月,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平民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聚落群( )
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可知,原始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的关系,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农业与村落形成的关系,排除B项;C项属于村落的功能,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与外国原始村落规模的对比,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采用……建筑方法,沟通内外空间”,即通过多种建筑方法采光通风,将室内空间与自然连通,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汉口镇。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口镇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贸易兴盛,许多来自不同地域的商人在此从事区域性长途贸易,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排除D项。题干中没有将汉口镇和其他商业城市进行比较,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看出汉口镇城市布局严整有序,排除B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有 涉及,与集镇都有关系,但都比较片面,故排除。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了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经济的商品化,A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说明商品生产规模扩大,C项错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并没有实现商业化,D项不符合史实。
6.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大都市人口规模缩小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减小了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C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直接联系,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缩小关系不大,B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两朝城市的发展影响很小,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民居。根据材料“《甘肃通志》”“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可知,这是北方的窑洞,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甘肃通志》”可知材料中民居在我国北方,故B项错误;“陶复陶穴”意为挖土开窗挖窑,且土楼主要是在南方,故C 项错误;帐篷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居所,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聚落群中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起源,A项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B项错误;秦朝时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项错误。(共48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人类最初是住在洞穴里,当时的人们以狩猎为生。在洞穴中他们很安全。当冰川撒回到北方时,气候变得溫暧潮湿,植物生长,阳光让人们走出洞门,正如它催发了花开。同时,冰河消融让其他地区的肥沃土得以显露,大批畜群也随之而去,离开人类居住的平原—一这意味着狩猎不再是可靠的食物来源。大约是在1万年前,农业定居地诞生了,定居也意味着房屋。
——摘编自加得纳《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交》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认识村落的产生,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2.通过了解集镇的多种成因,认识集镇的作用,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3.通过了解城市的多种功能和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4.通过了解民居特点的成因、各地不同的民居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目
录
村落的产生
集镇的出现
城市的产生
世界各地的民居
村落的产生
1
壹
兴隆洼遗址,发现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也存在大量原始村落遗址。
为什么村落的产生都是在大河流域?
大河流域农业定居地的出现较早,原始农业较为发达。
耶莫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装饰品和塑像。
历史纵横
1.每间房屋有好几个房间;
2.房间建有炉灶和地窖;
3.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工具、装饰品和塑像。
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村落
村落建有住宅、仓禀、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了居住、仓储与集体活动的空间,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集镇的出现
2
贰
“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系辞》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落的出现,物品交换也随之出现。
在商朝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镇。集镇是如何产生的呢?
(1)前提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
(2)雏形的出现:
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3)集镇的形成
①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②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集镇形成。
材料一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安禄山
材料二 北宋都城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货币的发达,正说明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材料三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兴起,至两宋而大盛,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不仅与商业活动有关,有的集镇还与政治、军事有关,如唐朝的藩镇制度。两宋以来集镇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商业上,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其吸引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900多千米。
宋以后的朝代的集镇是如何发展的呢?
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材料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明朝的商业集镇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呢?
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的产生
3
叁
城市
城市是指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也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材料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中,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主要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中国古代的城市
早在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中国古代的城市是如何发展的呢?
(1)构成: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
(2)发展
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等都有规定;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西方古代的城市
(1)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①古希腊的城市: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的城市:其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世界各地的民居
4
肆
材料 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房略矮小。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的代表性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他地区的建筑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早期文明地区的民居
两河流域的民居 古代埃及的民居
地理环境
建筑材料
基本结构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等
前庭、前室与主室
干燥少雨,气候干热
泥,木材和椰子叶等
庭院、柱廊等
中国古代的民居
①两大类型:巢居和穴居。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②发展: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1)先秦以来的民居
①特点:
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②结构:
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2)明清的民居
①结构:
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类型:
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1)结构:中庭、凹室、正屋等
①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③古罗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更多的房间和列柱庭院。
(2)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材料和主要特征
①主要材料:木、石、砖,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②主要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3)古罗马建筑的发展
①集体住宅: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结合面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
②复合式公寓: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许多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
美洲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世界各地民居特点不同的原因
(1)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3)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关
深化探究
探究一: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都城多呈方正规则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府城、州、县城一般也按此规则布局。
②中国古代城市主要作为各级封建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城市是层层政权控制下的政治中心,是封建统治的强大堡垒,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2)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现出“天人合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人地观,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等。
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
深化探究
探究二: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与规划思想
(1)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西方古代城市一般以教堂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教堂广场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分布,城市轮廓比交自由。
②西方古代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以商人为主的市民是城市较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
(2)西方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中世纪时天主教势力较大,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凸显了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天主教的核心地位淡化,西方古代城市规划中公共活动场所出现。②西方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西方重视商业的发展,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随堂训练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这反映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的关系
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A
解析:由材料“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可知,原始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的关系,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农业与村落形成的关系,排除B项;C项属于村落的功能,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与外国原始村落规模的对比,排除D项。
随堂训练
2.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方法,沟通内外空间。这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观念 B.上下有序的礼制
C.自足封闭的色彩 D.男尊女卑的思想
A
解析:“采用……建筑方法,沟通内外空间”,即通过多种建筑方法采光通风,将室内空间与自然连通,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随堂训练
3.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 )
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
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汉口镇。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口镇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贸易兴盛,许多来自不同地域的商人在此从事区域性长途贸易,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排除D项。题干中没有将汉口镇和其他商业城市进行比较,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看出汉口镇城市布局严整有序,排除B项。
C
随堂训练
4.有学者指出,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该学者意在强调集镇( )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有 涉及,与集镇都有关系,但都比较片面,故排除。
D
随堂训练
5.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一农村城市一半农村城市一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市场的方向。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 )
A.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B.促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了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经济的商品化,A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说明商品生产规模扩大,C项错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并没有实现商业化,D项不符合史实。
A
随堂训练
6.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C
解析:明清时期大都市人口规模缩小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减小了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C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直接联系,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缩小关系不大,B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两朝城市的发展影响很小,D项错误。
随堂训练
7.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B.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C.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 D.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民居。根据材料“《甘肃通志》”“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可知,这是北方的窑洞,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甘肃通志》”可知材料中民居在我国北方,故B项错误;“陶复陶穴”意为挖土开窗挖窑,且土楼主要是在南方,故C 项错误;帐篷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居所,故D项错误。
A
随堂训练
8.2019年7月,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平民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聚落群( )
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聚落群中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起源,A项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B项错误;秦朝时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项错误。
D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