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家国情怀: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1.唯物史观
(1)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上海等大城市进行的稳定经济的措施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
学习目标
3.历史解释:(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成功的经验,当时只有借鉴苏联发展模式。
②因为我国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③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一五”计划的特点
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在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
学习目标
难点
重点
重点: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重难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02
人民政权的巩固
03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0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意义
2.开国大典
(1)举行: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2.开国大典
(2)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02
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需要肃清;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人民政权急需巩固
时间 1950年夏开始
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果 衣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土地改革是稳固新中国政权的重大举措。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十分密切,农民一生都盼望着有一块土地。如果土地改革失败,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会失去亿万农民的支持,工农联盟就会瓦解,新中国政权就会不稳固,甚至垮台。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银元之战”是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的一场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商店也积极配合,拒收银元。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行动,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米棉之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国内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紧急从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物价风潮,仅十天左右就被平息。人民政府经过这次斗争,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背景:新中国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开展: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打击对象:不法的金融、商业资产阶级,即投机商人。
(4)实质:争夺市场领导权。
(5)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3.抗美援朝战争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略战争。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朝鲜政府请求援助。
3.抗美援朝战争
(2)开始: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抗美援朝战争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3.抗美援朝战争
杨根思
罗盛教
黄继光
邱少云
杨根思是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三连连长。在抗美援朝第次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在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实施分割围歼。杨根思奉命坚守1071.1高地,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他们连续打退了号称“王牌”美军的八次进攻。当敌人再次涌上来时,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和鲜血实现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级国旗勋章。
03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摘自《周恩来传》
材料二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摘自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通过材料对比新旧中国的外交有何不同?
旧中国是屈辱的外交;
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1)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2)成就:同苏联等国家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3)认识:新中国奉行“一边倒”方针,表明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味追随苏联,丧失独立性,也不意味着中国拒绝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1.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地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思来代表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千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诉求。
(2)中国将继续做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率,同国际社会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这段讲话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系统宣言,将成为外界观察当代中国外交及其未来走势的重要依据。
4.“求同存异”方针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
(1)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3)作用: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04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实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又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原料,积累资金,提供市场。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在经过……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古生产总值的99.6%,企业逐步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通过材料总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特点。
(1)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2)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并举。
(4)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2.社会主义改造
(1)完成:195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通过宪法: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5.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原则的不同点。
《共同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巩固练习
1.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巩固练习
2.为了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毛泽东一生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下列著作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的是(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巩固练习
3.到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使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通过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帮助农民。这些举措( )
A.是国民经济调整的表现
B.可增强农民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
C.奠定了国有经济的基础
D.有助于构建新中国合理的经济结构
B
巩固练习
4.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和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在斗争中所达到的爱国主义的一致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帮助……使军队团结一致,使刚冒头的地方主义不能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D.鼓舞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A
巩固练习
5.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这说明( )
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
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
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C
巩固练习
6.建国初,一支国民党军残部几千人窜入缅甸境内并盘踞十年之久,且不时越界对云南边境进行骚扰破坏活动,而缅方却无力将其驱逐出境。在此期间,国内曾有一部分人多次主张越境追击以绝后患,但周恩来均予以坚决制止。周恩来此举旨在( )
A.保证万隆会议顺利进行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避免激化朝鲜战场形势 D.防止开国大典节外生枝
B
巩固练习
7.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稳步推进。由农业及副业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40%左右,而国家对农业投资比重仅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7.1%。上述现象表明(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C.农业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D
巩固练习
8.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了人大会议代表的高度赞扬,旅大市代表刘立富说,他从小就当小贩学徒,卖过豆腐,十四岁就在码头上背豆饼,“挨皮鞭,挨木棒是家常便饭。可是现在,我们这些被瞧不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公了!”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 )
A.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B.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首要任务
C.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D.新中国基层民主制度初步建立
A
巩固练习
9.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一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巩固练习
10.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这不仅是宁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 )
A.有助于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B.推动了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
C.表明宁夏取得了高度自治权
D.开创了我国民族自治的先例
A
谢谢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上海等大城市进行的稳定经济的措施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
2.家国情怀: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历史解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成功的经验,当时只有借鉴苏联发展模式。
②因为我国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③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一五”计划的特点
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在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新课讲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师】阅读教材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1)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师】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师】多媒体出示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师】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意义?
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师】上图展示了国旗、国徽和国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开国大典的内容。
开国大典
举行: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2)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人民政权的巩固
【师】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下图展示了分到土地的农民场景,通过教材总结归纳土地改革的背景、时间、纲领、结果、意义。
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需要肃清;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人民政权急需巩固
时间 1950年夏开始
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果 衣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师】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土地改革是稳固新中国政权的重大举措。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十分密切,农民一生都盼望着有一块土地。如果土地改革失败,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会失去亿万农民的支持,工农联盟就会瓦解,新中国政权就会不稳固,甚至垮台。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师】通过“历史纵横”了解什么是“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银元之战”是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的一场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商店也积极配合,拒收银元。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行动,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
“米棉之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国内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紧急从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物价风潮,仅十天左右就被平息。人民政府经过这次斗争,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师】通过材料和教材总结归纳“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背景、实质、打击对象、结果。
(1)背景:新中国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开展: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打击对象:不法的金融、商业资产阶级,即投机商人。
(4)实质:争夺市场领导权。
(5)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3.抗美援朝战争
【师】上述图片反映了中国抗美援朝的史实,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内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要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通过图片和教材总结归纳抗美援朝的背景、结果、意义。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略战争。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朝鲜政府请求援助。
(2)开始: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彭德怀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杨根思 邱少云 黄继光罗盛教
【师】通过“历史纵横”深入了解“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杨根思是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三连连长。在抗美援朝第次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在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实施分割围歼。杨根思奉命坚守1071.1高地,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他们连续打退了号称“王牌”美军的八次进攻。当敌人再次涌上来时,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和鲜血实现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级国旗勋章。
【师】通过史料体会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师】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摘自《周恩来传》
材料二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摘自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师】通过材料对比新旧中国的外交有何不同?
生:旧中国是屈辱的外交;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分别有何含义?
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师】通过教材总结新中国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生: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同时,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成就:同苏联等国家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3)认识:新中国奉行“一边倒”方针,表明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味追随苏联,丧失独立性,也不意味着中国拒绝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2.参加日内瓦会议
【师】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是哪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是何时?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有何地位?这次会议取得了什么成果?请同学们通过教材回答。
生: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地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谁提出的?为解决什么为题而提出?有哪些内容?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1)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思来代表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千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师】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诉求。
(2)中国将继续做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率,同国际社会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这段讲话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系统宣言,将成为外界观察当代中国外交及其未来走势的重要依据。
4.“求同存异”方针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史料阅读”的内容学习“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作用。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
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3)作用: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师】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师】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教材总结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间、内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实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又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原料,积累资金,提供市场。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在经过……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古生产总值的99.6%,企业逐步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师】通过材料总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特点。
生:(1)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2)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并举。
(4)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通过教材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状况和意义。
完成:195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师】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提前完成。
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部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师】上图展示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场景,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归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内容。
(1)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通过宪法: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师】请同学们联系所学知识比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原则的不同点。
生:《共同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师】这些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后总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会设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现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板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成立:1949年10月1日
人民政权的巩固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整顿财政
抗美援朝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大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 案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上海等大城市进行的稳定经济的措施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
2.家国情怀: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历史解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成功的经验,当时只有借鉴苏联发展模式。
②因为我国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③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一五”计划的特点
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在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
重点: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
探学新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开国大典
(1)举行: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2)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人民政权的巩固
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需要肃清;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人民政权急需巩固
时间 1950年夏开始
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果 衣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背景:新中国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开展: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3.抗美援朝战争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略战争。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朝鲜政府请求援助。
(2)开始: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1)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同苏联等国家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3)认识:新中国奉行“一边倒”方针,表明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味追随苏联,丧失独立性,也不意味着中国拒绝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地位:这是断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思来代表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千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4.“求同存异”方针
(1)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3)作用: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实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又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
(1)完成:195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部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通过宪法: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5.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化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基础,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随堂训练
1.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为了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毛泽东一生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下列著作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的是(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3.到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使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通过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帮助农民。这些举措( )
A.是国民经济调整的表现 B.可增强农民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
C.奠定了国有经济的基础 D.有助于构建新中国合理的经济结构
4.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和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在斗争中所达到的爱国主义的一致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帮助……使军队团结一致,使刚冒头的地方主义不能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D.鼓舞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5.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这说明( )
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 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
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6.建国初,一支国民党军残部几千人窜入缅甸境内并盘踞十年之久,且不时越界对云南边境进行骚扰破坏活动,而缅方却无力将其驱逐出境。在此期间,国内曾有一部分人多次主张越境追击以绝后患,但周恩来均予以坚决制止。周恩来此举旨在( )
A.保证万隆会议顺利进行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避免激化朝鲜战场形势 D.防止开国大典节外生枝
7.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稳步推进。由农业及副业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40%左右,而国家对农业投资比重仅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7.1%。上述现象表明(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C.农业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8.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了人大会议代表的高度赞扬,旅大市代表刘立富说,他从小就当小贩学徒,卖过豆腐,十四岁就在码头上背豆饼,“挨皮鞭,挨木棒是家常便饭。可是现在,我们这些被瞧不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公了!”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 )
A.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B.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首要任务
C.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D.新中国基层民主制度初步建立
9.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一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这不仅是宁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 )
A.有助于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B.推动了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
C.表明宁夏取得了高度自治权 D.开创了我国民族自治的先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项 分析 结论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A项排除 ×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B项正确 √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1999年“依法治国”才写入宪法,C项排除 ×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项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D项排除 ×
2.答案:B
3.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多方面帮助,这有利于增强农民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从而巩固人民政权,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帮助农民的政策,并非国民经济调整,与构建合理经济结构关系不大,故排除A、D两项;土地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与国有经济关系不大,故排除C项。
4.答案:A
5.答案:C
解析: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以及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都体现了我国一直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正确。A错在“领导者”,故排除。万隆会议以及日内瓦会议召开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故排除B。和平外交符合我国利益,于世界和平有利,D与题无关,故排除。故选:C。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政协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根据材料可知,只要有一个中心,同时中心和周边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二者共同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协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代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材料相符,故选B项;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与材料中心和周边互动不符,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