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课
堂
导
入
《两只老虎》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儿歌。北伐时的《国民革命歌》与它的曲调相同。随着北伐的进行,这首《国民革命歌》很快传遍了全国。
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战争中涌现出的“北伐名将”有谁?北伐战争的结果怎样
第15课
国共合作
与
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等基本史实,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重点)
2.理解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及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难点)
3.通过学习,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第一章节
国共合作的实现
京汉铁路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党人们认识到,必须团结同盟者,才能战胜敌人。且共产党员人数仅约420人,缺乏斗争经验。
孙中山发起的运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他痛切的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此时国民党人数约7800人。
现实的需要让两党逐渐走到一起,实现共同目标。
为何要合作?
1.准备——中国三大的召开
时间:
内容:
1923年6月
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合作方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革命同盟
工人
农民
小资产阶级
民族
资产阶级
这种方式也叫党内合作
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时间
地点
中共代表
内容
1924年1月
广州
李大钊 林伯渠 毛泽东 瞿秋白
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孙中山走出会场
对比一下新旧三民主义,思考“新”在哪些方面?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改善和扶助工人和农民,提出反封。
三大政策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成果——黄埔军校的创办
建立
领导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校徽
期数 入选人数 毕业人数 开堂科目
第一期 500 645 步兵
第二期 449 449 步兵 炮兵 工兵 辎重 宪兵
第三期 1301 1233 步兵 骑兵
第四期 2680 2654 步兵 炮兵 工兵 政治 经理
第五期 3320 2418 步兵 炮兵 工兵 政治 经理
第六期 4400 3970 步兵 炮兵 工兵 政治 经理 交通
第七期 2200 1518 步兵 炮兵 工兵 辎重
思考黄埔军校开堂科目的特点以及作用。
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
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黄埔军校毕业的将领徐向前、左权、林彪、陈赓、胡宗南、杜聿明、戴安澜、宋希濂、方先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除了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其目的之一还有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植树造林愿望。这一设定被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沿用到现在。
孙中山北京葬礼
南京中山陵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主席:汪精卫)。
第二章节
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高潮
广州国民政府
孙传芳
兵力20万
张作霖
兵力35万
吴佩孚
兵力20万
北伐目标是谁?
实力相差如此之大,北伐目的最终达到了没?
约10万
目的
开始时间
领导机构
总司令
北伐对象
重要战役
主要战场
1926年7月
广州国民政府
蒋介石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推翻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汀四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小组学习,完成表格内容。
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
(台上左一为蒋介石)
湖南、湖北
战争经过
1926.7 北伐开始
1926.8 湖南
1926.8 湖北
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1926.10 武昌(吴佩孚主力被灭)
叶挺,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全团2100多人,设3个营及直辖队,是国共合作时由中共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
叶挺
1926.10江西(孙传芳主力被灭)
1926.12福建
1927.2 浙江
1927.3 安徽江苏
结果:吴佩孚、孙传芳主力被消灭,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撼全国。
1927年国民政府从迁到武汉
材料一: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
材料二:根据敌我双方的军力情况,北伐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
材料三: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四:从军队数量说,北洋军阀大大超过了国民革命军。但他们反动腐朽,祸国殃民,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三大派之间矛盾重重,不可能协同作战。
材料五: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总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给吴佩孚以致命的打击;农会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支援北伐战争......
阅读材料,思考北伐军为什么能取得节节胜利?
①国共两党团结合作
②正确的战略
③苏联的援助
④官兵的奋战,军阀之间各自为战
⑤工农群众支持
农民运动:湖南农民协会组织会员人数由107万增至200万。
湖北农民协会组织会员人数由3万增至20万。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也在蓬勃发展。
工人运动: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第三章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共合作下北伐战争虽然势如破竹,但国共合作危机却在悄悄靠近......
知晓概念
国民党左派
以廖仲恺、宋庆龄等为代表。主张与共产党合作,打倒军阀列强,争取民族独立。
国民党右派
又名国民党反动派,以蒋介石为代表。以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列强合作,以达到反革命目的、反共目的。
表现:①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
②七一五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宁可枉杀千人,
不可使一人漏网”
结果: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和天津一带。
1927年9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背景:
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4日凌晨,当张作霖的列车经过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埋伏的炸弹炸毁,张作霖伤重不治。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意义: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3.东北易帜
思考探究:
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什么还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材料:
报童:号外!号外!蒋介石、汪精卫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啦!先生,买份报纸吧!
路人甲:买一份。如果共产党掌握了军队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了。可惜啊!
路人乙:毕竟共产党还年幼啊。我看见外国军队也纷纷出动,帮助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能得到什么教训呢?
原因:
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教训: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1.国民党爱国人士柳亚子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中山卡尔(马克思主义)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在 20 世纪 20 年代,标志着“中山卡尔双源合”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一大召开 B.国民党一大召开
C.黄埔军校创办 D.北伐战争开始
2.广东高明籍共产党员谭平山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当选为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这一历史情形出现在( )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护国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二次革命时期
3.“这所学校系孙中山在苏联的协助下建立的,校长蒋介石,其组织体制系参考苏联红军,对国民革命军各军事学校,甚至整个军事体系,均有深远的影响。”“这所学校”是(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北京大学 D.黄埔军校
随堂训练
B
A
D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