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第一课时)
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肉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2 、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复述课文的能力。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4、学习文章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指导记叙文写作。(重点、难点)
1、标注自然段,勾画积累重点字词.
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作者的感悟是什么?
课文
初读
闷热 训诫 耸立 迂回 悬崖
晕倒 凝视 纳罕 屡次 嶙峋
啜泣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mēn
sǒng
yū
jiè
xuán
yūn
níng
nàh n
lǚ
检查字词
lín xún
chuò qì
xuàn
yì yì
解释词语
告诫,教导。
形容人瘦削。
眼睛昏花。
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惊奇,诧异。
小心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训诫
嶙峋
目眩
啜泣
纳罕
小心翼翼
看谁抢得快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叫什么名字?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费城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里
六个 内德、杰利
二十米 大约7米
看谁抢得快
5、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天气闷热,想找一些新的花样来玩。
6、“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
7、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架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是的;不是;“我”
看谁抢得快
8、“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9、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杰利
10、“我”是怎样脱险的?
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11、“我”现在多少岁?
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
[学法指导]
摘要复述的方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数字等重要信息 )
示例:费城七月里的一个闷热的日子里,“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下不下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悬崖,并且得到了珍贵的人生启示。
整体感知
冒险
脱险
感悟
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悟“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
“脱险”
思考:1、找出课文中描写 “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父亲是怎样引导我爬下悬崖的?找出文中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句子,说说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害怕,失去信心
顿时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巨大的成就感
课文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移、伸、探、踩”,这四个动词突出了我的小心翼翼的心理。
心理变化
我趴在悬崖上一动不动。
天渐渐黑了,杰利带来了我的父亲。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
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再教我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
我按照父亲说的,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写作启示:
抓住生活中某个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具体而微的描写。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
布置作业
本文在心理描写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脱险”部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把作者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例如发试卷前、后的心理,写在作文本上,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