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3《声声慢》课件(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3《声声慢》课件(7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1 20:1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豪放派—开阔健朗,雄浑豪迈。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
宋词派别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作者简介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随身携带的凝聚了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
中经丧乱、
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 内容 风格 代表作
前 少女、少妇
时期的生活 清丽婉转 (闲愁离愁) 《如梦令》《醉花阴》 《一剪梅》
后 思夫
思乡
思国 沉哀凄苦
(浓愁哀愁) 《声声慢》《永遇乐》《菩萨蛮》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后人辑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人称“婉约词宗”。
后人评价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后人评价
文体知识
①最难将息:调养,静息。
②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
③独自怎生得黑:怎样。
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景况、情形;了:完毕,了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初品诗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初品诗情
本词词眼是哪个字?
初品诗情
词 眼

初品诗情
词 眼
细品词境
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
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哪句写“愁”情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细品词境
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
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的句子: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的句子: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的句子: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诗人“寻寻觅觅”的是什么?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的句子:
流亡前安定闲适的生活?
丈夫在世时的情意?
心爱的金石拓片?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诗人“寻寻觅觅”的是什么?
细品词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细品词境
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梁绍壬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细品词境
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梁绍壬
总言心情之悲伤。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清·陆蓥 yíng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细品词境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从 入手
结果
引发
体现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眼前景
肃杀
凄清
愁情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从 入手
结果
引发
体现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眼前景
肃杀
凄清
愁情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感情基调:
哀怨凄凉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1、音乐美。 2、增强感情。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
  《声声慢》首句:连叠十四字,统纳全篇,并突出了诗人百无聊赖,心神不定的神态,表现诗人悲深愁绝的痛苦心情,诗人连遭不幸,于是她苦苦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然而,找到的只是“冷冷清清”,而“凄凄惨惨戚戚”更看出痛之深。全诗抽绎难尽的愁思,便由此延展而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为何已是暮春,作者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为何已是暮春,作者还会感觉“寒”?
细品词境
淡酒
细品词境
淡酒
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细品词境
淡酒
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秋风
细品词境
淡酒
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秋风
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
细品词境
淡酒
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秋风
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
细品词境

淡酒
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秋风
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
细品词境

悼亡之悲、怀乡之愁。
淡酒
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秋风
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
细品词境

悼亡之悲、怀乡之愁。
黄花
淡酒
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秋风
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
细品词境

悼亡之悲、怀乡之愁。
黄花
黄花衬愁容。
淡酒
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秋风
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
细品词境
梧桐、细雨——以声衬情,“愁”无止尽。

悼亡之悲、怀乡之愁。
黄花
黄花衬愁容。
淡酒
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秋风
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
处处惹愁
细品词境
梧桐、细雨——以声衬情,“愁”无止尽。

悼亡之悲、怀乡之愁。
黄花
黄花衬愁容。
比较少女时的醉酒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比较少妇时的醉酒
诗人借“雁”的意象表达什么情感?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雁声凄惨。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
(国破家亡之苦) 
诗人借“雁”的意象表达什么情感?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雁声凄惨。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
(国破家亡之苦)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诗人借“雁”的意象表达什么情感?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盛开,诗人为什么没有了赏花的情怀?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盛开,诗人为什么没有了赏花的情怀?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盛开,诗人为什么没有了赏花的情怀?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凄苦
忧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盛开,诗人为什么没有了赏花的情怀?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凄苦
忧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盛开,诗人为什么没有了赏花的情怀?
由于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雅致。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读愁情
诗人有怎样的愁?


夫死
家亡
国破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词眼)
(意象)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意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读愁情
  本词全篇写愁,作者通过选取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愁情的寄托,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极力渲染了深沉的愁苦,倾诉出国破家亡夫丧和漂泊离乱生活带来的哀愁,表达自己无尽的孤独寂寞和悲秋之情。
全词小结
链 接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常用意象,例如:“明月、夕阳”、 “流水、落花” 、“鸿雁”等,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呢?
明月、夕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流水、落花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鸿 雁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