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忝列衣冠的严贡生
出
场
吃了一回,外面走进一个人来,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落腮胡子。
人生万事,都是个缘法,真个勉强不来的。汤父母到任的那日,……几十人在那里同接,老父母轿子里两只眼只看着小弟一个人。……次日,小弟到衙门去谒见,老父母方才下学回来,诸事忙作一团,却连忙丢了,叫请小弟进去,换了两遍茶,就像相与过几十年的一般。
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里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严贡生的自我评价
严贡生的真实言行
概括《儒林外史》中有关严贡生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猪到人家,强卖;人家的猪来,强关,强卖。
拿着借约讹诈人家的利钱。
欺压乡里,唯利是图
“我们至亲,一年中也要请他几次,却从不曾见他家一杯酒。欠下厨子钱、屠户肉案子上的钱,至今也不肯还。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的田地,白白都吃穷了。”
为人悭吝,不会营生
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登时好了。剩下几片云片糕,搁在后鹅口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扶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地送在嘴里了。严贡生只作不看见。
船家水手,都来讨喜钱。严贡生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问四斗子道:“我的药往哪里去了?”……严贡生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刚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叫四斗子开拜匣,写帖子,“送这奴才到唐老爷衙里去,先打他几十板子再讲!”
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众人一齐捺着掌舵的磕了几个头。严贡生转弯道:“既然你众人说,我又喜事匆匆,且放着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账!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船家眼睁睁看着他走去了。
装模作样,信口雌黄
欺压百姓,坑蒙拐骗
严贡生的第一次返乡
看看闹过头七,又过了三四日,严大老官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大老爹卸了行李,正和浑家坐着,打点拿水来洗脸,早见二房里一个奶妈领着一个小厮,手里捧着端盒和一个毡包,走进来道:“二奶奶顶上大老爹,知道大老爹来家了,热孝在身,不好过来拜见。这两套衣服和这银子,是二爷临终时说下的,送与大老爹做个遗念。就请大老爹过去。”
严贡生打开看了,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满心欢喜。……又细问浑家,知道和儿子们都得到了他些别敬,这是单留与大老官的。问毕,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腰绖,走过那边。来到柩前叫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
严贡生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 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严贡生回到家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死者,而是悠闲地“和浑家坐着,打点水拿来洗脸”,直到打开严监生的遗物,看见“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立刻“满心欢喜”,“即刻换了孝巾,
系了一条白布在腰间”,“在柩前叫了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在与王家兄弟攀谈中,还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护说“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丝毫不见手足之情、悲戚之感。甚至让弟弟“祖茔葬不得,要另寻地”,无疑将弟弟从家族中剔除。
严贡生的第二次返乡
严贡生回家……他浑家正在房里抬东抬西,闹的乱哄哄的。严贡生走过来道:“你忙什么?”他浑家道:“你难道不知道家里房子窄鳖鳖的?统共只得这一间上房。媳妇新新的,又是大家子姑娘,你不挪于她住?”严贡生道:“呸!我早已打算定了,要你瞎忙!二房里高房大厦的,不好住?”
六亲不认,贪财虚伪
作者通过人物言行和自我评价的强烈对比、矛盾,尖锐地讽刺了其恶劣的品性。
严贡生欺凌妾出身的弟妇,企图夺产,闹得人仰马翻,碰巧遇着一个“也是妾生的儿子”的知县支持了他的弟妇,那一场官司,在形式上他是打输了;但是,第十八回里写出了他活动的结果,“仍然立的是他二令郎,将家私三七分开”,他得七股,实际上他还是得到了胜利。
清朝的科举,纯为以文试士,惟有“优贡”是制度上唯一强调要凭所谓优良的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名目。
作者让严大位这个品行最恶劣的人成为“优贡”,并且让他最终胜利,目的何在?
既是冷嘲,也是从根本处来鞭挞科举制度。这一段有关“优贡”的突出描写,正是作者借“严贡生”这个侧面对科举制度的虚伪性给以深刻的揭发。
严贡生这个反面典型,在乡绅地主集团里,地位并不高,而他的行为和品质,却集中了剥削阶级的一切特性,在他的那个集团里是很有代表性的。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可以进一步认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形象。
胆小有钱的严监生
严监生的悭吝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的悭吝
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逐日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后来就渐渐饮食少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严监生的豪奢
严二老官连在衙门使费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官司已了。
胆小懦弱
因把小厮都叫出去,开了一张橱,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于二位:“老舅休嫌轻意。”二位双手来接。严致和又道:“将来要备祭桌,破费钱财,都是我这里备齐,请老舅来行礼。明日还拿轿子接两位舅奶奶来,令妹还有些首饰,留为遗念。”
严监生的豪奢
扶正赵氏的强烈愿望
两位道:“有我两人做主,但这事须要大做。妹丈,你再出几两银子,明日只做我两人出的,备十几席,将三党亲都请到了,趁舍妹眼见,你两口子同拜天地祖宗,立为正室,谁人再敢放屁!”严致和又拿出五十两银子来交与,二位义形于色去了。
严监生的豪奢
重情、弥补
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渐渐重将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
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
严监生的豪奢
严监生叫赵氏拿出几封银子来,指着赵氏说道:“这倒是他的意思,说姐姐留下来一点东西,送给二位老舅添着做恭喜的盘费。我这病势沉重,将来二位回府,不知可会的着了?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
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是二爷临终时说下的,送与大老爹做个遗念。
托孤、保产
严监生的漫撒银钱,看似豪奢,其实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既表现了他性格中的胆小懦弱,又可以看出广有银钱而无社会地位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无奈。
外“乖”内“韧” 匡超人
相关回目
第15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16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17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18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19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20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人物档案
匡超人
原名 匡迥 号超人
年龄 22岁
籍贯 温州府乐清县
出场 瘦小,却有些精神,却又古怪;头戴顶破帽,身穿一件单布衣服,甚是褴褛
情节看性格
他在马二先生资助下回到家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初始,匡超人心地善良,讲孝道,重情义。
情节看性格
他本已娶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刚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 “还不曾 。” 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
为夫人置办丧事时,要母亲、兄长争名份,,说妻子是个诰命夫人,说母亲要显得与众不同让兄长凡事立起体统来,不可自己倒了架子。
后来,匡超人渐渐成了寡情薄义、虚伪迂腐、道德败坏、无耻卑鄙之人。
职业看性格
职业 性格
拆字 卖猪肉 卖豆腐 开杂货店 乖觉
勤快
敏捷
吃苦耐劳
赌场抽头 弄假文书 考场枪手 吹牛撒谎
钻取功名
道德败坏
对比看性格
匡超人在初见马二先生时的毕恭毕敬与他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说马二先生的选本是“理法有余,才气不足”的对比,揭开了他吹牛撒谎的嘴脸;
匡超人对潘三前后态度的变化,讽刺了他的虚伪无情。
性格总结
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心。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后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性格转变原因
他转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外因:社会上追求功名的氛围以及假名士生活虚伪的环境;一个内因:人对于权利、金钱的贪图欲望。
给我们的启示
在现代的社会里,我们肯定也不可能避免受到外界的影响,只是我们要分清好与坏,尽量让自己能坚持原则,保持独有的特色。当然,人都是不断向上走的。我们要避免像匡超人那样疯狂的追求名利,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抛弃原有的信念,只是为了不断地强化自身。
人物意义
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说明作者所处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
绝世荒唐 牛浦郎
相关回目
第21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22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23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24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人物档案
姓名 牛浦郎
年龄 十七八岁
籍贯 芜湖甘露庵前街
主要经历
牛浦郎本来是个老实人家的孩子,识些字,也读些书,尤其爱读诗。因为喜欢读书,僧人就喜欢借给他书看,但是他却趁老和尚的不在,盗取了牛布衣的诗集据为己有,抛弃妻子,气死了祖父,独自靠着这本诗集去投靠西湖名仕,骗术也更加高超。在被牛布衣的老妻发现后,还胡诌抵赖。
高超骗术
为抬高自己的身价,招待董瑛时,让两舅子充当奴仆,还当面指责。
为报复牛玉圃, 故意在牛玉圃面前提及程明卿,导致牛玉圃被万家遣送到仪征。
骗黄客人,说自己遇到强盗,博得同情,并做了黄家的女婿。
……
皮厚心狠 招摇撞骗
匡超人牛浦郎比照图
共同之处 家境贫寒 勤奋苦读
沽名钓誉 虚伪无耻
不同之处 匡超人 父母俱存 有做生意的天赋 李知县提拔应考 忘恩负义
牛浦郎 父母双亡 对做生意毫无兴趣 偷牛布衣的诗冒名招摇 睚眦必报
“究竟也是个俗气不过的人”
——娄四对鲁编修的评价
鲁编修
鲁编修的故事主要见于第10—12回,在13、17、21回也见其姓氏。
人物出场:从京师返回故里途中邂逅娄琫、娄瓒开始。
鲁编修出场的自我表白:“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第10回P107)
刻画出一个科场出身的穷京官的心态,为他此后的种种表演做铺垫。
鲁编修的人物形象
1.对待学问的看法:“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第十一回P117)
将猎取功名富贵的八股制义当作一切学问的根基。只承认八股文是学问,其余诗词歌赋甚至《离骚》“子书”都不是“正经文字”。
鲁编修的人物形象
2.对待名士的看法
鲁编修问娄氏兄弟“近来可有几个有名望的人”,他所谓的“有名望”,其实是指有功名的人,二娄却误解为像杨执中一类的“名士”,并将杨执中的一首七言绝句给鲁编修。鲁编修看到诗词就“愁着眉”,认为“这样的人,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并且说“他若果有学问,为什么不中了去?只做这两句诗,当得什么?”鲁编修所认为的“实学”,无非就是八股举业。
由鲁编修对待名士的态度可以看出:在鲁编修看来,学问就是八股,会做八股就能猎取功名,有了功名就成为有“名望”的人,也就是名士。
鲁编修的人物形象
3.对仕途经济的看法
鲁编修赤裸裸地表示:“穷翰林”“只望着几回差事”。(P107书下注释1)
在娄琫的书房里,在“异香袭人”的气氛中,他偏“觉飘飘有凌云之思”,仍然不忘干禄(钻营当官,追名逐利)。
其十分歆羡奉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信条的王惠,认为这位搜刮能手是“江西保荐的第一能员”。
鲁编修的人物形象
4.鲁编修嫁女
鲁编修乍闻駪夫乃中堂后人“表侄”、南昌太守“之孙”,即刻表示“久慕久慕”。继而又见到駪夫刻的诗话,不禁“叹赏了许久”,随即动了心,问了生辰八字。数日之后即挽山人陈和甫前来娄府说合。可见,鲁编修择婿嫁女,全然着眼于太守门第、年少、多才。不过,他所认定的“才”却与二娄夸许的“才”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唯有八股举业方是真正学问,因此将二娄所说的“才”误认为举业之“才”,以致后来“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着气”,甚至他与妻子商量再娶一个如君,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
择婿嫁女一节正表现了鲁编修虽为“清贵”的翰林,却满身浸透尘世的俗气。这也正与他对学问、对名士、对仕途经济的看法相吻合。
鲁编修苦心钻营一生,却只能是个“穷翰林”,好不容易“开坊升了侍读”,却未及赴任而归天。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八股迷”,醉心功名,是科场上的成功者,也是科举制的忠实维护者,但是晚年凄凉。作者通过对鲁编修的刻画,写出了八股举业的衰颓,对明清科举制度做了辛辣的讽刺。
鲁编修书中仅以官衔称之功名如此之高,又为小说中重要形象之一,而不为其取名字者,在《儒林外史》中还是不多见的。或许作者有意以此一鲁编修作为无数编修之代表,已无必要为其取名号。
庸中佼佼的制义选家马静
相关回目: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外貌:身长八尺,形容甚伟,头戴方巾,身穿蓝直裰,脚下粉底皂靴,面皮深黑,不多几根胡子。(P75)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大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P82)
籍贯:处州(P75)
学历:补廪二十四年,考过六七个案首,但科场不利不曾中举。(P75)
朝代:明朝
对功名的态度:痴迷于科举考试,对功名十分渴望
人物经历:
1.马二先生出九十二两银子替蘧公孙赎枕箱,两人成了朋友。
2.马二先生辞别去杭州,蘧公孙先留他去自己家住,被马二先生拒绝了,后蘧公孙到文海楼给马二先生送行。
3.马二先生在杭州一连几日四处游玩,后在丁仙祠求签,遇到了洪憨仙。
4.洪憨仙给了几块用煤煤黑的银子,骗了马二先生,告诉马二先生胡三公子要学习“烧银之法”,借马二先生去骗胡三公子。
5.期间洪憨仙去世,事情真相暴露,马二先生帮忙操办丧事。
6.后在茶室遇到拆字的匡超人,借他十两银子回家尽孝,叮嘱他要举业进学。
人物形象
1.醉心举业,将之当作求取功名的唯一途径。
他对匡超人说:“人生在世,除了这件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即“只要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
他对蘧駪夫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
人物形象
2.乐于助人 仗义疏财 肝胆相照 意气过人 善良
“我这里竟拿十两银子与你。你回去做些生意,请医生看你尊翁的病。”当下开箱子,取出十两一封银子,又寻了一件旧棉袄、一双鞋,都递与他,道:“这银子,你拿家去;这鞋和衣服,恐怕路上冷,早晚穿穿。”(P88)——怜其贫寒 敬其孝思 鼓励其上进
蘧駪夫被“出首叛逆”,马纯上慨然承认駪夫“是我极好的弟兄”,听说是“钦案官司”,虽然“面如土色”,却依然表示要设法“替他掩下来”,尽其所有,将九十二两银子取出,全部奉献给差人。
人物形象
3.心智不定
“马二先生接着,别了憨仙,回到下处。晚间,果然烧起一炉火来,把罐子顿上。那火支支的响了一阵,取罐倾了出来,竟是一锭银子。马二先生喜出望外,一连倾了六七罐,倒出六七锭银子。马二先生疑惑,不知可用得,当夜睡了。(P85)
轻易被洪憨仙欺骗,想不通过努力就获得金钱。
人物形象
4.间或有才士心性,但腐儒的习气更为浓郁
主要体现在马二先生游西湖。马二表示自己要去西子湖畔徜徉游览,领略秀丽景色,来启迪自己文思。然而“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马二皆未及。他穿梭于“仕女游人,络绎不绝”的繁华之处,其乐陶陶,一旦景色有些像乡村地方,就“甚是可厌”“欲待回家”……第三日游城隍山,也是看人请仙,自己求签,买薄饼、牛肉充饥……
此外,作为一个八股时文的选家,马二对学问的见解,虽然也迂腐,但也有通豁脱俗的一面。比如说他不作诗,但他不冒充风雅,假装斯文,与卫体善、随岑庵等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也不像鲁编修那样对别人创作的诗词故意“愁着眉”,做出一副假正经、伪道学的姿态。比如他对蘧駪夫说“尊名向在诗上见过”“久仰久仰”,可见他能尊重他人创作。
其次,他能够广泛阅读,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例如他读过《纲鉴》,知道“南渡是宋高宗的事”,不像鲁编修那样把制义以外的学问都看成“不是正经文字”。
再者,他在批文中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
总之,马纯上不仅自己醉心举业,执着追逐功名富贵,而且苦口婆心,劝说他人也要以“举业为主”。他的言谈举止虽然庸俗陈腐,但是在人际交往中,他能诲人不倦,诚挚恳切,又为人善良,仗义疏财,救助友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像这样古道热肠的制义选家,在醉心举业的士人队伍里是少见的。我们可以怜悯他的一生,但不会鄙视他;我们可以敬重他的为人,但不一定要效仿他。他只是一名平庸的士子,却是“庸中佼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