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2 08:5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趋向公平开放

科举制
父亲
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伯父
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材料1:次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
——《晋书·王凝之传》
材料2: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有才能的人)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
九品中正制的长期实施带来怎样的影响?
制度僵化
中正官长期把握选任官员的权力,九品中正制沦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
标准不公
九品中正制逐渐演变为主要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阻断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素质下降
长期的家族庇佑下,士人素质下降,官场上“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
朝代 内容
隋朝 隋文帝 废除_________________,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______________,科举制度形成
唐朝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唐玄宗 任用__________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隋唐时期科举制发展概况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标准 品行 家世、道德、才能 → 家世 才学
方式 地方向中央举荐为主 中央征辟为辅 中正官评级授官 考试
汉至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可从选官标准、选拔方式、社会基础等方面进行概括
结合材料,说说科举制的产生有何影响?
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选官特权,将取士大权收归中央,对维护统一帝国的稳定有着积极作用。以更为客观的标准选用人才,在促进阶层流动和社会公平上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同时,以才能为选拔标准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虽然有其流弊,如人才发展方向单一,后来更是僵化为八股取士。但是,在统一的帝国内,尽可能地向民众“开放政权”,这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由此开创了此后以公平开放为特点的选官制度之先河。




科举制



趋向科学规范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门下省
(审议政令)
吏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刑部
工部
三省六部制运作示意图

皇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门下省
(审议政令)
吏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刑部
工部
三省六部制运作示意图
政事堂
结合材料,谈谈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有何影响?
唐中宗若不经两省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其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唐六典》的出现呈现了什么样的趋势?
唐六典
《唐六典》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行政法典,记载了三省六部制等唐代实际的行政法规,并为唐代政府所真实遵循。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明确了政府职能部分的职责与分工,又彼此制约,此为中国政治史的一大进步。在明确政制过程中,衍生出《唐六典》、《唐律疏议》等法典文件,可见唐代人对政治上的种种理论和思想已经以成文法典的形式具体化、制度化。




三省六部制



趋向自由经济

两税法
政府
男丁
(成年男子)

(一夫一妇)
永业田
口分田
唐代租庸调税制示意图



(田租)
(力役)
(贡品)
江南东道余杭郡
86258 / 51276
河南道河南府
194746 / 18799
河北道赵郡
63454 / 8157
河东道太原府
128950 / 124000
关内道京兆府
362921 / 241202
唐代鼎盛时期及后期部分地区人口统计对比
在富足强盛的光明时代,时人觉得账(丁壮册,每岁一造)籍(户口册,三岁一造)小小漏洞无关大体,于是年逾六十者没有销去名字,小孩长大没有添列新丁,新授田的还是顶补旧人名字……这些马虎成为租庸调制失败的最大原因。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剑南道成都府
160950 / 46010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均田制 政策基础
按人丁纳税 征税依据
田租、力役、贡品 征收名目
征收实物 征收形式
普通民众缴纳 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 征税对象
全国一致的税率 税额定制
对人身控制较大 人身依附情况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以土地、财产为主
户税、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征收钱币为主
除王公外
一切家户都要承担
定额摊派
减轻人身控制
根据材料及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分行天下,其诏略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各有不便者,三之。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数为准。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违者进退长吏。令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尚书度支总统焉。”
——《旧唐书·食货志上》
两税法的实行打破了一贯的平均地权、还授田亩的做法,在实际上放弃了均田制,承认了土地的自由买卖。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徙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浚了此后自由经济之先河。




两税法
隋唐
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赋税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公平开放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
科学规范
租庸调制——两税法
自由经济
超迈往古
浚开先河
1、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收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2020年浙江1月选考卷)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 “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3、(2020年·山东卷)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3、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