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2 09:1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教学
目标
1、理解民族国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2、了解国际法和外交制度产生的原因
3、了解国际法的发展
概念解析
政治角度
文化角度
西方民族国家什么时候出现的?中世纪?
温故知新:中世纪的二元制结构
封建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分裂割据、公共权力的私有化、政府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以及法律之下的有限君主权。并指出,“封建制度必然导致君权微弱。”
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封建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中古前期:
①封君、封臣制
②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完全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同时,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议会多次发生冲突。
②表现:
a、英国:1534 年,颁布 《 至尊法案 》 , 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 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 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
b、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 , 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
c、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
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结束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是新兴城市(经济)的保护者;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观念。
我的国王我的国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国王之于人民,雨水之于大地。 —— 西班牙格言
③特征:
④作用:
1、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民族意识觉醒
材料一 玫瑰战争:1455—1485年,英国内部的王位继承战争。英国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参加到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这两个王室家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长达30年的自相残杀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封建割据势力,为统一铺平了道路。1485,兰开斯特家族取得胜利,并与约克家族联姻,建立都铎王朝。
材料三: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二: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思考:专制王权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战争使贵族势力削弱,有利于王权强化
宗教改革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和民族认同感
民族语言强化了民族认同感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四: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李堃)
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
1、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民族意识觉醒
1、结合教材,归纳:有哪些因素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2)民族战争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3)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4)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发展和启蒙运动兴起,促进了人们对国家认识的改变;
(6)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标志: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任,也否认王朝国家是自己的祖国,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呼声,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成为国家的成员,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宣布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民族主义》
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专制王权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特征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背景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既有血缘因素,也是社会政治发展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政治、经济、思想)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凝聚了民众,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社会治理,促进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为统治者绑架民众的意志,走向民族沙文主义,加剧对外侵略和扩张准备了条件。
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影响:
在19世纪时,欧洲各国兴起民族主义,提倡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及历史的民族建立属于他们的国家,于是多个民族发动了独立运动,成功摆脱外族的管治,建立统一及独立的民主国家。例如有比利时脱离荷兰的统治,在1831年取得独立;普鲁士(德意志邦国)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帝国及法国于1871年建立统一的国家。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危险的爱国主义,成为一种极端民族主义。
正确区分: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认同,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对于自己的定位起着很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的,一种为极端的。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尊严受到无视以至践踏的时候,去捍卫它。
极端民族主义: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剥夺其它民族人民的生存权,肆意掠夺资源。
家国天下
家是小的国
国是大的家
有国才有家
想一想:中国有哪些增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节日或法律?
节日:国庆节、国家公祭日、建军节、烈士纪念日、抗战纪念日
法律:《国旗法》、《国歌法》、 《反分裂国家法》
中国古代的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
国际法是指若干国家参与制定或者国际公认的、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与他国或者多国的交往活动。外交自古有之,近现代外交一般认为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概念解析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背景:
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材料 1500年以后,世界历史进入近代。由于许多欧洲国家脱离了教皇控制,争得了独立,形成了近代主权国家之间的新的国际关系。近代国际法随着新的国际关系的产生而在欧洲产生。罗马法对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也同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的国际法制度当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罗马法的痕迹。
分析国际法形成于近代欧洲的条件有哪些
(1)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2)地理大发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3)欧洲众多王权国家的建立;
(4)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历程:
16世纪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国联
《联合国宪章》
《非战公约》
国际法院……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发展
十月革命开辟国际法新阶段
1917
二战及以后国际法发展
奠定了国际法理论基础
外交制度发展
应用范围扩大:
欧洲——美洲、亚洲等
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评价?
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也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在此期间,国际法的领域也大大扩大,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二)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1、奠定国际法的基础: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荷兰】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说一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国家的主要特征就是拥有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主权属于君主。
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各国)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相关内容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3、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作用:有利于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各国交往,处理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存在的问题:国联被英法控制,没有美国,苏联很晚加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形成決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国联和《非战公约》的认识。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
——《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26日)
思考:《联合国宪章》的意义
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②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③联合国较之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二战后国际法的变化
1、主体大大增加:
过去适用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各国际组织等都是国际法主体
2、内容不断充实,数量增多,领域扩大:
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领域,国际合作谋求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3、形成较完整体系:
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4、国家本位观淡化:
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5、国际法地位不断提高,效力得到强化。
1983年底到1984年初,美国在尼加拉瓜的数个港口布雷,严重威胁航行安全。
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1994年,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实行种族大屠杀,共造成约100万人死亡。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 ……
启示: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等仍在作祟,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积极影响: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国际法遭遇的挑战,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
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专制王权国家
国际法的形成
民族国家
外交制度的建立
发展表现
历史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维也纳体系
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苏俄不兼并不赔偿原则
《联合国宪章》的签署
课堂小结
中国与国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