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960
1127
1276
北宋
南宋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唐末、五代十国的社会状况
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多发、武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战争频繁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阅读课本找出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完成表格。
目的 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收权)
分散权力机构(分权)
抑制武将实力膨胀
政治:派文官担任知州
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中央:设二府三司、枢密院、台谏
地方:设四监司、通判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倡文治,扩科举,抬文官、士人的地位
文官政治
二府三司
三衙
侍卫马军司
殿前司
侍卫步军司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目的:削弱宰相权力,强化君主权力。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四监司
目的: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即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史料阅读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 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
——苏洵《嘉祜集》卷1《审势》
材料二: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 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 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产生的影响。
利:
分割了相权、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
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弊: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916
1038
交战双方 结果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檀渊之盟
庆历和议
【畅所欲言】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阅读课本归纳:北宋内部面临的问题,及其具体的表现。
冗兵
冗官
冗费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
积贫
积弱
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
支 持 者:
改革目的:
改革结果:
失败原因:
自学课本完成人物卡片
【王安石变法】
改 革 者:
支 持 者:
改革原则:
改革目的:
改革措施: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自学课本完成人物卡片
【王安石变法】
改 革 者:王安石
支 持 者:宋神宗
改革原则:加强管控
改革目的:富国强兵
改革措施: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调控物价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保甲法 编制农民,兵农合一 加强对农民控制
节省募兵、养兵费用
实质:封建社会内部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史料阅读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
成者毁之,弃者取之,吃(ku)砭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
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一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
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一刘挚《忠肃集》卷3 《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给我们的启示。
(1)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直接原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其他原因: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变法内容太过激进;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2)启示: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畅所欲言:评价王安石变法
(1)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南宋偏安
2.宋金之战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秦桧夫妇像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2.宋金之战
(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1279崖山海战
1276临安之战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收地方权力
(权、钱、兵)
崇文抑武
分散机构权力
(行政、军政、财政)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青苗、市易……)
强兵之法
(保甲法……)
南宋偏安
五代之弊
课堂总结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实质、失败的原因、评价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