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填空题
1.小明同学身高1.65m,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为_____m,若他向平面镜靠近,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在哑剧《擦玻璃》刘全和、刘全利两个老师分别表演镜前的人和镜后的像,他俩是双胞胎,表演的效果特好,因为平面镜中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当右侧人举起右手,左侧人就要举起______手。
3.在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有句美丽的诗句“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岸上的美景成了水中的“艳影”是光发生了______现象,所成的像为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4.身高为1.75m的小军同学站在镜前0.2m处照镜子,他的像离镜面的距离为_____m,当他远离镜面后退0.5m后,他与像的距离为________m。
5.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以一个速度v向右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θ应为______度。
6.如图所示,是某位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镜中视力表的像是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___________m。
7.医生检查耳道时,眼睛上要戴上一个中间有孔的______镜,这种镜对光有______(选填“发散”或“会聚”)作用。
8.小明同学身高160 c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从平面镜中看到挂钟的指针如图所示。由此可知,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______cm,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______。
二、选择题(9-16题单选题,17、18题多项选择题)
9.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B.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
C.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 D.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
10.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在铅笔的像和平面镜之间放一木板,铅笔的像的位置不变
D.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11.物理老师站在一块固定在墙上,但已经破裂成三块的镜子前面用手机给自己拍了一张自拍照,如图所示。若破裂后三块镜子都在同一平面且相互之间有小缝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块镜子只能各成一部分像
B.每块镜子都能够成完整的像
C.图片左边的手是老师的右手
D.改变观察角度,可以同时看到镜中成三个完整的像
12.如图所示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刘贺”印,在博物馆中为了方便观众从各个角度观看印章,在印章下面放置了一面平面镜用来观看印章底部文字。若印章大小和文字如图所示,则观众从平面镜看到的底部文字应该是( )
A. B.
C. D.
13.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望远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观察到的像是( )
A. B. C. D.
14.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我们可以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月亮的像。若月地距离3.84×108m,湖深2m,月亮的像位于( )
A.湖面 B.湖面以下2 m处
C.湖面以下几千米处 D.湖面以下3.84 × 108 m处
15.面对着你正前方的镜子照镜子时,你会在镜里看到另外的“你”.镜里的“你”就是你的像.关于这个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镜里的像是实像
B.镜子向上移动时,镜中的像也会向上移动
C.人向镜靠近0.2m,像将远离镜0.2m
D.人远离镜子时,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16.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 cm处,以5 cm/s的水平速度沿垂直于镜面的方向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
B.经过2 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30 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铅笔的速度为5 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三、多选题
17.如图所示,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了蜡烛的像,下列有关平面镜成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进入人眼的光是由蜡烛的像发出的
B.如果将平面镜竖直上移,则像的位置不变
C.如果将图中的平面镜截掉,则蜡烛仍能在剩余的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
D.如果紧贴平面镜背面放置一块和平面镜大小一样的不透明挡板,则蜡烛在平面镜中无法成像
18.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了一双新鞋在垂直的试鞋镜前试穿,如图所示,但在镜中他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鞋的像,为了看到,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弯腰或下蹲 B.使身体离镜子远一些
C.使身体离镜子近些 D.把穿着鞋的脚抬高一些
四、实验题
19.如图1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______,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蜡烛A逐渐远离镜面时,它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4)如图2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绕BC中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______。
20.爱好物理的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智能手机有一种“镜子”功能。于是,激起了他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兴趣。
(设计实验)
小涵同学用平面镜进行实验,结果无法完成实验,你认为主要原因是______,于是他们选用了_______(填“厚”或“薄”)玻璃板、外形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A和B、白纸等,组装成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你认为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小涵将蜡烛和玻璃板如图甲所示放置,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_________(选填“①”或“②”)处。
接着小涵正确放置玻璃板,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
将另一支没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移动,使它和蜡烛A的像重合,并测量A到玻璃板前表面的距离和B到玻璃板后表面的距离,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蜡烛A到玻璃板前表面的距离 5.40 7.15 9.80 12.50
蜡烛B到玻璃板后表面的距离 5.20 6.96 9.61 12.32
(分析与论证)
像到玻璃板后表面的距离___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物到玻璃板前表面的距离。
(交流)
实验中,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存在差值,小涵对此很感兴趣。他想探究影响这一差值大小的原因,你认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五、作图题
21.图中,由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试作出光路图(图在反面)
22.作图题如图甲为一辆轿车的俯视图,O点为司机眼睛位置,司机通过后视镜MN(看作平面镜)看到车尾S点,简化图如图乙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看到S点的光路图。
23.图中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分别与 重合,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找出S在平面镜里的像.
参考答案
1.1.65 不变
2.相同 左
3.反射 虚
4.0.2 1.4
5.下降 45
6.虚 5
7.凹面 会聚
8.160 7点20分
9.D
10.C
11.B
12.A
13.B
14.D
15.D
16.D
17.BC
18.BCD
19.完全重合 不需要 大小 不变 不能 虚像 45°
20.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薄 刻度尺 ② 虚 小于 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
21.
22.
23.第6页,共8页
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