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课件22张PPT。学校:北京市汇文中学
教师:语文科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新课标)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训诫( ) 耸立( )
迂回( ) 凝视( )
啜泣 ( ) 纳罕( ) jièsǒngyūníngchuò nà走一步 再走一步默读文章后回答下列问题: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2、故事发生距今多久?57年前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天气闷热,想找一些新的花样来玩。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6、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利7、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只有20米高;约为6.7米(因为小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8、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架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是的;不是;“我”9、“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10、谁叫来了“我”的父亲?杰利11、“我”是怎样脱险的?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12、“我”现在多少岁?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课文分析1、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闷热”?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3、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这里的“前途茫茫”是指不知道怎样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4、“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学到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变角色——认识人物
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1、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地嘲笑“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在他和其他几个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件事情当中,心里是怎样想的?怎么说的?事后有没有再认真反思过自己?2、“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明明“有点不放心”,还是走了,他心里怎么想?他后来又是怎样对“我”的父亲讲述这件事?3、父亲发现弱不禁风的孩子这么晚了还没有回家,他心里怎么想?在赶往悬崖的路途当中,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跟杰利谈了些什么?变结局——拓展思维
我们试着作出种种有可能的设想,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1、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
2、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3、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我”……
4、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我”……三、阅读
悬崖上的一课
莫顿·亨特
?———一九四五年一月。在英格兰的东安里亚的沃顿空军基地。那天早晨,我在黑板上看到了我的名字,明天,我要驾驶没有武器装备的蚊式双引擎深入德国本土执行气象侦察任务。那一天,我的脑子乱哄哄的。我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瞬时,鲜血飞溅,列焰灼人,伤痛折磨,飞机打着旋而我根本就没有力气打开应急出口了……。
第二天早晨,对我说来再明白不过的了,我不能安全地驾驶飞行一千英里,穿过冬天的北海,进入布满纳粹高射炮群和战斗机的欧洲大陆。我绝对不能完成这次危险的航程。
———一九五七年一月。纽约。我快乐得几乎发疯,我拿到了美国著名出版商阿尔弗雷德·诺卜夫亲自签署的出书合同,他愿意帮助我实现一个伟大的计划,出版一部我写的从现代追溯到古希腊的动人的恋爱故事的大作。
但是,那天夜晚,我担心我可能铸成大错了。到那天晚上为止,我还没想好和构思出这部书的提纲,然而签署了合同就意味着既成事实,覆水难收,我觉得这件事我干得太轻率了。
我怎样去想象古希腊人的恋爱方式呢?我又怎样去想象古基督徒的禁欲主义呢?或者中世纪的骑士和贵夫人,或者……,够了!这是办不到了,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一九六三年六月。纽约。我躺在床上,尽管已经凌晨两点了,我还是难以入睡。我怀疑静静躺在我身边的妻子也没有睡着。昨晚我们已商议好:我很快就要搬出去住。但是,我感到在我身下的地面好象裂了缝,我好象落进了无底深渊。我怎样对八岁的儿子解释呢?我离开儿子后,怎样尽父亲的责任呢?我们的家产怎样来划分呢?再说,我从不习惯于孤独的生活。当我晚间关上门索居独处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不!这条路太难走了,我不能这样做。
———一九四五年一月,我驾机滑行在跑道上。我向前猛推了一下风门杆,此刻,我我所想的只是起飞,升到二万五千米的高空,航向正东。前方就是北海。我告诫自己,我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飞跃过荷兰的素汶岛。这我能做到。
飞过素汶岛后,领航员告诉我改变航向125度然后保持这个航向十分钟,我们就可以到达下一个侦察目标,这样做并不难。
如此这般,我操纵着飞机飞越过荷兰和德国,根本用不着整个航程胡思乱想,只想着要飞的每一段航程就足够了。最后,我们终于安全地飞出了敌人的空城。
———一九五七年一月。经过大半夜的辗转反侧,想到了我签了合同的那部洋洋大作的种种困难,我记起了悬崖上的那一课。如果我只看下一步,就不至于疑虑重重了。
我要把着眼点放在头一章,并且为此去研究大量的有关希腊人恋爱的资料。这并不难。接着,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归纳我的笔记,将第一章分成若干节,动成写头一节的内容。
两年后的一个令人心花怒放的下午,六百多页书稿的最后一页从我的打字机上脱稿了。我象一个孩子似的翻起了筋斗。几个月后,我拿到了头版书。几星期后,我读到了第一篇重要的书评,这个书评对我的书大加赞扬。
———一九六三年九月。我打开了我那间斗室的门。我提着提包走了出去,关上了门。百里之遥,我迈出了第一步。这并不难,接着要做的事是找房子,再有的事就是想好我怎样对儿子解释我的搬出和向儿子保证我就住在附近,我仍是他的父亲。事实证明这些并不难做到。我搬进了我的小屋,打开行李,接了几个电话,做好了午饭,我感到了就象戴在家里一样。
第二天,我建立了一种新生活。我获得了一个单身中年人所应具有的处事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
经过反复的体验,我认识到:五十七前悬崖上的那一次使人记忆犹新的教训,使我在其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对待诸如看得太远、想得远、瞻前顾后、灰心丧气等不利心理因素。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看那些离得很远的岩石,只管迈出第一步;站稳脚跟之后,再迈另一步,直到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时,再过头来看我所走过的路程,我就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和自豪。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受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山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的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