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分阶训练考点06 情感主旨赏析(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分阶训练考点06 情感主旨赏析(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2 10: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06 情感主旨赏析
【真题展示】
【2021·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梅岭三章(一)
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从《梅岭三章》“________________”和《别云间》“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均属绝命诗。(各填一句诗)
2.《梅岭三章》中,“百战多”写战斗之频繁,“旌旗十万”言牺牲之巨大,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那么,《别云间》一诗又是怎样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的?请结合首联分析。
3.两首诗,一首想象人去阴间,一首想象魂归人间。请结合“去”“来”的目的,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1. 断头今日意如何(或“此去泉台招旧部”); 已知泉路近。
2.首联叙述了诗人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生活。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和深切感叹。
3.人去阴间,是为了“招旧部”“斩阎罗”,以此表达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或“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魂归人间,是为了看战旗在空中飘扬,以此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或“表达对山河故乡的无限留恋”,或“表达对胜利的渴盼”)
【分析】
1.
考查比较阅读。第一首诗中的“断头今日意如何?”的意思是即将牺牲,我在想些什么呢?“此去泉台招旧部”的意思是我这一去黄泉,定经召集旧部。第二首诗中的“已知泉路近”的意思是已经知道了黄泉之路不远。这三句话点明了这两首诗歌都是绝命诗。
2.
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的意思是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三年”写时间之长,“羁旅客”点明自己的身份,多年漂泊,为了反清四处奔走;“又”说明作者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捕了,“南冠”,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这两句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从中可见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亦可见其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3.
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第一首诗中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可知作者身去阴间也不会放弃斗争,而是会召集旧部,一起把阴间的统治者阎罗斩于马下。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战斗意志和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根据第二首诗中的“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可知作者毅魄归来,是为了在空中看一看灵旗。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既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的渴望。
【2021·辽宁营口·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二年(842)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四年(844)又由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此诗即为此次行役而作。②杜陵,在长安西南,杜牧的老家樊川即在那里。
1.赏析“萧萧”“淅淅”两词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答案】
1.“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诗的后两句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
【分析】
1.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结合“穷秋雨”和“一岸蒲”来看,路途遥远,凄风苦雨,杳无人迹,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也烘托了一路的孤独和悲凉。
2.
本题考查情感的理解。“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这首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从一二句已看出环境的凄凉和寂寞,第三句“为问寒沙新到雁”,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问及禽鸟,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与寂寞;第四句“来时还下杜陵无”,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2021·浙江宁波·中考真题】
(甲)
子夜昊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
中吕 朝天子 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________、________、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
1. 月 秋风(风)
2.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
【分析】
1.
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2.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相同点:【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诗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技巧点拨】
[变式设问]
①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③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④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⑤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
要准确地分析一首诗歌的思想主旨、情感态度,应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注释和诗歌中的形象(人物、最物、事物)、事件、典故、诗词题目及直抒胸臆的字句等仔细揣摩,根据形象的特征、景物的色彩、事件的性质、典故的内涵及诗歌的语言风格等,揭示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主旨、情感态度。
[答题模板]
诗歌中描写……的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模拟考场】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本词大约写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因党争被贬初抵郴州,寄居旅舍之时。②③“梅花”“尺素”代指远方的问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迷”“失”二字,不仅描画出月色暮霭的凄婉迷茫,也写出了词人的失意惆怅。
B.上阕中,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前用“可堪”去面对,表现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
C.下阕中,借“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表达了词人在被贬途中收到来自远方的问讯时,感到了些许慰藉。
D.下阕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寄托了词人对郴江自由奔流的羡慕之情。
2.请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3.词人慨叹“砌成此恨无重数”,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中包含哪些“恨”?
【答案】
1.A
2.运用典故,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3.①通过“失”“迷”表达出被贬后的“失意”;②借“孤馆”“春寒”“杜鹃”,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独”;③借“梅花”“尺素”“此恨”,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分析】
1.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B.“可堪”是“怎堪”“那堪”之意,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表现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却始志不渝的坚毅”有误;
C.寄梅传素,结合下句“砌成此恨无重数”可知,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因此,“感到慰藉”有误;
D.这两句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 关于这两句的蕴意。可以理解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因此,“寄托了词人对郴江自由奔流的羡慕之情”表述错误;
故选A。
2.
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桃源望断无寻处”意思是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觅寻。“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的心情。
3.
本题考查诗词情感的理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以“可堪”二字领起“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凄冷之感,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兼以杜鹃“不如归去”的啼叫悲鸣,更使人觉得孤独无奈。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引出词人的无尽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作者开篇发问,写出了对宇宙的疑惑,流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B.“我欲”“又恐”既写出词人对月宫的向往又担心那里高寒难耐,体现作者矛盾心理。
C.“婵娟”指月宫中的嫦娥,“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嫦娥分享这美好的月光。
D.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C
2.表达作者对月亮不解人情的埋怨,对亲人的绵绵思念。
【分析】
1.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C.有误。“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殚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自己与子由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故选C。
2.
本题考查诗句情感理解。本题出自下片,要结合内容,整体理解,进而得出答案。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不解人情,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然。
C.《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这两首古代诗歌皆以“秋思”为题,请指出它们所表达的“秋思”有何不同。
【答案】
1.C
2.《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或:边塞战士思乡与报国矛盾交织的情感)《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是天涯论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羁旅之愁)。(在外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表述错误,《天净沙·秋思》意在表现天涯游子之悲,描绘的深秋晚景图起陪衬作用。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比较分析两首词曲的思想情感可知,《渔家傲》是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中“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表明有浓重的思乡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想在燕然勒石记功,表明将军和征人都有建功立业的情怀,而功业难成因而有家难回。《天净沙 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