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应用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解析】 B.山穴,此处泛指山峰。
【答案】 B
2.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请息交以绝游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既窈窕以寻壑 D.木欣欣以向荣
【解析】 A、C、D项中“以”是连词;B.为介词。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解析】 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有事:古指耕种之事,今泛指;窈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答案】 D
4.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鸟倦飞而知还
【解析】 A、B、C三项为被动句。
【答案】 D
5.将下列诗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舟遥遥以轻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无心以出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息交以绝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
(2)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
(3)让我同外人(指官场的)断绝交游吧!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作者把过去做官视为误入迷途,仿佛是干了错事,而把今天的归隐才看做是正确的选择。这两句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和与世俗读书人迥不相同的人生观。
B.问征夫以前路
——作者在外做官,迷失了回家的路。这句话实写心中的悔恨,与前文“迷途”相呼应。
C.门虽设而常关
——说明作者回到农村后,就谢绝与上层社会交往。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作者借景抒情,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而知还。
【解析】 B.诗人问征夫,说明归心似箭,希望早日回家。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甲),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乙)。木欣欣以向荣,(丙)。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7.根据对仗的特点,在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三处分别填上适当的句子。(只填序号)
A.泉涓涓而始流 B.悦亲戚之情话
C.亦崎岖而经丘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答案】 (甲)B;(乙)C;(丙)A
8.“或棹孤舟”的“棹”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名词活用为动词
9.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窈窕以寻壑
②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①悟以往之不谏
②怀良辰以孤往
A.两个“寻”字相同,两个“往”字不同
B.两个“寻”字相同,两个“往”字相同
C.两个“寻”字不同,两个“往”字相同
D.两个“寻”字不同,两个“往”字不同
【解析】 ①“寻”为“寻找”;②“寻”为“不久”;①“往”为“过去的”;②“往”为“去,到”。
【答案】 D
10.下列特殊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将有事于西畴 D.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析】 C.介词结构后置;其他均为宾语前置。
【答案】 C
11.下列句子感彩有所不同的一项是( )
A.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B.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C.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D.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解析】 B.兴奋之余有几分晚境凄凉的感情;其他都表现怡然自得的感情。
【答案】 B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2.《归园田居》中的“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尘网”与“樊笼”比喻官场,“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运用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向往自然的思想感情。
13.认真体会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这几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绘了一幅乡村图画,表现出乡村闲适、自由、平和的气氛,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不能互换。“暧暧”有“朦胧”之意,“依依”有“轻柔”之意,这样写更准确。
四、走近高考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农家望晴
□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
□ 陆 游
嘉谷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与农事有关的“雨”,它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诗,正是打麦晒场的收获时候,忽然西风吹来了一场雨,表达的是作者的忧虑之情;第二首诗,秋旱正甚,忽然天降甘霖,表达的是作者的欣喜之情。但无论是厌雨还是喜雨,都表达了作者对农事的关注和对农民的同情,所以两首诗表达的作者的感情是一致的。
(2)两首诗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虽然是一致的,但它们表达的方式却是不同的。雍诗运用设问、拟人以及细节描写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陆诗则是运用了几组对比,直抒胸臆,真挚强烈。
赏析:
第一首诗是唐朝诗人雍裕之的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
望云的情节,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注。此诗对农民有同情,虽没有同情的话,但读后不难感到由衷的同情就在不言之中。
第二首的题目把写诗的原因和心情作了一个简单的交待,诗中用“如焚”与“草青”的对比描写出干旱之盛,“沉忧”“欲忘生”写出了作者的忧虑和心痛,用“箫韶乐”与“泻雨声”对比,体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全诗描写形象突出,抒情真挚强烈,体现了陆游的忧民爱民之心。
课件49张PPT。 标 题学校:
教师: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聆听大自然的心跳,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我们也要聆听大自然的哀歌,意识到我们对大自然的伤害。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才有可能真正地热爱我们自己。
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独出机杼,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虚渺空幻,代之以清新淳朴、淡远洒脱的文风和精神面貌。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自己在月色下的所见、所思,情景交融,意境朦胧、静谧。
《荷塘风起》中,作者围绕荷塘,采取了移步定点的写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了荷塘的静谧之美、动态之美,同时作者又直面现实,抒写了自己对时代的忧思。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作者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北国之秋特有的品格,也抒发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秋的“清”“静”“悲凉”等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标题品韵“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实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啊”。辞是一种文体。最初是由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到了西汉,辞又有所发展,表达上重在抒情,形式上多以四句为一节,每句为三拍。
作者剪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苦。29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此后的13年间,做了几任小官。由于他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4l岁那年,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陶渊明的诗歌、散文、辞赋都有很高的成就,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叙述了他弃官归田时一路上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于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本文是一篇述志之作。
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 )
A. 轻飏(yánɡ) 怡颜(yí) 翳翳(yì) 眄(miǎn)
B.熹微(xī) 流憩(qì) 西畴(chóu) 惆 怅(chànɡ)
C.容膝(qì ) 出岫(xiù ) 耘耔 (zǐ) 棹(zhuò)
D.遐观(xiá) 壶觞 (shānɡ) 窈窕(tiǎo) 东皋(ɡāo )
【解析】 C.膝—xī,棹—zhào 。
【答案】 C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④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解析】 ①与“胡”构成“胡为”,有“为什么”之义。②成为。③④连词,同“而”。
【答案】 C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息交:断绝交游
B.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亲戚:包括父母亲朋在内的亲人
C.农民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耕种之事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行休:将要得以休息一下
【解析】 D.将要结束了。
【答案】 D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解析】 A.使动用法。
【答案】 A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B.《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都是陶渊明的诗。
C.陶渊明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D.“辞”作为一种文体,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古体诗歌的一种,一种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又称赋或辞赋。
【解析】 B.前两篇作品是散文。
【答案】 B
6.默写。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胡为乎遑遑欲何之?______________,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 曷不委心任去留 富贵非吾愿 或植杖而耘耔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推崇备至:“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五柳先生的这篇妙文,让多少仕途失意的文人获得精神的庇护所,吟咏几句“田园将芜胡不归”,郁闷之气也逐渐化为天边淡淡的云烟。此文为什么有如此神妙的艺术召唤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领略《归去来兮辞》的独特魅力。
1.从序文中我们可以了解陶潜辞官归隐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饥冻可能更难以忍受。③“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三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①归隐后有园中之乐。园内虽“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在园内自斟自酌,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②归隐后有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作者有时乘车乘船来到田间,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同时慨叹自己人生迟暮。③归隐后有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园田居正顺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无可怀疑,心胸旷达愉快,其间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情绪。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用“无心”与“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素的情感。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气神。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5.本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从开头至“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的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
②“舟遥遥以轻飏……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欢快与急切的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生活。
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或棹孤舟”,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
⑤从“既窈窕以寻壑”至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
这五个阶段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的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6.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那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概是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很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就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在这一点上,本文堪称典范。
7.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的“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8.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时间有争议。有人说是在辞官归隐之初,有人说写在将归之际。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观点一 写在归隐之初,是追叙和实录之作。从文中作者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可知是在回归后,身临田园有感而作。
观点二 写在将归之际,是想像之作。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心之切。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以丰富的想像创造出的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您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正字音
一稔(rěn ) 轻飏(yánɡ) 熹(xī)微 眄(miǎn)
流憩(qì) 出岫(xiù ) 翳翳(yì) 棹(zhào)
曷(hé) 遑遑(huánɡ) 耘耔 (zǐ) 东皋(ɡāo )
二、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三、古今异义
觉今是而昨非
..悦亲戚之情话..四、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名词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划着)
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携幼入室(形容词作名词,小孩)
眄庭柯以怡颜(使动,使……愉快)
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悦)
.......五、一词多义
六、文言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焉”是“求”的宾语,宾语前置)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春及”,介宾短语后置)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胡为”,应为“为胡”;“何之”,应为“之何”,宾语前置)
乐夫天命复奚疑(“奚疑”,应为“疑奚”,宾语前置)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省略了介词“于”)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水 仙
□ 侯树群
许多东西,不一定要比出个谁好谁歹孰优孰劣来,譬如是晴天好呢,还是阴天好呢?是倔强性格好呢,还是温柔性格好呢?是书法作品好呢,还是绘画作品好呢?所以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或者相及而不相属的事物,是不可同题而语的。晴久了便盼下雨,雨久了又望天晴,盼雨时雨忽地来了,淋湿了晾晒的衣服,冲走了晒场上的谷物,你又咒骂雨来得不是时候。性格倔强的人容易吃亏但也有时受益;性格温柔的人讨得便宜但也尝过许多哑巴黄连。 写字的说书法高尚,作画的说作画美妙。大千世界,人各有爱,爱非单一。如果一定要一个人回答他最爱的是什么,他或许会有一番思考,如果不是信口开河的话。况且此时之非爱不一定将来就不爱,而今日之宠爱不一定永久爱之。人生观念之转变有时竟是一瞬间的事情呢。
植物中,我爱的就很多。麦苗青菜花黄,我爱;松竹梅菊四君子,我爱;纤纤飘柔的兰花,淡抹素装的海棠,雍容华贵的牡丹,我也爱。我数不出能恨得起来的植物。就是荆棘,也能编成篱笆,不说爱它起码也说不上恨它。水仙,算是够娇嫩的吧,看看那绿得滴翠的叶子,摸一模仿佛就会沁出透明的玉液来;它也算是柔顺的吧,你只要约略掌握了一些养它的要领,便可以把握它速发或迟发,刚好于春节期间回报你一株文文静静的花儿,使苍凉的寒日生出许多生气,平添了室内幽雅的韵味。
我爱花,但却不精心养花。朋友曾送给我两盆,一盆是山茶花,说是好品种,春节可以开放,于初冬便结了蓓蕾,我以为它要早放,便不给它喝水,不久看看,蓓蕾一个个萎缩了干枯了。一盆是文竹,它纤细单薄的姿态好像一阵风就会把它吹干。便总不住地浇水,不久便萎黄,结果淹死了。我虽没像林黛玉那样去葬花悼花,但面对干死淹死的花草不免一阵阵悲凉;我这莽撞无知的人是不配养花的,好端端的生命被我拨弄得芳魂消散,不是也很可悲吗?于是,有机会能得到再好的花儿也不去领受,怕伤了花草又惹起自责和悲怜,只养些铁树仙人掌之类。可偏偏只有养水仙,才支撑着我养花的信心。别看水仙娇嫩,其实它特坚强;它开放在初春,不畏寒季;它并不需要多么特殊的生活环境,一把碎石,半碟清水,便蓬蓬勃勃郁郁葱葱地生长起来。
养水仙,也可以用土培植。但我年年养花,只用清水,因为它是洁物啊!今年,我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的玻璃缸中没放沙砾碎石,只把从黄河边带回来的黄河石、三峡带回的三峡石、雨花台前带回的雨花石作基础,那水仙更透明长得也特好,春节间开的花儿也特葳蕤。水仙的花儿是六个瓣儿。飞雪是室外的花儿,而水仙是室内的花儿。也不艳,不似牡丹茶花之类,用大红大紫去招惹别人赏它。它只是淡淡地开着,待春天真的来了,便平平静静地走完了自己的路程,明年在这个时候又会这样地开放起来。
其实,社会上爱水仙的君子一定不在少数,否则,市面上出售水仙种苗的不会那么多。养水仙的同道们一定会发觉:一件事物只要去细心地发掘它的美,便一定会爱得起来。由于自己的无知只看到某些事物薄弱和丑陋的一面就枪毙了许多的美,那便是寡陋无情了。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不是有一个昭若日月的精髓吗?这精髓便是博爱。既爱水仙爱松柏也爱荆棘,爱植物爱动物也爱自然,爱亲近的人爱性格相融的人也爱观点相悖的人,不迁就它们的弱点而赞赏它们的长处。就像不挑剔水仙的娇嫩纤细而发现它的坚强高洁一样,多一些爱,少一些争斗;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偏见。那世界不就是花的世界,社会不就是充满了爱的社会了吗?
【赏析】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通过写养水仙这一小事,阐述了博爱的人生哲理,小中见大,增强了本文的哲学价值。
大千世界,人各有爱,人也贵有爱,才让人生有意义,生活才幸福。如果过分地去挑剔这个世界,你会觉得生活太黑暗、太乏味,进而陷入无限的烦扰中。爱像一坛陈年酿酒,越品越香;爱像酿蜂蜜,越精心酿越甜。我们应善于创造爱,善于发现爱,就像不挑剔水仙娇嫩纤细而发现它的坚强高洁一样。仔细观察周围整个世界,用心去体会,心中有爱,你会发现空气的流动也是一种美。
让我们播种爱的种子,开爱之花,结出爱的果实——幸福人生。页码以及子标题内容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