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02 07: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焰火表演
B. 霓虹灯表演
C. 音乐喷泉
D. 气球升空
2.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有以下几点:
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②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
③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④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
对描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 ③④正确①②错误
C. 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D. ①②③④都正确
3.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橡皮塞旋进容器口
B. 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
C. 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压进橡皮塞孔中
D. 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
4.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无味
B. 常温下为气态
C. 能支持燃烧
D. 液氧为淡蓝色
5.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待约1 s后取出来,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灯焰的( )
A. 外焰   
B. 内焰   
C. 焰心
D. 中上部
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把湿的衣服晒干
B. 把水壶内水垢用食醋洗去
C. 把石蜡加热熔化
D. 把棉线织成布
7.以下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油化工
B. 古井酿酒
C. 有色冶金
D. 水力发电
8.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假设
B. 设计实验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9.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由此不能说明的是(  )
A. 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
C. 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
D. 呼出的气体不全是二氧化碳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1.实验室中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
A. 烧杯
B. 试管
C. 蒸发皿
D. 量筒
12.加热某种固体时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是化学变化
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 是物理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 也不是化学变化
13.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mL,则实际液体体积为(  )
A. 大于20mL  
B. 小于20mL 
C. 等于20mL 
D. 无法判断
14.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
A. 逻辑推理
B. 大气探测
C. 化学实验
D. 精确运算
15.下列加热试管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试管时,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
B. 试管底部要接触灯焰中温度最高的焰心
C. 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
D. 加热试管时,试管外壁要干燥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在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填空。
(1)量取4.5 mL蒸馏水,必须用到的一种合适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
(2)吸取和滴加少量酚酞溶液时,所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三聚氰胺是白色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向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是违法行为。三聚氰胺加热分解时会释放出大量氮气。通过以上文字,你认为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
18.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石蜡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0.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焰火表演时会发生燃烧,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霓虹灯表演是在灯中充入了稀有气体,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音乐喷泉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气球升空没有产生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2.【答案】D
【解析】分析题中实验可知,该实验是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及现象,由日常生活经验知,蜡烛燃烧产生气体,故应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收集生成的气体;因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故应用干燥的冷烧杯,以利于水蒸气的凝结,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应向反应后的气体中加入石灰水,并采用振荡的方法使二者充分接触,为了避免气体散逸,应将烧杯迅速倒置,故这四点描述都正确。
3.【答案】C
【解析】橡皮塞应旋进容器口;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故A、B、D的选项都正确。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也应该旋进橡皮塞,而不能压进橡皮塞孔中,以免造成玻璃仪器的破裂。所以答案应选C。
4.【答案】C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答案】A
【解析】酒精灯的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待约1 s后取出来,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灯焰的外焰。所以答案应选A。
6.【答案】B
【解析】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湿衣服晒干是水的蒸发,石蜡加热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把棉线织成布,这三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食醋除水垢是醋酸与水垢的成分(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7.【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石油化工、古井酿酒、有色冶金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水力发电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无化学变化。
8.【答案】B
【解析】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很明显是设计实验,故选B。
9.【答案】A
【解析】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又因为氧气越多燃烧越旺,所以燃着的木条在空气瓶中比呼出气体的瓶中更旺。
A.空气的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此选项与题意不相符,所以A不正确;
B.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所以B正确。
C.呼吸过程中氧气大部分被消耗,所以C正确。
D.呼出的气体主要还是氮气,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所以D正确。
10.【答案】C
【解析】A项中瓶盖应倒放在桌面上;B项不能直接将块状固体放进试管中;D项应该选用10 mL量筒来量取9.3 mL液体,这样误差最小,另外视线也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
所以答案应选C。
11.【答案】B
【解析】烧杯不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必须垫上石棉网;试管是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蒸发皿虽然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但不属于玻璃仪器;量筒不属于能加热的仪器。故答案应选B。
12.【答案】B
【解析】加热某固体有气体产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错误;加热某种固体时有气体产生,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高锰酸钾加热能生成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故选项C和D都是错误的;选项B是正确的。
13.【答案】B
【解析】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会导致读数偏大,则实际液体体积应为小于所以答案应选B。
14.【答案】C
【解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方法很多,如计算、探测、推理、假设等,但是基本手段还是实验。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5.【答案】B
【解析】在加热试管的操作中,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加热试管时,试管外壁要干燥;酒精灯的灯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不是焰心。所以答案应选B。
16.【答案】(1)5 mL量筒 (2)胶头滴管
【解析】量取4.5 mL蒸馏水,需要量筒,为了减少误差,量筒的量程越接近越好,所以选用5 mL量筒。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应用胶头滴管。
17.【答案】三聚氰胺是白色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可溶于甘油 ;
三聚氰胺加热分解时会释放出大量氮气
【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不需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属于物理性质;物质受热分解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18.【答案】(1)小 (2)a (3)水 二氧化碳
【解析】(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因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可以看到火柴梗a处最先炭化;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水,而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9.【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0.【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1.【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