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件+练习)(鲁教版)第四单元 第九课 赤壁之战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课件+练习)(鲁教版)第四单元 第九课 赤壁之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26 11:45:00

文档简介


一、积累应用
1.下列词语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沃野(wò)  殷富(yān) 枭雄(xiāo) 结盟(ménɡ)
B.敬贤(xián) 讨虏(lǔ) 强弩(nú) 轻骑(qí)
C.贵胄(zhòu) 遁逃(dùn) 鲁缟(ɡǎo) 疲敝(bèi)
D.更衣(ɡēnɡ) 鼎足(dǐnɡ) 稿草(ɡǎo) 累官(lěi)
【解析】 A项殷—yīn ;B项弩—nǔ ;C项—敝bì。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受制于人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亮见权于柴桑
C.豫州军虽败于长坂 D.小人役于物
【解析】 与例句中的“于”都是表被动。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C.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D.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解析】 A.殷勤:恳切;B.中国:中原;C.形成:形势形成。三者都是古今异义词。
【答案】 C
4.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英雄乐业 B.操悉浮以沿江
C.必蹶上将军 D.从吏卒
【解析】 A.意动用法;其他三项是使动用法。
【答案】 A
5.下列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寄寓于表 B.受制于人
C.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D.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解析】 B.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五万兵难卒合 B.将军禽操
C.烟炎张天 D.今卿廓开大计
【解析】 A.卒—猝;B.禽—擒;C.炎—焰。
【答案】 D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讨虏聪明仁惠(有智慧)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驻扎)
B.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
权起更衣(上厕所)
C.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致殷勤之意(热情周到)
D.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赞赏)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
【解析】 D.赞:辅助。
【答案】 D
8.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编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B.《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C.赤壁之战是魏、蜀、吴三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对阵双方分别是曹操军和吴蜀联军。战争的结局是吴蜀联军用火攻之计击溃曹操军队。
D.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它说明正确地分析形势和正确的指挥是胜利的关键。
【解析】 C.当时魏、蜀、吴三国尚未建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曹操军和孙刘联军。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一交战      初一:刚刚开始
B.同时发火 发火:点燃船只
C.北军大坏 大坏:彻底溃败
D.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轻锐:精锐轻便的武器
【解析】 D.轻锐:轻装的精锐士兵。
【答案】 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裹以帷幕 以济大事
B.可烧而走也 若据而有之
C.操乃留征南将军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D.与操遇于赤壁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解析】 C.都是“于是,就”。A.一为介词,用;一为连词,来。B.一为因果;一为并列。D.一为“在”,一为“和”。
【答案】 C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注意前后呼应,用“瑜等在南岸”交代了两军的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
B.以“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来反映曹军的骄傲、麻痹心理,以“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来证实周瑜预言的正确,这一切都从侧面说明曹军失败的必然性。
C.在赤壁之战中,重点是黄盖诈降,因而详写;次重点是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描写也比较细致。
D.本文寓褒贬于叙事。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部下大将不计其数,却因黄盖倡议火攻曹操而独提其一人。对刘备只是一语带过,因为在决战中,刘备仅处于配合地位。
【解析】 C.重点应该是“火烧曹营”,因此详写。
【答案】 C
12.翻译选段中画线句子。
(1)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
(2)在江中心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序前进。
(3)霎时间,烟火满天,烧死的、淹死的人马很多。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
朱竹君先生传
□ 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见,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先生顾不造谒 谒:拜访
B.遇诸生贤者 遇:对待
C.岂第欲为文士已哉 第:只
D.辄遇先生题名 辄:总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该词的正确解释是“便,就”。
【答案】 D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朱竹君先生“外好交游”的一组是(  )
①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备 ②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 ③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 ④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⑤先生暮年,宾客转胜 ⑥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①是说先生请求翰林院开局设馆以供录阅;②是皇上称赞先生的文采;③⑤⑥全都表现了先生“好交游”;④是说先生为人谦恭。
【答案】 C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筠年轻时得到刘文正公的赏识,但当刘反对朱筠设专门机构搜寻校阅书稿的建议时,朱筠并不畏缩退让,而是据理力争,使朝廷采纳了自己的建议。
B.朱筠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在做编修时,正好遇到朝廷搜集古书,他上书请求设置机构,并提出了具体详细的方法。
C.朱筠少年好功名,慷慨论时事,陈伯思也是一个才华横溢而不随流俗之人,这里,作者处处以陈伯思来作陪说以衬托朱筠。
D.朱筠在五十岁时就死了,作者以痛惜之情回想起自己与朱筠在安徽、福建时游历山水的情景,不禁无限感慨,惆怅不已。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错在“而是据理力争”,这是文襄公的行为;B.不是在做“编修”时,是在做“安徽学政”时;D.作者并没有与朱筠在两地游历山水。
【答案】 C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时刘文正在军机处,看了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
(2)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别人)有过错,就总是掩饰。
【参考译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出名。先生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
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当时刘文正在军机处,看了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于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启动了。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不久,文正去世,文襄总管四库馆事务,特别看重先生。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过别人,文襄默然不能发话,先生因此而安然无事。后来督理福建学政,过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君珪接替他,他回来几个月,就去世了。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别人)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并且博学强记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说:我最初认识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陈伯思的关系。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慷慨激扬谈论时事,相互磨
练探讨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做一个文人学士而已呢!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之人却沉溺于饮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才华。先生以文章名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庸一些。先生晚年,来访宾客更为繁盛,入了他门的,都跟他密切交往,这样也就很劳累了。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常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我偶尔去到山中崖谷,便看到先生题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四、走近高考
17.(2006年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  ①: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归艘、钟声,从“晚”的角度来体现,远帆、江、青山、老鹤从“望”的角度来体现。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2)一个“带”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18.怀古诗是诗中惹人喜爱的一种诗体,一般是针对历史陈迹抒发自己心中的感叹。苏轼曾针对古赤壁之战的故事,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读了《赤壁之战》,你不想试试吗?试以赤壁之战的历史为背景,写一首诗,表达你的怀古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符合题目要求即可,提倡创新。)
课件84张PPT。 标 题学校:
教师:
页码以及子标题内容页 标题品韵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本文记叙了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的全过程。孙、刘的胜利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作者剪影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幼年有“破缸救儿”的故事。20岁中进士,初任大理评事等职,后为并州通判。1058年(仁宗嘉祐三年)到京城任职,曾任知谏院。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敢于直谏,提出不少好的建议,但大部分未被采纳。生活俭朴,好学不倦。英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受到赞许,命其自选官属,置局继续编纂。神宗即位初,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安石变法,他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竭力反对。神宗授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受,退居洛阳,继续编书。书成呈神宗,赐名《资治通鉴》。1086年(元祐元年)哲宗即位,司马光说:“四患(指青苗、免役、将官等法及西夏边事)未除,吾死不瞑目矣。”旋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排斥变法派,废新法,复旧制,史称“元祐更化”。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著作尚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作品背景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撰写的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另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总为三百五十四卷。记述上自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959年(后周显德六年)的史事。1064年《宋治平元年)司马光编成战国至秦二世的编年史《通志》八卷,呈英宗。英宗遂命再编历代君臣事迹一书,并于次年设局于崇文院,开始编撰。司马光总体删订修改,最后定稿。1084年(元丰七年)全部完成。初名《通志》,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目的在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帝王提供前代治乱兴亡的鉴戒。注本以南宋末年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为最好。【答案】 xiāo  shān huī zhuó zhòu ɡǎo léi dùn 【解析】 ①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⑤蹶:使……受挫折。⑧奄:覆盖,包住,引申为全部。其他都正确。
【答案】 B【解析】 A.中国:中原地区;B.北面:北向;D.妻子:妻子儿女。
【答案】 C【解析】 D.跟,和。A.表被动/在。B.表目的的连词,用来/介词,用。C.表肯定的语气/表限止的语气。
【答案】 D5.填空。
《赤壁之战》选自________。这是北宋史学家________主持编写的一部________体通史。
【答案】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一位是乱世枭雄,一位是东南俊杰。正是他们导演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最终是周瑜和他的将士畅饮庆功酒,而曹操则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回到了魏国,以图东山再起。当年的苏东坡,被贬黄州,失意之余,寄情山水,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一词两赋。星移斗转,岁月飞逝,神州文武两赤壁,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一起随司马光去感受“三国赤壁”,重温尘封历史,走进《赤壁之战》。□ 字词全解
①〔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
②〔资〕凭借。
③〔协〕和睦。
④〔枭雄〕豪杰。
⑤〔不能用〕不愿意重用。
⑥〔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
⑦〔离违〕背离,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
⑧〔别图之〕另外筹划这件事情。图,图谋,打算。
⑨〔济〕成就,完成。
⑩〔吊〕慰问(死者亲属)。
?〔用事者〕掌权的人。?〔治〕这里是对付的意思。
?〔而〕连词,表修饰。
?〔克谐〕能够成功。克,能。谐,和谐,这里有圆满、顺利的意思。
?〔为操所先〕被动句式,被曹操占了先。
?〔向〕动词,往……进发。
?〔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
?〔径〕直接。
?〔旨〕意旨,意图。
?〔致殷勤之意〕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
B21〔有旧〕有老交情。
B22〔贤〕形容词用做名词,贤能的人。B23〔礼〕名词用做动词,以礼相待。
B24〔咸〕皆,都。
B25〔以〕凭借。
B26〔计〕考虑。B27〔腹心〕也作“心腹”,最亲信的人。
B28〔而〕连词,却,表转折。
B29〔乎〕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B30〔长史〕官名。
B31〔住〕通“驻”,驻扎。
B32〔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B33〔诣〕到……去。
B34〔收众〕招收人马。
B35〔芟荑大难〕削平大乱,指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芟,除草,这里是消除的意思。难,灾难。
B36〔略〕大致。
B37〔吴、越〕指江东地区,春秋时属吴国和越国。
B38〔中国〕中原地区,当时曹操占据的地方。下文“中国士众”“中国人”中的“中国”意义同此。
B39〔抗衡〕对抗。
B40〔按兵束甲〕放下武器,捆起铠甲。
意思是停战言降。B41〔北面而事之〕意是是向他投降。北面,北向。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事,服侍,侍奉。而,连词,表修饰。
B42〔无日〕没有多少时候,很快。
B43〔苟〕连词,假使。
B44〔况〕连词,何况,表递进。
B45〔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B46〔天〕天意。
B47〔安〕疑问代词,怎么,与“乎”构成反问句式。
B48〔勃然〕发怒的样子。
B49〔举〕以,拿。
B50〔当〕抵挡。
B51〔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指兵士。B52〔疲敝〕疲劳不堪。
B53〔轻骑〕轻装的骑兵。
B54〔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
B55〔忌之〕忌讳这种情况。
B56〔必蹶上将军〕一定会使主帅受挫。蹶,使动用法,使……受挫折。B57〔逼兵势〕“逼于兵势”的省略。
B58〔协规〕协同规划,合谋。
B59〔鼎足之形〕指三国分立的形势。
B60〔机〕关键。
B61〔奉辞伐罪〕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B62〔旌麾〕军旗。
B63〔束手〕捆起手来,意思是投降。
B64〔治〕这里是部署的意思。
B65〔会猎〕一同打猎。这里是会战的委婉说法。
B66〔响震失色〕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
B67〔动以朝廷为辞〕动不动拿朝廷的名义说话。
B68〔奄有〕完全占有。奄,覆盖,包住。
B69〔乃〕乃至,甚至。
B70〔数〕动词,计算。
B71〔悉〕全,都。
B72〔共〕动词,共有。
B73〔不可论〕不能相提并论。
B74〔更衣〕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B75〔宇〕屋檐。
B76〔卿〕古代对下级的客气称谓。有相亲热的意思。B77〔还付乡党〕送回乡里。付,交给。乡党,乡里。
B78〔品〕品评,评定。
B79〔从事〕官职名。
B80〔累官〕逐步升官。累,积累。
B81〔廓开〕扩开,阐明。B82〔烈〕功业。
B83〔方数千里〕方圆数千里。
B84〔乐业〕这里是乐意效力的意思。业,职守。
B85〔为汉家除残去秽〕替汉朝除去坏人。残,残暴。秽,丑恶。这里都指坏人。
B86〔筹〕谋划。
B87〔舍〕丢弃,放弃。
B88〔争衡〕比高下。
B89〔稿草〕禾秆做的饲料。稿,禾秆。
B90〔患〕忧虑,这里是顾忌的意思。
B91〔冒〕鲁莽,轻率。
B92〔禽〕通“擒”,捉拿。B93〔保〕保证。
B94〔此天以君授孤也〕这是天把你交给我,意思是天叫你来帮助我。
B95〔斫〕砍。
B96〔前奏案〕面前放奏章的几案。案,几案,长形桌子。
B97〔水步〕水军和步兵。
B98〔料〕估计。
B99〔开此议〕提出这种迎降的主张。
B100〔甚无谓也〕是很没有道理的。
B101〔校〕核对。B102〔虑〕忧虑,担心。
B103〔妻子〕妻子和儿女。
B104〔赞〕辅助,协助。
B105〔卒〕通“猝”。
B106〔办〕备置。
B107〔为〕动词,作为。
B108〔诚决〕请同他决一胜负。诚,通“请”。
B109〔邂逅〕一旦,万一。
B110〔不如意〕指战争不利。B111〔逆〕迎,这里是迎击的意思。
B112〔画〕谋划,筹划。
B113〔方略〕作战的策略。
B114〔初〕刚开始。
B115〔次〕驻扎,动词。“次”后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
B116〔可烧而走〕可烧而使之走,使动用法。“走”后省略宾语“之”。
B117〔著〕居于。
B118〔以次〕按次序。
B119〔去〕距离。
B120〔延及〕蔓延到。
B121〔炎〕通“焰”,火焰。
B122〔张〕同“涨”,弥漫。
B123〔轻锐〕指轻装的精锐部队。形容词用做名词。
B124〔雷〕通“擂”,敲击。B125〔坏〕溃败。
B126〔步走〕步行逃跑。
B127〔羸〕瘦弱。
B128〔蹈藉〕践踏。
B129〔太半〕大半。1.作为一场著名的战例,请简要回答作者是如何剪辑和安排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文在写作方面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详写决策,略写战况;详写东吴,略写刘曹。
这是因为:①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说,曹操南下,主要目的不全在夺取荆州,而在征服东吴。曹操强大,东吴不及曹操,因而在主要矛盾中东吴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战争的结局完全取决于东吴方面:是和是战,战又怎么战。因此在记述时,当然应该以东吴为主,加以详写。②从作者的意图说,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资以治道”,在于通过大战过程的记述,说明曹操为什么会从优势变为劣势,由主动转为被动,最后大败,而孙刘方面为什么会与曹操相反,能以寡击众、以弱攻强,最后大胜。所以自然要把东吴方面以及他们的决策过程,即众多人物促使孙权做出决策的过程,充分展开。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孙刘方面怎样料敌、怎样决策,而孙刘方面又首先取决于孙权是否肯战,能否做出决断:联弱(刘)拒强(曹)(这些正是作者本拟揭示的重要历史经验)。至于战况、结果,顺理成章,有了前边记写的基础与事理前提,自然可以不多着笔墨,且能与前呼应。③从写史、记叙的角度说,首先需要真实、准确,同时应该扼要(指情节)、清楚(指头绪)。作者本意在通过历史说明问题,所以他在史料的运用上是很严肃认真的。本文主要取材于《三国志》。作者把《吴志》中《孙讨虏传》《周瑜鲁肃吕蒙传》,《蜀志》中《先主传》《诸葛亮传》的有关段落加以摘选编辑,几乎是“剪接”成篇,这显然出于对史实的尊重,但同时对本文的主次详略安排自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2.古人常用“口吻逼肖”来评论个性化的人物,请回答文章是如何体现人物的个性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课的人物对话,“口吻逼肖”,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此外,还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例如同是劝孙权抗曹,孔明、鲁肃、周瑜三人的话就各不相同。
①诸葛亮是刘备的使者,以友军代表的身份对孙权进言,必须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他行前对刘备说的是“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事实也是如此,但对孙权,他从不明提“求救”二字,而是一味动员孙权拒曹,因为只要孙权拒曹,刘备就自然得救了,只要能借孙权的力量击败曹操,刘备就可以乘机为自己争得地盘了。尽管当时刘备兵败势弱,但诸葛亮同孙权谈话,一开始就把孙、刘、曹并提,以抬高刘备的地位。谈到刘备的处境,他以“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语 带过,既不掩饰刘备狼狈的事实,又吹嘘刘虽然暂时失败还是一位“英雄”。诸葛亮针对孙权还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明确指出只有战、降两条路,“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然后针对孙权的好胜性格,主要用激将法,以田横、刘备的坚强不屈反激孙权,果然孙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诸葛亮又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说明刘备虽然新败,还有相当实力,曹操虽然势大,但有致命的弱点,孙刘如能“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一番话说得孙权“大悦”。后来赤壁之战后形势的发展,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诸葛亮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鲁肃是孙权手下的大臣,他劝孙权拒曹,主要从孙的切身利益来进言,对于张昭等人的迎降论,他以臣子、国君地位不同,迎降后果也不同进行分析,委婉而有力地劝孙权“莫用(张昭)众人之议”,还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一句话,触及孙权的灵魂深处。他句句为孙权着想,表现了对孙吴的忠诚,也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口才。
③周瑜是东吴主将,说话慷慨豪迈,和鲁肃的语气又不相同。鲁肃反复说的是不能“迎曹”,周瑜则口口声声要“擒操”“破曹”。他见了孙权,一开口就直斥曹操是“汉贼”,“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他对双方实力的分析和诸葛亮的分析基本一致,但更详尽具体,他还主动要求率军出战,充分表现了一个大将的才略和勇气。但他的一些话里,也流露出一点骄矜之气,这正反映了周瑜少年得志的心理状态。3.阅读文章最后两段,简要探讨一下“史笔”的特点与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段是写战况的。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史笔”不同于小说,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都写得十分具体细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军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史笔”第一个特点: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史笔”第二个特点:不直接介入评论,而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史笔”第三个特点: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4.既然是求援,就应该“谦辞卑态”,而诸葛亮的“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则与“谦辞”相去甚远,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诸葛亮强调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实则是暗含天下未定、君臣之分未定之意,同时,又故意夸大曹操的威力和影响,针对孙权“内怀犹豫之计”的矛盾心态,以“北面而事之”相激;用“何不遂事之”一句击中孙权“软肋”,又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这样才顺利地达到了结盟抗曹的目的。5.关于曹操和孙刘两家的参战兵力问题的探讨。
观点一 曹操有意夸大自己的军队,以形成某种声势威慑孙刘,以收先声夺人之效。曹操占据江陵并进一步南下之前:曹操平定华北黄河流域,其总兵力足以威慑荆州投降,所以荀彧才会让曹操率领绝对优势兵力速出荆北,迫使刘琮投降,而且成功了。可见曹操当时的总兵力应该不比荆州军少,荆州刘表号称“带甲十万”,那么曹操南征的大军应该是这个数量级的。再加上荆州降军近十万,其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周瑜也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 亦极七八万耳……”这个说法比较可信。观点二 刘备实力比较薄弱。虽然刘备在新野经营数年,有点实力,但长坂败后他仅关羽水军数千,他的主力部队被曹操的精锐骑兵在长坂彻底击溃。而此时东吴的总兵力应该有近十万。因为荆州与孙吴是世仇,双方军备不会相差很悬殊。建安十三年,孙权有能力击败黄祖军团,说明其总体实力应该不在“带甲十万”的荆州之下。《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孙权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而孙权曾以十万大军攻合肥,可见吴军当时全部兵力应该接近十万这个数量。观点三  孙刘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在同盟中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于长坂,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孙权给周瑜的兵力倒是有明确记载:《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请得精兵五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江表传》记载孙权语:“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因此,总数不超过五万人。
您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之战战前准备:孙刘联盟形成肃谋于权,往说备(1)
亮谋于备,往说权(2)
肃谋于权(3)
瑜谋于权(4)
瑜再谋于权(5)
战争实况:力破曹军于赤壁(6~7)一、正字音
枭(xiāo)雄   与操有隙(xì)   吊(diào)表二子
亮兄瑾(jǐn)也 芟(shān)夷大难 强弩(nǔ)之末
鲁缟(ɡǎo) 必蹶(jué)上将军 旌 麾(jīnɡ huī)
刘琮(cónɡ)束手 挟(xié)天子以征四方 难卒(cù)合
奄(yǎn)有其地 乘犊(dú)车 除残去秽(huì)
张(zhànɡ)天 斫(zhuó)前奏案 邂逅(xiè hòu )
燥荻(dí)枯柴 羸 (léi)兵 恶(wù)其能
会(kuài)稽 长(zhǎnɡ)史 预备走舸(ɡě)
更(ɡēnɡ)衣 累(lěi)官 以实校(jiào )之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做动词
a.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
b.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辱,屈辱;这里是忍受屈辱的意思)
2.形容词用做动词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先,形容词。这里是说占了先,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用做名词
a.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贤,有德有才,形容词;这里指有德有才的人,活用为名词)b.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与“新”相对,形容词;这里是老交情的意思,活用为名词)
c.为汉家除残去秽(残,残暴;秽,丑恶,都是形容词;这里都指坏人,活用为名词)d.率轻锐继其后(轻,锐,都是形容词;这里指轻装的精锐部队,活用为名词)
4.使动用法
a.必蹶上将军(蹶,跌倒,受挫折;这里是使……受挫折的意思)
b.可烧而走也(走:逃跑,这里是使……逃跑,赶跑的意思)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失,失望,这里是使……失望的意思)⑨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格式为“……者,……也”)
⑩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格式为“……者,……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判断句,格式为“……乃……”)
2.被动句
①恐为操所先。(被动句,用“为……所”表示被动)
②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用“为……所”表示被动)
③为人马所蹈藉。(被动句,用“为……所”表示被动)
④吾不能……受制于人。(被动句,用“于”引进主动者)
⑤操军破,必北还。(破,被打败)(无标志,与主动句形式相同,但在意念上是被动句)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被烧死淹死)(无标志,与主动句形式相同,但在意念上是被动句)
3.倒装句
①(肃)与备会于当阳长坂。(状语后置。在当阳长坂相会)②自结于东。(状语后置。主动与东吴结好)
③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向孙将军求救)
④亮见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在柴桑会见孙权)
⑤裹以帷幕。(状语后置。用帷幕包裹)
⑥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何”是“至”的宾语,置于动词前)⑦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可以抗拒曹操的优势。“可以拒操”是“大势”的定语,置于中心词“大势”之后;“者”复指“大势”)
⑧战士还者。(定语后置。归队的战士。“还”是“战士”的定语,置于中心词“战士”之后;“者”复指“战士”)
⑨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归附曹操的荆州民众。“附操”是“荆州之民”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者”复指“荆州之民”)
⑩人马烧溺死者。(定语后置。被烧死淹死的人马。“烧溺死”是“人马”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人马”之后;“者”复指“人马”)4.省略句
①悉浮(战船)以沿江。(省宾语)
②可烧而走(操军)也。(省宾语)
③说备使(备)抚表众。(省兼语)
④避难(于)江东。(省介词)
⑤将军起兵(于)江东,豫州收众(于)汉南。(省介词)
⑥与(备)结盟好。(省介词宾语)
⑦不足与(众人)图大事。(省介词宾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战争。
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初平元年,曹操任奋武将军,参加讨伐专权于朝的董卓,因孤军奋战而败,遂欲独立发展。二年,曹操镇压了黑山军白绕部,进占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等地。三年,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南)境内,杀刺史刘岱。时任东郡(治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的曹操,采纳陈宫提出的趁机“据兖州为霸业之基以争天下”的方略,针对黄巾军缺乏后勤供应等弱点,采取昼夜奔袭战术,连破黄巾军。济北(今山东长清南)一战,迫降黄巾军30万,将其精锐收编为“青州兵”,成为后来作战的主力部队。四年,后将军袁术从南阳(治宛城,今河南南阳)移驻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招降纳叛,向北扩充实力,欲与割据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的公孙瓒,构成对曹操南北夹击态势。兖州刺史曹操率部攻匡亭(今河南长垣南)击败袁术军,继之连续追击。袁术退据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称扬州牧。
同年,曹操父亲曹嵩在琅琊(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遇害。曹操借口报杀父之仇,兴师讨伐徐州牧陶谦,实欲攻占其地,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陶谦军,继而转攻虑(今安徽泗县东),纵军屠杀数万人,所占郡县后均背叛。兴平五年(194年)夏,曹操再攻徐州。驻守东郡的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叛曹,迎立奋威将军吕布为兖州牧,所属郡县纷纷响应。曹操被迫回救兖州,与吕布激战于濮阳(东郡治所,今河南濮阳西南),曹军大败。曹操收聚部众,与吕布军相持百余日,因两军 乏粮,各自罢战。九月,曹操回撤至鄄城(今山东鄄城北),重整旗鼓,决心夺回兖州失地。次年五月,向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发动攻击,斩吕布守将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又欲趁机夺取徐州。谋士荀彧建议“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劝其先打吕布,以定兖州之地。曹操放弃攻徐州企图。不久,吕布与陈宫率1万大军袭来,曹操预设埋伏,以一部兵力挑战,将吕布军诱入伏击地域,步骑夹击,吕布军溃败,逃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收复兖州各郡县,巩固了兖州根据地。继于建安元年二月,进军豫州(治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剿灭颖川(治阳翟,今河南禹息)、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县)地区黄巾军各部,占领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七月,汉献帝刘协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乏粮,各自罢战。九月,曹操回撤至鄄城(今山东鄄城北),重整旗鼓,决心夺回兖州失地。次年五月,向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发动攻击,斩吕布守将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又欲趁机夺取徐州。谋士荀彧建议“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劝其先打吕布,以定兖州之地。曹操放弃攻徐州企图。不久,吕布与陈宫率1万大军袭来,曹操预设埋伏,以一部兵力挑战,将吕布军诱入伏击地域,步骑夹击,吕布军溃败,逃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收复兖州各郡县,巩固了兖州根据地。继于建安元年二月,进军豫州(治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剿灭颖川(治阳翟,今河南禹息)、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县)地区黄巾军各部,占领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七月,汉献帝刘协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出兵,待机破之”的建议,第三次南征张绣,包围穰城(今河南邓县)。此时,曹操闻悉冀州牧袁绍将趁虚袭取许都,即撤转而返。五月,刘表乘机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示弱伪逃,巧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顺利回到许都。
是年夏,占据徐州的左将军吕布联合割据扬州的袁术反曹。曹操放弃继续南征张绣,于十月率师进屠彭城,击败吕布军,吕布退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曹操围之,引泗水灌城。十二月, 吕布部将侯成等引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 曹军凯旋而归。
四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凭恃地广兵多,急欲大举南征。曹操先机占领冀州重镇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部将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以阻袁军南下。并安抚荆州刘表保持中立,解除后顾之忧。五年正月,曹操趁袁绍决策迟疑,击败初占徐州联袁叛曹的刘备,避免了两面受敌。
二月,袁绍亲统10万步兵、1万骑兵进攻延津,派大将颜良围白马。曹操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袭白马斩颜良,迅疾回军延津南,又诱斩率骑兵追击的袁将文丑。曹操鉴于敌众己寡之势,主动回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待机破敌。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秣。袁 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郃、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势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随后,曹操采纳荀彧先定河北,后图荆州的建议,乘袁绍新败士众离心之机,出兵北上,占有冀、青、并州,进攻幽州。十二年击败袁氏残余及与之相勾结的乌桓王蹋顿。十三年,曹军进取荆襄,迫降继荆州牧刘琮,击溃投靠刘表的刘备。刘备退往夏口(今属湖北武汉)栖身。至此,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初步奠定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形成威逼江南的战略态势。【赏析】 
文章以时间为序,脉络清晰地介绍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语言简洁洗练,用笔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