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应用
1.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远 混钝 落寞 平仄
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
【解析】 B项“钝”应为“沌”;C项“训”应为“驯”;D项“摔”应为“蟀”。
【答案】 A
2.根据语境,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柘寺的钟声。
①西山的虫唱 ②玉泉的夜月 ③钓鱼台的柳影 ④陶然亭的芦花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答案】 D
3.下面这些句子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不同之处的一项是(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C.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D.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解析】 其他三项皆排比,D项除了排比外,还有对比和比喻。
【答案】 D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寓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解析】 B.作者的感情的基调是悲凉;C.没有绘色;D.只是原因之一,不够全面。
【答案】 A
5.“秋风一阵阵地吹来”后面接下去最顺当的一项是( )
A.树枝摇曳着,月光和树影也一起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B.月光和树影一起晃动起来,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
C.发出沙沙的响声,树枝摇曳着,月光和树影一起晃动起来。
D.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月光和树影一起晃动起来。
【答案】 B
6.在下面的四句话中,哪一句比较符合原句的意思( )
原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不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B.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不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不是留不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D.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不住的话,我没有不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
【解析】 A、B、D“留不住”与原句意义矛盾。
【答案】 C
7.古人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若耶溪》)《天山景物记》中说:“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本文中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试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方法,在描写某一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静寂。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8.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漫、细、忙、点;静、直、面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丁处( )
【答案】 泡 听得 细 静
9.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此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D.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感觉不到,故而一笔带过。
【答案】 B
10.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_______的落寞。
【答案】 形 音 色 秋中有情 情中有秋
11.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多余,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淡之美(有删节)
□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子表面上的光鲜外,就不大会令人产生更多有韵味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就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浓妆淡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认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这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的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像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人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积极。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12.文中有关苏东坡西湖诗的论述是针对前面文字中哪一句话来说的?苏诗中的“浓抹”与上文中的“浓妆艳抹”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不相同。因为苏轼笔下的“浓抹”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自然景色,而不是上文的人为行为,因此不含贬义。
13.作者在文中多次用对比手法从不同侧面论述“淡之美”,下面两组对比各突出了“淡之美”的哪两个特征?
(1)女孩子淡妆与浓抹的对比,突出“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对比,突出“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清新纯净,使人产生更多有韵味的遐想。
(2)是艺术追求的更高层次。
14.怎样理解下面三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请根据问题作说明。
(1)“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至美的境界”是怎样一种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画时”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禅偈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禅的境界在文中指怎样一种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淡接近天然,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2)“勾画自身人生追求的蓝图”或“设计自身的处世原则、人生观”。
(3)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对得失成败能淡然处之。
15.下列不属于作者恬淡人生观的两项是( )
A.恬淡一点,对身心更有裨益。
B.对本色自然的艺术美情有独钟。
C.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
D.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得失成败淡然处之。
E.追求禅的境界。
【解析】 B.是美学观点,与人生观不相符;E.不符合文意。文意是:禅追求的是淡美之境界。
【答案】 BE
四、走近高考
(2007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海南杂忆
□ 茅 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去无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像得到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儋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与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到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做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她说:“喂牲畜。可是,还有比它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做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16.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把词语的本义和它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起来。答案参考区域是第二段和第三段,我们可以很明晰地看到作者几种说法转变的原因。
【答案】 天涯本义指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去无路。如今已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风景优美,环境宜人,适合谈情说爱。
17.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在语境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词语“道旁石”“补天手”在此有明显比喻义,根据比喻句的特点依据原文找出本体即可。
【答案】 “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18.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我们需要在对全文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回答本题,重点从最后一段中去仔细体味——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由此可以总结出作者的态度。
【答案】 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19.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就是分析文章中运用这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等。本文多次使用了对比手法,作者从古今海南岛的用途、人民生活两方面进行了对比。
【答案】 古代的海南岛被当做险恶之地,流放在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做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鸭脚粟喂牲畜,且还有比它好的饲料。
课件37张PPT。 标 题学校:
教师:
标题品韵
“故郁”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作者剪影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1936年2月,就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又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时代的洪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奔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末,由于国内政治气氛的逐渐逆转及家庭发生变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报》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报》主编,在海外坚持进行抗战宣传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军逼近新加坡后,辗转到苏门答腊。不久为占领印尼的日军胁迫,到武吉丁宜日本宪兵部当翻译约达七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华侨,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作品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文钞(chào ) 一椽 (chuán) 嘶叫(sī ) 耗子(hào )
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 陪衬(chèn ) 夹袄 (ǎo)
D.廿四桥(niàn) 著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解析】 A.“钞 ”应读“chāo”。
【答案】 A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解析】 C.“深味”的意思是深层浓厚的意趣。
【答案】 C
........3.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解析】 A.两个“偿”都应写作“尝”。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D.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解析】 B.“若”应该调到“你”后面。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解析】 C.括号里的话,最后应该在括号内打上句号,去掉括号内的引号。
【答案】 C
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北平故都的秋,更包含了秋的所有特征。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勾起了作者怎样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1.美学家说: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诵读课文,看作者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来抒发感情的。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②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③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这些语句。
2.作者在写景状物时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的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2)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3)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故都的风物人情,情寓于中,可写人时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想想作者为什么写“都市闲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文中对于“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在于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因为那些“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4.本文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找出来,探究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5.本文结尾说道:“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黄酒之与白干”等四对比喻,本体和喻体有可比性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点一 贺诚章先生认为:“这是多角度表达了对南北方秋天的具体差别的体验:一是味道薄厚的差别;二是充实程度的差别;三是肥美程度的差别;四是规模的差别。”观点二 漆瑗先生认为:“一个温和,一个刚烈;一个稠润,一个硬实;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一个机灵活泼,一个沉稳刻苦。”
观点三 张宏星先生认为:“它们比喻的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您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正字音
潭柘(zhè)寺 椽(chuán) 平仄(zè)
廿(niàn)四桥 著(zhuó)衣
二、辨字形
三、释词义
落寞:冷落寂寞。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幽远:深远;久远。
混混沌沌:糊里湖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四、辨词义
[何尝·未尝]
“何尝”有“哪里”“怎么”的意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肯定或否定。
“未尝”有“不是”“没有”的意思,用在否定词前表示肯定。带有委婉的语气。
[萧索·萧条]
“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一是指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二是指经济衰微。
[清静·清净]
相同点:都有安静之意。不同点:“清静”指环境安静,不嘈杂。如:咱们找个清静的地方谈谈吧。“清净”指没有外来事物来打扰。如:耳根清净。
[悲凉·悲哀]
“悲凉”指悲哀凄凉;“悲哀”指伤心。
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领略·领悟]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指领会,理解。
例:秋天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陪衬·陪伴]
“陪衬”指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陪伴”指随同做伴。....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冬天之美□ (法)乔治·桑①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做狂欢的场所。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在乡下,一片阳光或者刮几小时风就使空气变得清新,使地面干爽。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他们滞留在这个垃圾场里,实在是由于无可奈何。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里去过冬。
在巴黎,人们想像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可是小麦从秋天就开始发芽,而冬天惨淡的阳光——大家惯于这样描写它——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即使在我们严寒却偏偏不恰当地称为温带的国家里,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 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笔都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注释】 ①乔治·桑(1804~1876),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著述颇丰,小说、戏剧、散文、书信等各种体裁均有涉猎。主要作品有小说《安吉堡的磨工》《魔沼》《小法岱特》,自传《乔治·桑自传》等。
【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优美雅致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以细腻的笔调,勾勒出一个静谧、和谐、清丽、幽雅的法国冬天农村的自然风光。作者开篇点题,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然、向往乡村生活的情思。接着别出心裁,宕开一笔,描述巴黎冬天的不美,突出其脏乱、浮糜、悖谬的生活,并以“空气清新”“地面干爽”的乡村生活与之相对照,以此反衬乡村的美丽。接着作者以浓墨重彩之笔,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倾力描绘乡村的冬景,将原本普通平常的景物渲染得有声有色,生机盎然。文章既流露了作者热爱自然、憧憬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也嘲讽了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反映了作者厌恶“城市化”工业文明、崇尚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页码以及子标题内容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