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9-07 15: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
难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解、讨论、分析。
【教学器材】
1、白纸、直尺、橡皮筋,音叉等。
2、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说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提问:那么到底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它传播的速度又有多快呢?
引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请同学们做以下实验: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一把直尺,一根橡皮筋,大家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
学生进行实验并认真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并归纳:让物体发出声音就是让它们振动起来。
      振动产生, 声音产生;振动停止, 声音也停止。
(2)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然后发出“好”的声音。
提问:有什么感觉?
回答:有听到声音,感觉有振动,是声带的振动。
   振动产生, 声音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停。
(3)【演示】敲打音叉 请学生上来用手触摸
提问:手的感觉
回答:振动产生, 声音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归纳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提问: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那么产生声音之后要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呢?
(1)探究:在没有任何物质连空气都没有的情况下(即真空环境中)声音能不能传播?
提问:宇航员在太空中如何交谈?
学生思考并举例归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提问: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实验:耳朵贴在桌面上,手轻扣桌面,注意听声音。
举例:“隔墙有耳”
提问并总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举例:1、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有接触吗?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
2、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往往不是嘴巴与耳朵紧贴着,但我们却能听到声音。
总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举例:1、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参看书本图3-10);
2、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
总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归纳结论: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简介耳朵听声音的原理
说明: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  (参看书本图3-12)
3、声音传播的速度
提问:声音在不同种物质中传播速度如何?哪种快?
请学生阅读教材P40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回答: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小于在固体中的。
通常(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三、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3、声音传播的速度在不同物质、不同温度时传播,大小不同(在15 ℃空气中声速v=340m/s)。
四、课堂练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2)声音必须靠 传播,它在  不能传播。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
(5)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作业布置】
练习册本节内容
【课后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