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语文 必修一 第4单元 单元自主评价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语文 必修一 第4单元 单元自主评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26 11: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枭雄(xiāo) 会稽(kuài) 舸舰(ɡě) 除残去秽(suì)
B.羸兵(léi) 旌麾(máo) 撅嘴(juē) 蛊惑人心(ɡǔ)
C.砍斫(zhuó) 吮吸(yǔn) 左骖(cān) 风雨如晦(huì)
D.牛犊(dú) 果脯(fǔ) 与师(yù) 荷枪实弹(hè)
【解析】 A.秽—huì;B.麾—huī;C.吮—shǔn。
【答案】 D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引擎 狙击 遗撼 振聋发聩
B.耽误 飘浮 山脊 虚张声势
C.别墅 藉贯 窒息 惊惶失措
D.唾液 合谐 恭敬 临阵逃脱
【解析】 A.遗憾;C.籍贯;D.和谐。
【答案】 B
3.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女人的手指______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②王市长大呼一声,那声浪在广场上空______了好久好久。
③经过老书记的再三劝说,他俩的矛盾终于______了。
④不久就______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A.振动  震动  消释  消失
B.震动  振动  消释  消失
C.振动  震动  消失  消释
D.震动  振动  消失  消释
【答案】 B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不起,中尉”,马内拉说,“我们以后不敢了。”
B.孙犁(1913~2002),河北人,现代作家,被认为是《白洋淀派》代表人物,著有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C.(水生)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
D.杜甫的《兵车行》采用通俗的口语,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如前人所说的那样,“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
【解析】 B.《白洋淀派》书名号改为引号;C.“出来吧”后感叹号改为逗号,“你们”后句号改为感叹号;D.“愈浅愈切”后引号在前,句号在后。
【答案】 A
5.下列对话的顺序被打乱,调整后的顺序应是(  )
①“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②“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③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撅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④“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⑤“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⑥“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A.③⑥①⑤②④      B.⑥①②③⑤④
C.①⑥②③④⑤ D.③⑥⑤①④②
【答案】 A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物身上的刺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和植物都用满身的刺来保护自己。这些物种通常行动缓慢或是静止不动,如果它们赤身裸体地面对这个世界,它们将无法存活。因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科学家认为,目前人们发现最早身上长刺的动物是加拿大的一种蠕虫。这种动物生活在距今5.5亿年前的海洋中。最初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动物身上的一些突起只是柔软的鳍状物,但随后的研究发现,这些沿着这种蠕虫脊背分布的突起是坚硬的防御用的刺。
同样生活在距今3.5亿年前的恐龙中,有些恐龙也长有尖刺。如剑龙的颈部就长有一圈向外张开的硬刺,这是它重要的防御武器。
对于有些植物来说,刺并不是单纯的防御武器。植物的刺还有另一种功能:尽量减少水分蒸发的面积。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植物学家埃米利奥·布兰科说:“玫瑰的刺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北欧冷杉与仙人掌的叶子长成尖刺则是为了保存水分。因为寒冷的环境与干旱一样,都会造成脱水。”
仙人掌可能是长刺的植物中最著名的一种。布兰科说:“仙人掌的叶片完全变成了刺状,叶片的光合作用等功能由茎来代替。不过也有生活在湿润地区的仙人掌。它们也是在进化过程中失去自己的刺的,因为刺对它们来说毫无作用。”
除了保存水分,仙人掌的刺的防御功能也不可忽视。有些仙人掌的刺非常粗大,上面甚至还长有倒钩。一旦有动物被这样的刺扎中,就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动物来说,刺的作用基本上就是防御。莱昂大学生物学教授阿尔韦托·比列纳说:“有时刺也被用来吸引异性。某些种类动物的刺是一种骨质结构,是自身骨骼的延伸,这样的刺往往与体内毒腺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而另一些动物的刺则是硬化了皮肤,只是起保护作用。”
而对于昆虫和甲壳类动物来说,刺通常是外骨骼的延伸。比列纳说:“有些甲壳类动物的刺除了防御功能外,还能起到像锚一样的作用。在潮汛期间,它们用刺将自己固定在礁石上。”
6.下面所举各项中,刺没有防御作用的一项是(  )
A.剑龙颈部的硬刺 B.蠕虫脊背的突起
C.仙人掌的倒钩 D.北欧冷杉的尖刺
【解析】 D.是为了保存水分。见原文第四段。
【答案】 D
7.对植物身上的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玫瑰的刺是单纯的防御武器。
B.北欧的仙人掌的刺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的面积,保存水分。
C.仙人掌身上都有刺,是长刺的植物中最著名的一种。
D.有些仙人掌的刺非常粗大,上面的倒钩对动物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解析】 C.见第五段可知并不是所有的仙人掌都长有刺,而“著名”也只是“可能是”,属推测性的。
【答案】 C
8.对动物身上的刺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动物身上长刺基本是为了防御。
B.动物身上的刺不是骨骼的延伸就是硬化的皮肤,有很强的杀伤力。
C.某些动物身上的刺具有杀伤力,取决于它是自身骨骼的延伸,与体内毒腺联系。
D.有些甲壳类动物的刺能够在潮汛期间将身体固定在礁石上。
【解析】 B.硬化的皮肤只起保护作用。
【答案】 B
9.对原文信息的提取,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身上长刺是适应环境的结果,体现了进化的轨迹。
B.生物身上长刺是为了防御或保存水分。
C.加拿大的蠕虫生活在距今5.5亿年前的海洋中,是最早的身上长刺的动物。
D.身上长刺的生物一定是行动缓慢或是静止不动的。
【解析】 B.还有固定及吸引异性的作用;C.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早的长刺的生物;D.绝对化,是“通常”。见原文第二段。
【答案】 A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义 侠
顷有仕人为畿尉,常任贼曹①。有一贼系械,狱未具。此官独坐厅上,忽告曰:“某非贼,颇非常辈。公若脱我之罪,奉报有日。”此公视状貌不群,词采挺拔,意已许之,佯为不诺。夜后,密呼狱吏放之,仍令狱卒逃窜。既明,狱中失囚,狱吏又走,府司谴罚而已。
后官满,数年客游,亦甚羁旅②。至一县,忽闻县令与所放囚姓名同。往谒之,令通姓字。此宰惊惧,遂出迎拜,即所放者也。因留厅中,与对榻而寝。欢洽旬余,其宰不入宅。忽一日归宅。此客遂如厕。厕与令宅唯隔一墙。客于厕室,闻宰妻问曰:“公有何客,经于十日不入?”宰曰:“某得此人大恩,性命昔在他手,乃至今日,未知何报?”妻曰:“公岂不闻大恩不报,何不看时机为?”令不语。久之乃曰:“君言是矣。”此客闻已,归告奴仆,乘马便走,衣服悉弃于厅中。至夜,已行五六十里,出县界,止宿村店。仆从但怪奔走,不知何故。此人歇定,乃言此贼负心之状。言讫吁嗟。奴仆悉涕泣之次③,忽床下一人持匕首出立。此客大惧。乃曰:“我义士也,宰使我来取君头,适闻说,方知此宰负心,不然,枉杀贤士。吾义不舍此人也。公且勿睡,少顷,与君取此宰头,以雪公冤。”此人怕惧愧谢,此客持剑出门如飞。二更已至,呼曰:“贼首至!”命火观之,乃令头也。剑客辞诀,不知所之。
(《原化记》)
【注】 ①贼曹:官名,主管察捕盗贼。②羁旅:长期漂泊。③次:中,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公若脱我之罪
②吾儿,久不见若影
B.①何不看时机为
②何辞为
C.①公且勿睡,少顷,与君取此宰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剑客辞诀,不知所之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解析】 B项,两个“为”都是语气词;A项,“若”:①如果,②代词,你的;C项,“且”:①暂且,②将要;D项,“辞”:①辞别,②辞谢。
【答案】 B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仕人”最终生还有关的一组是(  )
①此客遂如厕。厕与令宅唯隔一墙 ②妻曰:“公岂不闻大恩不报,何不看时机为?” ③此客闻已,归告奴仆,乘马便走 ④仆从但怪奔走,不知何故 ⑤适闻说,方知此宰负心,不然,枉杀贤士 ⑥吾义不舍此人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解析】 ②是宰妻为宰出的主意,④写的是奴仆。
【答案】 D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仕人”担任的是京城附近的县尉,主管察捕盗贼,有一次办案时,发现一贼人相貌、谈吐不一般,后来设法放了他。
B.“仕人”卸任后,周游天下,漂泊四海,不料与自己曾经救助的人相遇,而且受到了此人十分真诚的款待。
C.此宰见到恩人时惊惧,表明他虽知有救命之恩,但潜意识里觉得知根知底之人对自己会造成威胁,由此,最终听从了妻子的建议——大恩不报。
D.本文主要塑造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各自性格鲜明。而最突出的是“义侠”,从某种意义上讲写其他人都衬托了义侠。
【解析】 B.县宰并不真诚,从“此宰惊惧”可以看出他怕被揭穿,从后面想杀死仕人也可得到印证。
【答案】 B
【参考译文】
不久前,有个仕人做京郊的县尉,曾担任主管察捕盗贼的职务。有个盗贼戴着刑具受审,案件尚未判定。这位仕人正独自坐在厅堂上,那贼忽然对他说:“我不是贼,也不是一般人。您如果开脱了我的罪责,总有一天会报答你。”这官员看他相貌不同一般,谈吐优雅不俗,内心已经默许,表面上还不答应。半夜以后,这位官员暗中叫狱卒放走了盗贼,还让狱卒逃走。天明以后,狱中跑了囚犯,狱卒也跑掉了,上级只能对这位官员责罚一番罢了。
后来仕人当官任期已满,好几年到处游历,长期漂泊四方。到了一个县,忽然听到那县令与自己所放走的囚犯姓名相同,就前往拜见,让看门人报进自己的名字。这县令又惊又怕,立刻出来迎接并下拜,果然是从前放走的那个人。于是县令便留他在厅中,和他对床而眠,高兴融洽地过了十几天,那个县令也不回家。忽然有一天县令回家去了。这个客人也到厕所里去。厕所与县令的宅院仅隔一道墙。这客人在厕所听到县令的妻子问道:“你有什么客人,过了十天还不回家?”县令说:“我曾得到过这人的大恩,性命从前就在他手里,他放了我,我才有了今天,不知怎么才能报答他呢?”妻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大恩不能报答么,为什么不看时机行事呢?”县令没说话,过了很长时间,才说:“你说得对。”这个客人听到后,回去告诉奴仆,骑上马就跑,慌得把衣服全都丢在了大厅里。到了夜里,已经走出五六十里,出了县界,停下来住在一个乡村小店。仆人只是对逃得这样急感到奇怪,不知什么原因。仕人休息了一会儿,才述说了这贼人忘恩负义的情况。说完长吁短叹。奴仆们都在哭泣的时候,忽然床下有个人拿着匕首钻了出来,立在当屋。仕人非常害怕。那人就说:“我是个义士,县令让我来取你的项上人头,刚才听到你们的话,才知道是县令忘恩负义,不然的话,就错杀了好人了。我讲道义,决不会饶过他。你们暂时别睡,稍等一会儿,我为你取他的头来,以此来给你出这口冤气。”仕人又害怕又感谢,这义士拿剑出门如飞而去。到了二更,剑客喊道:“贼人的头拿来了!”命人点灯一看,正是那县令的头,剑客辞别了仕人,不知去了哪里。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一贼系械,狱未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非贼,颇非常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留厅中,与对榻而寝。欢洽旬余,其宰不入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个盗贼戴着刑具(受审),案件尚未判定。
(2)我不是贼,也不是一般人。
(3)于是县令便留(恩人)在厅中,和(他)对床而眠,高兴融洽地过了十几天,那个县令也不回家。
14.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地高处望云开。
(1)“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尝闻”二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后两句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请结合具体词语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了拟人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赋西风以人格。
(2)表达了诗人焦灼地盼望西风早早回去的悯农心情。“尝闻”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关切,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3)“如鹤”描绘了白发农人的形象,“鹤立”的姿态给人持久、执著的感觉,写出了农人的迫切心情;其次,“麦地”的背景,交代了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高处”暗示了农人的急切心情,显得非常形象。
15.补出下列各题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杜甫《兵车行》)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下迄五代末年,作者________。
【答案】 (1)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2)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3)资治通鉴 司马光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
经营生命
□申力雯
我第一次感悟生命,那是十年前的一个冬天。
许多人,从那间屋里接出了妈妈,我拉开车门,连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巾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服。我叫了一声“妈——”那声音在风中抖动一下,旋即撕扯断了,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在寒风中我茫然了,一个面对的真实的残酷令我僵硬,尽管我来时原本是知道的。
人的生命竟如此难以把握,昨天晚上妈妈还对我说,“待我出院要买一盆大朵的黄菊花”。只过了一夜,妈妈就走了,走得急切仓促,生命原本那样没有耐性,匆匆滑落像一颗飘落红尘的尘埃。我木然地坐在汽车里,妈妈在汽车后备箱里颠簸,我的心骤然荒凉而麻木,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
窗外的世界依然精彩,依然喧哗,依然热闹,天还蓝,太阳还灿烂,它们对一个突然离去的人完全无动于衷,街上的人流五颜六色,他们大步流星地向前奔着,他们在奔钱、奔名、奔利、奔一切可以抓到手的好东西。车流在鸣叫中涌动,无论是奔驰、宝马、桑塔纳、夏利,还是“小面”,它们急赤白脸地向前冲着,像是争先恐后地抢一张巨额彩票。这时,我对众生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悲悯,悟得原来大家在同一人生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是达官显贵,有人是平民百姓,彼此的不同仅在于角色的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可怜可叹的演员,在生命的过程中充满了同样的焦虑、痛苦与渴求。人们手里抓着、肩上扛着、头上顶着、腰上拽着各种装满财富的布袋,他们上气不接下气地往前奔着,沉重而辛苦却一刻也不肯放松。更令人惊异的是大家奔向的目标是共同的也是惟一的,终点一到所有的装满金银财宝的布袋都统统地掉下了。
人们不同的主要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各自不同的感受。年轻人由于人生的终点于他们遥远而飘渺,他们以为拥有的是生命的永恒。中年人辛苦奔劳、野心冲动,生活把他们历练得粗粝而务实。老年人因已看到了不远的地方就是归宿,他们或悲哀或恐惧或无奈,当然也有人能超越红尘而归于平淡自然。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从我们拥有生命那一刻起,我们的十指无论怎样拼命地靠拢,怎样小心翼翼,水还是一点一滴地渗漏,这是挡不住的丧失。
生命又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究竟它有多少?没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都在一天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生命是不确定的,我们惟有分分秒秒地把握,把每一个日子都当成一个快乐而充实的节日。
人生有不同的地段,青春正如王府井大街这块黄金地段,不仅要开拓,同时也要学会节俭含蓄。青春是经不起挥霍的,它不仅太少太贵而且又薄又脆。青春是回眸醉心的一瞬。
中年的发展基础是稳定,中年的大忌在于夸张生命,中年的市场时而会出现假冒青春的品牌,这不仅滑稽而且悲哀。中年的品牌、品质只能是中年。中年的误区是比较,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重要的是建设内心的自信、凝重与安详。中年的明智在于干自己想干的,干自己能干的,只要干得好,干什么都好。
人生最难耐的是老年,一个女人从姑娘到媳妇到老太太,这意味着一个女人的路已走到尽头。男人也是如此。不过一个女人的老年比男人的老年要好过得多,当女人退回到家庭的王国她会依然自信与快乐。而男人往往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太看重社会舞台。这时一种可怕的心理补偿及返老还童的心态油然产生,如果这种心态过于强烈,就不仅荒唐而且有损健康,“冬行春令实属不祥”,优雅庄严的老化是老年人自爱的选择。
老年人,你们手捧的水及银行里的储蓄都所剩不多,你要节俭生命开支,要小心翼翼关照自己的身体,要尽力收敛你的阳光,让它尽量温暖自己,惟恐不及,能够健康、自理、自得其乐的老人是幸福的。
老年人最富裕的就是时间,让日子悠悠地过吧,慢慢地会澄清出一种醇香,岁月筛下的是生命的真情,这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生命的全景图,清新明朗。所有的秘密都已揭开,所有的乌云密布的日子都已云淡风轻。
16.揣摩第二段中的两个细节,然后加以分析。(4分)
(1)“我拉开车门,连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巾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服。”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为什么要加上“机械而利索”这样的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样写是形象表明“我”不愿相信母亲已经死去,尽管“我”来时原本是知道的。(此题答案比较明显也比较惟一,因此答其他意思不能得分,比如像“对母亲的爱”之类。)
(2)加上这样的形容词表明了工人师傅的态度。因为这种情景他们见得太多了,从而说明生命的结束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为下面写生命作了铺垫。
17.请分析下面两个比喻所表达的意思。(4分)
(1)“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命又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个比喻所包含的意思是:生命的丧失是挡不住的。
(2)这个比喻所包含的意思是:每个人的生命有多长,自己生前是无法预测的。
18.请分析下面两句话的潜台词。(4分)
(1)“他们以为拥有的是生命的永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行春令实属不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错误地认为生命是无限的,而不知道生命的短暂。
(2)老年人就该做老年人的事,非要去返老还童,是不对的。
19.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生命三个阶段所应持的态度的看法。(6分)
青年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年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年阶段:既要开拓进取,也要珍惜生命。
中年阶段:要稳定,不要夸张生命。
老年阶段:要善待自己,自得其乐。
六、(12分)
20.阅读下面一段话,用不超过30个字对其内容加以概括。(4分)
模糊一词,古已有之。唐人崔珏说:“潭州城廓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宋代文人故彦说:“见处要有领会,不可泛滥,要极分明不可模糊。”由此可见,起码在唐宋时代已经有模糊这一词语了。不过,模糊的妙用,不知起自何时,江宁织造曹寅给康熙上奏折,康熙的批语常是三个字:“知道了”。“知道了”是什么意思呢?同意?还是不同意?谁也猜不透。可见康熙皇帝已经懂得模糊如何使用了。到今天,懂得模糊之妙的就更多。看文件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在自己的名字上划个圈,模糊得够水平吧!遇到难题,既不说办,也不说不办,只说:“回去研究研究。”不是也模糊得令人无话可说吗?作为一种现象,模糊是一种客观存在。譬如2005年10月21日老张60岁,到2005年12月3日,老张还是60岁,再过两个月,老张仍为60岁,老张难道就没有长吗?当然是已经长了。长了为什么还是60岁?这就是一种模糊现象。不承认这种现象,那叫认死理,对于认死理的人,是无话可讲了,然而,模糊是有限度的,譬如2006年10月21日以后的老张,除非他有意隐瞒年龄,便不能再说是60岁了。这是因为量变引起质变,没有质的概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模糊,那就和康熙皇帝写批语、看文时划圈是同样的把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模糊现象虽客观存在,但模糊是有限度的。
21.在下面这段话中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意连贯,句式整齐。(4分)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梅兰竹菊,谓之“四君子”:______________,兰的清幽贞洁象征人的品端气雅,______________,菊的傲视严霜象征人的不屈不挠。
【解析】 梅、竹的特点与所象征的人的品质应保持一致。所给答案仅为示例,学生对梅、竹的描写与联想可以是多方面的。
【答案】 梅的冰肌玉骨象征人的高尚纯洁,竹的虚心有节象征人的虚怀若谷。
22.阅读下面两首咏物小诗,任选其中一首进行仿写。要求:句式、逻辑关系基本一致,字数不必与原诗完全相同。(4分)
(一)          (二)
地图 钥匙
对着小的天地 打开的不仅是门
寻找大的空间 更是门后的世界
仿写:
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圆规:固守生命的支点,追求圆满的结局。 示例二:瀑布:跌落的不止是水流,更是水流后的生命。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时化作甜蜜。
——(英)莎士比亚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美)富兰克林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你是怎样理解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的?根据你的见闻,请以“和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