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趣味歌
教学内容:
一、演唱:《唱首山歌给哪猜》、《什么下田尾拖拖》
二、听赏:《梭着梭着梭着跳》、《小三姐和小画眉对歌》
三、活动:跺跺脚、会变长短的音符
教学目标:
一、了解歌同的不同情境,感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通过听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三、引导学生创编歌词。
四、提高节奏感、听辨能力和感受能力,并且了解这些音符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一、唱好歌曲,掌握不同歌曲的演唱方法。
二、各种音符的运用和掌握。
教学准备:
手风琴、录音机、磁带
本单元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出示瑶族同胞跳舞的图片。
师:你认识这是什么民族吗?
生:……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瑶族,去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
2、出示练习曲::
2 — ∣ 2 — ∣5 6 2 6 ∣5 5 2 :‖5 5 2 0‖
(哎) 脚板 跺得 星满 天, 星满 天。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0 :‖ X X X 0 ‖
跺跺脚,跺跺脚,跺跺脚,跺跺脚,(哟哟哟哟)跺跺脚(哟) 跺跺脚(塞)。
师指导练习。(为歌曲教学铺垫)
师生合作,体验欢快的舞蹈场面。
3、引出新课。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他们愉快的心情。(初听歌曲)
师:“小朋友,我们一块儿把曲子听一听,看看谁能发现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我们以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
师总结。
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朗读歌词。
二、歌曲教学:
1、跟录音默唱。
2、跟琴轻声唱。
3、指导第二部分:
1)、师完整的示范,生听后指明拍出节拍。
2)、师生一起拍节奏读。
4、这一段表现的是热闹的舞蹈场面。
5、全班边唱边跳。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块儿走进瑶家,了解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我们国家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拿手的本领,等着我们的小朋友去发现,去创造。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播放《跺跺脚》)
二、激起导入:
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彝族歌曲。
生:……
师:(简介彝族)大家听一听,这首歌和我们以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播放歌曲《唱首山歌给哪猜》。
生:(答)。
师:对,这首歌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想一想,我们听过哪些歌也是一问一答的?
(引导学生说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歌。
三、歌曲教学:
1、师范唱。
2、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师生问答或分组问答)
3、跟琴默唱。
4、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5、随伴奏演唱。(体会歌曲情绪及速度)
6、全班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拓展、评价:
师:你还能为歌曲填词吗?自由组合讨论一下。
生讨论,填写歌词。
师检查。
读一读同学填的歌词,学生互评。
师:(总结)少数民族的山歌都是来源于生活,(出示几位同学的作业)象这几个小朋友就写得不错,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希望大家回去以后,看看我们身边的事或者周围的环境,把歌词再改一改,下节课我们再看看谁写得最棒!
五、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
1、学生唱一唱自己编写的歌词。
2、师总结。
二、听赏:
1、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民族歌曲,这节课我们继续体验一下其他民族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2、播放歌曲《梭着梭着梭着跳》、《小三姐和小画眉对歌》
3、引导学生说对音乐的初步印象。
4、复听。
5、学生对僳僳族较陌生,师简介僳僳族。
6、师:听听歌曲《梭着梭着梭着跳》中从高跳到低,双从低跳到高的音是哪个?
7、引导学生回答。
8、再次聆听。
9、想一想,怎样接着《小三姐和小画眉对歌》中的歌词后面唱。
10、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11、随着音乐哼唱。
三、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各音符。
1、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画面上的内容。
2、跟着老师将各音符拍一拍。
3、边拍边听,找出音符长短规律。
二、掌握各符的时值。
1、将音符按短到长的顺序排一排。
2、边拍边唱各组合的音符。
3、请学生区分前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并读一读。
4、让学生用七个音自由组合,看谁做得快。
5、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各音符间的相互联系。
三、小结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四、下课。
第二单元:时刻准备着
教学内容
一、听赏:童声合唱《红星歌》、《小主人之歌》
二、演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三、活动:音乐竹楼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及报效祖国的决心。
2、通过探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通过学习歌曲认识4/4拍及强弱规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能够将附点节奏、重音记号准确的演唱出来
3、能够将重音记号在歌曲中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手风琴、录音机、磁带
本单元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赏与跟唱
1、导入
师:上节课看到同学们的表演,听到你们宣读的誓言,真是个个都很精彩,那你们知道多少有关少先队的历史呢?谁能说一说。
生……
2、聆听《红星歌》
师:刚才电影中那群孩子的身份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
师: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这些小孩被称为共产儿童团。1949年10月解放后,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
3、再次聆听
4、跟唱、表演。
二、活动《唱唱跳跳》。
1、认识乐谱
2、分组
3、老师弹奏,学生活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听赏了歌曲《红星歌》,感受了歌曲雄壮有力的气势。还进行了唱谱游戏,大家都表现的很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儿童团站岗的图片:这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
师:在那个年代连儿童也自发的组织起来和敌人做斗争。你们想和儿童团员一样和敌人做斗争吗?
生:……
(学习歌曲中的节奏)
师:现在就交给你们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们愿意接受吗?
生:愿意
师:红军要开会,为了防止有敌人混进来,邀请儿童团员站岗,每位来开会的红军都有一个暗号,只有拍对暗号的红军才能进去开会。
出示节奏。
×.× ×× ×—
× ×.× × ×
学生动作: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红军,一组扮演儿童团员。
拍对的红军,儿童团员为他们贴上红星。
二、学习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胜利的完成了任务,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儿童团员了。听!(播放歌曲)
生:(初听歌曲)
师:让我们一起举起右手宣誓,分四组,每组读一段歌词。
生:(读歌词)[使学生融入课堂,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自主学习、分组演唱
师:现在演唱一遍歌曲。
(教师弹旋律,学生分四组唱歌词。)
师:这首歌曲的力度是怎样的?
生:(强,很强等)
师:是一样的力度,还是某一个音更强一些?
生:(唱一遍歌曲体会并回答。)
师: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
师:让我们接过烈士手中的枪,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吧!
生随音乐全体起立,情绪高涨的演唱《共产儿童团歌》。
三、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伴奏音乐,学生跟唱,老师走到学生中去听,找出学生演唱中的问题。
2、聆听、跟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3、师: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是少先队员了,那你们是不是都能完整地唱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呢,我想听你们唱一唱,好吗?
4、师:刚才听同学们唱了这首歌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歌词还是记得不熟,那让我们一起再来把歌词巩固学习一遍,好吗?
5、熟悉歌词
师:请同学们神气地把歌词齐读一遍。
比较歌词,再进行记忆。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出两段歌词中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说一说。
多媒体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伴奏音乐,学生跟唱(多媒体随着出现歌词)
三、综合表现
1、师生讲解歌曲的感情处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歌曲,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歌曲怎样处理才能得到更好的表现呢?演唱中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加入一些打击乐器伴奏?
生……
2、教师归纳
3、完整地演唱歌曲,并由个别学生选择队鼓进行伴奏。
师:全体起立,少先队唱队歌,队鼓手伴奏。
四、活动《队旗下的誓言》
1、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都还记得入队时的情景吧,当我们系上红领巾,每个人都要在队旗下干什么呢?
生:宣誓。
师:对那现在呀,教师想再现你们入队的情景,看看你们当时的表现,行吗?
2、分组练习
3、分小队表演
三、总结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看了你们精彩的表演,老师知道你们和同学都非常团结友爱,说明你们都有一颗爱心,是一个善良的人,不过你们知道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没父母的孤儿,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你会怎么去帮助他呢?
二、讲授新课
听赏歌曲《小主人之歌》 。
1、听录音范唱,谈谈听后的感受 。
2、学唱歌曲 。
3、跟着琴进行模唱1~2遍 。
4、解决难点。
5、采用分组,男女声等演唱方式进行练习 。
6、老师弹琴,学生朗读歌词 。
7、歌表演 。
三:音乐活动:
认识4/4拍的规律:
1、复习4/2拍和4/3拍的强弱规律。
2、出示4/4拍的强弱规律,然后进行比较它们的不同。
3、师讲解。
4、唱一唱。
5、课本习题:进一步掌握4/4拍。
五、小结。
第三单元 静静的夜
教学内容:
1、演唱:《摇篮曲》
2、听赏:《摇篮曲》(小提琴独奏)、《梦幻曲》(大提琴独奏)、《小夜曲》(弦乐四重奏)
3、学乐器:小乐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舒伯特和莫扎特作曲的《摇篮曲》感受《摇篮曲》平稳、优美、抒情的音乐形象。
2、学生能用安静、恬美的歌声,气息连贯地唱好《摇篮曲》。
3、通过节奏练习,培养学生的乐感。
4、认识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声音特点及弦乐四重奏,拓宽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唱好歌曲。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手风琴、录音机、磁带
本单元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
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你小时侯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
介绍作曲家舒伯特,简介《摇篮曲》的创作。
二、歌曲教学:
欣赏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
1、播放音乐。
2、学生听完《摇篮曲》后,讲讲歌词内容和歌词的情感。
3、请学生将听到的《摇篮曲》讲出词意,说说听了《摇篮曲》的感受。
4、随音乐哼唱。
师:要用怎样的心境和声音去演唱这首歌。
生答。
两次聆听,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意境。
5、全班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略。
三、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
介绍什么是小提琴独奏、大提琴独奏。
二、听赏:
分别听赏《小提琴独奏》和《梦幻曲》。
比较下它们的音色和旋律,师引导,生回答。
复听,熟悉曲子的旋律。
小组讨论并回答。
再次聆听,并随音乐哼唱,用手势表示音乐的起伏。
师小结。
三、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谁能说说小提琴与大提琴音色上有什么有同。
生回答。
二、听赏:
1、师:我们来听听这首曲子,你听到了哪种乐器?
播放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生听。
生回答。
2、师介绍什么是弦乐四重奏:
包含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
3、复听,从中听出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音色。
听后对音乐的感受。
4、介绍小夜曲的起源:
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歌曲。多为青年人于黄昏、夜晚徘徊于恋人窗前演唱(奏)的独唱曲或独奏曲。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多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18世纪中叶,作曲家创作的供室内乐队或管乐器演奏的组曲,也称作小夜曲。其音乐风格近似于嬉游曲或遣兴曲。它常常用于晚间娱乐活动。
5、再次聆听。
6、师小结。
三、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小乐手:
1、认识“3”和“6”的吹奏法。
气息的运用〉
2、师示范。
3、生练习,师个别指导。
4、师指挥,全班合奏。
师指出存在问题,并纠正。
5、师用三角铁伴奏,全班合奏。
6、竖笛、口琴的清洁与保养。
三、小结,下课。
第四单元 田野欢歌
教学内容:
1、演唱:《小鸭子》、《放羊》
2、听赏:《可爱的猫头鹰》、《小风车》
3、活动:森林水车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鸭子》,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儿童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愉快情绪。
2、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集体荣誉感。
3、通过听赏培养学生活泼乐观的情绪。
4、通过模仿水车的声音,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
5、提高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用欢快、活泼地心情演唱好歌曲
2、二声部合唱的配合。
教学准备:
手风琴、录音机、磁带、小鸭子头饰、正方形彩纸、剪刀、大头针、吸管
本单元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老师出示小鸭子头饰,让学生说一说小鸭子的习惯。
生……
三、歌曲教学
1、说明曲名,老师有感情的范唱。
2、老师分句按节奏领读歌词。
3、领学生朗读歌词。
4、用教唱法,分句教唱歌曲。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注意大小三、二度音程,要指导学生反复唱准。
分声部学习。
5、听琴默唱歌曲,拍手按节拍的强弱规律拍手。
6、分声部唱,巩固练习。
7、分乐合唱。
8、老师指挥,全班合唱。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小鸭子这首歌,希望你们象小鸭子一样天真活泼可爱,做一个好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老师给你们说一题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鸟?
说是鸟,脸像猫,
说是猫,飞得高,
白天睡觉夜里忙,
捕捉田鼠立功劳。
生:猫头鹰。
师:真聪明,来,跟着老师学学猫头鹰的声音。
6 5 4 ∣ 3 2 1 ∣ 7 1 2 ∣ 1 — — ∣ 1 0 0‖
噜 噜 噜 噜 噜 噜 噜 噜 噜 噜。
4 3 2 ∣ 1 7 6 ∣ 5 6 7 ∣ 1 — — ∣ 1 0 0‖
噜 噜 噜 噜 噜 噜 噜 噜 噜 噜。
师指导:师生配合,生生配合。
二、听赏: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完以后请大家告诉我歌曲中唱的是谁?是哪种演唱方式?
生听,回答。
打开课本28页。
复听,体会歌曲的旋律。
再次聆听:师边听,边讲解。
体验歌曲的灰谐,幽默。
三、展示:
随着歌声,我们来模仿猫头鹰的动作。
音乐响起,学生自由舞蹈。
四、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春天到了,大自然一片绿色。你们在这美好的天气里,最喜欢做什么?
生:放风筝、玩风车、去郊游……
师:大家的活动还真不少,我们来做个风车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动手制做风车(播放背景音乐《小风车》。)
二、听赏:
师:刚才我们做风车的时候,老师放的歌曲好听吗?歌曲中唱的是什么呀?
生……
师:哦,唱的就是风车,小风吹的时候是怎样的,大风吹的时候是怎样的?
生:……
师:风车依靠风的力量转动起来,还能给我们发电……。拿起我们的风车,让我们随着音乐转动起来。
再次听赏。
三、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风车的很多好处,想想还有什么依靠别的力量转动起来的?
引出水车。
二、听赏:
播放歌曲《森林水车》
比较一下《小风车 》与《森林水车》这两首歌的特点。
学学水车的声音。
师讲水车的作用。
复听,了解日本歌曲的特点。
再次聆听。
三、下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小鸭子》
三、猜谜:
年纪不算大,胡子一大把,
一会儿喊妹妹,一会儿叫妈妈。
师: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生:回答,模仿羊的叫声。
揭题:放羊归
四、歌曲教学: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2、按节奏读歌词。
3、识谱:找找歌曲中出现最多的音。
4、跟琴默唱。
5、跟录音默唱。
6、师指导。
7、全班跟琴完整唱。
五、小结,下课。
第五单元 歌舞之乡
教学内容:
1、演唱:《牧马之歌》、《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2、听赏:《玛依拉》、《丰收》
3、活动:祖国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体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2、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够用自然圆润、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3、指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民族风味,通过联想和想象创编律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认识延长记号、波音记号、重音记号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积极参与学习歌曲的音乐活动中,学会表现歌曲。
2、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手风琴、录音机、磁带
本单元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师: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许多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哈萨克族去了解那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吧!
简介哈萨克族风土人情。
三、学习新课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歌曲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讨论,回答。(欢快地、活泼地)。
2、教师范唱曲谱,学生跟琴哼唱。
认识歌曲中的延长记号和波音记号。
师讲解示范,生跟唱。
3、师弹琴,学生视谱用“啦”进行旋律模唱。
4、学生完整连唱歌曲。(要求唱出欢乐的情绪)
5、共同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在唱这首歌时,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
师:同学们都能体会到了歌曲的表现内容,现在,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哈萨克少年,体会一下愉悦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再把这首歌演唱一遍。
6、我们加上动作
2/4 x x x x〡x x 〡 x x x 〡x – ‖
手 肩 脚 手 肩 肩 脚 手 指 手
7、鼓励学生自由设计动作,边唱边律动.
四、拓展与延伸
简介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冬不拉。
五、总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哈萨克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良风美俗,发展了丰富多采的艺术,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部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听赏《玛依拉》
1、感受音乐。
2、歌曲简介:
哈萨克民歌分为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和其他歌曲五类,大多属于欧洲音乐体系,广泛使用七声音阶,大小调体系。板书:活泼、热情、自豪、奔放。
3、播放歌曲,感受三拍子歌曲节奏。
4、师讲歌曲中的故事,帮助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5、再次聆听。
听赏《丰收》
1、师:听,那边传来了手鼓声,听说今年葡萄丰收,我们来得正是时候,走,看看去。(背景音乐《丰收》)
2、介绍新疆乐器——手鼓
3、感受歌曲。
4、随着歌曲做摘葡萄的动作。
三、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牧马之歌》。
三、活动:
1、播放歌曲《祖国颂》,师随音乐跳舞。
2、生说说刚才老师跳的是什么舞蹈。(新疆舞)
3、随录音唱歌。
4、分解动作教学生。
5、师生随音乐起舞。
四、拓展:
1、新疆的服装有什么特点,试着画一画。
2、学生作画。
3、展示作品。
五、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牧马之歌》。
三、新歌教学:
1、认识重音记号—— > 和唱法。
2、朗读歌词。
3、用听唱法教学。
随录音唱歌,指导重音记号处。
4、清唱练习,检查学习情况。
5、随歌曲伴奏带有感情的演唱。
四、拓展:
1、小组为单位,展开想象,创编歌曲。
2、检查各组情况,鼓励为主。
五、下课。
第六单元 亲近自然
教学内容:
1、演唱:《彩虹》、《是谁在歌唱》
2、听赏:《森林猜想曲》、《林中的鸟声》、《朝景》、《电闪雷鸣波尔卡》
3、活动:音乐与大自然的对话
教学目标:
1、在生动活泼的音乐中,体验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活泼、欢快情绪。
2、能注中聆听音乐,尝试用体态语言表现。
3、培养对音响的探索兴趣。
4、二声部合唱时能注意到两种声音合在一起时的和谐。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2、分辨不同的声音。
3、二声部的和谐。
教学准备:
手风琴、录音机、磁带
本单元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森林狂想曲》)
一、导入:
师:这个音乐是不是同学们喜欢听喜欢唱的歌曲呢?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动物的声音。
师:动物的声音能称为音乐吗?刚才的几种动物的声音,你能感受到是音乐吗?
生:……模仿你听到的动物的的声音。
再次听,师边讲解音乐所表现的每一种动物。
看课本:画面上的动物你都认识吗?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没有来?
生:……
二、数字合成音乐。
利用电脑,合成器合成,做出一些特殊音效, MP3音乐是以数字方式储存的音乐,如果要播放,就必须有相应的数字解码播放系统,...
三、和谐相处:
师:我们要怎样与动物、大自然和平相处?
生:……
师:对,生物、自然在共同拥有的地球家园上和谐相处。相反,企图破坏、消灭这种和谐,违背自然有序法则的,必将受到惩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不闻天籁之日,就是它的自毁之时。这就是一位伟大科学家给我们以实际生活中具有环保意识的模范举措。
同学们,这个世界的音乐是如此的奇妙,就让我们;爱护生物,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吧。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听着音乐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感受美:
1、猜谜语,导入新课
弯弯一座彩色桥,高高挂在半天腰。
只好看,不好走,太阳公公把它造。
生回答。
师: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生:……
2、听一听:
播放歌曲《彩虹》。
3、唱一唱:
唱唱彩虹上的音,体会旋律线流动的方向。
朗读歌词。
随着琴声唱歌。
4、想一想:(教材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情绪。
5、画一画:
拿起你的彩笔,描绘一幅大 图景。
生作画。
展示学生作品。
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
二、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妙的歌声:
1、听听: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森林里玩,看谁的耳朵灵,能听到谁在唱歌。
播放《林中的鸟声》。
生:(答)。
2、练一练:
师:我们来学学小鸟的叫声:
1 1 1 5 0 ∣ 6 6 6 3 0 ∣ 5 5 5 2 3 ∣ 1. 0 ‖
嘀呖呖 呖, 嘀呖呖 呖, 嘀呖呖 呖呖 呖。
6 6. ∣ 3 3. ∣ 2. 5 ∣ 1. 0 ‖
嘀呖, 嘀呖, 嘀咕 呖 呖。
跟着老师练一练。
师:远处传来了一阵歌声:(播放歌曲《是谁在歌唱》)
3、唱一唱:
师:是谁在竹林里歌唱?
生:……
说说歌曲的特点及情绪。
师:跟着老师的琴声,我们一起来唱歌。(歌曲教学)
分级练习二声部。
要求唱好、唱准自己的声部。
分乐句合唱。
4、我们和竹林、小溪的合唱。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听赏:
1、听音乐进教室,感受音乐——培尔.金特《朝景》。
师:刚才听的乐曲情绪怎样?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让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复听:音乐给你的感觉是哪一种颜色。为什么?
生答。
2、播放管弦乐合奏《电闪雷鸣波尔卡》片段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回答。
复听:师讲解乐曲中表现电闪雷鸣的地方。
师: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小组讨论,回答。
3、比较:
师:两首曲子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
课后请同学们寻找和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爸爸、妈妈、小鸟、小狗等图片:
师:你能模仿他们的声音吗?
生模仿。
师:我们的音乐来自于大自然,有了声音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想一想,你的身边有什么声音。
生思考,回答。
二、音乐与大自然的对话:
1、听听音乐,想象大自然的景色,给图画标上序号。
生听音乐做作业。
师生评价。
2、用线连接与音乐形象对应的文字和图片:
生作业。
师讲评。
三、小结,下课。
摘自肖文红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