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04 小说类文本阅读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04 小说类文本阅读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2 10:0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小说类文本阅读
【最新课标】
《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向分析】
分析《考试大纲》及近几年新课标卷试题可以看出:
1.全国新课标卷命题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小说的阅读鉴赏,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技巧、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考查文学素养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能敏锐地把握文本特色,准确地传达基于个体阅读经验的审美体验,这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鉴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从命题形式看,2016年前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命题都是设置4道小题:1道“5选2”的多项选择题,3道简答题。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1道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2道简答题,分值、阅读量和书写量均有降低,但试题的思维量并未减少,体现了“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的趋势。
3.小说选文范围广泛,题材多样。从选材看,中外作品均有涉及,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体裁上,以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偶尔会考查长篇节选。题材多样,有的揭示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有的展现淳朴真实的爱情,有的歌颂民族团结、人性善良……选材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一、整体阅读指导
(一)小说的基本概念
小说是文学类中的重要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二)小说的三个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小说独特的系统机制:通过以情节为主导、人物为焦点、环境为依托的结构,概括社会生活,绘制社会生活。
1.人物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情节
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它经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3.环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主题。
(三)小说的主旨、主题
小说的主旨或主题是指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明确小说的主题。
(四)小说的阅读方法
小说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在高考中可通过以下方法快速读懂小说。
1.划分层次,梳理情节
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出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下一步阅读作好了铺垫。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厘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2.依据情节,把握形象
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来概括分析。
3.分析环境,明确作用
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4.提炼整合,概括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也是“悟”的过程。概括主题,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5.分析技巧,领悟特色
小说中刻画人物时表现手法是灵活多变的,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人物间的对比、映衬等。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时,要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赏析,这样才能获得综合审美效果。
【真题解析】
文本阅读 阅读导引
(2018·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①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②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③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④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⑤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⑥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⑦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⑧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⑨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⑩《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第一步:速读原文,明确小说要素。 从人物上看: 通过题目就可看出小说主人公为赵一曼女士。 从情节上看: ①~②段通过医院引入对赵一曼的描写,总写赵一曼“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③~⑨段写赵一曼被关押在监狱中受审讯的情况。 ⑩~段写赵一曼在医院中争取警士董宪勋、护士韩勇义,以及逃走被枪杀的情况。 ~回到现实,通过写“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了赵一曼的革命事迹一直被人民铭记。 段通过书信,表现了赵一曼既有母爱的情怀,又有为国捐躯的大义两方面的性格特点。 从环境上看: 既交代了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也写到了现实中我所访问的纪念碑。 从主题上看: 赞颂赵一曼女士。 第二步: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共三个题目: 第一小题为选择题,涉及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小题为简答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在速读中已知,“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出现在第②段,显然应该在文本下文中去筛选答案。 第三小题为简答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在速读中,已知~写的是现实,其他段落则是写的历史。即使写历史,也有时间上的错位与穿插。 第三步:回归文本,逐题分析。 在速读文本和阅读题干的基础上精读材料,从原文文本“扣”答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下列选项是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二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选项。
题目共四个选项,涉及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
选项 选项分析 对应 考点
A 标题称“赵一曼”为“女士”,而不是“烈士”“同志”“英雄”等称谓,一改常规用法,表达的是作者对主人公的敬仰之情,还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的艺术效果。 标题 理解
B “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句话是大野泰治审讯报告中的话,结合第⑥段中“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可知“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属于内容推断过于武断。 情节 分析
C “我”与老人的一问一答,体现了赵一曼不朽的精神,尽管革命岁月已过去很久,但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人物 描写
D 文章以医院为切入点,将“我”与赵一曼女士联结起来,将她的特殊经历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凸显了她的英雄本色。 情节 安排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B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二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第二步,借助联想,迁移知识。
首先,明白文人的气质是什么。可以理解为如雅致、浪漫、睿智等。结合作品寻找主人公身上这几点的体现:喜欢丁香花(高雅,香气袭人,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着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深情回忆往事,回忆往事谁都可以,但深情和甜蜜的想象是属于文人的情怀; 感化青年,这是文人语言的力量。
其次,理解军人的冷峻是什么。可以理解为如意志坚定,不怕牺牲,冷静沉稳等,在文中寻找相关表现,即可做出答案。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二是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三是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第二步,借助联想,迁移知识。
首先明确题干要考查的考点,“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好处”可以归为情节安排及作用类题目。这类题目应从主题的体现、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及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二、分析小说情节
【思维导图】
情节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包括四个角度。
考向一 梳理小说的脉络线索
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
1.单线形式
具体来说,小说的线索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②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等。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2.双线形式
有的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在小说阅读中,分析小说线索的独特之处,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要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的。如鲁迅小说《药》“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连接点就是“药”。
【真题解析】 1 (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有两点:一是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二是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三是简要分析。
第二步,找准区间,梳理脉络。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小说的主人公是马兰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马兰花借给麻婶钱,看病人不提钱,为钱与丈夫产生矛盾,收到麻婶女儿的信和钱来展开的。所以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而另一条线索则是麻婶借钱、记账、住院、去世,女儿还钱感恩。虽然麻婶母女还钱为暗线,着墨不多,但还是表现出了她们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而在表现马兰花一家因借钱而引发冲突的同时,将马兰花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做事有原则和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也更突出了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他们的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技法梳理】 
1.确定小说线索的方法
单线 关注文章的标题。
寻找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事物。
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借助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等。
双线 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如典例中的“钱(款)”,一条线是借款引起的冲突,另一条线就是还款的过程。找到了这个共同点,双线结构自然明了。
2.分析小说线索的作用
情节 方面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并行,丰富拓展作品内容。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人物 方面 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
主题 方面 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考向二 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了解其常见的几种模式。
1.顺叙(基本模式)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基本模式即:
作用: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次序井然。
2.起伏(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起伏。
作用:情节的起伏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倒叙
倒叙是指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关键、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提到开头来写,并非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
作用: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避免叙述的单调。
4.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某种表达上的需要,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文字。它多用于材料众多、情节复杂的作品中。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照应上下文,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题。
5.补叙
补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
作用:交代清楚前因后果,使内容更丰富。
6.平叙
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的叙事方法。
作用:双线(多线)并进,拓充作品容量,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的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7.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真题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主 角
陈 彦
很多年后,成名后的忆秦娥记得,改变她命运的时刻,是一个太阳特别暴烈的下午。她正在家对面山坡上放羊,头上戴了一个用柳条编的帽圈子,柳叶都被太阳晒蔫干了。她娘突然扯破喉咙地喊叫,说她舅回来了。
她随娘赶场子,到几十里地外,看过几回县剧团的戏,见她舅可神气了。戏要开演前,他朝靠背椅子上一坐,二郎腿一跷,还给腿面子上垫一块白白的布。他噗噗地吹开茶水上的浮沫,呷几口茶后,才从一个长布套里,掏出一对就像两根“筷子”的鼓槌来。“筷子”头朝鼓皮上一压,眼看“筷子”都要折断了,可手一松,又立即反弹得溜直。几个敲锣、打铙的,看着“筷子”的飞舞,还有她舅嘴角的来回努动,下巴的上下含翘,眼神的左右点拨,就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地敲打起来。整个山沟,四处八下的人,循着热闹,急急呼呼就凑到了台前。看的人越多,她舅手上的小鼓槌就抡得越欢实,敲得那个快呀,像是突然一阵暴雨,击打到了房瓦上。那鼓槌,看似是在一下下朝鼓皮上落,落着落着,就变成了两个喇叭筒子,好像纹丝不动了。可那鼓,却发出了皮将爆裂的一迭声脆响。以至戏开始了,还有好多人都只看她舅,而不操心场面上出来的演员。好几次,她都听舅吹牛说,附近这七八个县,还找不到他这敲鼓的好手艺。省城大剧院的戏,舅说也看过几出的,就敲鼓那几下,还没有值得他“朝眼窝里眨的”。不管舅吹啥牛,反正娘见了就是骂,说他一辈子就知道在女人窝里鬼混。
舅对娘说:“麻利把招弟收拾打扮一下,我赶晚上把娃领到公社住下,明天一早好坐班车上县。”
娘就赶紧张罗着要给她洗澡、梳头。她舅说:“一定要把头上的虱子、虮子篦尽,要不然进城人笑话呢。”她娘说:“知道知道。”娘就死劲地在她头上梳着篦着,眼看把好些头发都硬是从头皮上薅掉了,痛得她躲来躲去,可娘还不停地梳。
招弟也不知是高兴还是茫然,头嗡的一下就木了。她想,那咋都是她姐来弟的事。来弟比她漂亮,能干。可没想到,这事竟然是要让她去了。
洗完头,娘给她扎辫子的时候,她问:“这好的事,为啥不让姐去?”
娘说:“你姐毕竟大些,屋里好多事离不开。我跟你爹商量来商量去,你舅也同意,还是让你去。”
“我去,要是人家不要咋办?”她问。
娘说:“你舅在县剧团里,能得一根指头都能剥葱。谁敢不要?”
娘把她姐的两个花卡子从抽屉里翻出来,别在了她头上。这是姐去年挖火藤根,卖钱后买下的,平常都舍不得戴。
“姐不让戴,你就敢给我戴?”她说。
“看你说得皮薄的,你出这么远的门,戴她两个花卡子,你姐还能不愿意。”
娘说完,咋看,又觉得她身上穿的衣裳不合适。不仅大,像浪浪圈一样,挂搭在身上,而且肩上、袖子上、屁股上,还都是补丁摞补丁的。娘想了想,突然用斧子,把她姐来弟的箱子锁砸了。娘从那里翻出一件绿褂子来。那是来弟姐前年过年在供销社买的,只穿了两个新年,加上六月六晒霉,拿出来晒过两回,再没面过世的。那褂子平常就一直锁在箱子里,钥匙连娘都是找不到的。
她咋都不敢穿,还是娘硬把绿褂子套在了她身上。褂子明显大了些,但她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出门时,舅说:“你看你们把娃打扮的,像个懒散婆娘一样。再没件合身衣服了?”
娘说:“真没有了。就身上这件,还是她姐的。”
舅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唉,看看你们这日子。不说了,到城里我给娃买一件。走!”
刚走了几步,娘就放声大哭起来。其实,招弟也舍不得娘。
刚出村子,她舅说:“得把名字改一下,以后不要叫招弟了,就叫易青娥吧。省城有个名演员叫李青娥,你叫易青娥,说不定哪天就成大名演员了呢。”舅说完,还很是得意地笑了笑。
突然变成易青娥的易招弟没有笑。她觉得舅是在说天书呢。
易青娥舍不得娘,也舍不得那几只羊,它们还在坡上朝她咩咩叫着。
十几年后,易青娥又变成了忆秦娥。
(节选自陈彦《主角》,有删改)
文中招弟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有两点:一是文中招弟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二是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第二步,明确思路,分析结构。
按照情节推进的顺序,分析这篇小说写了几个场景。如果同一个场景中,招弟的心路历程没有变化,就可以梳理为一个变化历程。小说写了放羊时、回忆赶场子、得知母亲送她跟随舅舅去学习戏剧消息后、和家乡亲人离别时几个场景。概括时可采用“何时”“怎样的心理状态”的表达形式,同时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放羊时候的百无聊赖;②回忆赶场子的时候,看舅舅敲鼓的沉醉和入迷心境;③得知母亲送她跟随舅舅去学习戏剧消息后的高兴和茫然的矛盾心理;④和家乡、亲人离别时的不舍和依恋。
【技法梳理】 
概括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梳理技巧 注意事项
理 清 结 构 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①分析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概括事件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④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寻 找 线 索 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通过寻找线索,不仅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抓 住 场 景 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考向三  分析情节安排的技巧
【真题解析】 3 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有何写作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原文见典例2)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有三点:一是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二是有何写作意图;三是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第二步,梳理情节,分析技巧。
分析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的写作意图既要从情节安排上来考虑,也要从人物塑造上来考虑,还要结合小说所采用的艺术技巧进行分析,有时也要结合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在文章的写作顺序上,这段插叙使行文起伏变化,有了波澜,避免文章呆板、拘谨。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舅舅多才多艺的一面,也表现了舅舅“浪荡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③从小说情节上,戏台对于招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主人公以后艺术道路的成功作铺垫。
【技法梳理】 
小说的情节一般有以下技巧:
技巧 概念 作用
铺垫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如鲁迅在《孔乙己》中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伏笔 伏笔是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这种手法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照应 在一篇作品中,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所着落;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 使文章首尾圆合、前后勾联、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强化感情的作用。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结尾“项链是赝品”是对上文伏笔的照应。
悬念 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步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足。 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事实真相揭示后,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也有突出人物形象,或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 相互比较而形成对比情节。 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突转 突转是在着意渲染的基础上,笔锋一转,造成情节的曲折,引起读者的惊奇感觉;突转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人物突然从顺境转入逆境,等等。 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考向四  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
考查情节的重点在分析其作用,有单从情节本身进行的,也有进行综合分析的。无论哪一种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因果链)的把握。
【真题解析】4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原文见典例1)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有四点:一是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二是每次流泪的表现,心情都不同;三是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四是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第二步,梳理情节,分析作用。
解答此题,应结合情节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内容主题体现等方面来考虑。小说中马兰花流泪,是在情节的不同阶段,基于特定的情境、心理发生的。第一次流泪是丈夫对马兰花的行为不理解,并做出了将菜篓子踢翻的过分举动时,马兰花虽内心满是委屈,但隐忍不发。第二次流泪是当丈夫不停地唠叨指责时“眼里含着泪”,这是对丈夫不通情达理的气愤和不满。第三次流泪是看到麻婶女儿的来信时“满眼的泪水”,这泪水有对麻婶借钱记账的感慨,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更有对丈夫思想行为转变的释然。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技法梳理】 
1.情节的一般作用
从情节结构看 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创造悬念,引人入胜;③跌宕起伏,前后照应;④作铺垫、侧面衬托、埋下伏笔;⑤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⑥起线索作用。
从人物形象看 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或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凸显人物性格,或发展了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了人物形象。
从环境描写看 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使环境更有典型性。(可参考《学案三》中的“鉴赏环境描写”)
从内容主题看 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题有什么意义,如点题,或丰富、突出、深化了主题。
从作者构思 和读者阅读 角度看 行文有节奏感,制造波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深思,等等。
2.小说开头及作用
开头 作用
一般开头 一般叙述或议论等方式开头。作用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设疑法 (悬念)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 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暗示故事的结局。
3.小说结局及作用
结局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⑤突出故事的结局。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三、分析环境描写
【思维导图】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 “三考”中,景物描写的技巧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的特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考向一 概括所写环境的特点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事件运行的具体背景。小说中的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中。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既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外在条件,又是人物性格得以表现的舞台。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典型例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木 匠
刘亮程①
赵木匠家弟兄五个,以前都是木匠,现在剩下他一个干木匠活儿。菜籽沟村的老木匠活儿只剩下一件:做棺材。这个活儿一个木匠就够做了,做多少都有数,只少不多。村里七十岁以上的,一人一个,六十岁以上的也一人一个,算好的。也有人一直活到八九十岁,木匠先走了,干不上他的活儿,这个不知道赵木匠想过没有。也有人被儿女接到城里住,但人没了都会接回来。
赵木匠的工棚里,堆了够做几十个寿房的厚松木板,一个寿房五块板,所谓三长两短。我在里面看了好一阵,想选几块做书院的板桌,又觉得不合适,那些板子在赵木匠心里早有了下家,哪五块给哪个人,都定了。做一个寿房多少钱,也都定了,不会有多大出入的。
村里的老人或许不知道赵木匠心里定的事。有时哪家儿子看着老父亲气儿不够可能活不过冬天,就早早地给赵木匠搁下些定金,让把寿房的料备好,到时候很快能装出来。更多时候是赵木匠自己做主,把他想到的那些老人的寿房都定制了。早晚都是他的活儿,人家不急他急,他得趁自己有气力时把活儿先做了,万一几个人凑一起走了,他又没个打下手的,那就麻烦了。
赵木匠心里定了的事,旁人不知道,鬼会知道。鬼半夜里忙活着抬板子,三长两短盖房子,给每人盖一间,盖到天亮前拆了板子抬回原处。我不能买老木匠和鬼都动过心思的板子,看几眼,倒退着出来,临出门弯个腰,算请罪了。
我们的大书架和板桌、木桥,原打算请赵木匠做的,问了下工钱,也不贵,但最后请了英格堡乡打工的外地木匠。也是想着赵木匠二十年来只做寿房,他把菜籽沟的门窗、立柜、橱柜、八仙桌还有木车都做完了,一个老木匠时代的活儿,都叫他干完,我不忍再往他手里递活儿。另一个我就是考虑他脑子里下料、掏卯、刨可能都想的是打寿房的事,我不能让他把这个活儿干成那个活儿。
赵木匠到我们书院串过几次门,他跟我们说着话,眼睛盯着院子里成堆的木头木板,他一定看出这摊木活儿的工程量。
他没问我们要干啥。我也没给他说我们要干啥。赵木匠耳朵背,我怕跟他说不清,我说这个,他听成那个,所以啥都不说。赵木匠是个明白人,他心里一定也清楚,一个木匠一旦干了那个活儿,也就不合适干别的活儿了。对木匠来说,干到可以干那个活儿,就简单了,所有以前学的花样都不用了,心里只有三长两短的尺寸和选板的厚道。赵木匠是厚道人,我看他备的松木板,一大柞厚,看了踏实。
我们来菜籽沟的头一年,村里走了三个人,外面来的小车一下子摆满村道,仿佛走掉的人都回来了。
冬天的时候我不在村里,方如泉说菜籽沟办了两个葬礼和十几家婚礼,礼钱送了好几千。我交代过,只要村里有宴席,不管婚丧嫁娶,知道了就去随个份子。
村委会姚书记说他一年下来随礼要上万,哪家有事情都请他,他都得去。姚书记一点不心疼随了这么多礼。他的儿子这两年就结婚,送出去再多,一把子全捞回来。
村里出去的孩子,在城里安了家,结婚也都回村里操办,老人在村里,养肥的羊、喂胖的猪在村里,会做流水席的大厨子在村里。再有,家人大半辈子里给人家随的礼账也在村里,要不回村里操办酒席,送出去的礼就永远收不回来了。
也是我们到菜籽沟的这一年,英格堡乡出生了两个孩子。我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一片荒凉,几千人的乡,一年才生了两个孩子,明年也许是一个,后年也许一个孩子都不出生,到那时候,整个英格堡、菜籽沟,只有去的,没有来的。
【相关链接】
①刘亮程:作家,新疆沙湾县人。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他说“不管朝哪儿走,这里的村庄景象都能够唤醒我的记忆,那些破土墙、烂猪圈,睡到半夜忽然醒来听到一声狗吠,感觉这个世界还是你的。”
归纳文中描写的菜籽沟的生活状况。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归纳文中描写的菜籽沟的生活状况。
第二步,梳理脉络,分析环境。
菜籽沟的生活状况,实际上是对菜籽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归纳,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
角度 文本 反映的生活状况
地理 位置 也有人被儿女接到城里住,但人没了都会接回来。 地处乡村,相对闭塞落后。
生活 条件 那些破土墙、烂猪圈,睡到半夜忽然醒来听到一声狗吠,感觉这个世界还是你的。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物资缺乏。
乡土 人情 更多时候是赵木匠自己做主,把他想到的那些老人的寿房都定制了。早晚都是他的活儿,人家不急他急,他得趁自己有气力时把活儿先做了,万一几个人凑一起走了,他又没个打下手的,那就麻烦了。 赵木匠是厚道人,我看他备的松木板,一大柞厚,看了踏实。 村里出去的孩子,在城里安了家,结婚也都回村里操办,老人在村里,养肥的羊、喂胖的猪在村里,会做流水席的大厨子在村里。再有,家人大半辈子里给人家随的礼账也在村里,要不回村里操办酒席,送出去的礼就永远收不回来了。 民风淳朴,乡情浓厚。
思想 观念 几千人的乡,一年才生了两个孩子,明年也许是一个,后年也许一个孩子都不出生,到那时候,整个英格堡、菜籽沟,只有去的,没有来的。 人口正在急剧减少,只有去的,没有来的。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地处乡村,相对闭塞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物资缺乏。
(2)民风淳朴,乡情浓厚。
(3)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正在急剧减少。
【技法梳理】 
概括环境特征的一般方法是:
首先,如果是自然景物描写,要抓住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周围景物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归纳,看描写了哪些景物,再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描写的是什么环境或哪个侧面,这些环境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如果是社会环境描写,则要抓住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如生活条件、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和时代气氛等。
其次,要盯准那些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动词和形容词,若无此类词,自己应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考向二 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特点(景物特点)与环境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指环境(景物)本身具有的特点,如凄冷、阴暗、闭塞等;后者是指环境(景物)描写的手法。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审视题干的要求,不可混为一谈。
【典型例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深秋的田野
尚纯江
“呜呜呜——”雄鸡的一声长鸣把长根从梦中叫醒。睁开惺忪的眼,瞅瞅窗外,秋阳已爬上树梢,树已披上一层金色的霞光。
穿上衣服,走到门外。院内,一只刚下过蛋的芦花鸡冲着长根“咯嗒咯嗒”地叫唤。长根从偏房里抓了一把麦子撒在地上,打鸣的白公鸡扑棱棱从墙头上飞下,“咯咯”地和芦花鸡一起啄食。
每当走进厦屋,长根就会看见偏房里的农具:犁子、耧、耙、扬场锨。挂在墙上的鞭子,结满了蛛网。长根一看见往常使用的这些家伙什儿,就会想起那年的秋天。在那年秋天,儿子金良毅然走出了家门。
那天,长根天不明就起了床。喊起儿子,套上牲口,拉着犁子和耙,爷俩走在夜色里。寂静的夜里,月牙儿和星星在牲口的蹄声里发出微弱的光。牲口打着响鼻,脚步轻快,嗒嗒作响。
金良牵着牲口,一声不响地走在前头。夜里,金良又同长根吵了一架。很长时间了,金良闹着要去打工,长根就是不让。
“去就去吧。”长根看着儿子终于说道。金良一天也不想在家种地了。好像这地这牲口都与他有仇似的。
那天下午,犁好地,金良就乘车去了远方,一去就是十多年,连收种庄稼都不回。回家过个年,掏把火似的,几天就走了。
“等他小子结了婚,让他媳妇拴着他。”老伴儿唠唠叨叨。等到结了婚,金良索性连媳妇也带走了,留下老头子老婆子在家里守着空荡荡的屋。满希望儿媳生孙子时能够留在家里。可是,儿媳妇一生下孩子,就丢下孩子,离开了家。
走进儿子的院子,院子静悄悄的,无声无息。柿子树和石榴树落了一地的枯叶。长根叹了一口气,拎着扫帚打扫院子。老伴儿在世时,天不明就起了床,把前后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给孙子做饭,送孙子上学。前年,老婆子大病一场撒手归西,后来孙子被儿子接到城里上学了。把长根撇得好凄惶。去年,金良在城里买了房,一家三口成了半拉城里人。金良买房后,要接长根去城里住。长根死活不肯去。不是他过不惯城里人的日子,是他离不开他的一亩三分地。
长根扫了地,走出院子。他要到田里看看他的小麦。他一看到那绿油油的麦苗心里就高兴。走在街道上,街道上空旷旷的,少有人走动。街上,几只鸡在觅食,几条狗懒散地卧在太阳地里,见到长根,汪汪地叫了两声,算是招呼;之后,眯了眼继续睡觉。
这时,邻居铁头从院子里探出头:“根叔,出去走走?”
“走走。孙子上学去了?”今天是星期天,铁头的孙子昨天从寄宿学校回来了。
“没有,下午才走。”铁头挠了挠花白的头发。
长根又往村外走去。
风乍起,吹落一地树叶。地上,落叶积了很厚,走在上面软绵绵的,发出沙沙的声响。穿过树林,田野一片辽阔。长根家的地在村庄的西北角,靠近太平沟,此时已长出嫩绿的麦苗,绿油油的,惹人喜欢。三亩地,一年能打三千多斤小麦,三千多斤玉米。除去成本,有近五千元的收益。够了,够了。这些,够长根一年的花销了。可金良说,这就够了?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比这多!
可是,都去打工,这田谁来种?没有种田的你吃什么?别人的田都租出去了,长根不租。
一想起种地,长根就会想起过去犁地时的情景。儿子金良在前边牵着牲口,长根扶着犁把,吁吁喔喔地犁地耙地。看着泥土翻起的“浪花”,嗅着泥土的芳香,长根的心里开了花。而金良的心里憋满了委屈,嘴唇噘得老高。
“兔崽子,不想种地,好好上学啊。不好好上学,就得在家打坷垃。”长根骂道。
金良不好好上学,也不想在家打坷垃。村里的地是淤地,坷垃一块块的,很难打碎。耙地时,长根站在耙上像行驶在海浪里的船一样飘摇起伏。耙了一遍又一遍,又用榔头打了一遍又一遍,才把地整平。如今好了,收种庄稼都是机械化。旋耕机一过,地立马平展展的。
长根仰脸看看天,天空在朝阳的照耀下绚烂多彩,一行大雁鸣叫着飞过天空。长根又看了看刚出土的麦苗,心中生出片片碧绿,掏出手机:“金良,我明儿一早去城里看孙子。”长根有些想儿子了,还有孙子。
(有删改)
简要回答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二是要求简要回答。
第二步,梳理情节,分析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街道上空旷旷的,少有人走动”突出了街道的空旷、寂静,“几只鸡在觅食,几条狗懒散地卧在太阳地里”“眯了眼继续睡觉”给人以安详、宁静的感受,“汪汪地叫了两声,算是招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这段文字属于环境描写,主要运用了拟人和以动衬静的手法。“几条狗懒散地卧在太阳地里”“算是招呼,之后,眯了眼继续睡觉”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深秋早晨独特的景象。“汪汪地叫了两声”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街道空荡的气氛。
【技法梳理】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手法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思考和判定: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写;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描写,细节描写;
(5)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考向三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分析时可相互参照。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②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发展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社会环境对人来说总是个具体的存在,社会群体的活动,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民俗的、地域的、流行的等都会在人的性格和心理上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②形成人物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就是要将人物置于真实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中,这个环境甚至对人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③反映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完整的社会环境描写可以充分展示历史的真实和民俗的真实,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典型例题】 3 文中画线句有何作用?(原文见典例2)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有何作用。
第二步,鉴赏环境,分析作用。
这段文字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以从营造故事气氛、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作品主题等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画线句主要运用了拟人和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深秋早晨街道的空旷。再联系环境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便可分析出这段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孤寂的内心。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主要运用了拟人和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深秋早晨街道的空旷,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
【技法梳理】 
了解文中不同位置环境描写的作用:
(1)如果环境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或者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2)如果环境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引导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3)如果环境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
(4)如果某个环境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考向四 分析小说中的物象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可以从四个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对主要人物的作用;对环境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
【典型例题】 4 文中反复提到寿房这一物象,有何用意?(原文见典例1)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文中反复提到寿房这一物象,二是分析其用意。
第二步,分析物象,考虑作用。
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即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四个角度分析:对情节、对环境、对人物、对主题。结合文本,联系主题就可以得出答案。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寿房”是人死后备用的东西,这里为全文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人死的多,出生的少,只有去的,没有来的,暗示着乡村的没落。通过“寿房”这一物象,表达内心的凄凉,传达出对故乡的没落的一种焦虑情绪。
【技法梳理】 
小说中的物象,可以从四个角度分析它的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发展;串联起相关的情节,成为文章的线索;为下文做铺垫、伏笔等。
(2)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通过对物象的象征意义来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或者通过对物象的叙述和描写,侧面衬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使主要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
(3)对环境的作用
若物象属于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时,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对主题的作用
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充实,深化、升华文章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四、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导图】
 
小说可以具体地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对话、行动以及环境气氛的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
考向一 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塑造方法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1.正面描写
即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等。
(1)肖像描写
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
作用:①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②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
(2)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
作用:①直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②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3)语言描写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对语气情态的描写。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作用: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折射出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
(4)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作用:①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②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
(5)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细微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作用:①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②揭示、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
(6)白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作用: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和突出小说主题。
2.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侧面烘托,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1)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包括环境描写和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这种笔法比较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2)对比映衬
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映衬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3.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可以起到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事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4.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作用:“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单独写,是“点”;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则群体介绍,是“面”。这样写,能够突出描写重点,且使笔法变化多姿。
5.抑扬结合
抑扬结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欲扬先抑,一类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与欲扬先抑相反,欲抑先扬是指,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的不良之处,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用假托的方式,先说其“好”,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作者再由所谓“好”转而揭示其“坏”,由“赞美”转为指责。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6.虚实结合
文学作品中,实就是实写,即对人、事、景、物的直接描写,描写对象直接出现在作品之中,走上前台,定格亮相;而虚就是虚写,即被表现的事物没有直接出场,而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对象隐藏在描写文字的背后,有时也借助想象、幻想等手段描绘出与现实世界绝然不同的虚拟世界,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来表情达意,起到实景描写无法达到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
【典型例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大师的由来
[法]莫洛亚
画家比埃·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位正在描一只茄子,惊愕之下抬起头来,不画了。“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糊糊,凭什么可以让他们停下步来,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太可惜了。”
“为什么?”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
“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成千上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刺激他们一下,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炮制几篇宣言,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说是新荷马派绘画啦;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八边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幽微的清香,斯卡夫人到来了。这是一位美艳的女子,杜什赞赏不已。只因杜什没什么大名,便也瞧不起他的画品,瞅了一眼画布,娇嗔地说:“昨天,我看了个展览,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蛮好。”她用舌尖轻轻吐出两字。之后,她失望地,婉转地,娇媚地,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银行职员、站岗的警察。画画这一行,最要不得。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临了,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不是肖像,而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章。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来表现。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悲的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和吹捧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斯卡夫人,那么娇媚地跟着新晋的名人,寸步不离。“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烟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露出柔媚的微笑。
风华正茂的斯特隆斯基,穿着兔皮领外套,在人群中议论开了:“高明!真高明!但是,杜什,你是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的?”
杜什吟哦半晌,得意地朝他喷了口烟道:“难道你,朋友,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妙哉!妙哉!”那一位点头赞叹道。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在画室里转了一圈,抓住画家的袖子说道:“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不告诉你,你就不要改变画风,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杜什像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画室里人慢慢走空,这时楼梯上还传来渐渐远去的阵阵赞美。跟画家单独相对时,小说家兴冲冲地说:“哎,老兄,你信不信,他们全给你骗了?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看他不住地笑,突然喝道:
“蠢货……”“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
“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让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地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简要概括画家比埃·杜什有哪些性格特点? 小说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塑造画家比埃·杜什这一形象的。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简要概括画家比埃·杜什有哪些性格特点,二是小说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塑造画家比埃·杜什这一形象。
第二步,联系情节,鉴赏人物。
对应文本内容及性格特点 描写手法
画 展 举 办 前 听到小说家葛雷兹对他的画法的评论:“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 (性格特点:正直正派) 肖像、语言、细节描写以及侧面描写 通过情节的发展变化来表现比埃·杜什形象性格的变化
“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成千上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靠苦功,靠真诚。” (性格特点:勤奋真诚) 语言描写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悲的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性格特点:老实本分) 语言、肖像 描写
画 展 举 办 后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斯卡夫人,那么娇媚地跟着新晋的名人,寸步不离……杜什吟哦半晌,得意地朝他喷了口烟道……杜什像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 (性格特点:骄傲自满) 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描写
画展成功举办,杜什抑止不住狂笑起来,称小说家为“蠢货……”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 (性格特点:过河拆桥)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
听从小说家的建议,开创意识分解画派,以适应某些人的审美意识。 (性格特点:随波逐流) 借助其他人物和人物所处的环境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要点:①画展举办前:老实本分、正直正派、勤奋真诚;②画展举办后:骄傲自满、过河拆桥、随波逐流。
(2)要点:①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塑造比埃·杜什的形象;②通过情节的发展变化来表现从老实本分、正直正派、勤奋真诚到骄傲自满、过河拆桥、随波逐流的比埃·杜什形象;③借助其他人物和人物所处的环境来表现对比埃·杜什性格的影响。
【技法梳理】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及塑造方法的角度
(1)从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小说是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2)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上述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故分析人物绝不可忽视这些因素。
(3)从情节发展来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讲,人物性格则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
(4)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二者相互统一。注意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的强化作用。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5)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的动作中获得某种启示。
(6)注意从不同角度或者多侧面地把握人物。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他的气质德行、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有时甚至是变化的,很难用好坏善恶来作简单性评价。
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及塑造方法的注意点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进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时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文中出现的词语。
(5)注意题干用语,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6)筛选出有关人物的正面与侧面信息。人物形象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表现出来。一方面,把这些内容一点不漏地筛选出来并加以分析评判;另一方面,将有关人物的侧面信息结合起来考虑,如其他人物的反应、环境特点等。
(7)注意在情节中把握人物。大多数考生只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描写性文字,但都忽略了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人物这一点。情节是人物的性格史,这一点恰是文中无相关文字说明而又须好好把握住的地方。
(8)注意人物的角色定位,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角色不同,其行为举止、个性特征也不一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来全面把握人物。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及塑造方法的答题模板
(1)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的模板
只要求概括形象或性格,只要分条作答即可,点与点之间不要交叉。
①……;②……;③……
(2)具体分析人物形象的模板(一般采用第一种模式)
①概括→分析:
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用“×××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的)……(身份地位)的人”的句式表达。接着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具体分析。
②分析→概括:
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考向二 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和次要人物之分。那么如何判定小说中的主人公呢?
一是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主人公出场并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矛盾冲突是小说情节的开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主人公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
二是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小说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典型例题】 2 小说中斯卡夫人前后出现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原文见典例1)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小说中斯卡夫人前后出现两次,二是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鉴赏人物,分析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从情节发展、对主要人物的影响、突出小说主旨几个方面来分析。
角度 作用
从情节 方面 斯卡夫人两次出现,对杜什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发展脉络更显合理。
从人物 形象方 面 斯卡夫人第二次出现时娇媚地跟着杜什,寸步不离,增强了杜什内心的膨胀感,促使杜什性格向另一面转化。
从小说 主旨看 斯卡夫人代表着批评家们,斯卡夫人对杜什的态度的变化,讽刺了那些批评家们不看重艺术本身,只追求怪诞的不正之风,突显了小说主旨。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斯卡夫人的两次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效的勾连了前后文,使小说脉络自然合理;②斯卡夫人的出现,增强了杜什内心的膨胀感,是他性格转化的催化剂;③斯卡夫人是批评家们的代表,对斯卡夫人的刻画,讽刺了那些批评家们不看重艺术本身,只追求怪诞的不正之风,突显了小说主旨。
【技法梳理】 
不同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对情节 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呈现,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对情节的展开产生推进作用。
对人物 的作用 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
对主题 的作用 从作者塑造主要人物所反映的主题和意图考虑。
2.次要人物(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形象的作用
从情节 方面看 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些次要人物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从人物 形象看 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对比作用。
从主题 主旨看 同主要人物一同凸显或揭示主旨。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从情节 结构看 “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从人物 塑造看 “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
从主题 主旨看 “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五、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思维导图】 
 
考向一 分析小说的表达技巧
小说的表达技巧很多,考查形式也非常灵活;但落实到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上,一般都要紧紧扣住小说三要素来拟题。小说的表达技巧包含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描写、叙事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里只讲述上文未涉及内容。
1.情节安排技巧
情节安排方面的技巧既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顺序,也包括铺垫、伏笔、照应等结构安排技巧,详细内容参见学案二。
2.人物描写技巧
人物描写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以及间接描写等,详细内容参见“学案四”。
3.环境描写技巧
环境描写技巧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技巧,详细内容参见“学案三”
4.叙事方式技巧
(1)叙述人称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角度
如从表达效果切入,则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其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能对读者的阅读产生怎样的积极效果。
【典型例题】1 (2014·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 渡 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 “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舱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舱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二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是简要分析。
第二步,分析技巧,体会作用。
叙述角度 好处
叙事视角为第一人称 小说将渡夫的故事作为“我”的经历的组成部分来讲述,这种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方式,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作品显得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叙述话题围绕“钱”展开 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叙述方式是对话形式 作品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完成的。相比客观的铺陈描写和叙述,对话更具有跳跃性,信息处理更简洁省力,也更能直接集中地完成对渡夫的故事的叙述,同时保持小说整体结构的均衡和完整。
叙述过程与环境相结合 小说不只是叙述渡夫的故事,还穿插了“我”的情感反应和情景的描写。这样写,既交代了叙述视角,表现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也使渡夫成为一个审美对象,他的故事因而变成了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事件。由于情景描写产生的心理距离,渡夫向“我”表达的悲苦感情被冷却和客观化了,由此使作品产生了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意。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技法梳理】 
表达技巧类题目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指明小说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要辨明语句(语段)所使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
第二步: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作品中具体要表达的内容。
第三步:有何艺术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对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并注意联系作品主题。有时,还要考虑对读者阅读的作用。
答题规范: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是如何运用的)+点(点明表达效果)。
考向二 鉴赏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说的语言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
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