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
【最新课标】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向分析】
分析《考试大纲》及近几年课标全国卷试题可以看出:
1.题型稳中有变。分析综合题、翻译题,自2009年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变化。2014年起课标全国卷删去信息筛选题,增设了断句题,而且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2015年将文言实词单选题替换为文化知识题,仍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
2.始终坚持“浅易”原则。选文基本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是典范的文言文作品,考生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读懂;文章用词均为常用词和常见句式。
3.“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选文是课本外的,但答案却能在课本内找到。断句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皆体现出这一特点。
4.要提醒关注的是,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虽然只有4道小题,但是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点的覆盖仍然是全方位的。不单独设虚词题、筛选信息题等,似乎遗漏了某些考点,但实际上这些考点在断句题、文化知识题、分析综合题和翻译题的考查中都有所体现。
一、整体阅读指导
近年来全国卷所选考的文言文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语言精练简洁。
一、史传类文本的特点
(1)选“文”方面
(2)选“人”方面
①范围广泛
②关注传主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性格突出,对比衬托
二、考点设置方面的特点
1.轻文言词汇,重句段理解释义和整体把握。从整体看,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难易适中,以理解为主,兼顾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2.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在文言文试题的设置上变动较大。除对文意的概括和文言文翻译较稳定外,2014年没有考查信息的筛选,增加了文言文断句。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没有考查文言实词的判断,增加了文化常识的考查。
三、“3步3读法”读文流程
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现将一种切实有效的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方法“3步3读法”介绍如下:
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以“词”疏意。
为了快速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那么,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
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圈点勾画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大体了解文章思路,了解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第二步:再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再读文本时,要结合尾注、题目,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就传记类文言文而言,力求对传记中的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心中有数。具体需要:
知人 要弄清文中所写之人,阅读时要明确文章主要人物是谁,经历了哪些事件,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明事 史传文记叙人物主要通过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是随着其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再读文本,要注意结合第一步圈点勾画的地方,理清人物的活动脉络,掌握人物所做事情,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表现了什么人物怎样的品质或说明了什么道理。
辨理 史传文中的“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需要“辨理”。
第三步,借助概括分析题的选项,筛选信息,以“题”悟意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在读文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造成阅读障碍,从而造成阅读“卡壳”,此时可先读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四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依据,虽然其中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问题,对于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真题解析】
真题文本 阅读导引
(2018·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第一步,粗读,知大意 1.看题目,先浏览后面的题目,再带着问题读文,到文中寻找相关信息。 2.浏览全文,了解大意。鲁芝的家族有名望和德行,小时候父亲被人家害死,后来迁居雍州致力于典籍的研究。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荐。皇帝为他的死而悲伤,并赐谥号“贞”,赐坟地百亩。 第二步,细读,圈画信息点 1.“鲁芝”为主要人物名。 2.“父为郭汜所害”为被动句式,交代了其幼年丧父的不幸遭遇。 3.“车骑将军”“刺史”“孝廉”“郎中”……“镇东将军”“光禄大夫”均为古代官职名。 4.“扶风”“天水”“许昌”等都是地名。 5.“拜”“迁”“出”……“征”为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 6.“深敬重之”“魏明帝许焉”“其为人所重如是”是他人对鲁芝的看法,“乞留芝”是用他人的行为来表现鲁芝的形象。 7.“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写鲁芝为曹爽出谋划策不被采纳,但在危难之时却出手相救。 8.“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以礼终始”是他人的言语,以此来表现鲁芝的为人处事。 9.“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表明鲁芝深受皇帝的敬重,并且死后得到皇帝的奖赏。 第三步,做题读,有的放矢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根据后面的题目要求和选项(四分之三的正确信息),对文本进行针对性品读,锁定文中的有效信息,即瞄准目标读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二是选出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借助技巧,分析语句。
解答时可以使用“2步曲”来作答。
(1)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停顿点是不同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两两分组,即A、D为第一组,B、C为第二组。
(2)两级排除定答案,分析时应先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解题的关键,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两组的不同点之一是“芝坐爽下狱”中间有无停顿点,根据上下文可推断出其意为“鲁芝受到曹爽的牵连而被下狱”,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第一组A、D两项;第二组的不同停顿点是“志”前后的不同停顿,纵观这个句子不难发现“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句式对称,因此可排除B项。
另外还可以运用以下方法作答,并验证上面答案的正误。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第一步找到常用于句首的副词“遂”“俄而”,在前面断开;第二步找到主语“芝”“宣帝”,在前面断开;第三步,根据结构,转折关系“而”前面断开,根据对仗句式,“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中间断开。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二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借助联想,迁移知识。
解答本题一是要注重常识的积累,二是要重视语境对词语意思的提示。
选项 选项分析
A 原文“坟籍”和“耽思”放在一起,且后文表明此人才华出众,可以看出“坟籍”应和学习有关。
B “阙”在古代可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可指代皇帝居处,借指朝廷。如《水调歌头》中的“不知天上宫阙”,指的是宫殿。
C “践祚”是文中武帝的动作,那么和登基联系在一起,和这个词语本义并不矛盾,但是选项中“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说法是错误的,和平时代的登基也叫“践祚”。
D “逊位”指退位、让位,在文中的主语是“鲁芝”,鲁芝并不是君王,所以选项中有“多指”一词。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荐。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二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借助联想,迁移知识。
题目共四个选项,涉及人物事件及评价。
选项 选项分析
A 由“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可知正确。
B 由“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可知,被侵占掠夺的是天水郡,不是蜀地,故此项错误。
C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可知正确。
D 由“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可知正确。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第二步,借助技巧,明确考点。
找句式:(1)没有特殊句式;(2)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
找关键实虚词:(1)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
(2)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官武将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二、文言文断句
【思维导图】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形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全国卷客观断句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再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过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要注意遵循“3步”解题流程,以确保锁定正确答案。
断句题的3步解题流程
理解大意初判断 先易后难抓关键 断后通读查连贯
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而应该先通读所给语段,了解大致内容。如果是传记类文章,就要弄懂文言文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应要弄清说话的人物是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果是说理性的文章,则要弄明白谈论了哪些问题,表达了什么观点。 断句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并善于抓住关键点。断句抓关键,主要是从下文所讲的“六大标志”入手,仔细推敲,确定可断之处,当然,这六大标志在实际断句时,都是综合运用的。 断完句后,考生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
凭语感,能断的尽量断一断 凭语感不能断,再抓6大标志去判断 断完后,须通读,句畅意明验答案
【典型例题】 1 (2018全国卷Ⅲ,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规范解题】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步骤 操作演示
第一组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第二组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步骤 操作演示
知大意, 初判断 通读这段文字,可知这一句介绍了范纯礼因父恩荫任职,并在永昭陵修建中有自己见解而抗命。然后可根据对句意的理解抓住关键,排除错项。
先易后难 抓关键 阅读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的主要区别在于“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和“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两处断句不同。能够准确判断这两处,就可得出答案。“荫”和“知”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前者是恩荫,因为父辈祖辈而得以做官,后者是关于官职任免的词语。前后联系可知,此处是说,范纯礼因为父亲范仲淹做了官,故“荫”和“知”之间应断开,排除BC两项。“京西转运使”为官职名,“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讲不通,中间应断开,“永昭陵建”的意思是“永昭陵修建”,这是一句完整的话,其后应该断句,排除A项。
断后通读 查连贯 反复诵读可以判定,根据第一、二步的分析得出的断句答案是否符合语境,关键处是否断句精准。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D
【参考译文】
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贡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到朝中,任命(他)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身份)出任遂州知府。
【技法梳理】
文言断句两步骤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微课 文言文断句的六大标志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掌握以下6大断句标志至关重要。
一、标词性,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做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果做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需要断开。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做谓语,断句时,也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参考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典型例题】 1 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周 室 既 衰 诸 侯 恣 行 仲 尼 悼 礼 废 乐 崩 追 修 经 术 以 达 王 道 匡 乱 世 反 之 于 正 见 其 文 辞 为 天 下 制 仪 法 垂 六 艺 之 统 纪 于 后 世 作 孔 子 世 家 第 十 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规范解题】 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是关键。
这段话是司马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写《孔子世家》,先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再指出孔子的做法,最后再说为其著书立传的原因。
第二步: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对所给文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名词,比如“周室”“诸侯”“仲尼”等,根据语法中主谓句的形式,可以断开其中的部分语句。再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断句即可。
第三步:题目做完后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一要检验语意是否通畅,二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参考译文】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世以返回正道。(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是要替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我因此)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
二、察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宦 者 令 缪 贤 曰 臣 舍 人 蔺 相 如 可 使 王 问 何 以 知 之 对 曰 臣 尝 有 罪 窃 计 欲 亡 走 燕 臣 舍 人 相 如 止 臣 曰 君 何 以 知 燕 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两次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根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
参考答案: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典型例题】 2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惠 子 谓 庄 子 曰 魏 王 贻 我 大 瓠 之 种 我 树 之 成 而 实 五 石 以 盛 水 浆 其 坚 不能 自 举 也 剖 之 以 为 瓢 则 瓠 落 无 所 容 非 不 枵 然 大 也 吾 为 其 无 用 而 掊 之 庄 子 曰 夫 子 固 拙 于 用 大 矣(《庄子·逍遥游》)
【规范解题】 第一步:通读文段晓大意。
所给内容是惠施和庄子的一段富有智慧的对话,惠子认为葫芦大了一无所用,但庄子一眼就看透了他做法的荒谬,指出其执着于“用大”却忽略事物本身的特点。
第二步:凭借对话巧断句。
对所给文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对话的标志,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将该断的文字迅速断开。弄清这是惠施和庄子的对话,由此出发,再根据文意巧妙断开其他地方。
第三步:断后重读看通顺。
反复诵读可以判定,凭语感进行的断句是符合文意的,该段文字的断句符合要求。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参考译文】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把它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三、看虚词,找位置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断句技巧 常见例词
发语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时间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 语气词 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疑问 语气词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复句关 联词语 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复音 虚词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特殊词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夫”有时可做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做指示代词,也用在句中,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技法演示: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参考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典型例题】 3 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进 言 者 皆 曰 天 下 已 安 已 治 矣 臣 独 以 为 未 也 曰 安 且 治 者 非 愚 则 谀 皆 非 事 实 知 治 乱 之 体 者 也 夫 抱 火 厝 之 积 薪 之 下 而 寝 其 上 火 未 及 燃 因 谓 之 安 方 今 之 势 何 以 异 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规范解题】 第一步,理解文意是关键。
这段话是贾谊对国家形势的判断。针对有人向皇帝进言说天下已经安宁,贾谊用打比方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指出这种说法的错误。
第二步,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对所给文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虚词,比如“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由此可以将其中的一些明显的地方进行断句,比如“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等,均是依据虚词进行的断句。
第三步,断句后重读再检验。
反复诵读可知得出的断句符合语境,关键处断句精准。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参考译文】 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
四、抓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教材示例] 请用“/”给下面文言语句断句。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
参考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典型例题】 4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子 墨 子 曰 万 事 莫 贵 于 义 今 谓 人 曰 予 子 冠 履 而 断 子 之 手 足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 何 故 则 冠 履 不 若 手 足 之 贵 也 又 曰 予 子 天 下 而 杀 子 之 身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 何 故 则 天 下 不 若 身 之 贵 也 争 一言 以 相 杀 是 贵 义 于 其 身 也
【规范解题】 第一步,理清文段思路。
墨子强调大义应该比生命更为可贵,由此得出结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是一个非常讲究说理的人,他就近取譬,层层推理,最后得出了他的观点。
第二步,找出关键句式。
这段话中“万事莫贵于义”是状语后置句,两处“子为之乎”是疑问句,两处“何故”是固定句式,“是贵义于其身也”是状语后置句,以上句式均需断开。
第三步,重读定答案。
重新梳理该文段,看看断开的地方是否符合规范,是否语意通顺,最后确定出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参考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向某人说:‘给你鞋帽,然后砍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呢?’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生命可贵。(但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五、看结构,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进行断句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典型例题】5 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米柔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规范解题】 第一步:读文段,明大意。
这段文字叙述了作者被贬儋耳时元宵节与人出游的一些事,生活气息颇为浓厚,表达出了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情怀。
第二步:析结构,巧断句。
画波浪线的部分句式整齐,“步”“入”“历”都是谓语动词,和后面的词构成动宾结构;“民夷杂糅,屠酤纷然”两句都是主谓结构。以上句子句式整齐对称,可借助这些进行断句。
第三步:看文脉,定答案。
再将画波浪线的部分放入整段文字中,仔细品读,确定剩余部分的断句,最后形成完整的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米柔/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参考译文】 己卯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耳。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高兴地答应了。在城西散步,还到寺庙里看看,走过小街小巷,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杀猪的,卖酒的,市井里人熙熙攘攘,等回到住处已经三鼓以后了。住处的门关着,仆人都熟睡着,鼾声响起,一觉醒来又睡去。我放下拐杖笑起来,这一游是得是失呢?你问我笑什么,我是笑自己呀;但我也笑韩退之钓不上大鱼来,还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钓鱼是不一定要钓上大鱼的。
六、明修辞,巧判断
文言文经常运用对偶、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教材示例] 请从修辞角度,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秦 孝 公 据 崤 函 之 固 拥 雍 州 之 地 君 臣 固 守 以 窥 周 室 有 席 卷 天 下 包 举 宇 内 囊 括 四 海 之 意 并 吞 八 荒 之 心 当 是 时 也 商 君 佐 之 内 立 法 度 务 耕 织 修 守 战 之 具 外 连 衡 而 斗 诸 侯 于 是 秦 人 拱 手 而 取 西 河 之 外
技法演示:文段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显然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根据排比的特点可以断开此处。
参考答案: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典型例题】6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于 天 下 者 先 治 其 国 欲 治 其 国 者 先 齐 其 家 欲 齐 其 家 者 先 修 其 身 欲 修 其 身 者 先 正 其 心 欲 正 其 心 者 先 诚 其 意 欲 诚 其 意 者 先 致 其 知 致 知 在 格 物。
【规范解题】 第一步,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
这是《大学》里面的一段文字,主要讲一个人应该怎样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开始,逐步达到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第二步,从修辞角度入手试断句。
这段文字句式整齐,找到排比句的标志即可正确断句,注意文段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先”“欲”二字,这是对这段文字进行断句的重要节点。
第三步,再读文段定答案。
重新诵读文段,看看还有没有断句不合情理的地方,最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三、识记古代文化知识
【思维导图】
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将文化常识的考查列为独立考点,足以体现教育部命题中心对传承古代文化,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视。综观近三年的考情可以发现,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的、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且出自文本的一类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知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典型例题】 (2018·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规范解题】 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
解答这类题目可从教材语境、词语的构成等多个角度思考。D项,“京师”,教材中出现的比较多,如“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由此可知“京师”是国都的意思。“京”,作为“国都”讲,也很常见,比如《琵琶行》中的“我从去年辞帝京”。但“师”,常用义为“军队”“老师”等,并没有“国都”的意思。
第二步,联想推断排疑解难。
A项,“豪右”,教材《张衡传》中有“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课下注释为:豪右,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由此判断,A项正确。B项,“顿首”,教材《与高司谏书》中有“修顿首再拜”,意思是书信中表示尊敬对方的敬辞;此词出现的语境是“宠顿首谢曰”,从“谢”考虑,“顿首”应该是一种礼貌的动作;“顿”,叩,“首”,头,由此可以看出,“顿首”的意思应该是“叩头”。C项,“茂才”,从语境“州举茂才,除温令”可以猜测“茂才”应该有与“生员、秀才”类似的意思。
第三步,依据要求确定答案。
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C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上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以奠酒前往祭奠,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书,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让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政务繁重的县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技法梳理】
“三步骤”快速解答文化常识题
高考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旨在引起考生乃至全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并以此检验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与理解,从而拓展考生的视野。“3步骤”是解答此类题的重要途径,一轮复习中要熟练掌握。
【温馨提示】
常见的设误方式
1.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说成“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嫡庶。
3.张冠李戴。如将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4.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微课 掌握两种文化常识题的应考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等。
方法一 结合课文,分类积累
这类知识,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对这类词语含义的把握,积累是最好的方法。如《烛之武退秦师》课下注释:①“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②“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③“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如果把这些注释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并熟记,应能提高文化常识题的准确率。
1.官职、职掌、封号、爵号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
太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
司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并序》)
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太子”,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②“司马”,古代武职官职名。③“太守”,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官。
2.科举、学校、音乐、歌赋类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六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庠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②“庠序”,古代的学校名。殷商时代叫“序”,周代叫“庠”。③“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3.称谓、礼仪、典章、制度类
①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
足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束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初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②“束发”,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③“初七”,专指农历的七月七日;“下九”,每月的农历十九为下九。古代以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下九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4.天文、地理、历法、建筑类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永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癸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永和”,年号纪年,东晋穆帝年号;“癸丑”,干支纪年,指永和九年。②“山东”,崤山以东地区,指东方诸国。③“既望”,指望日的次日,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方法二 根据语境,合理推断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从命题方式看,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因为考题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一个知识小题;加点的词语均与前后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语境,分析推断。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六合正相应”和《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都有“六合”,前者可结合下文“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知道是表时间的名词;后者结合上文“吞二周而亡诸侯”可知是表示地域的名词,天地四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以为:“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徙”“转”都和官职有关,“擢”是“提拔”的意思,“徙”和“转”表示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B.“孝悌”,孝,指对父母回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文中指“和尚”,和《游褒禅山记》中的“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意思相同。
D.“崩”指天子去世,古代不同等级的人去世称法不同,诸侯或后妃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解析】 这四个选项均来自上述文段,A项,可根据平时积累的有关“擢”“徙”“转”的相关知识,判断A项正确;联系教材中有关古代对死的称呼可知,D项也是正确的。B项,由《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可以看出,此项对于“孝悌”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C项,对“浮屠”的理解虽然联系了教材,但从语境来看,这里并非指“和尚”,而是“寺庙”的意思。由此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参考译文】
苏瑰字昌容,是雍州武功人,科举考试得中进士,补为恒州参军。母丧期间极度悲哀。左庶子张大安上表举荐他为孝悌,提拔为豫王府录事参军,历任朗、歙二州刺史。那时,来俊臣被贬为同州参军,人们担心来俊臣会再被起用,很多人写信给苏瑰,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于是就不打开书信。来俊臣还未到达所贬州就被召回,对苏瑰心中怀恨。因此,苏瑰连连外徙,不得入京。很久以后,转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理位置很重要,且多产珠翠珍怪之物,前任长史张潜、于辩机都收取了好多万,而苏瑰只单身及简单行装,自我约束很严。武后建佛寺,立庙塔,没一年不派劳役。苏瑰认为:“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武后觉得他说得很好。
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初任仆射),独不进献。到侍宴时,宗晋卿嘲讽苏瑰,皇帝听了默不作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宰相一职,主管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我实在愚蠢不能称职,所以不敢烧尾。”皇帝驾崩,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任太尉辅政。
四、概括分析
【思维导图】
概括分析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概括分析题往往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
【典型例题】 (2018·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规范解题】 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这篇传记从两个角度凸显传主形象:一是记载了纯礼政绩才干、所作所为;二是记述了纯礼关怀下属、坚毅刚直的操守品行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纯礼的品格。
第二步,定比对区间
选项 原文信息区间
A项 “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和“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B项 “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
C项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D项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第三步,定比对角度
A项,比对人物关系及传主作为可以发现,选项把韩琦对纯礼的认识及纯礼的敢于直言陈述的条理清楚,与原文内容没有任何出入。
B项,比对传主的事迹可以发现,选项中纯礼关怀下属,重在惩戒的认识是符合原文中的具体事件表述的。
C项,比对事件,选项中纯礼认为村民被误告谋逆事件,应从宽处理,并征得皇上同意。这一事件的表述和原文没有出入。
D项,比对人物,依据原文中“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可知,设宴款待辽使的人是王诜,并不是范纯礼;比对结果,依据原文中“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可知,纯礼只是被降职,并没有免职,“最终遭到免职”错误。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D
【参考译文】
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范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贡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到朝中,任命(他)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身份)出任遂州知府。沪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范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房中悬挂他的画像,把他像神仙一样供奉,称之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责罚。范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太多当判死罪,范纯礼说:“因为纷乱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任命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范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任府尹治政苛刻严酷,范纯礼说:“宽厚和刚猛相互结合,这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宽大处理事务。皇帝直接下诏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范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范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范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范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范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范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范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颖昌府知府、崇福宫提举。崇宁五年,范纯礼复任左朝议大夫、鸿庆宫提举。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技法梳理】
概括分析四流程
第一步,整体把握
从宏观上对全文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二步,定比对区间
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应依次回归文本,锁定比对区间。
第三步,定比对角度
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相互比较,从七大设误角度进行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作出相应判断。
第四步,查对正误
再次回读原文,查对原文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对较难理解的地方,要有借题解文意识,最后确定答案。
微课 掌握概括分析题的7大比对角度
内容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在具体解答此类题时,可从以下七个角度着手。
1.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即练即悟】
(2018·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选项设置: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根据原文中“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可知,“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参考译文】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为这种情况感到愤慨。他学习先王的书籍,不研究章句,一定探求其中的道理。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在于自身的道理就毫无保留地教给乡亲们, 在于自身之外的道理却不能够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道理如同被遮蔽一样,于是他就探求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写成诗歌、写到文章里来宣扬传播。景祐初年,有个青州牧用荒淫放荡的态度办事,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那些不受名分礼教束缚的士大夫们,一致效仿他,逐渐成了风气。颜太初厌恶这种现象,认为这已成为大乱风俗的根本,写了《东州逸党》一诗来加以讽刺。
2.时间错位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即练即悟】
(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选项设置: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从时间错位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才从其他人那里得知他的事迹。
【参考译文】 宗质在乾道庚寅年间做洪倅,我当时是奉新县县令,多次拜见他,不知他们母子之间的这些事情。第二年,我到中都做官,宗质回到朝廷,被授予台州知州。朝中人士说:“李台州,是曾觌的姻亲。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我见了一次不敢见第二次,也不曾知道他的孝顺。
十七年后,李台州已经去世,我和丞相京公一同做宰掾。谈话间,京公对我说起李台州母子的事情。我八岁的时候,先太夫人(即母亲)去世,我终身抱憾。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哭泣不能停止,感动并且为他作传。
3.地点不合
命题者将原文中人物的不同活动地点故意混淆,在选项中设置“地点错误”的陷阱。辨析时应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设置错误。
【即练即悟】
(2018·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
选项设置: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从地点不合的角度设置选项。原文是“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可知,被侵占夺取的是天水郡,而选项的表述为“蜀地饱受侵扰”,把“天水郡”说成“蜀地”,属地点设误。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古代典籍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修建城池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4.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即练即悟】
(2018·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选项设置: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置选项。原文中说“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意思是“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缩退避”,选项中说“忙的无法分身”,显然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 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缩退避。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5.无中生有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选项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即练即悟】
(2017·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选项设置: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置选项。从原文看,“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提到这一信息。
【参考译文】 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索求代州的土地,每年派遣出使的使者不敢前往,就任命许将前往应对。……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接待宾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要到贵国去划分边界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6.因果错置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或者把因果关系说成其他关系。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所给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即练即悟】
(2015·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选项设置: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从因果错置的角度设置选项。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选项变成并列关系。
【参考译文】 “主将接受任命后,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7.以偏概全
这类干扰项往往是命题人故意增删表范围的词语或程度词,造成以偏概全的陷阱,考查考生是否能准确地找出选项中的错误。
【即练即悟】
(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不能用,喜曰:“可矣!”所亲登东山,得茯苓,大如斗。以法啖之尽。由是虽偏废,而风骨坚悍如全人。
选项设置:钱乙医术高超。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来保全生命的奇招。他自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此后身虽偏瘫,却气壮骨坚。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置选项。“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有误,原文有“吾能移之使病在末”,是将疾病转移到四肢,而不仅是“双脚”。
【参考译文】 钱乙,原本体弱多病,性格坦率和易,嗜好饮酒,疾病屡次侵犯,钱乙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疗,总是能够治好。钱乙最后一次犯病,疲倦得厉害,就伤叹道:“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过了一会儿又说:“我能让这病转移,使病转移到四肢上。”于是就自己配方制药,日夜饮用。他左侧的手足挛缩不能使用,就高兴地说:“这下可以了!”亲近的人登上东山,得到茯苓,茯苓大得像斗,钱乙就按法服用它。从这以后,钱乙虽然偏瘫,可是气骨强壮坚固如健全的人。
五、文言文翻译(含文言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思维导图】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其分值高、难度大,还因为其综合能力强,涉及的层面多。文言语句的翻译,包含对实词、虚词含义和用法的透彻了解,对文言句式的准确把握和领悟,对文言固定结构与现代汉语对应意思的熟知,有时还会遇到修辞手法方面的问题。一轮复习中,要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如果要将文言文翻译好,关键要将命题人在译句中设置的采分点一一翻译出来,要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就要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按照规范步骤一步一步进行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具备三种意识
一、坚持“翻译有原则”的意识,灵活处理不能直译的词语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说文言文以直译为主,字字句句讲究落实;当直译无法达意时,可用意译。
①专有名词及个别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的文字可以保留不译,不可强行翻译。如“于是”“相与”“可以”等词,何时不译,何时要拆开译,要根据语境分清。
②个别同义复词不必重复翻译,与现代汉语同形而异义的词语要拆开翻译。
③对可以删去不译的词语要格外慎重。
二、必须强化翻译的语境意识
多数情况下,译句(答题纸)与原文(试卷)是分开的,考生翻译时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是一种严重的坏习惯。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强化语境意识,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三、必须养成译后检查的习惯
检查译后句子是否“有病”,可代入原文检验一下,看是否合乎文理、事理、情理等。
【典型例题】 (2018·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邦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读画线语句,定采分点
(1)重要实词:辄、弦歌、荐;关键虚词:为、而;特殊句式:为立祠安阳亭西(省略句、状语后置)。
(2)重点实词:狱、威风、文理;关键虚词:于。
第二步,以词为单位,切分句子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第三步,运用翻译“6字诀”,对应翻译
(1)保留词语:为、安阳亭西、每、而
替换词语:民、思、其德、立祠、食、辄、弦歌、荐、之
增补词语:他
(2)保留词语:断、不过、涣、而
替换词语:一岁、狱、数十、猛、于、不及、之
变通词语:威风、文理
第四步:依语法习惯,连缀成句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技法梳理】
1.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 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达 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
雅 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语句,概括地说,可以简称为“留、换、补、删、调、变”六字诀。简要阐述如下:
微课一 重点实词的翻译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往往有比喻、引申、假借等关系。
义项 解释 例析
本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
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 “本”是“本来、原本”,用的是“本”的引申义。
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
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因通假而产生的临时意义 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
【判定技法】
巧借本义 联系解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如“从弟”。
紧扣语境 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对,独孤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1)与“此子智识过人”的“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B.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相逢何必曾相识
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解析】 文中的“识”意为“见识”,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识别,觉察。C项,动词,认识。D项,动词,记住。
(2)与“必能致位卿相”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C.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D.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解析】 文中的“致”意为“达到”,A项与之相同。B项,副词,最、极。C项,动词,招致、招来。D项,动词,表达。
(3)与“杨素为不诚矣”的“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C.至诚高节,堙没无闻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解析】 文中的“诚”为形容词,有“真诚、忠诚”之意,C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诚心。B项,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D项,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4)与“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解析】 文中的“非”意为“不是”,C项与之相同。A项,形容词,不对、错误。B项,介词,除了、除非。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对,可译为“讥评,责难”。
(5)与“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B.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C.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解析】 文中的“及”意为“比得上”,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追赶上。B项,动词,涉及。C项,介词,等到。
(6)与“素负贵恃才”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解析】 文中的“负”意为“凭借,倚仗”,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担负、承担,此处为使动用法。C项,动词,辜负、对不起。D项,动词,背弃、违背。
【参考译文】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县人。封伦年少的时候,他的舅舅卢思道常常说:“这孩子聪明见识超过一般人,将来必定官至卿相。”开皇末年,江南发生叛乱,内史派杨素前去征伐叛军,委任他担任行军书记官(记室)。杨素将要(负责)营建仁寿宫,(封伦被)召回担任土木工程建筑监督。隋文帝来到仁寿宫住所,看到宫殿规模宏大,奢侈浪费,大为恼怒,说:“杨素是不忠诚老实的!用尽百姓的财力,装修宫殿,替我在天下百姓中结下怨恨。”杨素非常害怕,担心将(因此)遭到贬谪。封伦说:“你应当不要担心,等到皇后来到,对你必定有所恩赐。”第二天,杨素果然被召入宫答对,独孤皇后慰劳杨素说:“你知道我们夫妻年老,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散心,隆重地装修了这座宫殿,难道不是对我们的孝顺吗?”杨素退朝下来问封伦道:“你凭什么知道皇后会恩赐我?”封伦说:“皇上生性俭朴,因此当初一见宫殿的宏大华丽就发怒,但是皇上向来听从皇后的话。皇后是一个妇人,只喜好华丽,皇后内心如果高兴,皇上的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