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07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07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2 10:0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古代诗歌鉴赏
【考向分析】
分析《考试大纲》及近几年课标全国卷试题可以看出:
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16年前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2017年改为一道多选题和一道简答题;2018年改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
2.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难度有所增加。这种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应该会保持不变。
一、整体阅读指导
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指要
1.三读晓大意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标题、读作者、读注释。做好这“三读”,就能明晓诗文大意。
(1)读标题:看诗歌标题,圈出题眼(某一词语)。有的标题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暗示了该诗的感情基调。由标题可初步判定诗歌的题材。
(2)读作者:一般试题中的诗歌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及其创作风格、主流思想,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例如,李白的诗热烈奔放,豪迈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
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清楚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如果不熟悉诗歌的作者,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论世”,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对诗人爱国思想的影响)。
抒情类诗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由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来看,后一类居多。
(3)读注释:注释对鉴赏诗歌有重要作用,虽篇幅短小,却是命题人给考生的提示。有的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提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提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提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注意,注释有助于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寻找到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而这些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如果了解历史,弄清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使读不懂诗文,也能找对整体方向,快速答题。
2.熟悉题材,有的放矢
熟悉古代诗歌的题材类型,就能有的放矢。思乡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诗、闺怨诗等七类诗歌的内容不同,抒发的感情更不同。如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
3.抓点带面,把握主旨
鉴赏诗歌,要重视诗歌中的“情感语”,即诗歌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愁、寂)。许多诗歌中不仅交代诗歌所咏对象和事件,还常以“怨、愤、哀、喜、别”等词语点明全诗感情基调和写作目的。高考所选诗歌大多具有篇末点题的特点,后半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揭示诗歌的主旨,因此把握诗歌主旨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诗歌中末尾一、两句的含意。
4.涵咏画面,体会情思
诗歌之所以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古人有所谓“诗情缘境发”“意与境合”“思与境偕”的说法,诗歌欣赏要由“境”入“意”。要完成由“境”到“意”的升华,把诗人浓缩的生活还原,把诗人结晶的感情展示出来,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抱负及诗人写作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如要理解李清照前期词的清新明快与后期词的深沉低吟,便要了解李清照后期因国破家亡而导致的与前期迥然不同的生活状况及思想状况。
5.融身诗境,引发共鸣
所谓融身诗境,就是沉浸在诗歌给我们造成的整体的情绪感受里。
在诗歌鉴赏中,鉴赏者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形象思维体悟了意境,并能融身其中,引发共鸣,这就是真正读懂了诗歌。
6.紧扣原诗,排除干扰
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选择题选项常设置干扰性的选项。如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主观臆断等。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真题解析】
高考文本 阅读导引 参考译文
(2018·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 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 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 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 如见万里烟尘清。   一、读标题。从诗歌的标题看,这是作者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书法作品后创作的一首诗。借醉中作草书的情景,表达了渴望为国立功的迫切之情。 二、读作者。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有心杀敌卫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忧愤成疾,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不久离开了人世。 三、读题干。读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巧妙运用3/4的有效信息,借题解文;读简答题,明确问题和要求,通过读题干,锁定读文的重点,为后面的答题奠定基础。 四、读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诗人因为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只能通过书法艺术抒怀解忧。颔联以书前喻战前,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颈联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勇士挥刀杀敌,纵情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尾联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看见万里战场上,烽烟尘土终于平静。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目,明确要求
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结合诗歌,分析选项
选项 分析
A项 通过诗歌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可知,本诗是写自己观看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通过“题”可以判断出来。
B项 通过诗歌第一联“藏五兵”“无路”“空峥嵘”等词可以看出诗人有心杀敌,却无用武之地的现实,只能借书法抒发情怀。
C项 通过诗歌第二联“酒为旗”“笔刀槊”等词语看出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了战场上的战士,“势”“倾”看出不可抵挡的势头。
D项 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
第三步,整理思路,做出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D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明确考点,掌握思路
本题考查“酒”的作用,实际是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需要抓住诗歌中意象的基本知识及相关联内容解答。
第二步,分析诗句,找出含义
“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第三步,整理语言,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
【思维导图】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主要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种。
考向一 人物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典型例题】 1 (2017·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1)“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属于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2)“本诗首联”,界定了答题范围;“请加以分析”,要求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进行阐释。
第二步,找出角度,分析结构。
找角度 找对应,分析结构
概括 形象 “那因远适更沾巾”,虽“远适”但不“沾巾”,表达出诗人的旷达之情。
分析 文本 “云海相望”是说兄弟天各一方,“远适”是指苏辙将远赴契丹,“更沾巾”是说悲伤落泪。
指明 作用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对兄弟的担忧以及诗人旷达的性格。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技法梳理】 
(一)鉴赏人物形象的4大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作用。如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二)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小贴士
诗歌中常见的诗人自我形象
类 型 示 例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形象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形象,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这是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绘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个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考向二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的,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写景时,作者常常挑选特定的景物,并用带有浓郁的个人感彩的词去修饰这些景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自然中有万般景象,因为作者有思乡之愁,所以他偏挑选“藤”“鸦”等景物;这些景物也有各种特征,而作者偏偏要用带有思乡之愁的词去修饰它们。
【典型例题】 2 (2018·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1)“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属于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界定了答题范围。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找角度 找对应,分析结构
找景物, 绘画面 解答这类试题应抓住主要景物,再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本联诗中应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
析特点, 设意境 明确本联在这首诗中的重要位置,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一联写景所烘托的意境,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指明作用 这首诗写出了田野上的勃勃生机。(有时情感可不涉及)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技法梳理】 
1.找景物,绘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景物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景物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景物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基调。
3.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小贴士
一、景物所营造的意境常见特点
意境特点 举例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凄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二、常见答题术语
答题 术语 1.动景类:活泼、热烈、喧闹、高亢、繁丽、富庶…… 2.静景类:恬静、幽静、清幽、静谧、明净、宁谧…… 3.悲凉类:渺茫、寥落、萧条、冷寂、孤寂、寂寥…… 4.苍茫类:辽阔、宏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 5.细腻类:朦胧、缠绵、清新、清丽、淳朴、和谐……
考向三 事物形象
以事物为描写对象,托物言志,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设题的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诏赴临安,陈端仁为他设宴饯行,席上辛弃疾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并简要分析“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1)“‘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属于诗歌鉴赏中的事物形象。(2)“概括并简要分析”,要求既要有对内涵的概括,又要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找角度 找对应,分析结构
借助词句或注释分析物象 从注释看,“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三句,化用屈原《离骚》诗句,可见,这些意象带有屈原的人格特征。
由表及里挖掘物象的具体含义 “兰”“蕙”全是美好的事物,“餐英”也是洁净的行为,词人借此表明自己的节操。
结合背景和阅历分析 辛弃疾一生志趣高洁,力主抗金,从不愿趋炎附势,词人借助这些物象正是表达这种高尚的志趣。
第三步,汇角度,组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典型例题】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1)“杏花形象”,属于诗歌鉴赏中的事物形象。(2)“简析”,要求既要有对内涵的概括,又要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找角度 找对应,分析结构
借助诗句或注释分析物象 从诗句看,“绕花身”“妖娆”“占春”等词语,表现了杏花的美丽,风姿绰约,“纵”“绝胜”表现了杏花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形象。
由表及里挖掘物象的具体含义 杏花是美好的事物,它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通过对它的描绘,借此表明自己的志向。
结合背景和阅历分析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一生主张变革,即使面对重重阻挠,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诗人正是借助杏花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这种精神。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技法梳理】 
鉴赏事物形象的方法
1.调动内涵积淀,分析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其中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芭蕉》,芭蕉在古诗文中主要表达“孤独寂寞和离情别绪”,知道这些就不难理解本词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及所寄寓的作者情感了。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季节 事物特点 感情抒发
早春 欣欣向荣 喜悦之情
暮春 鲜花凋零 感伤、惋惜和留恋
秋冬 万物萧条 凄清、肃杀和悲凉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色调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3.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解题关键点 抓副词、动词 综合考虑诗词中物象的内涵
抓抒情、议论句
关注隐含信息
抓注释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思维导图】
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此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赏析字词表达效果、赏析诗句表达效果、赏析诗歌语言风格。
考向一 赏析字词表达效果(炼字)
赏析古诗字词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能够鉴赏字词的表达效果。
【典型例题】1 (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唐]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本题实际考查鉴赏炼字的能力,要求分析两字如何使景物特征鲜明的。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释字义,即解答所炼字的含义,这一步包括字的本义和在诗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其次考虑这个字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如果有技巧就要对技巧进行解读;最后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解读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这样才是完整的赏析,当然这几步需要视具体的诗歌确定有无。
本题先从词语的修饰对象入手,“斗”修饰的是“两崖”,而“攒”修饰的是“群峰”。找出了修饰对象之后,可以进一步分析,诗句描绘的是什么情形。“两崖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群峰攒”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最后指出表达的效果。“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技法梳理】 
1.关注字词的含义
这里的含义包括字词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中的语境义。从字词含义的角度体会妙处。
2.关注字词的手法
字词的常用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包括使动、形容词用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
3.关注字词的作用
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分析,尽量全面。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
小贴士
类型 作用 举例
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诗,在鉴赏诗歌语言时,需要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意义的动词  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又写出了吹笛人对朝廷不关心边疆士卒的怨恨。
形容 词  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景物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且大多能表现心情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蓝”这些色彩绚烂的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景图,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丽,令人难忘。
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杜牧的《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风”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城郭、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锤炼得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阴铿(南朝陈)的《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中“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副词“空”“已”就活画出了诗人来不及送友人后的怅然若失的情状。
数量 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发三千丈”的“三千”、“横扫千军如卷席”中的“千军”等,气势磅礴,撼人心魄。而连用的数词,则可造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结构美,如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叠词  叠词往往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丰富语言的含意,表达舒缓、悠然、深沉、缠绵、委婉的情感  明代高启的《黄氏延绿轩》“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中“葱葱”写出了春雨后溪边树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则写出了江边杂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考向二 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句(炼句)
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可以从内容、形象、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鉴赏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很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典型例题】 2 (2017·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表明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表明需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鉴赏分析。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分析诗句内容,并简要概括,然后明确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最后指出诗句表达的艺术效果。分析诗句,以春蚕食叶来描摹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由此可知,运用了比喻手法;本是庄严寂静的考场,诗人却以声音来衬托,这是以动衬静或以动写静的手法。根据诗歌的整体意思及手法,可以看出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显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技法梳理】 
赏析诗句“4技巧”
1.抓前提→读懂句子的内容
着眼全篇,弄懂句子的内容和情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依类型→明特点
倒装句,错位的美;互文句,开合的美;对仗句,整饬的美;炼字句,凝练的美。
3.抓特点→关注表达技巧
一般而言,高考试题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鉴赏时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看位置→分析作用或效果
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或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答题步骤】 
小贴士
不同诗句的作用或效果
句子位置 作用或效果
首句 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什么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中间句 或承前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尾句 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什么情感;或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考向三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语言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
【典型例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简要分析”,要求既要指出表达技巧,又要分析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理解什么是“飘逸”的风格 词中“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中的“阆山”是友人将去赴任的地方,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阆苑”则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可谓想象独特,现实与想象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
结合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在这两句中,“阆山”通往“阆苑”,词人身处“滁州”遥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词作境界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
关注文本信息 根据词中反映的信息来看,词人描写想象之景时,语言不假雕饰,随心所欲,挥洒自如。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
【技法梳理】 
鉴赏语言风格“3技巧”
1.整体感知
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2.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3.多角度入手
①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
②要关注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
③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可以先回忆常见的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比对,得出结论。
④要关注题干的提示。题干如果已经暗示了某种语言风格,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即可。
小贴士
类型 释义 示例
平实 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总之,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这20个字,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清新 自然  具有此种语言风格的诗常为写景诗,诗中景物优美,色彩明丽,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也多种多样,多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景物描写或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常表达作者怡然喜悦的感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这两句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
飘逸 绚丽  诗歌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缤纷的色彩,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 [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其三)》]这两句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红”“青”颜色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婉约 含蓄  这种风格的诗往往不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借景抒情,用景物的色彩与特征暗示(烘托)个人的情感;或语意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或用典故,借古人的事抒自己的情;或在对比中表达个人情感态度;或托物起兴,寄托个人情感(或讽喻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
豪放 雄浑  这种风格的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立意高远,笔力雄健,气概恢宏  唐诗中李白是诗歌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杰出代表。
沉郁 顿挫  此类诗往往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里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以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音韵  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人民的、国家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具备了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风格的力作。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思维导图】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向一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典型例题】1 (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分析……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界定修辞手法的查找范围。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准确判定手法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关键词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从词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主要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
分析手法的运用及目的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目的。抓住“争先”“鏖战”“缴缠”分析比拟手法,从这三句整体上分析排比手法。
赏析表达效果 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效果。比拟手法重在分析“生动形象”,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对气氛的“渲染”。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技法梳理】 
鉴赏修辞手法“3注意”
(1)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准确指出修辞手法。如2016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所给的三句中“争先”“鏖战”“缴缠”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表达出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2)规范答题思路,找出答题方法。首先要回答出这首诗或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诗人的感情。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答题必须紧扣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鉴赏时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点明。
小贴士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手法 效果
比喻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烦冗为简洁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 生动活泼,使事物形象鲜明,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 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顶真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 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考向二 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抒情、描写、议论等。高考试题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的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典型例题】 2 (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叙述特色鲜明”,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试作赏析”,要求既要指出诗中叙述的具体特色是什么,又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明确方式 题干指明要求对这首诗的“叙述特色”进行赏析,属于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题。
分析运用 ①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②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③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
分析作用 ①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②从叙述的先后顺序来看,可以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③从叙述的特点来看,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技法梳理】 
鉴赏表达方式“4原则”
(1)从有无“情语”的角度判断诗句运用的抒情手法。如诗中有呼告的句子,有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则为直抒胸臆。如没有“情语”,则可能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
(2)从写景句本身的特点及全篇的关联看采用的描写手法。首先分析写景句本身的特点,着重从声音、色彩、动作、角度等方面入手。其次要辨析写景句与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最后要辨析写景句与全篇的意境、氛围和人物思想情感的关联,并明确是何种关联。
(3)把握情与景的关系。要辨析眼前景与内心情的色彩是否一致,要判断景语与情语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情与景中,情占首位。
(4)遵循由景入理、托物言志、即事明理、借古讽今等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具体分析诗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联。
小贴士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分类及释义
描 写 正面 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白描,是用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
侧面 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形象点说,如果目标是写“竿”,但作者只写“竿之影”,以收到“睹影知竿”之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
虚实 结合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通常是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
动静 结合 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写动态,有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诗人往往把动静两种态势的对象安放在同一个意境中,以收到动静相衬、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抒 情 直接 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借景 抒情 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触景 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寓情 于景 诗人将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描写的景物之中。
考向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上主要包括烘托、渲染、联想、想象、衬托、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典型例题】 3 (2015·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简要赏析”,要求既要指出颔联、颈联写景时使用的艺术手法,又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准确判定表现手法 这首诗的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秋色”“点山”之景,是远景,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碧松朗月、红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这两联作者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等手法铺陈写景,景中含情。
分析该手法运用及目的 分析时,要注意抓住颔联和颈联中的关键信息,对表现手法的解说要言之有物。
赏析该手法的运用效果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和志趣相同之感。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诗人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描绘。②移步换景,富有层次。作者描绘时是采用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顺序来写的。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这首诗的颔联实写,颈联虚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物的向往之情。
【典型例题】 4 (2018·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 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都运用了点染手法”,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试赏析”,要求既要指出如何使用的“点染”这种方式,又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熟知点 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所要抒发的情感、所要讲述的道理;所谓“染”,指的是用具体的事物、景物渲染所点明的情感和讲述的道理。两者之间不能“用他语相隔”,只能一气而下。
分析该手法 运用及目的 分析时,要结合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阙,“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明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联想到这些,再分析诗句,找出“点”即抒情的句子,如“送君多暮情”“叹息此离别”两次点明离别之情;“染”,即分析这两个抒情句子后的诗句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
赏析该手法 的运用效果 “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技法梳理】 
(1)从诗句的语言出发,准确判定表现手法。[典例3]的颈联和颔联在描写景物时善于运用铺陈的手法,移步换景,虚实结合,同时又寓情于景。
(2)鉴赏表现手法,离不开诗歌的主旨。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有些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必须从诗歌的总体出发,扣住诗歌的主旨来作答。
(3)要识记答题要领,规范整体思路。作答时,可按照如下答题程式:确认(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小贴士
诗歌中主要的表现手法
手法 效果
衬托或 烘托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或烘托是为了凸显一方。
对比或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对比或对照是为了凸显两方。这是衬托和对比的区别,也是考生最易出错的地方。
渲染 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比兴 化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的对象生动,激起阅读的兴趣。
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
托物 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用典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考向四 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诗人为了表情达意,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层层深入、重章叠句、统领全诗、抑扬结合、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意象组合、过渡、铺垫、伏笔等。
【典型例题】 5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问题。
〔双调〕 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的习俗。②乌纱:乌纱帽,泛指帽子。
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作结”,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要求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明确分析内容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内涵。
分析该手法运用及目的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恋他乡,而应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赏析该手法的运用效果 三个结句写出了一幅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更深化了思乡之情。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哀景作结,“斜阳”“寒鸦”都是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凄凉的思乡之情。
【技法梳理】 
“2关注+2分析”鉴赏构思立意
(1)关注把握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过渡与承接,等等。
(2)关注诗词中的标志性语句。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转移或空间转移的词语、句子;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注意卒章显志。
(3)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或情感变化。考生要熟悉古代诗歌常见的行文思路,如由景到情、由事及人、写景顺序等。
(4)分析诗歌某一句的作用时要从诗歌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常见的结构方面的作用有铺垫呼应、借景抒情、奠定基调、承上启下、总领全篇、卒章显志等。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变化分析诗歌思路的变化,以此判断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小贴士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有
类型 释义
开门 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句引起。祠堂在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处,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阖。
卒章 显志  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作者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驰骋闲散的心志,以及不畏权贵、高洁傲岸的情操。
以景 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览物”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这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我们不得而知,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以小 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铺垫  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这“钓翁”活动的背景,居于次要地位,起铺垫作用。也正因为有了诗歌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维导图】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重点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考向一 分析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和前提。这类题的主要设题形式有:①直接设问,格式为“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②间接设问,如“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③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如“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典型例题】 1 (2018·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原诗见学案二[典例2])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哪些情感”,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哪些”,说明表达的感情不止一种。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明确诗 歌内容 诗歌细致描绘了田园生活,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具体分 析诗句 “长吟”说明诗人平和淡然的心态;“掩柴门”又体现其隐逸避世的想法;“为陇亩民”这个事实说明诗人躬耕田园的意图。但前面一个“聊”字极为重要,这是一个不易被察觉的心理细节,“聊”是姑且之意,说明诗人的归隐之意是暂时的。
明确感情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典型例题】 2 (2017·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请从‘戏赠’入手”,指明了思考角度,“结合全诗”,界定了思考的范围。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看注释, 定基调 从题目中的“戏赠”来看,这首诗的语言应该是诙谐幽默的;结合注释①也能看出这一点。
品词句, 悟感情 这首诗的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看背景, 巧判断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技法梳理】 
分析诗歌情感“4角度”
(1)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会为我们理解诗词情感指明方向。
(2)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鉴赏分析诗歌的情感,必须从意象入手。
(3)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歌中往往会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来点明诗歌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4)明手法,巧作答。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一要通过具体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这样,答案才会完备。
小贴士
常见七大诗歌题材
诗歌题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怀古 咏史 诗 内涵 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咏物 言志 诗 内涵 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送别 贬谪 诗 内涵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诗中出现)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爱情 闺怨 诗 内涵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内容 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中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②衬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③先扬后抑
思乡 怀人 诗 内涵 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在外,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③对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边塞 征戍 诗 内涵 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内容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山水 田园 诗 内涵 是以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父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内容 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考向二 评价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所抒之情的理解、对诗歌内涵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纵观近年高考试题,评价与探究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试题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题目往往带有探究的意味,解题难度较大,考生要格外重视。
【典型例题】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原诗见学案三[典例1])
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从题干来看,属于鉴赏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全诗”,要注意从整首诗来考虑,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词句。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整体理解诗歌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早晨的高山景物,由此可见其行程艰难,然而诗中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愁苦之态。
抓住关键词句,概括观点态度 由首联中“旷然”和尾联中“此行为知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题不是表达蜀道的艰险,而是诗人把自己将要见到知己的愉悦之情赋予蜀道的崇山峻岭之间。诗歌的前面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然后写自己看到的景色,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感到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觉道路艰难了。所以诗人说“不觉蜀道难”。
概括观点与看法 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诗人入蜀为报知己,登上山顶,别有天地,心情舒畅,“蜀道”当然感觉不出艰难。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技法梳理】 
一、把握观点态度“4要求”
1.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
2.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第二,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
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一是不可先入为主,避免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不能有分寸,避免用错误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
二、规范答题——三步骤
观点: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分析: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总结: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六、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思维导图】
2017年、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的第一小题都采用了选择题形式,选项多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考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进而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从近两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选题的命制角度分析,错误项分别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望文生义。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字词等。②无中生有。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③说法绝对。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④胡乱联系。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生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⑤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诗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
考向一 诗歌选择题设误“4角度”
角度一 (重点)内容感情判断
【设误类型】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
【失误原因】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
【典型例题】 1 (2018·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规范解题】 第一步,联系诗句,理解选项。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B项,“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意在强调祖国山河的壮丽和英雄人物的辈出,并没有“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望其早归”理解错误,该典故是鼓励友人建功立业的;D项,“儿女泪,君休滴”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勉,不是“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第二步,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A
角度二 形象画面的判断(难点)
【设误类型】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
【失误原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
【典型例题】 2 (2018·河北唐山高三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
陆 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词表现词人早年进入京都,广交名人雅士,踌躇满志的情怀。
B.词中一个“梦”字,写出了词人无尽的心酸和对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
C.“客路萧萧两鬓秋”,词人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生活艰辛是其华发早生的根本原因。
D.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词人壮志难酬、愁苦不堪的形象。
【规范解题】 第一步,联系诗句,解读选项。
本題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重点词句并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分析。这里词将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早年青春年少,而今年老体衰。早年结交名人雅士,志得意满,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壮志难酬,万事皆休。C项,联系词人所处的山河破碎的南宋时代和以抗金报国、收复失地为己任,却总被闲置不用而愁苦的生平,不难得出“词人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生活艰辛”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词“两鬓秋”的根本原因。“两鬓秋”主要应该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苦闷所导致的。
第二步,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C
角度三 表达技巧
【设误类型 】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类型。
【失误原因】或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足,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等。
【典型例题】 3 (2018·河南新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游凤林寺西岭
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调轻快。
B.颔联描写了雾霭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
C.颈联对仗工稳,借景抒情,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意款洽,逸兴遄飞。
D.本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
【规范解题】 第一步,联系诗句,解读选项。
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对诗歌表达方式及其内容的分析。分析诗歌的题目以及诗歌的内容,考生可以看出此诗叙述了诗人与友人游山、玩水、品酒、歌咏之乐事。A项,首联点题,点出春游之事,“共喜”等词清新、轻快。B项,颔联是对山中景色的描写,从“烟容”“远树”“春色”“幽山”等关键词可知描写的具体内容。且这次春游正当良辰美景,所以诗人心情极好,移情于景,于是满目青山,一片明丽。C项,颈联,“壶酒”“琴歌”是诗人同友人游玩中发生的乐事——品酒、歌咏,“朋情洽”“野兴闲”是对情感和心情的直接抒发。D项,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诗人与友人春游之事,意境清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第二步,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C “借景抒情”理解错误。
角度四 语言特点判断
【设误类型】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类型。
【失误原因】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不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典型例题】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柳州时期。②黄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期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看似寻常,但特别点明的“手种”“二百”却表现了诗人对柑树的喜爱。
B.“遍”字形容柑叶的繁盛,如在目前,也直接点出诗人遍览城隅的兴致。
C.“喷雪”“垂珠”都是想象之景,分别比喻怒放的花朵和累累的硕果。
D.“闻”将花开的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
【规范解题】 第一步,联系诗句,解读选项。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通过种柑树一事,反映了诗人贬官柳州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首联表现诗人对柑树的喜爱,“遍”字陈述的对象是柑叶,写其在春天生长的繁盛之状,暗示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颔联一正一反两个典故,赞赏柑树不慕荣利的坚贞品质;颈联“喷雪”“垂珠”出于想象,先写怒放的花朵,再写累累的硕果,渲染繁盛景象;尾联故作达观之语,暗含受贬委屈之意。
第二步,综合比较,得出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B项,“直接点出诗人遍览城隅的兴致”错误。
考向二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两角度
解答诗歌鉴赏性选择题,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
类型 释义
角度一: 读懂  读懂诗歌,疏通诗意,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前提。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句诗,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角度二: 比对 逐一 比对  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综合 比对  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
【典型例题】 5 (2018·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规范解题】
第一步: 读懂诗歌 此诗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首联,写诗人仰天射鸿,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欲凭借出众才华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图景。然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诗人内心极其苦闷、悲愤,弯弓射鸿也可以看作诗人在排解心头苦闷。颔联,诗人以麻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不羁的方式表达对黑暗社会环境的极大愤慨。颈联是诗人不甘沉沦、坚守志向的宣誓。尾联写时令景物的转换,冬天过去终将迎来春暖柳绿,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自信,相信自己终将走出困境,施展抱负。
第二步: 逐一比对 A项 针对行为细节与情感的关系,三种行为需要结合全诗才能判断是否是诗人排解心中苦闷与抑郁的方式。最能体现诗人心中苦闷的是诗中的“男儿屈穷”,由此可以推断出前文诗人的这三种行为是诗人排解心中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分析正确
B项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理解错误,诗句中的“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诗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C项 考查本诗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比较,后者写春柳的诗句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二者都写出了春柳如烟如雾的特点。 分析正确
D项 针对诗歌的总体写法进行分析。本诗前四句写弯弓射鸿、饮酒高歌田野中等,属于场景描写;后四句抒发自己的情感,借助景色表达自己自勉乐观的心情。 分析正确
第三步: 综合比较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综合比较选项,得出正确答案:________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