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沧桑的面孔却有着天才的灵魂,锐利的双眼代表着高超的境界。他的笔是一把利剑,直直劈开世人冷漠的面具;他的文字是一曲小调,婉转唤醒世人愚钝的良知。站起来,他是高耸如云的乌拉尔山;倒下去,他是深远悠长的伏尔加河。
他就是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作品
情节梳理
人物形象
小说主旨
壹
贰
叁
肆
伍
心理描写
教
学
目
标
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因成就巨大被称为“翁”
莎翁-莎士比亚
托翁-托尔斯泰
作 者 简 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其生于贵族家庭,1847 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
创作(时代、个人)背景 创作动机与过程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世界经典名著《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晚期作品。小说是经过1889-1899十年的长期思想、艺术探索总结而成,讲述的是一个曾经纯洁、善良的少女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
玛丝洛娃是私生女,一对富有的姐妹俩伊凡诺芙娜收养了她,不幸的是,当玛丝洛娃16岁的时候,她的监护人的侄子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她,并致使她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送进育婴堂后不久便死了。玛丝洛娃在受尽各种磨难之后,沧为妓女,在她26岁的时候,因被人指控与别人合伙谋害一位西伯利亚商人以盗取钱财而被押解去法庭,在这儿,她碰上了当时作为陪审人之一的聂赫留朵夫,这位最初使她陷入后来苦难的初恋情人是如何处理他们之间曾经的这段感情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被罗曼·罗兰称为“歌颂同情心最美好的篇章”的《复活》。
关于
《复活》
第二课时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 情 回 顾
浏览文本,梳理情节
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合作交流:
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
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见面提供了背景。
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该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浏览文本,主要人物
聂赫留朵夫
始乱终弃的贵族少爷、忏悔的罪人。
玛丝洛娃
被抛弃的情人、堕落的风尘女。
分析人物形象
小组探究: 圈画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从而剖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
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
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语言描写。
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心理描写。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的思想斗争;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无药可救时,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自己迈出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称呼语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几次变化过程?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有三次变化。
第一次刚见面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想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所以用“您”。
第二次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第三次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让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再次改成“您”;想以此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的心理。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是一个宗教式的“忏悔贵族”形象。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第三课时 玛丝洛娃
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笑”用笔最多的,请找出来。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2、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明确: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明确: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明确:“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明确: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明确: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点拨: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有何意图?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总 结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第四课时
探究小说主题
讨论: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什么特殊含义?请结合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贫困。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的世界观已经发生变化,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他原来是个有理想、追求真挚爱情的善良青年,但贵族社会的腐败风气使他堕落。当他出席法庭陪审,发现被诬告杀人并被错判罪名的玛丝洛娃,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时,他开始良心觉醒,忏悔赎罪。探监场景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玛丝洛娃的“复活”
第二次探监后,“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第三次探监,聂赫留朵夫觉得“她简直换了一个人”,她答应去医院当护士,“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处理完地产回来见她时,发现“她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当中去后,结交了一批“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的新朋友,发现了以前一无所知的生活的乐趣,“聂赫留朵夫每次看见她,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她内心的变化”,“她高高兴兴、神态自若地迎接他,感谢他为她出的力”。玛丝洛娃内心所起的变化,在外表上也反映出来,“装束也罢,发型也罢,待人接物的态度也罢,再也没有原先那种卖弄风情的味道了”。
玛丝洛娃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同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忏悔和赎罪表现,逐渐唤醒了她心中的善良和仁爱。
玛丝洛娃的“复活”,“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地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觉醒”。托尔斯泰首次将平民女子玛丝洛娃作为小说的正面主人公,他让女主人公的心灵不断升华,最后光彩照人,体现了他创作思想的发展。
归纳主题思想: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总 结
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