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旗袍泛指旗人穿的长袍。清军入关,统治者力图用满族服饰来同化汉人……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良,进入千家万户……20世纪50年代末旗袍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材料中旗袍的演变( )
A.见证了我国各个政权的更替 B.体现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融合
C.说明服饰改革是政治的需要 D.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变化
2.随着盐城沿海制盐业的衰退,张謇于1914-1920年间先后在该地区投资成立63家盐垦股份公司,掀起废止制盐、兴垦植棉的创业大潮。这股创业潮能够反映( )
A.新式纺织工业发展相对迅速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C.中国近代化由此揭开了序幕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3.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 )
①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 ②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
③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 ④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5.《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6.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7.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 )
A. 服饰的中西合璧 B. 报刊杂志的创办 C. 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 交通通信工具的改变
8.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的经济管理与体制建设向法制化转型 B. 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C.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D. 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9.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钢人们的头脑,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要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图”,针对该现象,先进的中国人打出的旗号是( )
A. 师夷长技 B. 变法图存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10.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捭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 )
A. 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 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 D. 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11.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也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一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临时约法》的规定( )
A.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B. 实行责任内阁制 C. 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D. 总统为国家元首
1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
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 B. 北洋政府的教育改革全面细致
C. 新文化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D.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13.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A.物质生活中西合璧 B.传统旧俗遭到否定 C.新旧事物碰撞冲突 D.社会生活新旧杂陈
14.下图是中国近代以来礼节的变化
三幅图片所示的礼节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A.仁义礼智的传统道德 B.自由民主的平等精神 C.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5.1894年,浙江第一家纱厂——通久源纺纱织布局购置进口锅炉、发动机纺纱机,开始纺纱,并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捷报》曾称其“一只大烟囱耸立在那里,和城市的宝塔一样惹人注目,强大的机器还在安装,前途充满希望,成为与洋布为敌的有力竞争者。”这预示着,我国近代民族纺织业( )
A.将对外国商品产生抵制作用 B.必然受到封建势力的控制
C.很快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D.将创立产销一体化新体系
二、非选择题
16.【近代中国与服饰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深衣属于汉服,因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后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朱子深衣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二,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据《朱子家礼》等
材料二: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既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审美需求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体现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前衣襟有五粒钮扣,代表“五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粒袖扣,表示“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中山装,国人竞相效法。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
——摘编自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不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7.有同学在研究“中国近代洋货观”问题时,引用了下列晚清时期的材料:
材料一 《增补都门杂咏·洋取灯》
纤纤寸木药硝粘,引得灯光胜火镰。
莫怪烨奴夸利用,缘他工省价还廉。
(注:洋取灯即火柴)
——《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
材料二 今行于中国者,轮船、枪炮之外,如钟表、音盒、玩好等物皆有损无益者,而华人爱之购之;如电线、火车、耕织、开矿诸机器,皆有益无损者,而华人恶之诋之。以故振作难期,漏卮(意为财富外流)莫塞,识者伤之。
——郑观应《易言·论机器》
材料三 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资,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据《申报》(1892年)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时期的洋货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你对该同学利用上述材料进行历史研究有何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旗袍泛指旗人穿的长袍。清军入关,统治者力图用满族服饰来同化汉人……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良,进入千家万户……20世纪50年代末旗袍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材料中旗袍的演变( )
A.见证了我国各个政权的更替 B.体现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融合
C.说明服饰改革是政治的需要 D.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变化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旗袍由旗人穿的长袍,到同化汉人的手段,再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表,最后到女性外交人员的制定礼服,反映了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和社会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社会服饰发生变化,即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A项20世纪50年代到1984年中国没有出现政权更替,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不能反映旗袍演变的全过程,B不符合题意;C项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良,并不是出于政治需要,故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旗袍演变的过程,紧扣近现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得出旗袍的演变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变化。
2.随着盐城沿海制盐业的衰退,张謇于1914-1920年间先后在该地区投资成立63家盐垦股份公司,掀起废止制盐、兴垦植棉的创业大潮。这股创业潮能够反映( )
A.新式纺织工业发展相对迅速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C.中国近代化由此揭开了序幕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张謇于1914-1920年间掀起的创业大潮,当时正处于一战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其发展迅速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特别是新式纺织工业发展相对迅速,故A项符合题意;B项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材料不能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分析。
3.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 )
①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 ②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
③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 ④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①与“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不符,排除;④错在“开启文学革命”,排除;
“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
竹枝词》”表明晚清竹枝词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
故②③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
4.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中辜鸿铭的经历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较为开放,故C项正确。 AD项与“民国初年”不符,排除。 B项中的和睦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辜鸿铭所处的时代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材料时间。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5.《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项“义和团运动时期”和C项“辛亥革命时期”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以《申报》时评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6.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A错误;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材料未体现,故C错误;D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
7.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 )
A. 服饰的中西合璧 B. 报刊杂志的创办 C. 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 交通通信工具的改变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交通通信工具的改变导致了时刻表的出现,促使“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D正确;ABC没有涉及时间观念;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8.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的经济管理与体制建设向法制化转型 B. 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C.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D. 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民国初期商业法规的完善以及制定法规时结合本国国情,并借鉴外国法规,这体现了国家的经济管理与体制建设向法制化转型,A符合题意;B项材料未反映出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B不符合题意;C项《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民国的政治体制,而非发展实业,C不符合题意;D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选项D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考查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钢人们的头脑,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要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图”,针对该现象,先进的中国人打出的旗号是( )
A. 师夷长技 B. 变法图存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答案】 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觉悟,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其旗号是民主与科学,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是洋务派的主张,错误,排除;B选项是维新派的主张,错误,排除;C选项是革命派的主张,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以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10.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捭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 )
A. 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 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 D. 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因为我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才使得各派军阀能够做到割据一方,故A项正确。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未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近代教育问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军阀割据结合其根本原因小农经济分散性进行分析即可。
11.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也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一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临时约法》的规定( )
A.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B. 实行责任内阁制 C. 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D. 总统为国家元首
【答案】 B
【解析】A.材料里面体现不出参议院行使立法权。B.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为了防止北洋军阀的统治出现专制,所以实行责任内阁制。C.材料不是强调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D.材料没有体现出总统是国家元首的特点。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侧重考查了对 《临时约法》 的相关知识的考查,根据材料中“因人设法”所导致的后果把那个结合所学知识便可选出正确选项。
1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
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 B. 北洋政府的教育改革全面细致
C. 新文化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D.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答案】 A
【解析】1920年是新文化运动后,材料所反映的正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影响,所以选A项。
B项说法绝对化,可以直接排除;C和D均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A.物质生活中西合璧 B.传统旧俗遭到否定 C.新旧事物碰撞冲突 D.社会生活新旧杂陈
【答案】 D
【解析】 根据“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可得出其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有土洋并存,新旧杂陈的特征,D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合璧,A不符合题意;B项遭到否定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C项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4.下图是中国近代以来礼节的变化
三幅图片所示的礼节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A.仁义礼智的传统道德 B.自由民主的平等精神 C.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 B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本质”,依据图示可知,晚清时期中国的礼节从跪拜礼向鞠躬、握手转变,这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冲击了等级观念,故B项正确。 A项只符合图示1,不符合图2、3,排除。 材料反映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使得近代中国礼仪发生变化,C项说法不是本质,排除。 中体西用思想强调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根本,学习西方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明显与图示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本质”,正确分析三幅图示的礼仪变化,分析得出这一变化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1894年,浙江第一家纱厂——通久源纺纱织布局购置进口锅炉、发动机纺纱机,开始纺纱,并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捷报》曾称其“一只大烟囱耸立在那里,和城市的宝塔一样惹人注目,强大的机器还在安装,前途充满希望,成为与洋布为敌的有力竞争者。”这预示着,我国近代民族纺织业( )
A.将对外国商品产生抵制作用 B.必然受到封建势力的控制
C.很快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D.将创立产销一体化新体系
【答案】 A
【解析】“成为与洋布为敌的有力竞争者”说明民族纺织业对列强的经济侵略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选A项;题干论述的是民族纺织业对列强经济侵略的抵制作用,与其受封建势力的影响无关,且“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各阶层的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轧花、纺纱、织布”仅涉及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无关,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历史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6.【近代中国与服饰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深衣属于汉服,因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后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朱子深衣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二,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据《朱子家礼》等
材料二: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既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审美需求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体现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前衣襟有五粒钮扣,代表“五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粒袖扣,表示“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中山装,国人竞相效法。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
——摘编自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不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 (1)异:朱子深衣强调儒家礼仪(理学)的教化功能,中山装强调政治功能;朱子深衣体现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人伦秩序),中山装吸收西方文化元素(分权理论);朱子深衣主要面向儒生,中山装更体现其平民性。
(2)影响:改变国人对服装的传统观念;促进平等观念的推广;有助于三民主义传播;成为纪念孙中山和革命的象征符号。
【解析】(1)不同点: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对比可知,朱子深衣在设计时体现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属于中国传统服装且主要面向儒生;中山装则体现了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既区别于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突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因此,不同点主要从设计理念、服装本身的特色和应用范围三个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相同点:从宏观的角度观察,朱子深衣和中山装均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设计而来的,且二者都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象征着设计者的理念和信仰。从这两方面来说,二者是具有相同点的。
(2)据材料二“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得出改变国人对服装的传统观念;据材料二“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结合所学三民主义内容知识可得出,中山装的流行有助于三民主义传播、促进了平等观念的推广、成为纪念孙中山和革命的象征符号。
故答案为:(1)同:体现对传统服装的继承和发展凸显服装审美和自我表现的功能;注重服装的象征性(以服装细节比附思想文化内涵)。异:朱子深衣强调儒家礼仪(理学)的教化功能中山装强调政治功能;朱子深衣体现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人伦秩序),中山装吸收西方文化元素(分权理论);朱子深衣主要面向儒生,中山装更体现其平民性。
(2)影响:改变国人对服装的传统观念;促进平等观念的推广;有助于三民主义传播;成为纪念孙中山和革命的象征符号。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的变化。第一小问要结合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表现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近代服饰变化的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7.有同学在研究“中国近代洋货观”问题时,引用了下列晚清时期的材料:
材料一 《增补都门杂咏·洋取灯》
纤纤寸木药硝粘,引得灯光胜火镰。
莫怪烨奴夸利用,缘他工省价还廉。
(注:洋取灯即火柴)
——《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
材料二 今行于中国者,轮船、枪炮之外,如钟表、音盒、玩好等物皆有损无益者,而华人爱之购之;如电线、火车、耕织、开矿诸机器,皆有益无损者,而华人恶之诋之。以故振作难期,漏卮(意为财富外流)莫塞,识者伤之。
——郑观应《易言·论机器》
材料三 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资,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据《申报》(1892年)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时期的洋货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你对该同学利用上述材料进行历史研究有何看法?
【答案】 (1)洋货观:①洋货价廉实用/物美价廉②崇尚洋货③要区分对待不同的洋货④顺应趋势,仿造洋货。原因: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二取一);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引导;民众具有节俭和实用的观念;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
(2)从史料价值看:该同学注重对一手史料/直接史料的使用,选取了晚清时期时人的记载:史料的可信度较高,史料价值较大.从史料类型看:竹枝词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学者论述,往往带有个人倾向,受立场、阶级、时代的影响;报刊具有新闻性和公共性,其内容与它所处的社会紧密相关;都是时人对史事的文献记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解析】(1)洋货观,根据材料“莫怪烨奴夸利用,缘他工省价还廉”可得出晚清时期认为洋货价廉实用/物美价廉,也体现了崇尚洋货的洋货观;根据材料“音盒、玩好等物皆有损无益者,而华人爱之购之;如电线、火车、耕织、开矿诸机器,皆有益无损者,而华人恶之诋之”可得出区分对待不同的洋货;根据材料“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资,逐一仿造”可得出顺应趋势,仿造洋货。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出现了国人追求洋货,崇尚洋货的现象,这与当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传播西方文化有直接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出现实业救国的思潮,促进国人追求制造洋货、仿造洋货,并且洋务运动的向西方学习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促进这时期洋货观的形成等结合这时期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出处“《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郑观应《易言·论机器》、据《申报》(1892年)”等信息可知,从史料价值看,该同学所利用的史料价值较高,如利用早期维新代表人物郑观应的著作及当时报刊内容进行研究,这些史料可信度较高,史料价值较大;从史料类型看,该同学利用文学作品、报刊内容、学者论述等不同的史料进行研究,但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历史,学者论述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受立场、阶级、时代的影响,报刊具有新闻性和公共性,其内容与它所处的社会紧密相关,都是时人对史事的文献记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故答案为:
(1) 洋货观:①洋货价廉实用/物美价廉②崇尚洋货③要区分对待不同的洋货④顺应趋势,仿造洋货。原因: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二取一);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引导;民众具有节俭和实用的观念;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
(2) 从史料价值看:该同学注重对一手史料/直接史料的使用,选取了晚清时期时人的记载:史料的可信度较高,史料价值较大.从史料类型看:竹枝词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学者论述,往往带有个人倾向,受立场、阶级、时代的影响;报刊具有新闻性和公共性,其内容与它所处的社会紧密相关;都是时人对史事的文献记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一小问要结合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来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以及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其次要搞清楚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和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