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2 10:36: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至。”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 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2.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 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 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 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3.梁启超于1903年提出了“合族民族主义”主张,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界”,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以一下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目标。由此可知,梁启超 ( )
A.呼吁各民族团结共同推翻清政府 B.主张消除满汉差异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理念 D.具有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
4.近代中国一系列法律性文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都明文规定了独立、公开审判的司法原则——“法官独立审判,无论何人,不得干涉之,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司法独立的原则不仅写在宪法中,而且在实践中也有所体现。这反映出( )
A.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追求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近代中国宪政不断完善 D.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5.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强调秩序革命、文明革命,不愿做深入细致的发动群众的工作。对于农民、会党只是利用、限制,这使得它在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作斗争时显得软弱。据此可知,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革命派已经转向和平夺权 B.革命派具有妥协和软弱性
C.革命派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D.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强大
6.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革命,无非是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
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
A.革命目标极具坚定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7.清末预备立宪,由政府刊行《政治官报》,后改名《内阁官报》,各省亦各有《官报》。民国建立后,又改名《政府公报》,各省亦改名《公报》。这大改变(  )
A. 突出和表现官方权威 B. 强调报纸的官方属性
C. 与民间报刊加以区分 D. 突出了共和政治色彩
8.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廷欲“仿行宪政”,远师德国,近采日本。强调君权的绝对神圣。同时,君权的理性一再被强调,清廷在上谕中明确宣示,“所有权限,悉应固守,勿得稍有侵越”。由此可以看出“仿行立宪”(  )
A.充分体现宪政的民主精神 B.目的是扩大民众的政治与民主权利
C.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变革 D.强化中央政治权威以救亡图存
9.“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但是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以上论断适用于评价(  )
A.戊戌政变 B.义和团运动 C.预备立宪 D.辛亥革命
10.20世纪初,促发很多立宪派人士转变立场,支持资产阶级革命的事件是(  )
A.杀害“戊戌六君子” B.签订《辛丑条约》 C.成立“皇族内阁” 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1.1906年,孙中山指出:“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这表明,孙中山( )
A.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B. 对民权主义的认识有了发展
C. 对中外革命作了深入反思 D. 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12.湖北新军起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至中午时分,他们便完全控制了局势。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领袖在场,他们就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担任军政府大都督。这场起义( )
A. 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B. 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D. 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3.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签署命令抚恤革命烈士、奖赏普通革命参与者,并发起和参与了对革命参与者祭奠、追悼、题词、慰问、捐恤、稽勋、安置等一系列活动。这些举措( )
A. 开启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B. 加速了晚清政府的覆灭
C. 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 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材料中的“句号”是指( )
A. 结束封建制度 B. 结束半殖民地历史 C. 结束君主专制政体 D.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5.张玉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中说: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士绅阶层……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材料反映出( )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力量发展
C. 政治制度变革左右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黄帝纪年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用“干支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年号纪年法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纪年变革,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不再以年号纪年,而以中华民国纪年。同时,重新编订历书,以“崇正朔,便日用”为原则,并考虑到民间对阴历习惯既久,将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袁世凯和张勋复辟期间,两度废止民国纪元,改用洪宪、宣统年号纪元,复辟失败后又恢复民国纪元。北洋时期,一度出现恢复阴历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同时保留阴历(农历),重大纪念活动以公元纪年为准,而传统节日还是遵从农历。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人们选择西元不过是一种公认的习惯,完全是为了方便,而不是因为西元更接近“真理”。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浦江客的新浪博客《公元纪年走入中国意义何在》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年纪年变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和新中国为什么都采用阳历,在采用阳历的同时为什么都保留阴历。
17.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至。”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 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女子将来有参政权”,到“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再到“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表明参政主体发生改变,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C正确; 材料只是说明辛亥革命后妇女逐渐有了参政权,但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并未真正改变,排除A项;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于19世纪末,排除B项;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男女平权,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女子将来有参政权”“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 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 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 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D
【解析】 A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弊端,其目的在于“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贫富分化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是“均贫富”,而是节制资本,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项联合苏俄与材料中的贫富分化问题无关,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项题干材料中,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他主张以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要求学生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内容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三民主义思想的内容和发展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梁启超于1903年提出了“合族民族主义”主张,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界”,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以一下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目标。由此可知,梁启超 ( )
A.呼吁各民族团结共同推翻清政府 B.主张消除满汉差异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理念 D.具有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
【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中梁启超的“合族民族主义”内容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和民族认同,以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 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推翻清政府,故A项错误。 B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 材料中梁启超的“合族民族主义”主张是对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的发展,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的表现,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梁启超的“合族民族主义”内容即可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近代中国一系列法律性文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都明文规定了独立、公开审判的司法原则——“法官独立审判,无论何人,不得干涉之,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司法独立的原则不仅写在宪法中,而且在实践中也有所体现。这反映出( )
A.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追求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近代中国宪政不断完善 D.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一系列法律性文件中都规定了司法独立的原则,并且在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任何人不得干涉司法审判,这反映出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追求,故选A项;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B项; 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独立、公开审判”“不仅写在宪法中,而且在实践中也有所体现”。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强调秩序革命、文明革命,不愿做深入细致的发动群众的工作。对于农民、会党只是利用、限制,这使得它在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作斗争时显得软弱。据此可知,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革命派已经转向和平夺权 B.革命派具有妥协和软弱性
C.革命派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D.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强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对于农民、会党只是利用、限制,这使得它在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作斗争时显得软弱”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因为缺乏群众基础,最终导致革命失败,C符合题意;A项辛亥革命属于暴力夺权,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强调的是因为缺乏群众基础,导致其在斗争的过程中具有软弱性,B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6.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革命,无非是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
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
A.革命目标极具坚定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答案】 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所谓的中国革命,无非是要使民族翻身,这是最终的目标,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说明近代前期中国革命目标极其坚定. B.材料只是说革命手段不断的在改进,并没有说极具优越性. C材料没有体现出革命过程的跳跃性. D.材料也体现不出革命结果.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目标斗争过程和影响来分析材料.难度一般。
7.清末预备立宪,由政府刊行《政治官报》,后改名《内阁官报》,各省亦各有《官报》。民国建立后,又改名《政府公报》,各省亦改名《公报》。这大改变(  )
A. 突出和表现官方权威 B. 强调报纸的官方属性
C. 与民间报刊加以区分 D. 突出了共和政治色彩
【答案】 D
【解析】从“官报”到“公报”体现了封建官府色彩的弱化,民主色彩的强化,突出了共和政治色彩,故选D; 名称的变化体现了民国建立后共和政治色彩的强化,不能说明是突出和表现官方权威、强调报纸的官方属性,排除AB;材料中的报纸都是官方报纸,并不是为了与民间报刊加以区分,排除C。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考生可根据材料中从“官报”到“公报”的影响分析。
8.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廷欲“仿行宪政”,远师德国,近采日本。强调君权的绝对神圣。同时,君权的理性一再被强调,清廷在上谕中明确宣示,“所有权限,悉应固守,勿得稍有侵越”。由此可以看出“仿行立宪”(  )
A.充分体现宪政的民主精神 B.目的是扩大民众的政治与民主权利
C.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变革 D.强化中央政治权威以救亡图存
【答案】 D
【解析】材料“强调君权的绝对神圣““所有权限,悉应固守,勿得稍有侵越”体现的是清政府的“仿行宪政”确立了君上大权的原则,主要是为了强化中央权威,B正确,D排除; 该变革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A排除;该变革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C排除。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强调君权的绝对神圣““所有权限,悉应固守,勿得稍有侵越”。
9.“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但是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以上论断适用于评价(  )
A.戊戌政变 B.义和团运动 C.预备立宪 D.辛亥革命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但是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结合所学可知,清末预备立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但其实质是利用现代化的方式维护传统,最终实现对现代化内核的反动,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对预备立宪的评价,故C项正确; 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与材料“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不符合,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运动,不主张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符合当时历史潮流,与材料“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不符,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目的、实质分析。
10.20世纪初,促发很多立宪派人士转变立场,支持资产阶级革命的事件是(  )
A.杀害“戊戌六君子” B.签订《辛丑条约》 C.成立“皇族内阁” 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答案】 C
【解析】A是戊戌变法失败,与材料无关,排除;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的标志,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清实行“预备立宪”,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皇族内阁”,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七人,所以很多立宪派人士转变立场,支持资产阶级革命,C正确;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立宪派积极参与,D错误。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解答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初,支持资产阶级革命的事件”。
11.1906年,孙中山指出:“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这表明,孙中山( )
A.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B. 对民权主义的认识有了发展
C. 对中外革命作了深入反思 D. 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中的“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等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国民应当拥有自由平等和参政权,说明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认识有了发展,故B项正确;选项A,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还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排除A项;选项C,孙中山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作了反思,没有涉及外国革命,排除C项;选项D,新三民主义中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思想,排除D项;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注意正确区别新旧三民主义的时间及内容等。
12.湖北新军起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至中午时分,他们便完全控制了局势。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领袖在场,他们就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担任军政府大都督。这场起义( )
A. 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B. 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D. 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湖北新军起义”、“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担任军政府大都督”结合所学可知,湖北新军起义后,很快占领了武昌,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黎元洪担任军政府大都督,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 A项正确;选项B,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B不符合题意;选项C,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C不符合题意;选项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不符合“湖北新军起义”, 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武昌起义,难度较小,注意区别不同历史事件的影响。
13.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签署命令抚恤革命烈士、奖赏普通革命参与者,并发起和参与了对革命参与者祭奠、追悼、题词、慰问、捐恤、稽勋、安置等一系列活动。这些举措( )
A. 开启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B. 加速了晚清政府的覆灭
C. 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 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民国成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抚恤革命烈士,对于参加革命的革命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举措举措有助于增强民众对于革命者的认同,扩大辛亥革命的影响,D符合题意;A项近代社会转型的开始是在洋务运动时期,A不符合题意; B项民国成立意味着清政府已经结束,B不符合题意;C项主权在民强调国家权力在人民手中,与题干信息不符,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签署命令抚恤革命烈士、奖赏普通革命参与者,并发起和参与了对革命参与者祭奠、追悼、题词、慰问、捐恤、稽勋、安置等一系列活动”。
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材料中的“句号”是指( )
A. 结束封建制度 B. 结束半殖民地历史 C. 结束君主专制政体 D.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其强调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句号”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句号”的含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辛亥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5.张玉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中说: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士绅阶层……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材料反映出( )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力量发展
C. 政治制度变革左右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 A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社会领导阶层由旧的绅士逐渐发展为新旧士绅、新知识分子和富商并重到新知识分子,可知知识分子的地位越来越高,结合所学可知领导阶层思想越来越解放,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变革,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政治制度变革;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以来,“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反映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黄帝纪年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用“干支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年号纪年法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纪年变革,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不再以年号纪年,而以中华民国纪年。同时,重新编订历书,以“崇正朔,便日用”为原则,并考虑到民间对阴历习惯既久,将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袁世凯和张勋复辟期间,两度废止民国纪元,改用洪宪、宣统年号纪元,复辟失败后又恢复民国纪元。北洋时期,一度出现恢复阴历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同时保留阴历(农历),重大纪念活动以公元纪年为准,而传统节日还是遵从农历。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人们选择西元不过是一种公认的习惯,完全是为了方便,而不是因为西元更接近“真理”。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浦江客的新浪博客《公元纪年走入中国意义何在》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年纪年变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和新中国为什么都采用阳历,在采用阳历的同时为什么都保留阴历。
【答案】 (1)特点:纪年方式与世界接轨;历书编写旧历和新历并存;纪年变革出现反复,推行阻力较大。影响:构建了新的纪年体系;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推广;推动了基层民众关注时代变革,反思封建专制,认同中华民国政权,启迪了民众的思想意识;顺应了世界潮流,使近代中国进一步融人世界。
(2)采用阳历的原因:阳历纪年纪事方便;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阳历(或公认、习惯于阳历纪年)。保留阴历的原因:尊重我国民间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民国建立后……不再以年号纪年,而以中华民国纪年”可知,纪年方式与世界接轨;根据“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可知,历书编写旧历和新历并存;根据“袁世凯和张勋复辟期间,两度废止民国纪元,改用洪宪、宣统年号纪元,复辟失败后又恢复民国纪元。北洋时期,一度出现恢复阴历的声音”可知,纪年变革出现反复,推行阻力较大。影响:根据“从黄帝纪年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用‘干支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年号纪年法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国建立后……以中华民国纪年。同时,重新编订历书”可知,构建了新的纪年体系;根据“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社会改革和历史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民国初年的纪年变革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推广,推动了基层民众关注时代变革,反思封建专制,认同中华民国政权,启迪了民众的思想意识,顺应了世界潮流,使近代中国进一步融人世界。
(2)采用阳历的原因:根据材料中“人们选择西元不过是一种公认的习惯,完全是为了方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现代采用阳历的原因有,阳历纪年纪事方便,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阳历(或公认、习惯于阳历纪年)。保留阴历的原因:根据“民间对阴历习惯既久”“传统节日还是遵从农历”可知,尊重我国民间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1) 特点:纪年方式与世界接轨;历书编写旧历和新历并存;纪年变革出现反复,推行阻力较大。影响:构建了新的纪年体系;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推广;推动了基层民众关注时代变革,反思封建专制,认同中华民国政权,启迪了民众的思想意识;顺应了世界潮流,使近代中国进一步融人世界。
(2) 采用阳历的原因:阳历纪年纪事方便;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阳历(或公认、习惯于阳历纪年)。保留阴历的原因:尊重我国民间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7.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案】 (1)角度:政治意义(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近的过程。注意:要全面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解析】 (1)第一小问的角度,依据材料一“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可知.角度是政治意义.第二小问的历史功绩,依据材料一“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可知,功绩是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第一小问的理解,注意比较两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第二段材料“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进而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等,第二小问的注意,依据两则材料可知,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要全面分析各种史料,务求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
故答案为:
(1)角度:政治意义(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理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近的过程。注意:全方面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点睛】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评价,考查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中评价辛亥革命的角度以及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徐兆玮《棣秋馆日记》和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对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以及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