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练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练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1-02 21:4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基础检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图中的四个透镜,属于凹透镜的有( )
A.乙
B.丙
C.乙、丁
D.甲、丙
2.如图所示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3.放电影时,电影胶片上的图案经凸透镜在银幕上成的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4.如图所示是当下流行的手机自拍杆拍照的情景,与直接拿着手机自拍相比,使用自拍杆增大了( )
A.物距 B.像距 C.像的大小 D.焦距
5.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某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f,用它照相时,要在底片上成缩小的清晰的像,被照物体与镜头间的距离应该( )
A.大于2f B.大于f,小于2f C.等于f D.小于f
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D.像距大于10 cm小于20 cm
7.如图甲所示是王爷爷小孙女的照片,王爷爷用放大镜贴近照片所看到的像是图乙中的( )
8.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对观察者所成的像是( )
A.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C.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9.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 )
A.变小 B.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10.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会场情况用相机拍摄记录,由于会场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与同等条件下不用闪光灯拍出来的照片相比( )
A.演讲者会被拍得更亮
B.听众会被拍得更暗
C.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会被拍得更清楚
D.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会被拍得更大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 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10 cm B.15 cm C.20 cm D.30 cm
12.如图所示,小芳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下移动
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白纸板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大,只需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13.(多选)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形成的是烛焰倒立、缩小的虚像
B.只将蜡烛移动到10 cm处,光屏上的像变小
C.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光屏向右移动到某位置才能接到像
D.透镜不动,将蜡烛和光屏颠倒位置,光屏上依旧能够成像清晰的像
14.(多选)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乙图中字的清晰的像成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
B.甲图中成的是虚像;乙图中成的是实像
C.甲、乙图中成的都是虚像
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
15.(多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图中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完全相同
C.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 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光屏上可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烛焰像
D.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0 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它上面都得不到清晰的烛焰像
二、填空题(本题共31个空,每空1分,共31分)
16.如图所示,芃芃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她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则这个透镜是 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有 (只需填写一种)。
17.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 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18.如图所示的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这种眼镜可以用于矫正 眼。
1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使用照相机拍照时,物体与镜头的距离要 镜头的二倍焦距;物体在底片上所成像的大小 (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物体的大小。
20.小明用爷爷的老花镜正对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移动眼镜,在纸上会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老花镜是 透镜,小明发现老花镜可以使稍远处的窗户在光屏上成
(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21.小刚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图中的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实验时,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 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
、 的 像。
22.将一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相等距离处,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通过乙透镜成等大的像。由此可推断:所成的 (选填“都是实像““都是虚像”或“一个是实像、一个是虚像”),甲透镜的焦距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乙透镜的焦距。
23.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能成 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在投影时由于屏幕上的画面太小,同学们看不清楚,需让画面再大些,调节的方法是,向 (选填“上”或“下”)调镜头,同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要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4.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 (选填“虚”或“实”)像,道理就像 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 ,再次对这个像成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 (选填“实”或“虚”)像。
25.如图所示,小明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模拟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看到了清楚的 像。物体通过较远的物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这个像在物镜的
附近。
26.为判别直径相同的两种透镜的类型,小明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得到相应的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其中形成甲光斑的 (选填“一定”“可能”或“一定不”)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 (选填“一定”“可能”或“一定不”)是凹透镜。
三、作图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7.请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完成图中的光路。
28.请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完成图中的光路。
29.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O为凸透镜的光心,直线F为主光轴。从烛焰上A点发出的两条光线入射到凸透镜上,请利用这两条光线确定出A所成像的位置A'。
30.如图所示,P是物体的像的位置,O是透镜光心的位置,请在图中O位置画出所需要的透镜,并完成光路图。
四、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31.夏天正午,烈日当空,小勇给庭院里的花草洒水,他认为这样可以保护花草,而爸爸却说这样做不妥。果然,水珠蒸发以后,花草叶上出现了一个个焦黄的斑点,这是为什么?
32.小明的爷爷看不清报纸上的字,带上老花镜就能看清楚了,为什么?
五、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25分)
33.(8分)在探究“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使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其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记录表格,将表格中的A、B两处填写完整。
焦距f=10 cm
次数 A B 像距v/cm
虚、实 大、小 正、倒
1
2
3

A处: ;B处: 。
(2)在进行实验时,首先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 、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如果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50 cm刻度处,蜡烛应在 刻度范围(最大)内移动。
(4)实验中,调整好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移动光屏找到像。请具体说明移动光屏找到像的实验操作: 。
34.(10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器材有:带刻度尺的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 、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为了使光屏上看到的像更清楚一些,实验环境亮一些好还是暗一些好? 。
(3)在研究u>2f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时,把蜡烛放在图中A点,左右缓慢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看到的“烛焰”最 为止;此时在光屏上形成的是 、 的 像;实验过程中,蜡烛逐渐烧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 移动。
(4)在研究“u<f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时,把蜡烛放在图中B点,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接下来的操作:

35.(7分)小华有一架“傻瓜”相机,照相时不能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能调节像距。他从说明书中了解到:相机镜头的焦距是35 mm,拍摄时景物应在3 m以外。对此,小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用该相机拍摄3 m以外的景物时,就不需要调节像距了呢?于是他查到了该相机镜头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的数据如表。
物距u/mm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像距v/mm 36.27 35.84 35.62 35.50 35.41 35.35 35.30 35.26 35.23 35.21 35.20
(1)请根据表中的数据简单说明用该相机拍摄3 m以外的景物时,不需要调节像距的理由:

(2)请在坐标纸(图)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象。
(3)从图象可以看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是: 。
(4)从表格中提取的能得出该结论的信息是: 。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基础检测)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D 4.B 5.A 6.A 7.B
8.D 9.A 10.A 11.A 12.C 13.CD 14.ABD
15.BCD
二、填空题
16.靠近;远离;< 17.最小、最亮;11.0 18.薄;小
19.大于;小于 20.凸;倒立;照相机 21.下;倒立;放大;实
22.都是实像;小于 23.倒立、放大的实;下;增大
24.倒立;实;投影仪;放大镜;正立;虚 25.缩小;焦点 26.一定;可能
三、作图题
27~30.如图所示。
四、简答题
31.小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可以使平行的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会聚点的温度较高使叶片被烫伤,出现一个个焦黄的斑点。
32.小明的爷爷是老花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弱(或者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报纸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到一起就到达视网膜了,所以视网膜上呈现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人眼看不
清。老花镜是凸透镜,能使光会聚,爷爷戴上后,就能使报纸上的字成像在视网膜上,就能够看清楚了。
五、综合题
33.(1)物距u/cm;像的性质 (2)烛焰 (3)0~30 cm
(4)将光屏左、右移动,当光屏上的像最清晰时,记下光屏的位置,再将光屏在该位置处向左、右进行微调,发现光屏上得到的像都变模糊,则再次将光屏移到记号位置处,此时光屏上的像是
最清晰的。
34.(1)烛焰;同一高度 (2)暗一些好 (3)清晰;倒立;缩小;实;上
(4)u<f时,凸透镜不成实像;撤去光屏,在原来放光屏的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看能否观察到蜡烛的像
35.(1)当物距大于3m时,随着物距的增加像距基本不变
(2)如图所示。
(3)随着物距的增大,像距减小得越来越慢
(4)物距的增加量相等时,像距的增加量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