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三章综合培优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三章综合培优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2 14:15: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三章综合培优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研究植物的向性时,小金设计了如图实验:在一个广口玻璃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将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湿润,放置几天,待种子长出芽和根后,将玻璃瓶横着放置1∽2天。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蚕豆种子的向光性
B.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做实验,有利于蚕豆种子的萌发
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
2.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单侧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3.人工智能影响我们的生活。2017年5月,中国棋手柯洁对战阿尔法狗(AlphaGo)比赛中,柯洁分析棋局并作出判断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中的( )
A.神经中枢 B.感受器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下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神经元的细胞核
B.图中②③④是突起,他们共同组成神经纤维
C.图中④结构若是传出神经的部分,则可感受外界刺激
D.该神经元结构就可以完成最基本的神经反射活动
5.如图表示小鼠饲养密度与肾上腺增生的关系,由此推测,饲养笼内过度拥挤小鼠会出现( )
A.糖尿病 B.性腺发育受到抑制
C.情绪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6.红绿灯语音提示系统可以帮助视障者安全出行。慢节奏的“嘟嘟”声代表红灯,快节奏的“嘟嘟嘟嘟”代表绿灯,视障者可以据此安全地穿过马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对语音敏感的细胞位于中耳鼓膜上
C.根据提示音过马路属于简单反射
D.这种反射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7.元旦晚会上,小明讲笑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下列反射与此属于同一个类型的是( )
A.小明上学路上迎风流泪 B.小刚在物体飞过眼前时眨眼
C.小强吃话梅分泌唾液 D.小红看电视剧感动得直流泪
8.运动会赛场上看到本班同学比赛时,会激动得尖叫呐喊,控制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 )
A.脊髓 B.小脑 C.脑干 D.大脑
9.有人看到别人吃酸杏时,自己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一种反射现象。下列叙述与这种反射现象特点不相符的是( )
A.是后天形成的
B.属于低级神经活动
C.可以消退或减弱
D.如图中的①处参与反射的完成
10.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的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反射弧就能产生反射
B.感觉有异物向自己飞来,人会眨眼,该及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D→C→E→B→A
C.针刺手时,手感觉到疼庝后缩回,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A→B→E→G→H→F→C→D
D.某人睁眼时走路平稳,闭上眼睛走路就摇摇晃晃,说明该人的G结构受损
11.兔的心脏受A、B两种神经支配,某学者为了研究A,B两种神经对心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先测定正常情况下兔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阻断A神经或B神经后的心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所作的推测正确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时 90
仅阻断A神经 180
仅阻断B神经 70
A.A、B两种神经作用相同,都是减缓心率
B.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对心率没有明显影响
C.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
D.A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B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
12.下图是人体部分腺体及其分泌物的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②激素的名称是雄性激素
B.③和④的结合过程称为受精
C.图中的垂体,睾丸和卵巢均属于内分泌腺
D.图中②和⑤维持的性征是人体的第一性征
13.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4种器官的速率,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休息及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
B.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
C.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消化和吸收
D.运动时骨酷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14.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的部分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表示感受器
B.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C.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
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15.下列对表中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51 28 4
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 B.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6.人有人言,鸟有鸟语。不同的白冠雀的鸣声虽然基调相同,但又有各自的“方言”。如果把某个白冠雀鸟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白冠雀鸟群(B)中去,等到a长成成鸟,a的鸣声就不同于A鸟群而接近于B鸟群。但如果把白冠雀的幼雏(b)移到黄莺鸟群中生活,它却学不会黄莺的鸣声。
(1)a的鸣声,具有B白冠雀鸟群的“方言”特点,这是 行为所起的作用;b学不会黄莺的鸣声,是因为b的体内不具有控制黄莺鸣声的 。
(2)上述实验说明, 行为是在 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
17.黑夜,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耳中的听神经立即把信息报告给脑,脑接到信息后马上命令手臂的肌肉收缩,把蚊子拍死,整个过程只有0.1秒。分析这一反射过程:首先,耳中的听觉感受器接受 ,产生 ,沿听觉神经传人大脑皮层的 中枢,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发出命令,通过 将冲动发送到手臂肌肉处的 ,把蚊子拍死。
18.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甲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失的热量会 。
(2)乙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的散热量 ,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三、实验探究题(共42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鞘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鞘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 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鞘生长。
材料三 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环节。
(2)图甲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 。
(3)为证明“胚芽鞘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在胚芽鞘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溶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旅度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脉度迎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鞘静置一段时间,表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将含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所示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鞘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 。
20.(12分)如图甲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在同坐标图上绘制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请回答:
(1)当AB段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
(2)饭后1小时(AB段),血糖含量出现大幅度上升,糖尿病患者B点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原因往往是 。
(3)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中,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浓度随之升高。图乙中,代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填“C”或“D”)。
21.(18分)科学家为了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及行为,测试一天16个小时内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根据数据汇成下图:
(1)在上午7时至9时,蜥蜴在做什么? 。解释你的推断: 。
(2)蜥蜴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是 。理由是 。
(3)蜥蜴是如何保持正常活动所需体温的? 。
(4)假设将蜥蜴放人一个通风的足够大的透明玻璃笼子里,并将该笼子放在阳光下照射,蜥蜴的体温变化情况会是怎样的? 。为什么?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三章综合培优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研究植物的向性时,小金设计了如图实验:在一个广口玻璃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将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湿润,放置几天,待种子长出芽和根后,将玻璃瓶横着放置1∽2天。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蚕豆种子的向光性
B.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做实验,有利于蚕豆种子的萌发
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
【答案】B
【解析】此实验是研究植物的向性,植物的向性包括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和向肥性.种子萌发后将玻璃瓶横着放置1-2天,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是:根垂直向地下生长,芽改变方向背地生长,结论是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芽具有背地性(或具有向光性).
【分析】解答此题要掌握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目的.
【详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植物的向性,包括向地性,和向光性,A错误;B、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做实验,满足种子萌发有充足的水分,有利于蚕豆种子的萌发,B正确;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方向得出结论,C错误;D、该实验证明芽与根生长的方向,得出植物的向性,根具有向地性,芽具有向光性,不是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D错误.故选:B。
2.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单侧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对照实验方法的理解,对照实验、要保持实验的担忧变量,本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的向光性
【分析】解答此题要理解对照实验的变量的单一性,还要学会读图。
【详解】A、该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从这个实验能得出胚芽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所以A符合题意。B、如果研究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还需设置对照在胚芽鞘尖端和胚芽鞘下方分别用锡箔罩住,所以B不符合题意。C、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C不符合题意;D、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人工智能影响我们的生活。2017年5月,中国棋手柯洁对战阿尔法狗(AlphaGo)比赛中,柯洁分析棋局并作出判断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中的(▲)
A.神经中枢 B.感受器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答案】A
【解析】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是考查的重点,多以识图题或是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与AlphaGO对弈的棋手分析棋局并作出判断的神经结构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故选:A。
4.下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是神经元的细胞核
B.图中②③④是突起,他们共同组成神经纤维
C.图中④结构若是传出神经的部分,则可感受外界刺激
D.该神经元结构就可以完成最基本的神经反射活动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
5.如图表示小鼠饲养密度与肾上腺增生的关系,由此推测,饲养笼内过度拥挤小鼠会出现(▲)
A.糖尿病 B.性腺发育受到抑制
C.情绪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C
【解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导致人体患相应的疾病。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量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详解】由图可知,小鼠饲养密度与肾上腺增生的关系有关,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当鼠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鼠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故选:C。
6.红绿灯语音提示系统可以帮助视障者安全出行。慢节奏的“嘟嘟”声代表红灯,快节奏的“嘟嘟嘟嘟”代表绿灯,视障者可以据此安全地穿过马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对语音敏感的细胞位于中耳鼓膜上
C.根据提示音过马路属于简单反射
D.这种反射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答案】D
【解析】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1)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2)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复杂反射。
【分析】关键是理解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不同特点方面来切入。结合实际来回答。
【详解】A.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错误;B.语音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上,错误;C.提示音过马路属于复杂反射,错误;D.这种反射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正确。故选:D。
7.(2019·宜昌)元旦晚会上,小明讲笑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下列反射与此属于同一个类型的是(▲)
A.小明上学路上迎风流泪 B.小刚在物体飞过眼前时眨眼
C.小强吃话梅分泌唾液 D.小红看电视剧感动得直流泪
【答案】 D
【解析】(1)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刺激建立反射如简单反射和具体条件刺激的复杂反射,如常打针的小孩看到穿白衣服的护士就会哭,狗看见拿木棍的人会逃跑,表明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条件引起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2)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如“听老师讲笑话时,同学们捧腹大笑”。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的特点有语言中枢的参与的反射。
【详解】ABC、“迎风流泪”、“物体飞过眨眼”、“吃梅分泌唾液”,都是由具体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没有语言中枢的参与;D、“看电视剧热泪盈眶”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形成的人类特有的反射。所以“听讲笑话时,同学们捧腹大笑”,“看电视剧热泪盈眶”反射与它相同。故选:D。
8.(2019·泸州)运动会赛场上看到本班同学比赛时,会激动得尖叫呐喊,控制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
A.脊髓 B.小脑 C.脑干 D.大脑
【答案】D
【解析】1、脊髓: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2.大脑: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大脑皮层表面具有许多深浅不同的裂或沟以及沟裂之间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和神经元的数量。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为人类特有)、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
【分析】考查了脊髓和脑的组成及功能。掌握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是解题关键。可结合与脊髓、脑有关的结构图来理解记忆。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详解】运动会赛场上看到本班同学比赛时,会激动得尖叫呐喊,控制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故选:D。
9.有人看到别人吃酸杏时,自己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一种反射现象。下列叙述与这种反射现象特点不相符的是(▲)
A.是后天形成的
B.属于低级神经活动
C.可以消退或减弱
D.如图中的①处参与反射的完成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不同特点方面来切入。①大脑、②小脑。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
【详解】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如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画饼充饥。人看到别人吃酸杏时,自己也会分泌唾液,这种反射现象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后天性复杂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反射活动,可以消退或减弱。故选B。
10.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的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反射弧就能产生反射
B.感觉有异物向自己飞来,人会眨眼,该及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D→C→E→B→A
C.针刺手时,手感觉到疼庝后缩回,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A→B→E→G→H→F→C→D
D.某人睁眼时走路平稳,闭上眼睛走路就摇摇晃晃,说明该人的G结构受损
【答案】C
【解析】(1)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3)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A感受器、B传入神经、E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和D效应器。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详解】A、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反射弧不一定能产生反射,还得有适宜的刺激,A错误。 B、图示中B上有神经节,因此B是感觉神经即传入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E神经中枢,因此眨眼反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正确的应是:A→B→E→C→D,B错误。C、图示I是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叫白质,位于脊髓内部的周围,有传导功能,分为上行传导G和下行传导F,产生痛觉的部位是H大脑半球,皮肤内只有感受器,而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因此当你的手被刺着时,手感觉到疼痛后缩回的神经传导途径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E神经中枢→G白质内的上行传导束→H大脑半球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F白质内的下行传导束→C传出神经→D效应器,C正确。D、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并维持身体平衡;若某人睁眼时走路平稳,闭上眼睛走路就摇摇晃晃,说明该人的小脑结构受损。而G上行神经不是小脑,D错误。故选:C.
11.兔的心脏受A、B两种神经支配,某学者为了研究A,B两种神经对心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先测定正常情况下兔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阻断A神经或B神经后的心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所作的推测正确的是(▲)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时 90
仅阻断A神经 180
仅阻断B神经 70
A.A、B两种神经作用相同,都是减缓心率
B.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对心率没有明显影响
C.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
D.A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B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心率的因素,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即可得出结论。
【分析】读懂图表中的数据,不要把题意弄反了。
【详解】心率是指心脏在单位时间(1分钟)内跳动的次数,即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若心率为75次/分,即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分析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家兔正常情况下的心率是每分钟90次,阻断A时,心率为180次,比正常值高,阻断B时,心率为70次,比正常值低,则说明a神经的作用是减缓心率,b神经的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故选:D。
12.下图是人体部分腺体及其分泌物的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②激素的名称是雄性激素
B.③和④的结合过程称为受精
C.图中的垂体,睾丸和卵巢均属于内分泌腺
D.图中②和⑤维持的性征是人体的第一性征
【答案】D
【解析】人体内有许多腺体,其中有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睾丸和卵巢)等。有些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它们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去,这类腺体叫做外分泌腺。
【分析】关键是区分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并掌握主要的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详解】A、睾丸属于内分泌腺,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②是雄性激素,③是精子,正确。B、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③精子和④卵细胞的结合过程称为受精,正确。C、图中的垂体、睾丸和卵巢均属于内分泌腺,正确。D、图中②和⑤维持的性征是人体的第二性征,错误。故选:D。
13.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4种器官的速率,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休息及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
B.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
C.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消化和吸收
D.运动时骨酷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是人体血量、饭后立即运动不利于消化和吸收、骨胳肌运动需要能量,产生热量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和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考查的能力是识图作答能力.由直方图可知:在运动时,血液流经骨骼肌、皮肤的速率增大,且骨骼肌的速率大于皮肤的速率;流经消化道的速率减少;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解读直方图,从中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详解】A、由分析可知,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该选项叙述正确;B、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人体的血液总量大约是4000毫升),人体运动时血量不会改变,血液速度会发生变化.该选项叙述是错误的;C、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该选项叙述正确;D、运动时,不但全身骨胳肌的活动加强了,呼吸也加深加快,可以吸入更多的氧,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同时,心跳也随着加强加快,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输送给骨胳肌更多的养料和氧,运走更多的废物.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即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能量.皮肤的附属物有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腺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该选项叙述正确。故选:B。
14.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的部分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X表示感受器
B.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C.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
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A、根据图中箭头可见:X是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A正确;B、据图可见: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即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①→肌肉、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②→内分泌腺,B正确;C、若传出神经①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不能分泌激素,C错误;D、据图可见: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C。
15.下列对表中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51 28 4
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 B.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答案】C
【解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分析】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明确不同的动物在学习某种行为时,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详解】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由生活经验获得的,是一种学习行为,A正确;B.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的学习能力最强,B正确;C.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控制,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因此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不是无关,C不正确;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D正确。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6.人有人言,鸟有鸟语。不同的白冠雀的鸣声虽然基调相同,但又有各自的“方言”。如果把某个白冠雀鸟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白冠雀鸟群(B)中去,等到a长成成鸟,a的鸣声就不同于A鸟群而接近于B鸟群。但如果把白冠雀的幼雏(b)移到黄莺鸟群中生活,它却学不会黄莺的鸣声。
(1)a的鸣声,具有B白冠雀鸟群的“方言”特点,这是 ▲ 行为所起的作用;b学不会黄莺的鸣声,是因为b的体内不具有控制黄莺鸣声的 ▲ 。
(2)上述实验说明, ▲ 行为是在 ▲ 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
【答案】(1)学习;遗传物质;(2)学习;先天性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详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1)白冠雀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白冠雀群(B)中去,待长成成鸟时,a的鸣声就不同于A鸟群而接近B鸟群,表明幼雏(a)学习模仿了白冠雀群(B)的鸣叫。因此白冠雀幼雏a的鸣声,具有B鸟群的“方言”特点,这是学行为在起作用。不同鸟类的鸣叫不同,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先天性行为。因此白冠雀幼雏b学不会黄莺的鸣声,是因为b与黄莺体内的遗传物质不同。(2)上述实验说明,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说动物学习行为的出现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故答案为:(1)学习;遗传物质; (2)学习;先天性
17.黑夜,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耳中的听神经立即把信息报告给脑,脑接到信息后马上命令手臂的肌肉收缩,把蚊子拍死,整个过程只有0.1秒。分析这一反射过程:首先,耳中的听觉感受器接受 ▲ ,产生 ▲ ,沿听觉神经传人大脑皮层的 ▲ 中枢,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发出命令,通过 ▲ 将冲动发送到手臂肌肉处的 ▲ ,把蚊子拍死。
【答案】刺激;神经冲动;听觉;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分析】结合记忆听觉的形成效果好。
【详解】耳的结构如下图: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发出命令,通过传出神经将冲动发送到手臂肌肉处的效应器器,把蚊子拍死。故答案为:刺激;神经冲动;听觉;传出神经;效应器 。
18.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甲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的温度会 ▲ ,由皮肤直接散失的热量会 ▲ 。
(2)乙图是在 ▲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的散热量 ▲ ,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答案】(1)较高;升高;增多;(2) 寒冷;减少
【解析】【分析】【详解】
三、实验探究题(共42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鞘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鞘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 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鞘生长。
材料三 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环节。
(2)图甲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 ▲ 。
(3)为证明“胚芽鞘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在胚芽鞘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 ▲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溶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旅度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脉度迎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鞘静置一段时间,表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将含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所示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鞘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 ▲ 。
【答案】(1)提出猜想;(2)对照;(3)小于;(4)B
【解析】此题一是考查资料分析和识图作答能力;二是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以及植物的向光性.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资料中的信息从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详解】(1)由材料一可知:达尔文的实验结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由材料二可知: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达尔文的实验结论是温特实验探究中提出的问题。(2)图甲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光照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该实验变量是光照,B组是对照组。(3)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细胞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4)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细胞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右侧生长,曲线向右上升.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曲线略向左上升,但不能向背光方向生长.由图丙.图丁可知,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B。故答案为:(1)提出猜想;(2)对照;(3)小于;(4)B.
20.(12分)如图甲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在同坐标图上绘制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请回答:
(1)当AB段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 。
(2)饭后1小时(AB段),血糖含量出现大幅度上升,糖尿病患者B点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原因往往是 ▲ 。
(3)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中,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浓度随之升高。图乙中,代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填“C”或“D”)。
【答案】(1)效应器;(2)人体内吸收了大量的葡萄糖;胰岛素分泌不足;(3)D
【解析】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1、分泌功能: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2、分泌部位:胰腺内的胰岛3、异常症:分泌不足→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分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解答时可以从反射弧的概念、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等方面来分析。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详解】(1)当AB段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2)饭后1小时(AB段),血糖含量出现大幅度上升,其原因是人体内吸收了大量的葡萄糖糖尿病患者B点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原因往往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影响糖的代谢。(3)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中,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浓度随之升高。图乙中,代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D故答案为:(1)效应器;(2)人体内吸收了大量的葡萄糖;胰岛素分泌不足;(3)D
21.(18分)科学家为了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及行为,测试一天16个小时内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根据数据汇成下图:
(1)在上午7时至9时,蜥蜴在做什么? ▲ 。解释你的推断: ▲ 。
(2)蜥蜴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是 ▲ 。理由是 ▲ 。
(3)蜥蜴是如何保持正常活动所需体温的? ▲ 。
(4)假设将蜥蜴放人一个通风的足够大的透明玻璃笼子里,并将该笼子放在阳光下照射,蜥蜴的体温变化情况会是怎样的? ▲ 。为什么? ▲ 。
【答案】(1)晒太阳;因为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是与环境温度同步上升的,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个体温;(2)35℃ ;因为蜥蜴在这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着这个体温;(3)通过交替停留于阳光下和阴凉处来实现的;(4)蜥蜴的体温将与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致。因为变温动物自身结构上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在阳光下,蜥竭不能使体温低于环境温度
【解析】爬行类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
【分析】考查了环境温度对动物的影响
【详解】(1)在上午7时至9时,蜥蜴可能在晒太阳。因为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是与环境温度同步上升的,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2)据图可见:蜥蜴在白天的体温是35℃,因为蜥蜴在这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着这个体温。(3)蜥蜴的体温将与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致。因为变温动物自身结构上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没有遮阴,蜥蜴不能使体温低于环境温度。故答案为:(1)晒太阳;因为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是与环境温度同步上升的,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2) 35℃;因为蜥蜴在这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着这个体温;(3)通过交替停留于阳光下和阴凉处来实现的;(4)蜥蜴的体温将与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致。因为变温动物自身结构上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在阳光下,蜥竭不能使体温低于环境温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