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只需站在距摄像头40~60cm的距离,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镜头的焦距小于20cm
C.刷脸支付时,人脸通过镜头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D.“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
2.我们都知道近视的同学可利用凹透镜矫正视力。这是利用凹透镜对光有( )
A.发散作用 B.透光作用 C.会聚作用 D.保护作用
3.12﹣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玩手机都有可能导致近视,以下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的是( )
A.②① B.③① C.②④ D.③④
4.如图是同学们自制的照相机模型,甲是光屏(胶片),乙是镜头,丙是二者组合以后的情形。关于自制相机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一侧对准明亮的室外成像效果较好
B.若由“拍摄”近处的物体,改为“拍摄”远处的物体,则光屏应后退才能接到清晰的像
C.若景物成像于光屏偏上方,则将镜头下移可以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D.若光屏即使退出镜头所在的纸筒都不能看到清晰的像,则换用较薄的透镜能解决问题
5.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为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些,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 )
A.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镜
C.将蜡烛适当靠近光屏
D.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
6.把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8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7.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B.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C.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8.小晨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点为一倍焦距处,点为二倍焦距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上移动
B.烛焰位于A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烛焰位于B点时,光屏承接不到像
D.烛焰从A点移到B点的过程中时,光屏上始终出现放大的像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想再模拟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应将( )
A.蜡烛和光屏都远离透镜 B.蜡烛和光屏都靠近透镜
C.蜡烛靠近透镜且光屏远离透镜 D.蜡烛远离透镜且光屏靠近透镜
10.物体从距凸透镜8cm移到距凸透镜12cm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7cm C.10cm D.16cm
11.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
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为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D.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
12.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u 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6cm
B.当 u=24cm 时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 u=12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12cm 处移动到 24cm 处的过程中,像先变大后变小
13.使用光学仪器时常常需要调节,下列哪项措施是不正确的( )
A.用放大镜看地图时,为了放得大些,应将放大镜与地图之间的距离调大些
B.照相机对着某人照相时,底板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全身像,如果要拍出清晰的半身像,要将照相机向他适当移近一些距离
C.摄影记者先给大会主席台拍了一个特写镜头,为了拍摄主席台全景,他后退了好几步,然后将照相机暗箱长度调短一些
D.如果幻灯机银幕上呈现的清晰画面太小,那么,应将幻灯机往前移动一定距离,同时将幻灯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调短一些
14.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 B.C. D.
15.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小于8cm
C.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二、多选题
16.欣欣同学在第二届农博会上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
17.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物距u =30厘米,像距v = 20厘米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若烛焰移到离凸透镜13厘米处,所成的像一定是( )
A.倒立的 B.正立的 C.放大的 D.缩小的
18.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现将该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图中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特点相同
B.将蜡烛移到55cm刻度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
C.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近视眼镜,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到45cm刻度处,在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19.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潍坊通”APP,出示绿色健康码才能通行。在扫描比手机屏幕大得多的二维码时( )
A.手机镜头所成的是缩小实像
B.二维码位于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手机镜头所成的是缩小虚像
D.二维码位于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u和像距v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B.当物距u=8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利用了这条规律
C.当物距u=3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D.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三、计算题
21.王伟同学眼鏡度数是400度,他眼鏡焦距为多少cm?
22.课堂上小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她跟同学们想测—测蜡烛和像移动时的平均速度,于是她将=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长度为1m的光距具座中点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完成了蜡烛和像的速度测量;
(1)如图所示,她们把蜡烛起始位置放在9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63cm刻度线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7s内以不变的速度将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线处,求7s内蜡烛和像移动时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
(2)将蜡烛从30cm刻度线处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向右移动2s,若这2s内蜡烛的像移动时的平均速度是蜡烛的6倍,请通过计算指出:2s后小美还能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吗?
23.如图光源S发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通过A点,S、A距平面镜分别为10cm和20cm,它们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0cm。求:
⑴入射点的位置
⑵入射角的大小
四、实验题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如图甲所示,目的是_______,你认为下面几种调整方法中最方便合理的是_______;
A.眼睛平视,视线与光具座平行,利用“三点一线”把“三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B.用刻度尺一个一个的测量,可以很准确地控制“三心”在同一高度
C.把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一起,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然后再分开
(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到如图甲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_______(“放大”、“缩小”或“等大”)像;
(3)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越烧越短,将会发现光屏上的像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4)为了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小明和同学课后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当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如图乙放置,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烛焰像应是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发现光屏上的烛焰像模糊了,若把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说明液体透镜注水后,成的像将______(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此实验说明了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的成因。
参考答案
1.B 2.A 3.B 4.C 5.B 6.D 7.C 8.D 9.D 10.B 11.D 12.C 13.D 14.D 15.D 16.ABD 17.AC 18.BD 19.AB 20.BC
21.25cm
22.(1) (2) 像原来在70cm刻度线处,70cm+36cm=106cm>1m,故得不到像。
23.(1)入射点在距B点20厘米处;(2)45°
24.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C 放大 上 缩小 靠近 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