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政治:
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混乱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冲突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时间
代表人物
兴起的标志
主要阵地
口号
1915年
陈独秀、李大钊、鲁 迅、胡适等
陈独秀《敬告青年》的发表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民主、科学
《新青年》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创建《新青年》杂志。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鲁迅,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学医,后转文学。1926年后,先后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教授。
李大钊,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学习的知识分子。1916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
胡适,1910年赴美国留学,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代表人物
胡适
陈独秀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辜鸿铭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内容: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狂人日记》插图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2、提倡民主与科学(思想革命)
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3、文学革命
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夫中国在昔,本尚物质而疾天才矣,先王之泽,日以殄绝,逮蒙外力,乃退然不可自存。
——《坟》
旧文学晦涩难懂,不利于传播新思想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与评价
材料一: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一陈独秀 《新青年》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人说: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1、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积极
作用
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课后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及特点?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辛亥
革命
新文化运动
戊戌
变法
洋务
运动
技术
制度
思想
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敬告青年》 B、《每周评论》
C、《新青年》 D、《民报》
C
课堂练习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①李大钊 ②陈独秀 ③鲁迅 ④胡适 A.①②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
D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的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其中“民主”的含义是 ( )
A、三民 主义的“民权思想”
B、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C、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