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强化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强化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2 17:02: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答案】B
【详解】
根据“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过去按品德选官,现在则都是贵族,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指魏晋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排除A项;秦朝时期没有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西汉主要推行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魏晋实行租调制、隋唐实行租庸调制,两者实施的基本前提是(  )
A.国家统一 B.均田制的实施
C.土地私有制发展 D.政府财政充足
【答案】B
【详解】
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故A项 ( http: / / www.21cnjy.com )错误;魏晋、隋朝、唐前期都实行均田制,受田农民承担一定的赋税、徭役、兵役,均田制是上述赋税制度的基础,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破坏了均田制,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故C项错误;保证政府的财政是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目的,而不是两者实施的前提,故D项错误。
3.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录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祭祀科举、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A.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B.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
C.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D.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答案】D
【详解】
材料反映出秦朝的九卿主要负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家事务,而隋唐时期的六部主要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职能的变化,说明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逐渐分离,故选D;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起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故排除A;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化的政治特色在隋唐时期并没有消失,故排除B;秦朝的九卿、隋唐的六部并不能说明机构精简,故排除C。
4.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官吏制度的选才程序示意图。该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B.将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C.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D.注重被选者的才学品行
【答案】B
【详解】
根据示意图中的“中正”、“订品”、“上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授官”等关键词可知,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选官注重门第,B项正确;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形成了特权垄断,排除A项;科举制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及注重被选者的才学品行,CD项不属于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和特点,排除CD项;故选B项。
5.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 ( http: / / www.21cnjy.com )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反映的是科举制下,平民百姓通过自己努力科举高中的现象,故选B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排除A项;“立嫡以长不以贤”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和方法,与题干中选官制无关,故排除C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反映的是察举制,故排除D项。
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详解】
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谨,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D项错误。
7.宋朝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严格了考试程序,极力扩大开科取士的名额。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人。宋仁宗-.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录取了45000人。这导致了
A.科举制度的僵化 B.军事力量的增强
C.社会政局的动荡 D.财政支出的增加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考试录取人数增加,这使得官僚队伍日益壮大,官俸开支大量增加,因而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故D项正确;宋朝科举制虽然“严格了考试程序”,但并没有僵化,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增加,并不是军队的增加,故B项错误;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故C项错误。
8.唐初有诏令,男20、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15就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已进考第”。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扩大官僚队伍 B.增加赋税收入
C.考核官员政绩 D.缓和人地矛盾
【答案】B
【详解】
无论是租庸调制还是两税法,户税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婚成家另立户头,有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故答案为B项;这些措施与扩大官僚队伍没有关系,排除A项;这些措施可以用来考核官员政绩,但不是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排除C项;这些措施不能改变土地面积,没有起到缓和人地矛盾的作用,排除D项。
9.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对其说法准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答案】D
【详解】
材料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示意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帝下设三省,尚书下分六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担尚书省得实际执行权,故D正确;通过材料看不到变化,故A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与中书省、尚书省配合,故B错误;中书省草拟诏令,但必须得到门下省的审核,故C错误。
10.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政事堂,后来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政事堂议政的官员达十多人。唐太宗此举意在
A.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B.规范朝廷的政务运作
C.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 D.提高军国大事决策效率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事堂,后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可知,唐初相权一分为三,后唐太宗又增加其他官员参加议政,使相权进一步分散,皇权不断加强,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制以及后来增加官员参政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权,并不是为了规范政务运作,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情况没有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矛盾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参加议政的官员不断增多,无法表明决策效率得到提升,排除D项。
11.“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该政策在一段时间内2-1-c-n-j-y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消除了农民人身控制③扩大了税收对象④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两税法的主要内容。两税法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所以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是消除了农民人身控制,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来源:21cnj*y.co*m】
12.《桓灵时童谣》有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笫良将怯如黾。”这反映了当时选官制度效能有限。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从而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上述“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因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B正确;世官制的标准是血缘,A排除;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和族望,C排除;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D排除。故选B。
13.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封建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的发展,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控制的土地和人丁减少,唐代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A项正确;唐王朝在“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的情况下,不能再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实行新赋税制度的前提条件,B项错误;两税法实施以前,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C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的新税法减弱而非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D项错误。www-2-1-cnjy-com
14.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征税标准的变化
A.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 B.实现了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C.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的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税法,使封建国家的征税标准从过去的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等“资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的转变,A项错误;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并非征税标准变化的结果,B项错误;以资产为征税标准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可耕种”,C项错误。
15.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A.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
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D
【详解】
由材料“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行,吏治澄清”可知九品中正制整顿了吏治,有利于政治清明,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故选D项;九品中正制确有其适应时势的优点,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并非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实际效果,排除C项。
16.唐朝的一种赋税制度规定“户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在所居州、县的户籍,在所居地纳税,征税标准不再按丁,而是按资产征税。这一制度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户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指的是唐代中期的两税法,故C正确;租调制是北魏赋税制度,租庸调制是唐前期赋税制度,摊丁入亩是清代赋税制度,故ABD错误。
17.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答案】D
【详解】
军功爵制选官标准为功绩,察举制选官标准为品行才学,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为门第声望,科举制选官标准为考试成绩,故D正确,ABC错误。
18.唐朝应举者在参加礼部正式考试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以加深对己印象,称为“行卷”,亦称为“求知己”。这类行为从侧面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度
A.有待进一步完善 B.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C.注重公正公平原则 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通过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加深印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从而影响录取结果来看,说明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还存在可能损害公平公正的人为因素,有待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A项;科举制不重视家世和道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平公正,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能够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作用,排除D项。
19.宋朝以后修谱的宗旨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的参考功能已经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是说世系,序长幼,辩亲疏,尊祖敬宗,关注宗亲族道的提倡。家谱的修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到民间私修。这反映了宋以后
A.科举制完全取代九品中正制 B.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增强
C.理学影响宗法观念日益淡薄 D.家谱社会功能逐渐衰退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后修谱作为官吏铨选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巨姓望族婚姻门第的参考功能已经逐渐丧失,这主要和科举考试促进了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增强有关,故选B;A项中“完全取代”表述太绝对,错误;宋朝以后“编纂家谱的目的是说世系,序长幼,辩亲疏,尊祖敬宗”,体现了血缘宗法观念,排除C;宋朝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家谱的社会功能并没有衰退,排除D。21·cn·jy·com
【点睛】
20.783年,唐德宗批准推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房屋税——税屋间架法和交易税——算除陌钱之法。此后,“月进”、“日进”等所谓“羡余”征收成为新的名目。这反映了
A.安史之乱加剧了财政危机 B.租庸调制得到恢复
C.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头 D.两税法遭到了破坏
【答案】D
【详解】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材料中房屋税、“月进”、“日进”等税收名目,改变了两税法的税收标准,表明两税法遭到了破坏,故选D;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租庸调制,排除B;材料中房屋税、“月进”、“日进”等税收名目,不是按照人头作为征税标准,排除C。
【点睛】
21.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
名称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比例 71% 16% 13%
此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 D.依然服务于门阀士族
【答案】C
【详解】
从表格信息可能看出,士族子弟、寒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子弟、小姓子弟都有占比,但是仍然以士族子弟最多,因此反映出当时的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C项正确;从寒素子弟、小姓子弟的占比可以看出,已经较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有所改变,故排除A,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的范围,排除B。www.21-cn-jy.com
22.《资治通鉴》中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21*cnjy*com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对手
C.程序繁琐,效率不高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答案】A
【详解】
根据“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 ( http: / / www.21cnjy.com )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反映出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A项正确;互为对手的说法错误,排除B;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提高了效率,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出相权削弱的信息,排除D。
23.唐朝皇帝的一切诏、 ( http: / / www.21cnjy.com )敕、制书,均需在政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诏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据此可知唐代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皇帝无权破坏法律
C.法律制度较为健全 D.决策过程较为民主
【答案】A
【详解】
据题意可知,唐代皇帝的诏书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须要丞相副署,否则就是违背制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对皇权的制约,BCD均无法体现制约皇权的内容,排除。
24.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官员素养 D.放宽了录取标准
【答案】A
【详解】
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东晋到北宋,寒门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弟入仕比例逐步上升,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素养,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入仕标准的放宽,排除D。
【点睛】
25.魏晋南北朝时期,乡里豪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凭借着经济实力让自家子弟念书,由此成为儒生,进入士林。这些子弟进而明经入仕,进入官场,在获得政治权力后,反过来又强化了其乡里势力(如下图所示)。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保障了政治清明局面 B.体现了政治的封闭性
C.扩大了官僚队伍来源 D.提高了选官的公正性
【答案】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乡里豪族控制着官场入仕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权,继而又利用政治特权来强化自身势力,说明的是政治的封闭性,B正确;专制制度下政治不可能清明,A排除;CD是科举制的意义,排除。故选B。
26.“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B.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
C.说明科举制基本上扭转了门第观念
D.指出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垄断选官权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贫家子弟也有可能通过科举制做公卿大官,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题干主旨并非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故排除AD;“基本上扭转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
27.下表为历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低主要是战乱造成的
B.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造成了寒门子弟入仕率低
C.隋唐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体现了经济发展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自隋唐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入仕群体中的寒门子弟所占比重显著增加,这主要和科举制促进的社会阶层流动有关,C正确;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低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导致的,A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的影响,非经济发展,D排除。故选C。
28.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答案】C
【详解】
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故选C;材料中赋税制度的变化,与中央的控制力减弱无关,排除A;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农民徭役负担加重,且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排除B;D项中“杜绝”表述太绝对,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9.朝鲜王朝除每年定期的科举考试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有一些不定期的选官考试,成为“别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这反映出
A.朝鲜王朝完全照搬唐代制度 B.历代朝鲜国王都亲自主持科举考试
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发展 D.中国儒家思想对朝鲜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D
【详解】
根据“科举考试”“儒生为考试对象”可知,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鲜王朝的选官制度受中国科举制影响,考试内容是中国儒家思想,故选D;A项“完全照搬”表述太绝对,错误;一些不定期的选官考试,称为“别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并非历代朝鲜国王都亲自主持科举考试,排除B;材料没有反应科举考试对朝鲜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C。
【点睛】
30.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人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561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两幅图展示的数据可知,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前期“科举入仕”中平民占41.57%,到了唐朝后期则提升到53.13%,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时越来越多的平民成为地主阶级,即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故C正确;科举制本身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此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故A错误;材料数据主要表明的是社会阶层流动,不是扭转传统门第观念,故B错误;材料数据未强调科举制选拔官吏的客观公正,故D错误。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1.
朝代 制 度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作 用
曹魏 __________ 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 重视家世 科举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隋唐 __________ 考试 德才
【答案】九品中正制 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制作用: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央委任中正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定的选官方式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作用主要是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时期以考试为选拔方式,注重德才的是科举制。所以①是九品中正制,②是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是科举制。
三、简答题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35年,曾经留居中国的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人士格尔斯感慨:“……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它必将像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一样传遍欧洲,为西方所借鉴!”
(1)格尔斯所指的“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它创立于什么时期?它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西方人士格尔斯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
(3)你认为“科举制度必将为西方所借鉴”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创立与发展:由隋朝创立,经唐朝逐渐健全。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承继了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正与公平,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明清继续沿用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清末时(1905年)被废除。
(2)途径: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化交流;或西方传教士来华将科举制度介绍到西方;或西方人士来华了解中国文化。
(3)原因: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平等自由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有利于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实现
【详解】
(1)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制是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创立与发展:根据所学知科举制在隋朝创立,经过唐朝的发展、宋代的完备,不断进步,逐渐完善,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逐渐僵化,清末被废除。
(2)途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近代以来的新航路,中国的科技制度传到西方,其中传教士对其起了重要的作用等。
(3)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试成绩选拔官员,这种做法在人才选拔时强调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西方近代的思想解放和民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其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是什么?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这一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世卿世禄制;血缘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科举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详解】
(1)制度: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体现的是世卿世禄制;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卿世禄制的标准是血缘。
(2)进步性:根据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和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制度:根据材料“九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可以判断出是九品中正制。弊端:根据材料“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和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制度及变化:材料四是对科举制的描述,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制相对九品中正制的变化是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作用可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及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办法。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选官制度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答案】(1)实行察举制。
(2)办法:由地方官员根据民间舆论,列出候选人送交中央作为选拔的依据。
(3)特点:选官权集中到中央,由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4)进步性:有利于破除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党营私的弊端,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
特点:选官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选官标准与方式日益成熟和完善,相对公平公正和客观。
【详解】
(1)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标准是品德和才能。
(2)办法:根据材料“采访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归纳出由地方官员根据民间舆论,列出候选人送交中央作为选拔的依据。
(3)特点:根据材料“选举权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中到中央”“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可归纳出选官权集中到中央,由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4)进步性:结合所学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可知,科举制考试的进步性可从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及利于社会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特点: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选官的权力、选官的标志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实行均田制,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国家占有土地的基础上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百姓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授田为男丁之半;老年、孀妇、残废、僧道、尼姑等也授予部分田地,但一般妇女、部曲和奴婢不授田。贵族按爵位授予永业田,从最高100顷递降至5顷;官僚从一品到九品,授永业田60顷递降至2顷。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并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均田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答案】(1)特点:以国家占有土地为基础;实行分类授田;授田并不均等;贵族享受特权;
(2)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贵族享受特权,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唐朝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均田制,即在国家占有土地的基础上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可知,以国家占有土地为基础;根据材料“百姓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授田为男丁之半;老年、孀妇、残废、僧道、尼姑等也授予部分田地,但一般妇女、部曲和奴婢不授田。贵族按爵位授予永业田,从最高100顷递降至5顷;官僚从一品到九品,授永业田60顷递降至2顷”可知,实行分类授田;授田并不均等;根据材料“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并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可知,贵族享受特权。
(2)影响:根据材料“在国家占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地的基础上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百姓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授田为男丁之半;老年、孀妇、残废、僧道、尼姑等也授予部分田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农民获得了大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根据材料“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并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族享受特权,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经过一番改革,国力强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方面,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六条问事规.定了刺史监察的主要内容为地方豪强与二千石(郡国高官)的不法行为,如二千石不遵从皇帝诏令、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等,成为之后监察、考核官员时的依据准则。21cnjy.com
——摘编自王宇星、卜宪群《西汉刺史制度是一大创举》
材料二 公元627年,唐太宗依据“山河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便"将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道内不设固定的监察官员,逐渐建立了“因事而遣、事毕即罢”的运行机制。由于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派出使者;由于没有人员的限制,皇帝可以在所有的官员中随意挑选自己信赖的大臣,也可以根据事情的需要派遣直接相关部门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能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势力无从产生。唐玄宗时期改为15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形成使职常设、驻地巡察的运行机制。这次改革起到了提高监察效果、整顿地方吏治、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作用。分区的固定、使职机构的常设,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2·1·c·n·j·y
——摘编自张小稳《派出机构、王朝兴衰与统县政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道”的演变趋势,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背景:汉武帝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力强盛;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势力,扩大了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或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豪强势力强大,地方吏治腐败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2)趋势:数量不断增加;官员由临时派遣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为固定常设;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整顿地方吏治,提高监察效果;推动了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向三级体制转变。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帝时,经过一番改革,国力强盛”可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根据“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势力,扩大了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或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根据“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豪强势力强大,地方吏治腐败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2)趋势:根据材料二中“(唐太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对比“唐玄宗时期改为15道”可知,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唐太宗时期)道内不设固定的监察官员”“因事而遣、事毕即罢”,比较“(唐玄宗时期)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形成使职常设、驻地巡察的运行机制”可知,官员由临时派遣变为固定常设;根据“(唐太宗时期)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对比“(唐玄宗时期)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可知,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评价:根据材料二中“改革起到了提高监察效果、整顿地方吏治”可知,有利于整顿地方吏治,提高监察效果;根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根据“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向三级体制转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皇是鲜卑族的后裔,含有少数民族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的特质,唐王朝亲眼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赵宋则是吸取了二百多年间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而制定相关政策的。唐的立国者,对外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而宋的执政者,基本上采取“守内虚外”的对策。唐宋既然有诸多如此之别,唐宋文化也因之不同。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而宋型文化的基因是理学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杂其他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提升,其特质是封闭、自主、内敛。
——摘编自王宏武《略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唐朝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方面,说明“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风气、民族交往、主流思想方面分析说明宋型文化的特质。
【答案】(1)制度变化与创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隋朝由北周外戚杨坚建立,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初期继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把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
(2)说明:政治风气:宋代“守内虚外”;北宋制度过于僵化,具有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民族交往:以“岁币”“岁赐”维持边境和平局面。
主流思想:理学重视道德修养,注重发挥自主性。
【详解】
(1)制度变化与创新: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王朝亲眼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继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把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版权所有:21教育】
(2)说明:根据材料“而赵宋则是吸取了二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年间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而制定相关政策的”、“而宋的执政者,基本上采取‘守内虚外’的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风气上,宋代“守内虚外”;北宋制度过于僵化,具有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根据材料“宋的执政者,基本上采取“守内虚外”的对策”并结合民族交往的相关知识可知,在民族交往上,以“岁币”“岁赐”维持边境和平局面;根据材料“宋型文化的基因是理学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杂其他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提升,其特质是封闭、自主、内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主流思想上,理学重视道德修养,注重发挥自主性。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迨至东汉末年,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大乱,汉献帝逃亡,中央地方失却联系,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的制度,自亦无从推行。于是朝廷用人没有了标准,尤其是武人在行伍中滥用人员,不依制度。曹操以陈群为尚书,掌吏部用人事,陈群始创设九品中正中制。
材料二 但究竟此制仅为一时的救弊措施。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晋代统一天下,以迄于南北朝,对于陈群此制,都继续采用,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首先是人人想获大中正品题提拔,便纷纷集中到大中正所在地的中央。再则正中评语,连做官人未做官人通体要评,而吏部凭此升黜,如是则官吏升降,其权操之中正,而不操于此本官之上司。这是把考课铨叙与选举混淆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简析九品中正制创设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九品中正制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从九品中正制的演变过程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答案】(1)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难以实行;选官混乱,缺乏制度约束;曹操规范人才选拔。
(2)问题:人才集中中央,降低地方行政效率;中正操持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设置欠缺,官员的选拔与监督混淆。
启示:面对现实求其变动适应;国家加强制度建设。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迨 ( http: / / www.21cnjy.com )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逃亡,中央地方失去联系”可归纳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难以实行;根据材料“于是朝廷用人没有了标准”可归纳出选官混乱,缺乏制度约束;根据材料“曹操以陈群为尚书,掌吏部用人事”可归纳出曹操规范人才选拔。
(2)问题:根据材料“首先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人想获大中正品题提拔,便纷纷集中到大中正所在地的中央”可归纳出人才集中中央,降低地方行政效率;根据材料“再则正中评语,连做官人未做官人通体要评”可归纳出中正操持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根据材料“这是把考课铨叙与选举混淆了”可归纳出制度设置欠缺,官员的选拔与监督混淆。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现实求其变动适应;国家加强制度建设。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郡行政长官称中,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谩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
朝廷据此行贯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里交县计薄.中央派监御史监界那域,对年单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材料二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据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主要演变。据材料分析指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洗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标志。
【答案】(1)条件:秦统一六国。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
(2)演变脉络:世官制一察举制一九品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制。分析:考试方式选拔官吏,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条件是秦统一六国。根据材料“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中,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谩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可知措施有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根据材料“朝廷据此行贯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里交县计薄.中央派监御史监界那域,对年单劾有罪过的官吏”可知措施有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
(2)根据材料“……世官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可知隋朝以前选官制度主要的演变是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知考试方式选拔官吏,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
40.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自先秦以来选官制度演进的三个阶段,并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孝廉)取人;
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
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3)阶段:“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详解】
(1)选官原则:根据“初令郡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举孝廉各一人”得出以德(孝廉)取人;发展表现:根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得出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趋势:根据“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得出开放性;根据“封弥”、“誊录”得出严密化。进步性:根据所学可从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等方面概括。
(3)阶段: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主要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这三个阶段。政治智慧:根据所学可得出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等。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国语.鲁语上》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先王制诸侯”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
【答案】(1)制度:分封制。
特点: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3)职能: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王制诸侯”是指分封制。21*cnjy*com
特点:根据材料“先王制诸侯,使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所学知识可知,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秦汉:根据材料“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个大变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汉朝继承并发展。
唐朝:根据材料“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
(3)职能:根据材料“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特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祥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无定”,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都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九品中正制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指出科举制中是以何为贵?并概述其对当时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创设的相似点。
【答案】(1)原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的社会基础丧失;地方大族干扰人才选拔;曹氏父子出于统治需要,改变选官方式。
(2)进士科。影响:社会关注程度高,改变社会风气;录取不易,社会地位高;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也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
(3)相似点:背景相似,原先的选官制度遭到破坏;目的相似,为了有效选拔人才,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详解】
(1)原因:根据“汉末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动荡,‘人口流移,考祥无地无定’,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得出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的社会基础丧失;根据“选官都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得出地方大族干扰人才选拔;曹氏父子出于统治需要,改变选官方式。
(2)根据“缙绅虽位极人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得出是进士科。影响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社会关注程度高,改变社会风气;录取不易,社会地位高;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也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出处:21教育名师】
(3)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可知,九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相似点首先是背景相似,同时原先的选官制度遭到破坏;其次目的相似,都是为了有效选拔人才,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详解】
(1)标准:根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 http: / / www.21cnjy.com )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可得出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根据“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可得出汉初以德行为标准;根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得出魏晋以门第为标准;根据“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得出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3)趋势: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内容可得出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等。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
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代官僚政治发展、选官途径和标准等方面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关于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选拔人才的目的、发展趋势、选材标准方面思考作答。21教育网
(2)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三“明确规定九品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可知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三“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知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关于趋势,根据材料一可知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二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材料三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据此可知西汉至隋朝时期,中央不断加强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点睛】
45.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摘编自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交趾人并韶者,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词藻,诣选求官,而吏部尚书蔡撙以并姓无前贤,除(任命)广阳门郎(守门的小官)。蔡撙贤者也,不能免俗,何哉?
——洪迈《容斋随笔》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选官途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俗”是指什么?蔡撙“不能免俗”说明了什么问题?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答案】(1)途径:察举制。
特征:考试与地方推荐相结合,自下而上的推荐方式。
(2)俗:门阀世家子弟凭借门第(家世)可以当高官。
说明:南朝时期选官上仍然注重门第(家世)。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
【详解】
(1)途径:根据材料“如果不为地方所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仍不能做官”可归纳出是察举制。特征:根据材料“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可归纳出考试与地方推荐相结合,自下而上的推荐方式。
(2)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标准是门第、族望。说明:材料中的事件说明的是南朝时期选官上仍然注重门第(家世)。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时期 选官制 办法 选官权
夏、商,西周 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亲贵合一世代相传 奴隶主.贵族
春秋.战国,秦 封爵制.军功制 养士、军功客卿 国君、贵族
汉代 察举制 察坊人才举荐任官 地方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中正官
隋代到清光绪 科举制 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 朝廷
从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特点: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选官标准逐渐趋向公平公正。夏、商、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以血缘为标准,到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开始被打破;汉代的察举制则以道德学问为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
所以,中国古代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使得选官越来越制度化,越来越趋于公平公正。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简表”中“办法”一列可得出,中国古代选官标准逐渐趋向公平公正。结合所学知识,从夏、商、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以血缘为标准,到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开始被打破;汉代的察举制则以道德学问为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等方面进行说明。最后总结升华即可。还可以从“选官权逐渐由地方收归中央”等角度分析说明。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和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为了扩大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用全国统一的标准选拔各级官吏,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治国的强烈需求。隋朝创建科举制初始,考试从形式到内容既有鲜明的制度创新性,又有显著的文化继承性;以综合素质考核为主,考试和荐举并举,科目设置比较全面,根据专业需要采取与各科相适应的方式;具有厚重的儒家文化特色,重孝重德,重礼重义,重点突出,各有侧重,符合政治用人的一贯标准。隋朝实行的科举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
——摘编自何宗海《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及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中断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宣布“废科举”:“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震荡的烈度足以撼动清朝根基。清朝人都知道,这次“变法”,不但变了清朝的“祖宗之法”,还变了汉唐以降历朝历代的“千年大法”。
——摘编自李天纲《1905年:科举制的幻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科举制产生的条件,并概括隋朝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
【答案】(1)条件:隋朝实现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统;士族地主走向没落,庶族地主崛起参与国家政权;隋朝统治者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满足儒家读书人治国热情的社会责任感;传统选官制度中的考试与考核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符合治国需要的儒家思想提供文化条件。
特点: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儒家文化为主,注重人物品德和综合素质;历史影响深远。
(2)积极影响:科举制废除,促进了中国近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的转型和迅速发展;科举制废除后兴起的新式教育培养了反清革命的主力军;加速了传统知识分子与清政府的离心力;便利了西学的传播;加速新式人才的培养;弱化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消极影响:造成了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打击,影响力不断下降。
【详解】
(1)条件:根据材料“隋朝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全国后”可归纳出隋朝实现大一统;根据材料“为了扩大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可归纳出士族地主走向没落,庶族地主崛起参与国家政权;根据材料“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治国的强烈需求”可归纳出隋朝统治者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满足儒家读书人治国热情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考试从形式到内容既有鲜明的制度创新性,又有显著的文化继承性”可归纳出传统选官制度中的考试与考核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根据材料“具有厚重的儒家文化特色,重孝重德,重礼重义,重点突出”可归纳出符合治国需要的儒家思想提供文化条件。特点:根据材料“考试从形式到内容既有鲜明的制度创新性,又有显著的文化继承性”可归纳出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根据材料“重孝重德,重礼重义”可归纳出儒家文化为主,注重人物品德和综合素质;从历史影响来看,历史影响深远。21·世纪*教育网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如积极影响:科举制废除,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和迅速发展;科举制废除后兴起的新式教育培养了反清革命的主力军;加速了传统知识分子与清政府的离心力;便利了西学的传播;加速新式人才的培养;弱化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消极影响:造成了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打击,影响力不断下降。
48.选官用人关乎回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多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ニ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康公之行。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候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
一一编自《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カ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一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并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制度:察举制。标准:徳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
(2)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オ。
(3)作用:官吏任免和考核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门阀士族;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德行高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皆有孝廉公之行”和“摘自《后汉书》”可知,这一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标准:根据“德行高妙”可知,徳行;根据“通行修经中博士”可知,才学;根据“通行修经中博士”可知,明法;根据“刚毅多略”可知,意志谋略。
(2)弊端:根据材料二中“九品访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候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在于,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3)作用:根据材料三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权归属、选官原则、对社会阶层和政治统治等方面分析可知,科举制的实行将官吏任免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门阀士族;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价值: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制度、原则和影响等方面分析可知,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主要有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五、论述题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779年,日本遣唐使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清直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公元781年回国前,他应邀旁听朝会,听到户部尚书向皇帝奏报,今年朝廷的财赋收入增加到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比前几年财赋收入增长显著,他感到非常震惊。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遣唐使布势清直拟定一篇汇报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0字左右。)
【答案】关于“唐朝实施两税法”情况的汇报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纲实施背景: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但是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朝廷手里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实施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实施效果: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建议:两税法实施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详解】
根据材料“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并结合材料时间“公元781年回国前”可知,这一时期唐朝实行的两税法,因此税收增加,故遣唐使布势清直的汇报围绕的是两税法,因此可以提出提纲标题:关于“唐朝实施两税法”情况的汇报提纲。提纲内容围绕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以及实行的效果并提出对应的建议。具体的提纲内容如下:实施背景: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但是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朝廷手里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实施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实施效果: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建议:两税法实施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家庭有家教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
唐代考試,有公卷通榜之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與论,来找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首长辟署,在幕府作僚吏,而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科举制变化。
【答案】与唐代相比,宋代参加科举的平民子弟比重加大;创立糊名制;选拔人才全凭借考试成绩,不受社会干扰;考试合格即可入仕,不需经过实习。
宋代科举制改革,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防止徇私舞弊,促进考试公平;官员选拔任用权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仅凭一次考试成绩即任用中央官员,存在一定弊端。
【详解】
“评析”,根据材料信息“农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弟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宋代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科举制变化的表现(平民子弟比重加大、创立糊名制、选拔人才全凭借考试成绩、考试合格即可入仕)、积极作用(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考试公平、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局限(仅凭一次考试成绩即任用中央官员,存在一定弊端)等角度分析。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是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的主要行政机构,负责命令传达,六部是执行机构,负责国家基本运转。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由其下达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门下省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还是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最高执行机关,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三省六部制。
【答案】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政治制度,实行决策、行政分离(分工明确),采取集体宰相制(共同行使权力)。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史的重大变革,标志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其推行保证了国家权力的集中;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效率低下。
【详解】
“评析”,根据材料信息“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由其下达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门下省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还是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枸和最高抗行机关,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职能、积极作用(标志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保证了国家权力的集中、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局限(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效率低下)等角度分析即可。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从上述材料提取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特 点须具体明确,说明须结合史实,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特点:中国古代选官标准逐渐趋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平公正。夏、商、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以血缘为标准,到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开始被打破;汉代的察 举制则以道德学问为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创立了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
所以,中国古代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使得选官越来越制度化,越来 越趋于公平公正。
【详解】
特点:从古代选官制度演化表中的办法一列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出,中国古代选官标准逐渐趋向公平公正。说明:结合表格中提供的历朝历代选官制度标准和所学知识,梳理概括出古代中国选官办法趋向科学公平的特征。如夏、商、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以血缘为标准,到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开始被打破;汉代的察 举制则以道德学问为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创立了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中国古代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使得选官越来越制度化,越来 越趋于公平公正。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等级 分值 答题情况(具体描述)
一 修改建议观点正确,理由论证充分(至少三个方面理由),表述清晰。
二 修改建议观点较正确,理由论证较充分(至少两个方面理由),表述较清晰。
三 观点错误或无观点,理由论证不充分(一个方面理由或无理由),表述不清晰。
【详解】
修改建议和理由: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演变历程的完整性进行补充,如补充西周时期的世官制,并阐述这一制度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如形成贵族政治等。也可以补充同一时期并不是单一的选官制度,如汉代除了岁举孝廉外,还有征辟、特诏等选拔方式。唐代除科举外还存在恩荫子弟等选拔方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21·cn·jy·com
A.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2.魏晋实行租调制、隋唐实行租庸调制,两者实施的基本前提是(  )
A.国家统一 B.均田制的实施
C.土地私有制发展 D.政府财政充足
3.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录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祭祀科举、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21*cnjy*com
A.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B.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
C.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D.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4.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官吏制度的选才程序示意图。该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B.将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C.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D.注重被选者的才学品行
5.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孝廉,父别居”
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2·1·c·n·j·y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7.宋朝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严格了考试程序,极力扩大开科取士的名额。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人。宋仁宗-.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录取了45000人。这导致了
A.科举制度的僵化 B.军事力量的增强
C.社会政局的动荡 D.财政支出的增加
8.唐初有诏令,男20、女15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已进考第”。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扩大官僚队伍 B.增加赋税收入
C.考核官员政绩 D.缓和人地矛盾
9.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对其说法准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10.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堂,后来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政事堂议政的官员达十多人。唐太宗此举意在
A.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B.规范朝廷的政务运作
C.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 D.提高军国大事决策效率
11.“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该政策在一段时间内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消除了农民人身控制③扩大了税收对象④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桓灵时童谣》有云:“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笫良将怯如黾。”这反映了当时选官制度效能有限。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从而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上述“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
14.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征税标准的变化
A.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 B.实现了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C.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5.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A.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
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16.唐朝的一种赋税制度规定“户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在所居州、县的户籍,在所居地纳税,征税标准不再按丁,而是按资产征税。这一制度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17.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8.唐朝应举者在参加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正式考试前,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以加深对己印象,称为“行卷”,亦称为“求知己”。这类行为从侧面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度
A.有待进一步完善 B.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C.注重公正公平原则 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19.宋朝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的参考功能已经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是说世系,序长幼,辩亲疏,尊祖敬宗,关注宗亲族道的提倡。家谱的修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到民间私修。这反映了宋以后
A.科举制完全取代九品中正制 B.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增强
C.理学影响宗法观念日益淡薄 D.家谱社会功能逐渐衰退
20.783年,唐德宗批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行了房屋税——税屋间架法和交易税——算除陌钱之法。此后,“月进”、“日进”等所谓“羡余”征收成为新的名目。这反映了
A.安史之乱加剧了财政危机 B.租庸调制得到恢复
C.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头 D.两税法遭到了破坏
21.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
名称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比例 71% 16% 13%
此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 D.依然服务于门阀士族
22.《资治通鉴》中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21*cnjy*com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对手
C.程序繁琐,效率不高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23.唐朝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均需在政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诏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据此可知唐代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皇帝无权破坏法律
C.法律制度较为健全 D.决策过程较为民主
24.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官员素养 D.放宽了录取标准
25.魏晋南北朝时期,乡里豪族凭借着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力让自家子弟念书,由此成为儒生,进入士林。这些子弟进而明经入仕,进入官场,在获得政治权力后,反过来又强化了其乡里势力(如下图所示)。这【来源: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保障了政治清明局面 B.体现了政治的封闭性
C.扩大了官僚队伍来源 D.提高了选官的公正性
26.“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B.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
C.说明科举制基本上扭转了门第观念
D.指出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垄断选官权
27.下表为历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低主要是战乱造成的
B.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造成了寒门子弟入仕率低
C.隋唐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体现了经济发展
28.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21教育网
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29.朝鲜王朝除每年定期的科举考试外,还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些不定期的选官考试,成为“别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这反映出2-1-c-n-j-y
A.朝鲜王朝完全照搬唐代制度 B.历代朝鲜国王都亲自主持科举考试
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发展 D.中国儒家思想对朝鲜产生深远影响
30.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人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561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1.
朝代 制 度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作 用
曹魏 __________ 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 重视家世 科举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隋唐 __________ 考试 德才
三、简答题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35年,曾经留居中国的西方人士格尔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感慨:“……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它必将像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一样传遍欧洲,为西方所借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格尔斯所指的“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它创立于什么时期?它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西方人士格尔斯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
(3)你认为“科举制度必将为西方所借鉴”的原因是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出处:21教育名师】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其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是什么?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这一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版权所有:21教育】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科举之善,在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办法。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选官制度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实行均田制,即在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占有土地的基础上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百姓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授田为男丁之半;老年、孀妇、残废、僧道、尼姑等也授予部分田地,但一般妇女、部曲和奴婢不授田。贵族按爵位授予永业田,从最高100顷递降至5顷;官僚从一品到九品,授永业田60顷递降至2顷。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并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均田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经过一番改革,国力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盛。一方面,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六条问事规.定了刺史监察的主要内容为地方豪强与二千石(郡国高官)的不法行为,如二千石不遵从皇帝诏令、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等,成为之后监察、考核官员时的依据准则。
——摘编自王宇星、卜宪群《西汉刺史制度是一大创举》
材料二 公元627年,唐太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道内不设固定的监察官员,逐渐建立了“因事而遣、事毕即罢”的运行机制。由于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派出使者;由于没有人员的限制,皇帝可以在所有的官员中随意挑选自己信赖的大臣,也可以根据事情的需要派遣直接相关部门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能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势力无从产生。唐玄宗时期改为15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形成使职常设、驻地巡察的运行机制。这次改革起到了提高监察效果、整顿地方吏治、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作用。分区的固定、使职机构的常设,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
——摘编自张小稳《派出机构、王朝兴衰与统县政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道”的演变趋势,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皇是鲜卑族的后裔,含有少数民族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的特质,唐王朝亲眼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赵宋则是吸取了二百多年间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而制定相关政策的。唐的立国者,对外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而宋的执政者,基本上采取“守内虚外”的对策。唐宋既然有诸多如此之别,唐宋文化也因之不同。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而宋型文化的基因是理学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杂其他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提升,其特质是封闭、自主、内敛。
——摘编自王宏武《略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唐朝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方面,说明“唐型文化是胡汉文化的大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风气、民族交往、主流思想方面分析说明宋型文化的特质。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迨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逃亡,中央地方失却联系,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的制度,自亦无从推行。于是朝廷用人没有了标准,尤其是武人在行伍中滥用人员,不依制度。曹操以陈群为尚书,掌吏部用人事,陈群始创设九品中正中制。
材料二 但究竟此制仅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时的救弊措施。迨及晋代统一天下,以迄于南北朝,对于陈群此制,都继续采用,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首先是人人想获大中正品题提拔,便纷纷集中到大中正所在地的中央。再则正中评语,连做官人未做官人通体要评,而吏部凭此升黜,如是则官吏升降,其权操之中正,而不操于此本官之上司。这是把考课铨叙与选举混淆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简析九品中正制创设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九品中正制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从九品中正制的演变过程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中,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谩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21cnjy.com
朝廷据此行贯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里交县计薄.中央派监御史监界那域,对年单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材料二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据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主要演变。据材料分析指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洗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标志。
40.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自先秦以来选官制度演进的三个阶段,并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相朝(规定每五年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国语.鲁语上》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先王制诸侯”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祥无地无定”,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都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 ( http: / / www.21cnjy.com )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九品中正制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指出科举制中是以何为贵?并概述其对当时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创设的相似点。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www.21-cn-jy.com
45.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交趾人并韶者,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词藻,诣选求官,而吏部尚书蔡撙以并姓无前贤,除(任命)广阳门郎(守门的小官)。蔡撙贤者也,不能免俗,何哉?
——洪迈《容斋随笔》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选官途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俗”是指什么?蔡撙“不能免俗”说明了什么问题?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时期 选官制 办法 选官权
夏、商,西周 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亲贵合一世代相传 奴隶主.贵族
春秋.战国,秦 封爵制.军功制 养士、军功客卿 国君、贵族
汉代 察举制 察坊人才举荐任官 地方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中正官
隋代到清光绪 科举制 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 朝廷
从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和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为了扩大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用全国统一的标准选拔各级官吏,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治国的强烈需求。隋朝创建科举制初始,考试从形式到内容既有鲜明的制度创新性,又有显著的文化继承性;以综合素质考核为主,考试和荐举并举,科目设置比较全面,根据专业需要采取与各科相适应的方式;具有厚重的儒家文化特色,重孝重德,重礼重义,重点突出,各有侧重,符合政治用人的一贯标准。隋朝实行的科举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www-2-1-cnjy-com
——摘编自何宗海《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及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校》中断然宣布“废科举”:“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震荡的烈度足以撼动清朝根基。清朝人都知道,这次“变法”,不但变了清朝的“祖宗之法”,还变了汉唐以降历朝历代的“千年大法”。
——摘编自李天纲《1905年:科举制的幻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科举制产生的条件,并概括隋朝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
48.选官用人关乎回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多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ニ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康公之行。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候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
一一编自《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カ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一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并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五、论述题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779年,日本遣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布势清直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公元781年回国前,他应邀旁听朝会,听到户部尚书向皇帝奏报,今年朝廷的财赋收入增加到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比前几年财赋收入增长显著,他感到非常震惊。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遣唐使布势清直拟定一篇汇报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0字左右。)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应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有家教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
唐代考試,有公卷通榜之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與论,来找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部及第,未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首长辟署,在幕府作僚吏,而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科举制变化。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是国家的主要行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构,负责命令传达,六部是执行机构,负责国家基本运转。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由其下达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门下省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还是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最高执行机关,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三省六部制。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从上述材料提取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特 点须具体明确,说明须结合史实,表述清晰)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