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的国家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下列有关中国原始农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时期我国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B.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C.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D.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迁徙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起源时使用的是磨制石器,不是铁制生产工具,所以“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生产工具”的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择B项;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河姆渡居民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所以“原始农业时期我国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所以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地力不足,收获有限,因此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迁徙,所以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2.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B.土地世代享用,可以买卖
C.奴隶主强迫奴隶、庶民耕种土地 D.它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井田制之下,奴隶主强迫奴隶、庶民耕种土地,C正确;井田制是奴隶制时代的产物,排除AD;它不能买卖,排除B。
3.我国现代考占学诞生的标志是1921年对仰韶文化遗迹的考察。仰韶文化遗迹主要分布于
A.辽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仰韶文化遗迹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B项正确;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并非辽河流域的文化遗迹,A项错误;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C项错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不在珠江流域,D项错误。
4.如图所示文物为蛋壳陶高柄杯,它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它所代表的新石器文化是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红山文化 D.龙山文化
【答案】D
【详解】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蛋壳陶是龙山文化成就,故选D;仰韶文化是彩绘陶器,河姆渡文化培植水稻,排除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5.据史载,华夏始祖开拓了华夏文化,并对华夏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的“华夏始祖”指的是( )
A.黄帝和炎帝 B.尧和舜 C.舜和禹 D.黄帝和禹
【答案】A
【详解】
据所学可知,“华夏始祖”指的是黄帝和炎帝,A正确,B、C、D排除。
6.西周取代商朝后,为有效统治辽阔的疆域,推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服制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为有效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B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禅让制,排除A;郡县制实施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排除D。
7.中国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
A.黄帝 B.尧 C.禹 D.秦始皇
【答案】C
【详解】
中国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上夏朝,其建立者是禹,故选C项;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故A错误;尧是部落联盟首领,故B错误;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故D错误。
8.中国大地上发现的距今最为久远的古人类遗存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良渚文化 D.大汶口文化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云南元谋人是中国大地上发现的距今最为久远的古人类遗存,A正确;排除BCD。
9.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轩辕指的是人文初祖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故A项正确;尧、舜、禹是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BCD。
10.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家天下”主要是指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开始的“家天下”主要是指最高统治权在一家中传承的王位世袭制,B项正确;分封制只是周代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规范贵族行为的礼乐制不是最能体现天下为家的制度,C项错误;民主选举的禅让制体现的是公天下而非家天下,D项错误。
1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文化中以“蛋壳陶”为代表器物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龙山文化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蛋壳陶”属于精美的黑陶,它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成就,故选D;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均没有“蛋壳陶”,故排除ABC。
1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
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 B.云南元谋县
C.浙江余姚市 D.山东大汶口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发现最早的人类,主要发现于云南元谋县,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3.中国历史上王位世袭制的开创者是
A.启 B.舜 C.禹 D.尧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4.下列关于禅让制的说法,正确的
A.这是我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民主政治制度
B.标着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了
C.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D.这是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因此C正确;A说法过于夸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也意味着原始社会的终结,BD排除。故选C。
15.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推行税制改革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D.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展开变法运动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发展产生质的飞越,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6.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封邦建国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推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7.下列说法能够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是
A.女娲造人传说 B.元谋人的门齿化石
C.良渚古城遗址 D.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出土的两枚元谋人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因此B正确;神话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引用,A排除;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8.“陈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陈。”胡滿属于西周时受封的
A.王族 B.功臣 C.古代帝王后代 D.周边归顺部落首领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陈。”可知,胡满属于先代著名部落首领的后裔,C项正确;根据“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可知,胡满不属于同姓王族,也不是功臣,排除AB项;材料无法体现胡满是周边归顺部落首领,排除D项。故选C项。
19.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人类走向定居生活,生活逐渐稳定,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工取火的发明、饲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材料中“制度”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阶级矛盾 B.保障贵族特权 C.维护礼乐制度 D.巩固统治秩序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宗法制,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有利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秩序,D项正确;宗法制是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排除A项;保障贵族特权是实行宗法制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三字经)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不包括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采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是在秦朝建立的制度,符合题意。故选D。
22.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千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因此C正确,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秦始皇确立皇帝制,D排除。故选C。
23.西周时--诸侯去世,按当时政治制度,以下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大哥(妾一所生,25岁) B.二哥(妾二所生,22岁)
C.三姐(妻所生,22岁) D.四弟(妻所生,14岁)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24.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某时期的知识线索,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不同文化互动频繁 D.国家是统治的工具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文化呈现的特征是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华夏始祖及诸夏一体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B正确;南北文化各具特色,渐趋一致的说法错误,A排除;材料与不同文化交流互动无关,C排除;国家是统治的工具仅是材料的一面,D排除。故选B。
25.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断,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
A.形成对立阶级 B.文字与法律产生 C.制造石器工具 D.食物能实现自给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规则需要通过文字与法律呈现出来,因而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文字与法律的产生,B项正确;形成对立阶级不代表有了“社会规则”,A项错误;与文明社会开始相关的是制造金属工具而非石器工具,C项错误;食物能实现自给是文明社会发展的表现而非开始的标志,D项错误。
26.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准确的说指( )
A.委任官职 B.严密监视 C.进行分封 D.将他们变为地主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将王族、功臣等按照血缘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到地方,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即材料所述“封建”,故选C;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的官员强调世卿世禄,而不是委任,故排除A;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周王并未实行严密监视,诸侯具有很大独立性,故排除B;周公东征是西周初年,此时是奴隶社会时期,地主阶层尚未形成,故排除D。
27.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观察下图,可知这一时期( )
A.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B.人们主要从事农耕,过着群居生活
C.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大多生活在长江以南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旧石器时代的理解,由课本知识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了用火,C正确;此时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A错;人们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B错;此时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主要生活在长江以北,D错。
28.做人不数典忘祖。三皇五帝中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的是
A.周文王 B.黄帝和炎帝 C.秦始皇 D.禹和启
【答案】B
【详解】
根据远古传说,炎帝和黄帝两位部落首领结盟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因此黄帝和炎帝被称为华夏始祖,B正确;周文王是西周的奠基者,秦始皇是秦朝的建立者,禹和启是夏朝的国王,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9.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文化遗存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的是
①仰韶文化②大汶口文化③河姆渡文化④良渚文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
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良渚文化是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①②③④正确。故A正确,BCD排除。故选A。
30.十九大召开期间,有网友用“厉害啊,我的国”来赞扬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中国人的家国观念起源于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察举制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家国观念起源于以血缘为纽带,将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分封制,A项正确;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与中国人的家国观念起源无关,B项错误;元代地方政治制度行省制并非中国人家国观念的起源,C项错误;西汉实行察举制以前,家国观念早已产生,D项错误。
二、多选题
31.元谋人和北京人是我国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其共同点有( )。
A.从事渔猎和采集 B.过着群居生活
C.已经学会用火 D.直立行走和简单劳动
【答案】ABCD
【详解】
本题考查对元谋人与北京人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已直立行走并制造工具, 都学会用火并过着群居生活, 都从事原始的渔猎和采集活动;故ABCD选项均正确。
32.《论语》中记载孔子名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出自天子的典章制度包括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答案】BC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都是西周出自天子的典章制度,故BCD符合题意;内外服制度是商朝实行的制度,西周时被分封制取代,排除A。
33.远古文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包括
A.种植水稻和粟 B.饲养家畜 C.加工陶器 D.制造玉器
【答案】ABC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开始使用陶器,黄河中游地区主要种植粟,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他们饲养家畜,制造玉器,故选ABCD。
34.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是
A.分布广泛 B.多元一体 C.星罗棋布 D.南多北少
【答案】ABC
【详解】
根据图示中的内容可知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在多个地区,说明分布广泛,星罗棋布;但他们都属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故ABC符合题意;从分布的数量上可以看出应该是北多南少,排除D。故选ABC。
35.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 )
A.玉米 B.水稻 C.棉花 D.粟
【答案】BD
【详解】
中国的水稻最早是由河姆渡居民种植的,粟是由半坡居民在黄河流域最早种植的,故答案为BD;玉米是在明朝时传入我国的,A错误;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C错误。
【点睛】
本题是以世界农业起源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最早栽培农作物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和理解能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填空题
36.原始社会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成果共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________已经产生,________日益明显。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此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答案】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私有制 阶级分化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这三个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同时也产生了等级分化的现象。
37.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_____________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_____________ ,构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答案】分封制 宗法制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等级森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由此可知: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四、判断题
38.夏商时期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因而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
【答案】正确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夏商时期,统治者以神权神化王权统治,早期政治制度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题干表述正确。
39.西周通过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这种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A.A
B.B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争霸,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题干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项,A项排除。
40.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单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西周时期相对应的是“封建时代”。
【答案】正确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西周时期相对应的是“封建时代”。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五、简答题
41.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有何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
(1)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2)目的相同: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3)都是逐级分封,等级森严。
不同点:
(1)时间、地点不同:
(2)维持形式不同:
西周: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法制来维系。
西欧: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
【详解】
相同点:从分封的条件分析,都是有条件的分封,如受封者都有随征的义务;从分封的目的分析,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国王或皇帝的统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形式上分析,都是金字塔式的逐级分封,等级森严;不同点:首先时间、地点不同,西周的分封制在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时在中国实行的,西欧的分封制是公元8世纪在法兰克王国开始的;其次,从维持分封制的形式不同,西周的分封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法制来维系,西欧的分封制是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的。
六、材料分析题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巨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西周的什么制度?有何作用?
(2)这个制度主要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分别列出来。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答案】(1)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传播了周文化,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详解】
(1)制度: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对分封制的描述,主要是为巩固地方统治。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传播了周文化,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
(3)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需要履行的义务是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尚书·周书·多士》
材料二 19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三民书局《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
——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1)材料一中的“殷”是指哪一个朝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
(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抱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
【答案】(1)商代;夏代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
(2)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年才有出现夏史记载。(以上回答如照抄材料原文不得分)
【详解】
(1)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通常指的是殷商。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夏桀的暴政。
(2)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阳出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年才有出现夏史记载。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族人口有七八万,被征服地区人口为100万至200万。……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使得土地供给看起来几乎是无限的,这就为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封建制的长期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
——《儒家的理想中有没有民主自由》
材料二 周朝……受封的姬姓王孙公子和姻亲贵族以中央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后盾,走上新开拓的广袤土地,代表周天子直接统治其他民族地区,并履行其“以藩屏周”的使命。……周初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中原地区原有的氏族部落壁垒,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周初期推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答案】(1)西周初期地域广阔,而人力资源不足;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基础。
(2)扩展了西周的疆域;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推动了西周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
(1)原因:由材料“西周初年,周族人口有七八万,被征服地区人口为100万至200万。……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使得土地供给看起来几乎是无限的”可概括出西周初期地域广阔,而人力资源不足;由材料“为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封建制的长期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可概括出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基础。
(2)由材料“周朝……受封的姬姓王孙公子和姻亲贵族以中央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后盾,走上新开拓的广袤土地”可知扩展了西周的疆域;由材料“周初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中原地区原有的氏族部落壁垒,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可知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由材料“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可知推动了西周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由材料可知“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三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3)根据材料三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禅让制。尧、舜、禹(任写一位)。
(2)世袭制。夏朝。
(3)分封制。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的疆土;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的形成。
【详解】
(1)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出禅让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尧、舜、禹。
(2)根据“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得出是世袭制。结合所学是夏朝的启推行的世袭制。
(3)根据“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知是分封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的疆土、推动周文化的得出传播,有利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的形成。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农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
说明: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信息: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详解】
(1)表现:根据“农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得出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的表现,如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信息:根据“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得出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七、论述题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字斯计十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样、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姓氏文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姓与名顺序的差异)。中国先姓后名,“重姓轻名”。
说明: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
示例二:信息:(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
说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
【详解】
通过材料可见中国是先姓后名,从宗法制的影响来分析,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所以家族信息在前。材料我们发现中国的姓氏注重排字论辈,可以从中国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来进行说明,名字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试卷第18页,总19页
试卷第17页,总19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的国家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下列有关中国原始农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时期我国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B.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C.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D.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迁徙
2.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B.土地世代享用,可以买卖
C.奴隶主强迫奴隶、庶民耕种土地 D.它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
3.我国现代考占学诞生的标志是1921年对仰韶文化遗迹的考察。仰韶文化遗迹主要分布于
A.辽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4.如图所示文物为蛋壳陶高柄杯,它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它所代表的新石器文化是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红山文化 D.龙山文化
5.据史载,华夏始祖开拓了华夏文化,并对华夏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的“华夏始祖”指的是( )
A.黄帝和炎帝 B.尧和舜 C.舜和禹 D.黄帝和禹
6.西周取代商朝后,为有效统治辽阔的疆域,推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服制
7.中国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
A.黄帝 B.尧 C.禹 D.秦始皇
8.中国大地上发现的距今最为久远的古人类遗存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良渚文化 D.大汶口文化
9.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0.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家天下”主要是指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1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文化中以“蛋壳陶”为代表器物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龙山文化
1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
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 B.云南元谋县
C.浙江余姚市 D.山东大汶口
13.中国历史上王位世袭制的开创者是
A.启 B.舜 C.禹 D.尧
14.下列关于禅让制的说法,正确的
A.这是我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民主政治制度
B.标着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了
C.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D.这是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
15.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推行税制改革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D.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展开变法运动
16.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封邦建国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17.下列说法能够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是
A.女娲造人传说 B.元谋人的门齿化石
C.良渚古城遗址 D.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18.“陈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陈。”胡滿属于西周时受封的
A.王族 B.功臣 C.古代帝王后代 D.周边归顺部落首领
19.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20.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材料中“制度”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阶级矛盾 B.保障贵族特权 C.维护礼乐制度 D.巩固统治秩序
21.《三字经)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不包括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22.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千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
23.西周时--诸侯去世,按当时政治制度,以下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大哥(妾一所生,25岁) B.二哥(妾二所生,22岁)
C.三姐(妻所生,22岁) D.四弟(妻所生,14岁)
24.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某时期的知识线索,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不同文化互动频繁 D.国家是统治的工具
25.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断,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
A.形成对立阶级 B.文字与法律产生 C.制造石器工具 D.食物能实现自给
26.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准确的说指( )
A.委任官职 B.严密监视 C.进行分封 D.将他们变为地主
27.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观察下图,可知这一时期( )
A.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B.人们主要从事农耕,过着群居生活
C.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大多生活在长江以南
28.做人不数典忘祖。三皇五帝中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的是
A.周文王 B.黄帝和炎帝 C.秦始皇 D.禹和启
29.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文化遗存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的是
①仰韶文化②大汶口文化③河姆渡文化④良渚文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0.十九大召开期间,有网友用“厉害啊,我的国”来赞扬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中国人的家国观念起源于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察举制
二、多选题
31.元谋人和北京人是我国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其共同点有( )。
A.从事渔猎和采集 B.过着群居生活
C.已经学会用火 D.直立行走和简单劳动
32.《论语》中记载孔子名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出自天子的典章制度包括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33.远古文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包括
A.种植水稻和粟 B.饲养家畜 C.加工陶器 D.制造玉器
34.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是
A.分布广泛 B.多元一体 C.星罗棋布 D.南多北少
35.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 )
A.玉米 B.水稻 C.棉花 D.粟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填空题
36.原始社会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成果共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________已经产生,________日益明显。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此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7.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_____________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_____________ ,构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四、判断题
38.夏商时期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因而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
39.西周通过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这种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A.A
B.B
40.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单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西周时期相对应的是“封建时代”。
五、简答题
41.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有何异同点?
六、材料分析题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巨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西周的什么制度?有何作用?
(2)这个制度主要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分别列出来。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尚书·周书·多士》
材料二 19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三民书局《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
——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1)材料一中的“殷”是指哪一个朝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
(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抱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族人口有七八万,被征服地区人口为100万至200万。……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使得土地供给看起来几乎是无限的,这就为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封建制的长期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
——《儒家的理想中有没有民主自由》
材料二 周朝……受封的姬姓王孙公子和姻亲贵族以中央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后盾,走上新开拓的广袤土地,代表周天子直接统治其他民族地区,并履行其“以藩屏周”的使命。……周初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中原地区原有的氏族部落壁垒,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周初期推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三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3)根据材料三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农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七、论述题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字斯计十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样、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姓氏文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试卷第10页,总10页
试卷第9页,总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