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的国家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礼记·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这表明
A.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 B.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
C.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 D.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
【答案】C
【详解】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禹把政治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是早有预谋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对西周制度概括的是
A.分封制度,天下归帝 B.集权制度,天下归私
C.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D.礼乐制度,天下归贤
【答案】C
【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礼仪制度在夏、商基础上发展而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在政治上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以维护周王统治,所以“宗法制度,天下归嫡”符合题意,故选C;皇帝制度由秦始皇首创,所以“天下归帝”现象始于秦朝,故排除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故排除B;礼乐制度是周王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强调贵贱尊卑秩序,不是为贤能人才而设立的,故排除D。
3.《哈佛极简中国史》中写道:“这一时期,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晚期开始种植水稻和大豆。这一时期的工具均为石器:石斧、石锄等,居民畜养猪、羊、牛、狗、鸡等,狩猎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活动。”这一时期是
A.旧石器时代 B.早期国家形成发展时期 C.新石器时代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时期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晚期开始种植水稻和大豆……”可知与原始农业有关,新石器时代中国的远古居民已经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如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最早种植粟,C正确;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尚未过上原始农耕生活,A排除;早期国家形成发展时期是在夏商周时期,B排除;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D排除。故选C。
4.《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
A.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 B.对土地可以任意买卖
C.剥削农民收取租税 D.应该遵从朝廷的调遣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可知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诸侯依靠在封国内剥削农民收取租税,C项正确;分封的对象有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等,不一定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土地买卖的内容,排除B项;根据材料“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可知诸侯权力很大,“应该遵从朝廷的调遣”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
5.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
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
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
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
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虽然在各方面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是因为北方地区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体现了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所以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所以A错误;“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良渚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所以D错误。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三哥(20岁)、四哥(17岁)
妾一(侧室) 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二哥(22岁)
A.三哥 B.四哥 C.大哥 D.二哥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下,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结合材料中“正室”“三哥(20岁)”等信息可知,三哥为正妻所生长子,即嫡长子,故三哥有资格继承王位,故选A;四哥比三哥年幼,是嫡次子,故排除B;大哥、二哥均是侧室所生之子,属于庶出,不是嫡长子,没有资格继承王位,故排除CD。
7.西周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 B.工商食官的规定
C.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D.土地国有的影响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铜矿等矿藏与土地一样,被视为王室财产的原因在于,土地国有的影响,D项正确;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并非矿产资源国有的原因,A项错误;工商食官是矿产等国有的结果和表现,而非原因,B项错误;诸侯割据纷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现象,C项错误。
8.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后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君臣之间关系通过宗法制区别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成为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王国维先生认为,商朝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等到周灭商后,分封子弟功臣,明确君臣隶属关系,天子、诸侯、君、臣之间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这说明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无关,故A项错误;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血缘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9.如果要研究距今约7000至5000年中国黄河中下游的历史,下列属于直接证据的是
A.良渚古城遗址 B.姜寨遗址 C.牛河梁遗址 D.二里头遗址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姜寨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属于一手史料,是直接证据,故选B;良渚遗址在长江下游,时间也不符,排除A;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在辽河上游,时间也不符,排除C;二里头遗址是研究夏朝历史的直接证据,排除D。
10.商朝王位继承本来以兄终弟及为主,国君即位时年纪较长,对民情有一定了解,统治较为得法。自第26任商王庚丁时起,继承法改为父死子继,新君养于深宫。《尚书﹒无逸》有云:“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据此不能得出
A.商朝政治加速腐败
B.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
D.商朝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答案】D
【详解】
题干只提及商王继承方式的变化,并不能得出商朝的政治结构特征,D符合题意;继承方式的变化使得新继任商王不了解国情民情,容易导致政治腐败,A不符合题意,排除;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属于宗法关系内容,说明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1.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下列考古资料最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角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性质,以及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①符合题意;玉钺在当时是权力的象征,③符合题意;黑陶罐和石犁属于生产生活上的表现,②④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2.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使其“帅其宗氏,辑其分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它权力,便于其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对以上记载分析正确的是
①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②说明鲁卫两国处于王畿地区
③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④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赐给鲁公,“殷民七族”给予康叔(卫国),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鲁国、卫国的诸侯统治其国内各族,执行周公的法制和王室的命令,有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说法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鲁、卫作为两个诸侯国,所处并非王畿地区,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3.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
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起源于中国,排除B;出现远古人类并不代表进入文明时代,排除C;材料不能证明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排除D。
14.有考古学家提出“龙山时代”的概念,用以统称和龙山文化大体同时期的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据此判断,下列文化属于“龙山时代”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其中良渚文化是龙山文化的典型,D正确;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及河姆渡文化与龙山文化无关,ABC排除。故选D。
15.根据考古学家的最新推测“著名的四川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应该在殷墟文化中期偏后阶段,绝对年代应该距离盘庚迁都殷墟这一事件不太远。”据此判断,三星堆文化结束时的中原地区
A.尊奉夏王为最高统治者 B.开始推广使用青铜农具
C.用甲骨文记录占卜内容 D.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最新推测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距离盘庚迁都殷墟这一事件不太远。结合所学可知,盘庚迁都殷墟发生在商朝中期,当时中原地区用甲骨卜辞记录社会生活状况,包括祭祀、生产、田猎、战争等,内容相当丰富,故C项正确;“尊奉夏王为最高统治者”出现在夏朝,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极少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错误;“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西周,故D项错误。
16.下图是一次文化遗产日研讨会的宣传图,与此直接相关的文化遗址是
A.仰韶文化遗址 B.红山文化遗址
C.龙山文化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黑陶、蛋壳陶”并结合所学可知,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大汶口文化为最早;而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如高柄杯,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故C正确;仰韶文化以红陶为主,A错误;红山文化的陶器有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B与材料不符;良渚文化遗址以黑陶为特色,与材料的“蛋壳陶”不符,D错误。
17.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
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 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 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可知,从商朝到西周,治国理念由重视占卜到重视百姓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所以C正确;“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所以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仍然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所以B错误;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D错误。
18.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以下发生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的是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阶级对立与国家产生
【答案】C
【详解】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根据所学可知,手工业与农业分工,使社会出现了不同的行业,从而使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出现了商品的交换和贸易,故选C;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排除A;B项中“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表述太夸张,排除;阶级对立与国家产生,出现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排除D。
【点睛】
19.据史籍记载,商代约550年间共传17代商王,而西周270余年间却传了11代周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制度因素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兄终弟及制 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商代约550年间共传17代商王,而西周270余年间却传了11代周王”,并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王位继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容易出现兄弟间的争权夺利现象,所以王位更替频繁;西周时期宗法制进一步完善,最突出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保持了王权传承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方式都是血缘世袭,故A项错误;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B项错误;兄终弟及是商朝的王位继承方式,不是造成变化的制度因素,故C项错误。
20.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于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定意在
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 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
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 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
【答案】A
【详解】
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从而维护统治,故选A;B、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贵族的妻妾都是贵族,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与稳定贵族的政治基础关系不大,排除C。
【点睛】
21.有学者说,分封制对于周王室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统治前期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权威;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该论述反映出
A.西周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
C.周王借分封制实施文化专制 D.周王室崇尚以文治国
【答案】B
【详解】
从材料中的“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来看,分封制使得周边地区受到西周文化的巨大影响,说明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故答案为B项;西周时期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A项;西周时期没有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是西周治国特点,排除D项。
22.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B.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源头
C.不利于手工业长远发展 D.使手工业产品质量难以提高
【答案】C
【详解】
儒家经典《礼记》中强调强化手工业管理,严禁技术革新,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利于手工业的长远发展,C项正确;严格限制手工业技术创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A项错误;重农抑商思想的源头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不是《礼记》,B项错误;禁止创制新奇物品并不妨碍古代传统手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D项错误。
23.商王征用吴属下的人民时必须通过吴本人供给、致送;周武王征召国族的属民时,也须通过这些国族的首领,而不能直接征用。据此可知,当时
A.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B.地方割据势力十分强大
C.中央集权制度遭遇挑战 D.血缘贵族政治逐渐确立
【答案】A
【详解】
商朝和西周初期,王权并不能直接控制地方势力,以至于需要通过侯国首领,这反映出当时的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故答案为A项;当时的体制下地方拥有相当的独立性,但并非形成割据势力,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于秦朝,排除C项;血缘贵族政治确立于夏朝,排除D项。
24.战国时期,传说中的“五帝”世系纷杂;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司马迁意在
A.强调文化同源 B.提倡“独尊儒术”
C.解决王国问题 D.突出“天人感应”
【答案】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司马迁驳斥“五帝”世系纷杂的说法,提出“五帝”嫡系世系传承,以此强调中华民族文化同源,故选A;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而材料未涉及儒学地位问题,故排除B;“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材料未涉及王国问题,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天人关系,故排除D。
25.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
A.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 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
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
【答案】D
【详解】
根据“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可得出,随着随着甲骨文的出土,人们对于商代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故反映出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维护统一,排除A;材料只涉及到《周易》的记载,并没有论证其是否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排除C。
26.西周时期贵族世家内使用家臣进行管理,家臣领有封地。迨及春秋中后期,家臣俸禄出现了谷禄形式,有些诸侯国内的家臣成分也日益复杂化,如鲁国施氏依据“忠良”选任齐鲍国为家臣。这种变化
A.表明“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B.体现古代官僚政治萌芽趋向
C.说明诸侯国控制的土地不断减少 D.反映家臣社会地位日益降低
【答案】B
【详解】
从材料“家臣俸禄出现了谷禄形式,有些诸侯国内的家臣成分也日益复杂化,如鲁国施氏依据“忠良”选任齐鲍国为家臣”,可知春秋末年的家臣制度开始打破世袭,具有了古代官僚政治的一些特点,故选B项;材料不能得出礼崩乐坏是普遍现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家主给予家臣的收入方式改变,不能体现出诸侯控制的土地减少,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家臣来源成分变化,没有涉及家臣社会地位的降低,排除D项。
27.据周朝铭文记载,伯晨始受命为垣侯而得玄衮衣、幽芾之赐,玄衮衣即礼书所谓玄冕服,而玄冕服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通服,与玄衮衣相配的幽带是区别诸侯与卿大夫的标志。据此可知当时的服饰
A.是中国手工业发达的见证 B.体现了天子最高礼仪的特点
C.具有维护等级秩序的功能 D.是政治制度物化的具体象征
【答案】C
【详解】
材料中的“玄冕服”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通服”,但“幽芾”却是“区别诸侯与卿大夫的标志”,说明当时的服饰具有维护等级秩序的功能,C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手工业技术方面的内容,无法证实当时手工业发达,排除A;B中“最高”表述绝对,排除;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服饰只是这些制度物化的内容之一而非象征,排除D。
28.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
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
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
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
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答案】D
【详解】
根据“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可得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一体的,虽然不同区域各有特点,但始终保持“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的现象,这正是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文明并不是由一处发源的,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看出,各文明间还是有交流的,排除B;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29.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央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C.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D.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交融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中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等信息来看,分封制的推行使得周族的文化影响到土著邦族,促进了族群交融,故答案为D项;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A项;西周时期儒家学派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邦族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
30.下图为商代王位传承示意图。图中横箭头表示兄弟关系,竖箭头表示父子关系,斜箭头表示堂兄弟或叔侄关系,数字表示即位顺序。该图示内容表明商朝
A.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确立 B.王位继承缺乏制度规范
C.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 D.血缘宗法关系影响深远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来看,自中丁以来至阳甲,殷固有王位继承制度被破坏,违反嫡长制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政治生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折射出王位继承缺乏理性思考,故本题选B项;材料中存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方式,不能说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确立和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故排除A、C项;血缘宗法关系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看不出血缘宗法关系影响深远,故排除D项。
二、多选题
31.在中世纪西欧封建贵族向国王效忠的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由此可知
A.西欧君主对贵族具有绝对控制力 B.贵族与君主间的关系具有契约性
C.贵族与君主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 D.西欧封君制与中国封建制存在差异
【答案】BD
【详解】
根据材料“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下,君主与贵族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这与中国以宗法血缘为纽带进行层层分封的权力体系存在很大差异,故BD正确;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下,地方贵族拥有较大的独立性,故排除A;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下,君主处于最高等级,故排除C。
32.《左传》记载,熊绎受封于楚,.....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这表明
A.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 B.楚王对周天子的尊重
C.宗法分封制受到挑战 D.楚国早期艰难不失礼乐
【答案】ABD
【详解】
“熊绎受封于楚”体现的是分封制,A正确;“跋涉山林,以事天子”体现了楚王对周天子十分尊重,B正确;“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反映出楚国虽然较偏僻,但是仍然不失礼乐,以事天子,共御王事,故D正确;故ABD正确;材料体现了当时楚国遵循分封制之下诸侯应尽的义务,并没有体现宗法分封制受到挑战,排除C。
33.赵明同学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准备利用假期去考察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文化遗址,你觉得他应该到
A.元谋人遗址
B.龙山文化遗址
C.红山文化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
【答案】BC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都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文化遗址,故BCD正确;古代元谋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不符合题意,排除A。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填空题
34.西周
①1046年周取代商,定都于________史称西周,西周实行________与________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子塔形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________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________,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利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②________年“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________
【答案】镐京 分封制 宗法制 天子 诸侯 卿 大夫 地方 相互补充 公元前841 “共和行政”
【详解】
根据所学,1046年周取代商,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士大夫”金子塔形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利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35.商
①约1600年黄河下游的________部落首领________推翻了夏朝,建立________又称________
②商朝使用的文字被称为________,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
③商朝的国家管理机构是________。商朝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答案】商 汤 商朝 殷朝 甲骨文 内外服制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商部落的首领汤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又称为殷朝。商朝使用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商朝的国家管理机构是内外服制。
36.新时期时代表性的人类有:
(1)新时期时代早期
①距今约________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_______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________。以_______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________,长江下游出现________
③河姆渡居民种植________并且掌握了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2)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新时代晚期的________代表器物是________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方辽河上游有________,长江下游有________。他们出土了精美的________。
【答案】1万年前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粟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水稻 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黑陶 红山 良渚 玉器
【详解】
根据所学,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新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长江下游有良渚。他们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四、简答题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答案】应当看到,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详解】
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说明了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38.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列入当地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中予以解答。在必要时,“邻近地区”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
【详解】
本题属于校本课程的内容,因此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作答,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扩大地区的范围。如果发现由符合题意的文明遗存,对此遗存的特点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39.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内容:它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②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之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③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影响:①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定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
第一小问,宗法制是西周社会的两大政治支柱之一,它是调整血缘宗族内部关系的制度,具体而言,它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从而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第二小问,宗法制的内容有三,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次是严格的大小宗关系,其三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第三小问,可以从直接影响合深远影响两方面归纳,对直接影响是: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深远影响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定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
40.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种关系?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1)分封制;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有利于当时政治稳定,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渐钩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2)义务:述职、朝贡。关系:诸侯服从于天子,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同是统治阶级。
(3)新问题: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本质问题:分封制崩溃。
【详解】
(1)根据材料提示信息西周的政治制度为分封制,据材料“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积极影响有有利于当时政治稳定,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渐钩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2)据材料“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知诸侯的义务有朝觐述职,根据材料对朝觐述职的要求可知诸侯服从于天子,同是统治阶级。
(3)据材料三“郑伯不朝”“(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可知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其本质问题是分封制的崩溃。
4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材料三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材料四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周初能够得到“封侯”的对象。
(2)据材料二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与分封制的关系。
(4)材料四中“周室衰微,政由方伯”本质上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体现了什么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
(2)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从作战。
(3)宗法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4)现象:分封制被破坏。趋势:周王室衰微,天子对诸侯国的支配权已经转移到“方伯”手中。
【详解】
(1)根据“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得出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
(2)根据“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得出定期朝见周天子;根据“考察众诸侯谁纳贡”得出向周王贡献财物;根据“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得出派兵随从作战。
(3)根据“尊祖故敬宗”得出宗法制。关系:结合所学,可从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等分析总结。
(4)现象:根据“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得出分封制被破坏。趋势:根据“周室衰微”“政由方伯”得出周王室衰微,天子对诸侯国的支配权已经转移到“方伯”手中。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概念的变迁。
探究:“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诗经》,后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材料一 天子也者,势(权势)至重……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荀子·君子》
材料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凡土所生之物,何者而非天子之物乎。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
指出两则材料是从什么角度如何解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分别举例说明古代哪些制度体现了这两种解释。
【答案】材料一从政治的角度,认为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如天下共主的分封制;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材料二从经济的角度,认为天下的财产都是天子的私产,天子有绝对的支配权。如一切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的井田制;国家独占山泽之利,实行的盐铁官营制度。
【详解】
根据“天子也者,势(权势)至重……尊无上矣”可知,材料一从政治的角度,认为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说明:结合所学,可列举分封制和皇帝制度。
根据“凡土所生之物,何者而非天子之物乎”可知,材料二从经济的角度,认为天下的财产都是天子的私产,天子有绝对的支配权。说明:根据所学,可列举井田制和盐铁官营制度。
【点睛】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材料三: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
【答案】(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开发了边疆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说明当时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牛耕普遍推广。
(3)目的: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以后统一国家的建立。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可得出,周初实行的分封制目的在于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材料一“……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周初实行的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根据材料二“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3)根据材料三“……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可得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结合所学知识,从 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这些战争的性质。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下》
材料三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有何关系?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2)关系:诸侯为周王臣下,服从周王命令。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3)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原因: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候国势力日益社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无力再控制诸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可得出,武王实行的是分封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封的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2)根据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得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诸侯为周王臣下,服从周王命令。根据所学可知,诸侯有义务保护周王室,对周王室要忠于职守,要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3)根据材料三“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可得出,郑国打败周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结合所学,从诸侯国拥有的特权、及随着诸候国势力日益壮大和王权衰微的角度阐述导致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五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在周初能够被分封为诸侯的主要是哪些人?
(2)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3)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分封诸侯?
(4)材料五中“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分封制有什么弊端?
(5)秦朝建立后,针对分封制存在的弊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八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6)根据材料六可以看出,皇位传承的方式是什么?
(7)综合上述材料,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案】(1)能够被分封为诸侯的主要有王族、功臣、前代贵族。
(2)义务有:定期朝贡、军赋和力役。
(3)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4)权力未能高度集中,容易导致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
(5)实行郡县制。
(6)皇位世袭。
(7)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周初能够被分封为诸侯的主要是王族、功臣、前代贵族,主体是王族。
(2)根据材料二“……诸侯朝于天子……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得出,诸侯对周王有定期朝觐的义务;根据材料三“……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可得出,诸侯对周王有纳贡的义务;根据材料四“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可得出,诸侯对周王有提供军队的义务。
(3)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随着西周疆域扩大,为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
(4)材料五中“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周天子的权力未能高度集中,容易导致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后期由于井田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5)秦朝建立后,针对分封制存在的弊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有效的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6)根据材料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得出皇位传承的方式是“皇位世袭”。
(7)综合上述材料,可得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4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唐)孔颖达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周公教姬诵(周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四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制度?此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周初能够被“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
(3)材料三反映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诸侯对周王还有哪些义务?
(4)材料四体现了这个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分封制,维护周王统治。
(2)前朝贵族、功臣和王族子弟。
(3)纳贡。其他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服从周王命令并随从作战。
(4)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和巩固周王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详解】
(1)根据材料“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可知,此制度是分封制,其目的是维护周王统治。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的对象,“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可以得出前朝贵族、“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异性功臣和“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同姓王族子弟。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得出诸侯的义务是纳贡。结合所学知识其他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服从周王命令并随从作战。
(4)根据材料“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可以得出,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和巩固周王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发展到后期,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离心力越来越强,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六、论述题
47.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任选两个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艿阶鸪纭:何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详解】
解读:根据题干“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出解读主题: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政治角度:根据材料“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以及陪葬物品如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得出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实力,通过海昏侯墓葬可以看出王侯保留了尊贵等级地位,仍然享有诸多特权。经济角度:根据材料“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可以看出,西汉初年通过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技术的高超。文化角度:根据“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可以看出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的正统地位,社会上尊崇儒学的风气。社会生活角度:根据陪葬品中的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可以看出西汉经济的发展和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48. 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词条也叫词目,是辞书学用语,指收列的词语及其释文。下列各词释文摘引自不同的工具书。
词 释文 工具书
宗伯 是古代专门管礼制的官职。《周礼》的宗伯一职,后世逐渐演变而成为礼部。宗伯有大小之分。大宗伯是正职,“掌以血祭社稷”;小宗伯是副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宗伯以下,有专管祭祀宗庙的官叫肆师。有专管丧葬冢墓的官叫冢人,等等。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庙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孔颖达疏:“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战国策·燕策》:“燕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后世自大夫以下的宗庙都称为“家庙”。宗庙也可代称王室或国家。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器 古代宗庙祭祀所用的器物。《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重之以宗器。”杜预注:“宗庙礼乐之器,钟磬之属。”《国语·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法 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统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其主要精神就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做法是划分大宗、小宗,以此达到巩固封建的世袭统治。 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利用材料与所学商周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编辑关于“宗法制”词条的释文。(要求:明确写出释文内容,层级清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宗法制,是我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家长制,经过长期演变,到周代逐渐完备。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为维护宗法制,统治者还制定了礼乐制度等相关制度,规范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在西周,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同姓贵族的最大族长,即天下的大宗。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礼,掌握全国的政权和族权。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天子的庶子有的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其封邑之内又是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有的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也由嫡长子继承父位。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与上同。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他们掌握本族财产,负责本族的祭礼,管理本族成员,同时代表贵族统治人民。
宗法制既用于同姓贵族,也用于异姓贵族,同姓贵族之间是兄弟叔伯关系,异姓贵族之间是甥舅亲戚关系,以此来强调贵族中血缘关系及等级观念。
这一制度把宗法血缘关系和国家体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统治网,在国家的初级阶段,对巩固和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起了重大作用。西周后期,随着王权衰弱,分封制被破坏,宗法制也遭到了冲击。
(答案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材料列举了与宗法制相关的四个名词的释文。释文包含的信息一方面是对宗法制相关制度和规定的解释,另一方面是工具书释文行文的格式。所以,学生作答时一方面要根据所提供的四个名词的历史信息对宗法制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组织,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工具书释文的基本格式来组织答案。
试卷第26页,总29页
试卷第25页,总29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的国家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礼记·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这表明
A.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 B.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
C.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 D.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
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对西周制度概括的是
A.分封制度,天下归帝 B.集权制度,天下归私
C.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D.礼乐制度,天下归贤
3.《哈佛极简中国史》中写道:“这一时期,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晚期开始种植水稻和大豆。这一时期的工具均为石器:石斧、石锄等,居民畜养猪、羊、牛、狗、鸡等,狩猎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活动。”这一时期是
A.旧石器时代 B.早期国家形成发展时期 C.新石器时代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时期
4.《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
A.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 B.对土地可以任意买卖
C.剥削农民收取租税 D.应该遵从朝廷的调遣
5.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
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
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
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
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三哥(20岁)、四哥(17岁)
妾一(侧室) 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二哥(22岁)
A.三哥 B.四哥 C.大哥 D.二哥
7.西周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 B.工商食官的规定
C.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D.土地国有的影响
8.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后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君臣之间关系通过宗法制区别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成为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9.如果要研究距今约7000至5000年中国黄河中下游的历史,下列属于直接证据的是
A.良渚古城遗址 B.姜寨遗址 C.牛河梁遗址 D.二里头遗址
10.商朝王位继承本来以兄终弟及为主,国君即位时年纪较长,对民情有一定了解,统治较为得法。自第26任商王庚丁时起,继承法改为父死子继,新君养于深宫。《尚书﹒无逸》有云:“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据此不能得出
A.商朝政治加速腐败
B.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
D.商朝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11.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下列考古资料最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使其“帅其宗氏,辑其分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它权力,便于其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对以上记载分析正确的是
①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②说明鲁卫两国处于王畿地区
③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④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
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14.有考古学家提出“龙山时代”的概念,用以统称和龙山文化大体同时期的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据此判断,下列文化属于“龙山时代”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15.根据考古学家的最新推测“著名的四川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应该在殷墟文化中期偏后阶段,绝对年代应该距离盘庚迁都殷墟这一事件不太远。”据此判断,三星堆文化结束时的中原地区
A.尊奉夏王为最高统治者 B.开始推广使用青铜农具
C.用甲骨文记录占卜内容 D.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6.下图是一次文化遗产日研讨会的宣传图,与此直接相关的文化遗址是
A.仰韶文化遗址 B.红山文化遗址
C.龙山文化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
17.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
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 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 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18.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以下发生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的是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阶级对立与国家产生
19.据史籍记载,商代约550年间共传17代商王,而西周270余年间却传了11代周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制度因素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兄终弟及制 D.嫡长子继承制
20.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于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定意在
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 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
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 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
21.有学者说,分封制对于周王室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统治前期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权威;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该论述反映出
A.西周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
C.周王借分封制实施文化专制 D.周王室崇尚以文治国
22.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B.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源头
C.不利于手工业长远发展 D.使手工业产品质量难以提高
23.商王征用吴属下的人民时必须通过吴本人供给、致送;周武王征召国族的属民时,也须通过这些国族的首领,而不能直接征用。据此可知,当时
A.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B.地方割据势力十分强大
C.中央集权制度遭遇挑战 D.血缘贵族政治逐渐确立
24.战国时期,传说中的“五帝”世系纷杂;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司马迁意在
A.强调文化同源 B.提倡“独尊儒术”
C.解决王国问题 D.突出“天人感应”
25.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
A.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 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
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
26.西周时期贵族世家内使用家臣进行管理,家臣领有封地。迨及春秋中后期,家臣俸禄出现了谷禄形式,有些诸侯国内的家臣成分也日益复杂化,如鲁国施氏依据“忠良”选任齐鲍国为家臣。这种变化
A.表明“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B.体现古代官僚政治萌芽趋向
C.说明诸侯国控制的土地不断减少 D.反映家臣社会地位日益降低
27.据周朝铭文记载,伯晨始受命为垣侯而得玄衮衣、幽芾之赐,玄衮衣即礼书所谓玄冕服,而玄冕服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通服,与玄衮衣相配的幽带是区别诸侯与卿大夫的标志。据此可知当时的服饰
A.是中国手工业发达的见证 B.体现了天子最高礼仪的特点
C.具有维护等级秩序的功能 D.是政治制度物化的具体象征
28.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
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
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
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
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29.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央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C.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D.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交融
30.下图为商代王位传承示意图。图中横箭头表示兄弟关系,竖箭头表示父子关系,斜箭头表示堂兄弟或叔侄关系,数字表示即位顺序。该图示内容表明商朝
A.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确立 B.王位继承缺乏制度规范
C.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 D.血缘宗法关系影响深远
二、多选题
31.在中世纪西欧封建贵族向国王效忠的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由此可知
A.西欧君主对贵族具有绝对控制力 B.贵族与君主间的关系具有契约性
C.贵族与君主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 D.西欧封君制与中国封建制存在差异
32.《左传》记载,熊绎受封于楚,.....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这表明
A.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 B.楚王对周天子的尊重
C.宗法分封制受到挑战 D.楚国早期艰难不失礼乐
33.赵明同学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准备利用假期去考察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文化遗址,你觉得他应该到
A.元谋人遗址
B.龙山文化遗址
C.红山文化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填空题
34.西周
①1046年周取代商,定都于________史称西周,西周实行________与________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子塔形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________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________,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利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②________年“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________
35.商
①约1600年黄河下游的________部落首领________推翻了夏朝,建立________又称________
②商朝使用的文字被称为________,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
③商朝的国家管理机构是________。商朝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36.新时期时代表性的人类有:
(1)新时期时代早期
①距今约________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_______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________。以_______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________,长江下游出现________
③河姆渡居民种植________并且掌握了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2)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新时代晚期的________代表器物是________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方辽河上游有________,长江下游有________。他们出土了精美的________。
四、简答题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38.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39.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
40.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种关系?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4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材料三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材料四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周初能够得到“封侯”的对象。
(2)据材料二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与分封制的关系。
(4)材料四中“周室衰微,政由方伯”本质上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体现了什么历史发展趋势。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概念的变迁。
探究:“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诗经》,后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材料一 天子也者,势(权势)至重……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荀子·君子》
材料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凡土所生之物,何者而非天子之物乎。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
指出两则材料是从什么角度如何解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分别举例说明古代哪些制度体现了这两种解释。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材料三: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下》
材料三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有何关系?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五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在周初能够被分封为诸侯的主要是哪些人?
(2)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3)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分封诸侯?
(4)材料五中“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分封制有什么弊端?
(5)秦朝建立后,针对分封制存在的弊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八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6)根据材料六可以看出,皇位传承的方式是什么?
(7)综合上述材料,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4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唐)孔颖达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周公教姬诵(周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四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制度?此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周初能够被“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
(3)材料三反映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诸侯对周王还有哪些义务?
(4)材料四体现了这个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六、论述题
47.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任选两个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8. 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词条也叫词目,是辞书学用语,指收列的词语及其释文。下列各词释文摘引自不同的工具书。
词 释文 工具书
宗伯 是古代专门管礼制的官职。《周礼》的宗伯一职,后世逐渐演变而成为礼部。宗伯有大小之分。大宗伯是正职,“掌以血祭社稷”;小宗伯是副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宗伯以下,有专管祭祀宗庙的官叫肆师。有专管丧葬冢墓的官叫冢人,等等。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庙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孔颖达疏:“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战国策·燕策》:“燕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后世自大夫以下的宗庙都称为“家庙”。宗庙也可代称王室或国家。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器 古代宗庙祭祀所用的器物。《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重之以宗器。”杜预注:“宗庙礼乐之器,钟磬之属。”《国语·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法 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统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其主要精神就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做法是划分大宗、小宗,以此达到巩固封建的世袭统治。 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利用材料与所学商周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编辑关于“宗法制”词条的释文。(要求:明确写出释文内容,层级清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卷第4页,总16页
试卷第3页,总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