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2 15:56: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
A.楚辞 B.汉赋 C.唐诗 D.宋词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在南方民歌基础上,创作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离骚》是屈原楚辞的代表作品,故选A;汉赋是汉代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征,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唐诗是泛指唐朝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宋词是宋朝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也叫长短句,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
2.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
A.春秋战国 B.西周 C.西汉 D.唐朝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人基本是官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成为自由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故A项正确;排除B、C、D项。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指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B.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C.百家争鸣 D.秦的统一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C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无差别的爱,谴责列国兼并战争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无差别的爱,谴责列国兼并战争的思想家是墨子,C项正确;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并不主张无差别的爱,A项错误;“兼爱”“非攻”不是老子的主张,B项错误;韩非子并不主张即“兼爱”“非攻”,D项错误。
5.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仁 B.仁政 C.仁义 D.尚贤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主要思想家,“仁”和“礼”是其思想的核心,A项正确;仁政是孟子主张,而不是孔子主张,B项错误;仁、义、礼、智、信是是儒家无常的构成,不是孔子的核心思想,C项错误;尚贤是墨家主张,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百家争鸣 C.宋明理学 D.三教并行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7.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华夏认同观念出现于
A.三皇五帝 B.西周初年 C.春秋时期 D.秦汉时期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8.下列思想家中,较早提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答案】B
【详解】
“物极必反,柔能克刚”都属于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提出的,故选B;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墨子是墨家的代表,排除ACD。
9.北京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强调“克己复礼为仁”,故A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故排除B;道家提倡清静无为,故排除C;法家提出实行法治,故排除D。
10.战国时某学派“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其五德终始之说,亦犹儒家之有通三统之论也。亦欲合西周之法,斟酌而损益之。”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阴阳家
【答案】D
【详解】
根据“其五德终始之说”可知是阴阳家,阴阳家认为阴阳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故选D;儒家主张仁、礼,道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法家主张以法治国,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1.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各诸侯国为争霸而注重生产事业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高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封建制度建立,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故选A;B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
【点睛】
12.秦国“商鞅变法”的直接作用是
A.是秦人对六国的征服和压迫奴隶为前提的 B.秦国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C.维护秦灭六国的成果 D.是秦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答案】A
【详解】
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直接作用是秦人对六国的政府和压迫,故选A;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秦灭六国是商鞅变法带来的结果,排除C;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六国,而不是对本国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排除D。
13.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答案】C
【详解】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故选C;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学,排除A、D;墨子是墨家的代表,排除B。
14.下列言论,出自孔子的是
A.“无为则无不治” B.“制天命而用之”
C.“克己复礼为仁” D.“刑过不避大臣”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仁与礼的主张,C正确;ABD分别是老子、荀子、韩非子的主张,排除。
15.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时代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时代”属于道家思想,所以B正确;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所以A错误;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所以C错误;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所以D错误。
16.孔子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下列观点中,属于孔子学说的有( )
①为政以德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③有教无类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①② B.①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政以德”和“有教无类”属于孔子的学说,所以B正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法家的思想,孔子是儒家的代表,所以A错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法家的思想,不属于孔子学说,所以C错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不属于孔子学说,所以D错误。
17.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言论,可能出自荀子的是
A.“克己复礼” B.“隆礼重法”
C.“法道自然” D.“相生相胜”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故B正确;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主张“法道自然”,邹衍主张“相生相胜”,故ACD错误。
18.“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的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B项正确;“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这种思想不会满足大国争霸的需要,排除A项;法家思想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排除C项;“非攻”思想属于墨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申不害,战国时期思想家。他要求君主掌握生杀大权,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的独裁地位,要求臣下绝对服从君主,即“尊君卑臣”。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孟子 B.邹衍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和法治,因此D项正确;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君臣关系方面强调君臣共同保民,A项排除;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B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C项排除。故选D。
20.《周易》称神农氏将木头切削、弯曲成末相来耕地;春秋时期的《国语》记载当时已经用铁来制作头,铲子等农具:同时期的《左传》记载当时在河南地区粮食作物已经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这反映了
A.铁质农具的普遍使用 B.土地私有制广泛确立
C.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农业耕作工具经历了从耒耜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以及农作物一年两熟的现象,反映了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故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有用铁制作农具,但不能看出是否普遍使用,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所以C错误。
2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商品交换使用统一货币 B.兴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C.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 D.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动荡,各国有自己的货币,商品交换不具备使用统一货币的条件,A项符合题意;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确实是在春秋战国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现象,C项不符合题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经济上的表现,D项不符合题意。
22.《孟子 滕文公上》记载:孟子和信奉神农之言的许行一派辩论时,曾问他们“许子以铁耕乎 ”这说明孟子时期
A.许子是个农民 B.牛耕得到推广
C.已使用铁农具 D.贫富差距加大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在与许行一派讨论的问题是许行是否用铁耕耕地,可知那时已经使用铁农具,故C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许子的职业,故A错误;材料与牛耕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故D错误。
23.“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该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A.《商君书》 B.《论语》 C.《农书》 D.《梦溪笔谈》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知,国君用来勉励民众的是官职和爵位;国家兴旺的根本是农耕和作战。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商鞅为加强军队战斗力所采取的奖励军功、奖励耕战思想,故A项正确;《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农书》是介绍农业生产的书籍,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梦溪笔谈》记录了古代许多科技成果,这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4.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国古代的
A.朴素唯物论 B.“封建亲戚”主张
C.华夏认同观念 D.“为政以德”思想
【答案】A
【详解】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尊重大自然自身规律,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故答案为A项;“封建亲戚”的主张是实行分封制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老子的这一主张没有涉及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主张,排除D项。
25.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提出“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观点。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B
【详解】
“隆礼”“重法”强调礼法并用,这是荀子的思想,B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韩非子轻视礼乐作用,排除D。
26.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是
A.道法自然 B.隆礼重法 C.相生相胜 D.兼爱非攻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创立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即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其遵循的自然法则,我们不能去妨碍它的自然法则,无为便是自然,为此,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故A项正确;隆礼重法是儒家荀子的思想,故B项错误;相生相胜是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C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
27.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使用,使生产力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越,因此出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现象,B正确;ACD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故选B。
28.秦王嬴政读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的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让秦王嬴政如此惊叹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D
【详解】
根据“战国时期”“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得出,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分别是道家、墨家、儒家的,排除。
29.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答案】A
【详解】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在原始社会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故答案为A项;原始农业由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排除C项;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在石器锄耕之前,排除D项。
30.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中西方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下列各组思想家都属于“轴心时代”的是
A.孔子苏格拉底穆罕默德 B.孟子亚里士多德伏尔泰
C.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孟子穆罕默德卢梭
【答案】C
【详解】
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思想家,三人的生活时间符合“轴心时代”的时间范围,故选C;穆罕默德生活时间是公元六七世纪,不符合题意,排除A;伏尔泰、卢梭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排除BD。
【点睛】
二、多选题
31.“(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A.“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焚书坑儒
【答案】ABC
【详解】
爱聊“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体现的是秦国对地方基层控制严格,这主要和“什伍制度”、连坐法有关,A符合题意;材料“家给人足”体现的是民众较为富足,这主要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关,B符合题意;材料“民勇于公战”体现的是民众作战勇敢,这主要和军功爵制度的推行有关,C符合题意;焚书坑儒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推行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ABC。
32.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社会巨变是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包括
A.生产工具出现重大变革,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B.伴随着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C.各国通过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D.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局面
【答案】ABC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工具出现重大变革,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伴随着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各国通过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局面,故选ABC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判断题
3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答案】正确
【详解】
根据所学,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才有“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的现象。故判断正确。
34.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其称霸的主要标志是葵丘会盟。
【答案】正确
【详解】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进行赏赐。这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因此,说法正确。
四、简答题
35.分别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五个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邹衍
【详解】
学派和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著名的思想家有,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邹衍;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孙膑等。
36.我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何特点?
【答案】(1)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和战国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解析】
【详解】
首先要弄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其发展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反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兴盛于战国的百家争鸣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在争鸣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学派,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前,这些学派的思想一直为后来者所继承。……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寻求出路,百家争鸣的思想家纷纷用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种政治原理,并将思维的角度置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
——摘编自杨俊明《百家争鸣与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各学派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的意义。
【答案】(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分别为:
儒家:孟子,性本善,仁政。荀子,性本恶、隆礼重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
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2)意义:推动了认识领域的活跃;
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改革方案;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儒家代表有孟子,主张性本善,仁政;儒家代表荀子,主张性本恶、隆礼重法。墨家代表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代表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2)意义:根据“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得出推动了认识领域的活跃;根据“这些学派的思想一直为后来者所继承”得出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根据“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得出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改革方案;根据“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得出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根据“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得出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
【点睛】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至少列举2点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至少列举3项措施)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案】(1)措施:军功授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影响: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原因: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躲避北方战乱的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3)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
(4)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获得统治者的支持;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详解】
(1)措施:根据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军功授爵制;根据材料“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可知,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现象:根据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可知,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环境、政府重视、人口南迁等方面进行回答,如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躲避北方战乱的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3)举措:根据材料三“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的重要举措是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还实行了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精神及顺应潮流进行分析解答,如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获得统治者的支持;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等等。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一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引用材料二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历史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3)倾邻国而雄诸侯。
【详解】
(1)历史信息:从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
说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是否正确:认为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这种观点是正确。
解释:联系商鞅变法的措施,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3)联系商鞅变法的作用,可知,最终帮助秦国完成统一,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最能说明商鞅变法的作用。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キ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致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王杰《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
材料二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即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还主张“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同时要求加强道徳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摘编自《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的具体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
【答案】(1)特征:仁的思想。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对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主张:富民、仁政、强调教化。关系: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详解】
(1)特征:依据材料一“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可以得出仁的思想。地位:依据材料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对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主张:依据材料二“制民恒产”可以得出富民思想;依据“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可以得出仁政思想;依据“要求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可以得出强调教化。关系: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相关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上述材料中的相关思想对当今国家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孔子: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韩非子: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2)借鉴:注重民本;依法治国;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维护国家统一
【详解】
(1)孔子:根据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爱惜民力。根据材料“道之以德”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子:根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法为教”可知,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2)借鉴:从儒家的民本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维护国家统一,统治思想的相互借鉴等角度回答。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材料一到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
(2)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材料一的侧重点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或人我和谐;材料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和谐;材料三主张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材料四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或身心和谐。
(2)追求和谐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美好追求。
【详解】
(1)侧重点:由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可知其侧重点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或人我和谐;由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和谐;由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可知其主张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由材料四“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其侧重点是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或身心和谐。
(2)启示:依据材料一到材料四中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可从优良传统、美好追求等角度展开分析作答。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北京孔庙大成殿,上有清康熙帝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在政治方面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说明孔子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主张:仁和礼;为政以德等。
(2)目的:维护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统治和国家统一。积极影响:对于缓和社会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等。
【详解】
(1)主张:根据材料“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可归纳出是仁和礼;根据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归纳出为政以德。
(2)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统治和国家统一。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对于缓和社会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等。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道德经》
材料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出现了大量的私田,诸侯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大增,希望享有周天子那样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平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1)根据材料一概括老子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答案】(1)朴素辩证思想或无为而治
(2)主张维护周礼或“以德治国”
(3)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详解】
(1)特点:材料“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材料“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体现的是无为而治思想。
(2)观点: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归纳出主张维护周礼;根据材料“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可归纳出为政以德。
(3)原因: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出现了大量的私田”可归纳出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可归纳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4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哪两大新阶级的出现?
(2)列举至少两位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2)例如:孟子: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节俭、“兼爱”“非攻”“尚贤”等。
【详解】
(1)新现象:从图片的信息可得出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根据所学可知,铁犁牛耕的出现,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
(2)本问结合所学进行概括即可。如孟子: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节俭、“兼爱”“非攻”“尚贤”等。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兵足(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不取得老百姓信任难以立足)。”
——《论语》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是?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3)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基本思想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取信于民。
(2)“民贵君轻”
(3)都反映民本思想。正确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为后世统治者调整政策、缓和阶级矛盾提供了借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不取得老百姓信任难以立足)。”可知孔子认为取信于民,才是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以总结出孟子的思想是民贵君轻。
(3)思想:根据材料一“足食(粮食充足),兵足(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信息可以从民本思想角度归纳。意义:根据所学通过民本思想使统治者认识到君民关系,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其积极意义。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百家争呜”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孔子门徒的游说;儒家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等人对儒学的发展。
(2)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详解】
(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得出孔子门徒的不断游说;根据材料“ 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得出儒家学者的坚持;根据材料“ 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润色之”得出孟子、荀子等人对儒学发展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左传》
材料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摘自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么样的影响?
【答案】(1)分封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或井田制)。
(2)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承认井田制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维护封建土地私有。
【详解】
(1)一问根据材料一“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可知为西周分封制度;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行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
(2)一问根据材料二“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废井田,开阡陌实质上反映井田制走向瓦解,商鞅变法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分别是“百家争鸣”中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2)荀子主张是什么?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1)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2)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的人物从图1到图4依次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
(2)荀子的主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体现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主张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提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
50.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枉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其中和农业有关的措施有哪些?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信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问题:生产力的发展。
(2)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
(3)倾邻国而雄诸侯。
(4)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去而失去政治支柱。
【详解】
(1)信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得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问题:铁犁牛耕说明生产力发展。
(2)根据“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得出商鞅变法;措施:根据“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得出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
(3)根据“倾邻国而雄诸侯”得出倾邻国而雄诸侯。
(4)根据“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得出守旧贵族的反对,根据所学可知,秦孝公死去而失去政治支柱。
试卷第22页,总24页
试卷第21页,总24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
A.楚辞 B.汉赋 C.唐诗 D.宋词
2.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
A.春秋战国 B.西周 C.西汉 D.唐朝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指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B.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C.百家争鸣 D.秦的统一
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无差别的爱,谴责列国兼并战争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5.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仁 B.仁政 C.仁义 D.尚贤
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百家争鸣 C.宋明理学 D.三教并行
7.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华夏认同观念出现于
A.三皇五帝 B.西周初年 C.春秋时期 D.秦汉时期
8.下列思想家中,较早提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9.北京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0.战国时某学派“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其五德终始之说,亦犹儒家之有通三统之论也。亦欲合西周之法,斟酌而损益之。”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阴阳家
11.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各诸侯国为争霸而注重生产事业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高
12.秦国“商鞅变法”的直接作用是
A.是秦人对六国的征服和压迫奴隶为前提的 B.秦国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C.维护秦灭六国的成果 D.是秦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13.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14.下列言论,出自孔子的是
A.“无为则无不治” B.“制天命而用之”
C.“克己复礼为仁” D.“刑过不避大臣”
15.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时代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墨子
16.孔子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下列观点中,属于孔子学说的有( )
①为政以德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③有教无类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①② B.① C.②③ D.③④
17.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言论,可能出自荀子的是
A.“克己复礼” B.“隆礼重法”
C.“法道自然” D.“相生相胜”
18.“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19.申不害,战国时期思想家。他要求君主掌握生杀大权,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的独裁地位,要求臣下绝对服从君主,即“尊君卑臣”。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孟子 B.邹衍 C.墨子 D.韩非子
20.《周易》称神农氏将木头切削、弯曲成末相来耕地;春秋时期的《国语》记载当时已经用铁来制作头,铲子等农具:同时期的《左传》记载当时在河南地区粮食作物已经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这反映了
A.铁质农具的普遍使用 B.土地私有制广泛确立
C.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2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商品交换使用统一货币 B.兴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C.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 D.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2.《孟子 滕文公上》记载:孟子和信奉神农之言的许行一派辩论时,曾问他们“许子以铁耕乎 ”这说明孟子时期
A.许子是个农民 B.牛耕得到推广
C.已使用铁农具 D.贫富差距加大
23.“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该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A.《商君书》 B.《论语》 C.《农书》 D.《梦溪笔谈》
24.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国古代的
A.朴素唯物论 B.“封建亲戚”主张
C.华夏认同观念 D.“为政以德”思想
25.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提出“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观点。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
26.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是
A.道法自然 B.隆礼重法 C.相生相胜 D.兼爱非攻
27.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28.秦王嬴政读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的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让秦王嬴政如此惊叹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29.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30.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中西方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下列各组思想家都属于“轴心时代”的是
A.孔子苏格拉底穆罕默德 B.孟子亚里士多德伏尔泰
C.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孟子穆罕默德卢梭
二、多选题
31.“(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A.“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焚书坑儒
32.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社会巨变是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包括
A.生产工具出现重大变革,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B.伴随着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C.各国通过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D.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局面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判断题
3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34.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其称霸的主要标志是葵丘会盟。
四、简答题
35.分别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五个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
36.我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何特点?
五、材料分析题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兴盛于战国的百家争鸣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在争鸣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学派,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前,这些学派的思想一直为后来者所继承。……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寻求出路,百家争鸣的思想家纷纷用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种政治原理,并将思维的角度置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
——摘编自杨俊明《百家争鸣与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各学派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的意义。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至少列举2点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至少列举3项措施)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一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引用材料二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キ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致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王杰《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
材料二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即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还主张“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同时要求加强道徳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摘编自《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的具体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相关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上述材料中的相关思想对当今国家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材料一到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
(2)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北京孔庙大成殿,上有清康熙帝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在政治方面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说明孔子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道德经》
材料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出现了大量的私田,诸侯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大增,希望享有周天子那样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平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1)根据材料一概括老子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4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哪两大新阶级的出现?
(2)列举至少两位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兵足(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不取得老百姓信任难以立足)。”
——《论语》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是?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3)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基本思想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百家争呜”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左传》
材料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摘自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么样的影响?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分别是“百家争鸣”中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2)荀子主张是什么?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50.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枉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其中和农业有关的措施有哪些?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试卷第10页,总11页
试卷第4页,总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