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飞行的秘密》练习
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j sh shéng zi yán jiū jià sh
我会组词。
x ( )( )
系
j ( )( )
三、判断下列句子,意思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使用的关联词是正确的。( )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蝙蝠的眼睛在夜里能看清所有的东西。( )
3.“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得到了动物的启发?”这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并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
参考答案
即使 绳子 研究 驾驶
二、我会组词。
x ( 联系 )( 关系 )
系
j ( 系鞋带 )( 系红领巾 )
三、判断下列句子,意思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使用的关联词是正确的。( × )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蝙蝠的眼睛在夜里能看清所有的东西。( × )
3.“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得到了动物的启发?”这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并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 )(共36张PPT)
夜间飞行的秘密
四年级语文
系
j
关系 体系 银河系
系领带 系扣子 系红领巾
x
(打结;扣)
系列 系统 联系
系鞋带 系领扣 系围裙
x
x
x
j
j
j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横七竖八
绳子
蚊子 即使 灵巧 苍蝇 科学家
证明 研究 雷达 显示 驾驶员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
蚊 横 绳 蝇 证 研 驶 即 科
竖 系 究 驾
达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系
撇比较平
驾
扁一些
驶
马字旁最后一笔横变提
窄一些
读过《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呢?
课文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是谁在夜间飞行呢?
飞机夜航与蝙蝠有什么关系?
蝙蝠在夜间飞行有哪些本领呢?
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科学家通过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飞机的雷达是什么样子的呢?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全文)
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局部提的?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
课文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是谁在夜间飞行呢?
飞机夜航与蝙蝠有什么关系?
蝙蝠在夜间飞行有哪些本领呢?
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科学家通过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飞机的雷达是什么样子的呢?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他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
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
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课文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
是谁在夜间飞行呢?
飞机夜航与蝙蝠有什么关系?
蝙蝠在夜间飞行有哪些本领呢?
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科学家通过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飞机的雷达是什么样子的呢?
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从“内容、写法、启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课文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是谁在夜间飞行呢?
蝙蝠在夜间飞行有哪些本领呢?
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科学家通过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飞机的雷达是什么样子的呢?
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了吗?
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提问
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从课文写法的角度来提问
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我们要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哪些用词引起了你的注意?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作者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表达有什么好处?
这段的最后为什么要用疑问句呢?
再读课文,从写法的角度再尝试提出问题,把你的问题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为什么作者略写后两次实验?
为什么作者说“反复”“终于”呢?用这样的词语说明什么呢?
当我们读到最后一自然段时,解开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这是否给你更多的启示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你又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得到了动物的启发?
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靠超声波进行夜间活动的呢?
还有哪些动物的特殊本领帮助人类取得科技进步呢?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有一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蝙蝠在夜间飞行有哪些本领呢?
整合“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和“科学家通过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两个问题。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蝙蝠
超声波
耳朵
嘴
障碍物
发出
遇
反
射
到
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雷达
无线电波
荧光屏
天线
障碍物
发出
遇
反
射
到
(蝙蝠的嘴巴)
(超声波)
(蝙蝠的耳朵)
马铃薯(shǔ)和藕(ǒu)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jiāng)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b )荠(q )、慈姑和芋(yù)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suàn)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l n)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有改动
读下面的片段,从“内容、写法、启示”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为什么叫‘变态茎’呢?
从内容的角度提问
作者介绍变态茎的种类时为什么要举出具体的例子呢?
从写法的角度提问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变态茎呢?
从启示的角度提问
课下,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彼此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吧。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作业:
1.抄写《夜间飞行的秘密》中要求会写的字。
2.和你的小伙伴一起阅读科普读物,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多。推荐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3.预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提出自己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6 夜间飞行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学习了边阅读边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借助这些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使用这种阅读方法,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
识写字词,提升能力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课文大家已经读过了,本课的生字你会读吗?和老师一起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蝙 蝠 即 锐 系 铛 蝇 证 障 碍 荧 屏
同学们,老师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系”在本课中读作“j ”,这是一个多音字,我们以前还学过它的另一个读音“x ”。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当“系”字读作“j ”时只有“打结;扣”的意思,一般可组词为“系领带”“系扣子”“系红领巾”。
我们分别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你能读对吗?
出示两组词语:
系列 系统 联系
系鞋带 系领扣 系围裙
在课文里,这个多音字出现在下面这句话中,请你来读一读。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这句话中这个字读作“j ”,系着铃铛。这句话中还有两个词语需要大家读准确:横七竖八、绳子。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句话吧。
除了这两个词语外,还有很多词语需要大家积累。
2.练读生词,积累词语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
蚊子 即使 灵巧 苍蝇 科学家
证明 研究 雷达 显示 驾驶员
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送词入句,理解词语
我们把词语送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注意变色的词语和生字要多读几遍。
出示:
(1)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下面的字是需要同学们会写的。
出示:
蚊 即 科 横 竖 绳 系
蝇 证 研 究 达 驾 驶
通过仔细观察,按照结构,可分为以下三类。左右结构的汉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左右两边的宽窄。比如:“蚊、横、绳、蝇、证、研、驶”左窄右宽,而“即、科”则左右同宽。上下结构的汉字要注意上下的比例,比如:“驾”要上下同宽,上扁下长。“达”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书写笔顺,先内后外,先写“大”的变形再写“走之旁”。
出示:
左右结构:蚊 即 科 横 绳 蝇 证 研 驶
上下结构:竖 系 究 驾
半包围结构:达
指导书写
我们一起来学写几个汉字。
“系”:上下结构,第一笔撇比较平,第二笔撇折在竖中线上起笔,第三笔撇折比第二笔撇折稍大,最下面的“小”稍扁,左右两点要打开,左低右高。
我们一起来学写“驾”“驶”两字。我们观察到这两个字都有马字旁,但是位置却不一样,“驾”是上下结构,上下同宽,上扁下长,但“马”在下半部分作为偏旁来写,要比单独写时扁一些。而“驶”字则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马字旁要写窄,最后一笔横变形为提。右边的“史”的撇为竖撇,起笔稍高于马字旁。
(三)回顾方法,自读提问
1.初读提问,回顾方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读过《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呢?老师搜集了一些同学的问题:
课文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是谁在夜间飞行呢?
飞机夜航与蝙蝠有什么关系?
蝙蝠在夜间飞行有哪些本领呢?
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科学家通过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飞机的雷达是什么样子的呢?
同学们,大家能不能区分一下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局部提的,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呢?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飞机夜航与蝙蝠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需要联系全文来解决,所以是针对全文来提的。而其他问题都是针对课文局部来提的。
我们可以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
2.结合批注和习题,发现提问的不同角度
我们再来读书后第二题“小组问题清单”中的几个问题: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他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读过之后,我们发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还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那么回顾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些问题,再加上课文旁边和文后一位同学提出的几个问题,大家能不能从“内容、写法、启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类呢?
(再次出示所有学生初读时的问题和书旁文后的问题)
经过辨别,删去重复的问题,我们发现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部分是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提问的。如:
课文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是谁在夜间飞行呢?
蝙蝠在夜间飞行有哪些本领呢?
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科学家通过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飞机的雷达是什么样子的呢?
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了吗?
从课文写法的角度来提问的是:
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的是:
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3.学习从写法的角度提问
从这样的问题清单中我们可以发现:针对写法和启示提出的问题较少。那么怎样从写法的角度提问呢?
我们要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哪些用词引起了你的注意?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我们读到第2自然段时,发现作者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可以提问:“作者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表达有什么好处?”我们发现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我们可以提出:“这段的最后为什么要用疑问句呢?”
再读课文,从写法的角度再尝试提出问题,把你的问题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有的同学非常善于发现问题,他通过阅读发现第4自然段详细地写了科学家的第一次实验,第5自然段却略写了后两次实验的过程,所以提出:“为什么作者略写后两次实验?”
还有的同学注意到了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用到了“反复”和“终于”这样的词,所以提出:“为什么作者说‘反复’‘终于’呢?用这样的词语说明什么呢?”
大家看,我们可以从文章结构、用词等方面提问,这样就是从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了。
4.学习从启示的角度提问
当我们读到最后一自然段时,解开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这是否给你更多的启示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你又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有的同学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得到了动物的启发?”“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靠超声波进行夜间活动的呢?”“还有哪些动物的特殊本领帮助人类取得科技进步呢?”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大家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读文章。
(四)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好了,同学们,我们刚才练习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大家认真思考才提出来的。其中有一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有同学提问:蝙蝠在夜间飞行有哪些本领呢?
我们发现他是针对第3自然段提出的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通过阅读,我们抓住“能……还能……”“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这样的关联词,读出蝙蝠在夜里可以非常轻松地捕食,轻易地避开障碍物,本领真强大。
整合“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和“科学家通过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阅读4~5自然段,整理出科学家三次实验的方式和结果,并找到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出示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有的同学之前针对课文写法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我们可以从这一部分的课文“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中找到关键词句:“到处乱撞”和“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想象一下,蝙蝠找不到方向的状态是不是和没头苍蝇四处乱窜的状态很相似呢?这样写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刚才还有同学提出:“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我们可以聚焦第7自然段,圈画你找到的关键词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耳朵里”。我们明白了超声波帮助蝙蝠在夜晚判断障碍物的原理。这也就解释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针对“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我们通过阅读7~8自然段,发现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原来科学家正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才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五)阅读材料,巩固策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并借助问题理解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内容、写法、启示”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吧。
马铃薯(shǔ)和藕(ǒu)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jiāng)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b )荠(q )、慈姑和芋(yù)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suàn)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l n)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
有的同学可能从内容的角度提问:“为什么叫‘变态茎’呢?”还有的同学从写法的角度提问:“作者介绍变态茎的种类时为什么要举出具体的例子呢?”也有的同学从启示的角度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变态茎呢?”课下,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彼此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吧。
(六)总结策略,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在提问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抄写《夜间飞行的秘密》中要求会写的字。
2.和你的小伙伴一起阅读科普读物,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多。推荐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3.预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提出自己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夜间飞行的秘密》预习单
一、先仔细观察下列汉字的结构,再动笔写几个。
二、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请你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摘录你喜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先仔细观察下列汉字的结构,再动笔写几个。
书写需提示:
注意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
认真观察字形结构,准确书写。
试着边写边识记。
二、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请你写下来。
略。
三、摘录你喜欢的句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