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气球破裂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球内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周围空气的剧烈振动而产生的
B. 在敲大钟时,停止对大钟敲击后,大钟“余音末止”,其主要原因是钟的回声
C. 长笛、箫等乐器,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
D. 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
下列对长度和速度的估算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 人步行的速度一般为 B. 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C. 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D.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
C.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D.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在此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A. 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 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C. 使音叉尽快停下来
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音
孟浩然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出现了鸟声、风声、雨声,其中
A. 鸟声是由液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B. 鸟声是由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C. 风声是由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D. 雨声是由气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如图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则声音的传播可能是由
A. 气体液体
B. 液体气体
C. 液体固体气体
D. 气体固体
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液体能传声的是
A. 水龙头发出“哗哗”的流水声
B. 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C. 依靠潜水艇的声音,判断潜水艇的位置
D. 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引到网里
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 甲图,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 乙图,用硬卡快慢划
C. 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D. 丁图,敲击不同的编钟
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
A.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反射,手掌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B. 声音要靠介质传播,手掌不是声音的介质
C. 手掌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 手掌使鼓面停止了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如果我们看见物体振动,却听不见声音,下列分析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 发声体的振幅太小 B. 发声体振动太慢
C. 发声体离我们太远 D. 此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变慢
如图所示,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 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
B. 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 说明声音在水中传播更慢
D. 探究音叉发声音调的高低
二、填空题
如图,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耳朵,当你的伙伴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能听到比食指离开耳朵时更响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_中传播,并且传声本领比气体________.
初春时节,柳树发芽,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可以得出 的结论。此实验所采用的方法为 填“转换法”“实验推理法”或“控制变量法”。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年月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阅兵式吸引了全球目光。当习近平主席在阅兵车上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时,这个声音通过______传播到现场每位士兵和观众的耳中。
一根装有水的长的直铁管,在其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钢铁中每秒传播约为,在水中每秒传播约为,则首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来的。
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桌面上左、右两边各放置一个音叉,敲响右边音叉,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接触的泡沫球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左边音叉也在______ 。如果这个实验在月球上做______ 听到声音,______ 看到小球被弹起。后两空均选填“能”或“不能”
三、实验探究题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这说明了______。
如图所示,为了验证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
在图所示的装置中,桌面上左、右两边各放置一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叉股接触的泡沫塑料球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左边的音叉也在______,而我们并没有敲左边的音叉,如果这个实验在月球上做则______能或不能看到小球被弹起,原因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响声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气球破裂、煤气瓶爆炸、车胎爆炸的时候,内部气体从中冲出,并且压强大于外界,相当于冲击波,使周围气体发生振动产生巨响,但是物体本身不会发出太大的响声,故A正确;
B、敲击大钟后,大钟振动发出声音,但敲击停止后,空气的振动却没有停止,所以会有“余音未止”,故B错误;
C、笛子和箫是靠笛子和箫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故C正确;
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说明液体水也能传播声音,故D正确。
故选:。
高压气体作用于外部气体产生强烈的压力波,即空气振荡,这种振荡传到人的耳膜,就听到“嘭”的爆破音,声音都是耳膜对空气波声强的反应;
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笛子和箫是靠笛子和箫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解决此题要知道空气的振动也会发出声音,结合声音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即可。
2.【答案】
【解析】解:、人步行的速度一般在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身高在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此数值,在左右,故B符合实际;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一揸”的长度约,一支新铅笔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3.【答案】
【解析】解:、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介质种类发生变化,传播速度变化,故A不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水中的鱼听到人在空气中产生的声音,所以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故B正确;
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故C不正确;
D、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故D不正确。
故选:。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的是声速的影响因素和声音传播的条件,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4.【答案】
【解析】
【分析】
音叉的振动非常微弱,我们肉眼看不到,可以将音叉与水面接触,通过水花四溅,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此题考查了研究物理方法转换法,在研究物理现象中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控制变量方法,等效替代法等。
【解答】
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在此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故选A。
5.【答案】
【解析】解:风声是由空气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雨声是由雨水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鸟声是由固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故选:。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任何物体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
6.【答案】
【解析】解:鱼是生活在水中的,所以必然是由水把声音传给鱼的,在声音传入水中之前还必须要经过气体的传播,可能经过固体鱼缸的传播;故路径可能为:
空气水鱼;也可能为:空气鱼缸水鱼;
故选:。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7.【答案】
【解析】
【分析】
该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解题的关键是找到传声介质是哪种物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态中传播。解答该题关键是确定声音是在哪种介质中传播的。
【解答】
A.我们听到水龙头的流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符合题意;
B.在岸上的说话声,通过空气、水传给鱼,鱼便听到了,故B不符合题意;
C.潜水艇在水中,它发出的声音通过水来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D.鱼在水中,听到发声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水传播的,能证明液体能传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
【解析】解:、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物体发声在振动。故A符合题意;
B、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编钟的振动频率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9.【答案】
【解析】解: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发声的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发声也停止,与声音的反射、传播介质和鼓面的振动频率无关,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是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
10.【答案】
【解析】解:物体的振幅太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有可能听不到,故选项A正确;
B.物体振动太慢,低于,人耳就听不到了,故选项B正确;
C.物体离人太远,人耳感知声音的响度就变小了,有可能听不到,故选项C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但不是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故选项D错误。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响度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此题考查了人耳听到的声音条件,人耳的听频范围,影响响度的因素,这些基础知识同学们要掌握并记住。
11.【答案】
【解析】解:正在发生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二是转换法在物理学研究当中的有效运用
12.【答案】固体;强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结合不同介质分析传播的不同点。
解决此题需掌握: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其中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解答】
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发出的响声通过细绳和手指传到小明的耳朵里,小明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变大了,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并且传声本领比气体强。
故答案为:固体;强。
13.【答案】空气柱
【解析】
【分析】
本题注意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虽然课本内没有明确指出,但是经常用到,一定要掌握。
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吹柳笛发声,是柳笛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解答】
“柳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柳笛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故答案为:空气柱。
14.【答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推理法
【解析】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带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拔罐器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
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中,采取了实验推理法,即通过不断抽气来减少介质空气,再根据声音的大小变化来分析得出结论。
15.【答案】振动 空气
【解析】解: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习近平主席和听者之间有空气,所以当习近平主席在阅兵车上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时,这个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每位士兵和观众的耳中。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是什么介质传播,要看声源和听者之间是什么介质。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此题是声学最基础的习题,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16.【答案】 铁管
【解析】解:铁管、水、空气属于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这三种物体里传播速度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加上直铁管较长,应该可以听到次的声音,先是铁管,然后是水,最后是空气传播过来。
故答案为:;铁管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本题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属于基础题。
17.【答案】振动 不能 不能
【解析】解:
由题意可知: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会弹起,这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不会响,小球不会弹起。
故答案为:振动;不能;不能。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8.【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空气;
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等基本的声学知识,还考查李转换法和理想实验的方法等学法的考查,是一道好题。
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
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空气;
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19.【答案】振动 不能 月球上为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由题干知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塑料球会弹起这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
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小球不会弹起,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振动;不能;月球上为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声音经过空气传递到耳朵里的。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不会达到相同的结果。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