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激发同学们从小立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师:在中国古代一个人要远行,他的好朋友会给他写诗送行,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课件出示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谓诗歌诗歌,其实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比如这首(课件出示赠汪伦)生读。唱起来可能会更好听,这样,咱们就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来唱一唱,哪个孩子来试一下。(生唱)
师:真好听,不过还有一类诗呀,是自己写给自己的壮行诗
师:1917年,19岁的周恩来到日本留学,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为自己壮行。(课间呈现)生:大江歌罢掉头东
师:我刚刚高歌一曲,为自己壮行,接下来就要调转船头往东去了。生:邃密群科济世穷。师: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学习先进知识,拯救祖国。生:面壁十年图破壁。
师:只要能寻找到方法,即使十年苦读又何妨。生:难酬蹈海亦英雄。
师:哪怕我找不到方法,我也是顶天立地一英雄。准备好了吗?上课!(上课、起立、坐下)
师:孩子们,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写诗以明志,其实在和大家差不多大小的少年时代他早就高呼了一句:(手指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画崛起一词。崛起是什么意思?生:振兴、兴起。
师:中国崛起,开心吗?生:开心。
师:再读。生读课题
师:文章当中,周恩来是清晰而坚定的说。生再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师:借助预习单,(出示预习单)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那预习单上的词语你可都会读了?生:(会了)
师: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课件出示:带拼音)
师:(师给学生递话筒)生读。师:难度升级。(课件出示)预设读错:唉,有没有问题呀?(生举手,老师递话筒)生纠正,生1再读。一起读。师:谁还想读?生读
师:字正腔圆,你来领读。
师:有些字,不仅要求我们会读,还得会写。这个字呀,可不好写。(课件出示肃字)
师:肃这个字离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是被刻在青铜器上,它呀就像是人手持一根竹竿,在探测深坑,所以要小心谨慎,引申为办事要庄重严肃。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它又有恭敬、清除之意。
师:谁能给肃组个词。生:严肃(课文当中已经有了)生:肃静、肃立,生:肃然起敬(这个词语厉害了。)
师:那么写好这个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生1: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生2:注意这个字的笔顺。
师:来,看这里。伸出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肃的部首是肀,长横是这个字的主笔,只有把这一笔写的舒展、大方,整个字才能显得方正、稳定。下面这部分的笔顺尤其容易写错,看准了喽,先写丿,丨,再来丿,点。看明白了吗?下面请大家在预习单的田字格里工工整整的写两遍。(学生书写老师点评。)注意,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写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看,如果他写的既正确又美观,就在他写的字的旁边打一个笑脸。
(三)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文章说,魏校长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么这个严肃的问题是什么?孩子们怎样回答的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师:谁能试着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没有人举手:我看大部分同学都拿不准,我们来听一听他怎么说。生:相当于复述课文)
师:唉,孩子你如果想这样一直说下去的话,这叫复述。复述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不一样。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要更简单,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话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说一说。生:不能。
师:不着急,我们看看其他同学怎么说?生:不能。
师:奥,这个地方有难度是不是,不着急,今天老师可是带着秘诀来的。在这个单元的单元页中就隐藏着这个秘诀。(出现单元页)预设说出来:老师惊讶。你可真牛,能不能把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秘诀分享给大家?预设说的不够简短:你的回答确实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但是还不够简约,谁再来试一试?我看大部分孩子都对这个问题拿不准,不过不要着急,我们刚升入四年级,这个问题有难度,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其实在这个单元的单元页中就隐藏的秘诀。
师:找到了吗?我看有的孩子看不见,找个看见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一听,来,你来读一读。师:没错,只要关注了主——要——人——物和事——件(师板书)我们就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文章的主要人物是?生:周恩来(师板书周恩来)
师:那课文围绕周恩来又讲了哪几件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来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小组交流讨论。(课件呈现问题)(生默读,师巡视)
师:我看大家都默读完了,下面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1:(回答)师:说得好,其实我们可以把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拟成一个小标题。他说周恩来要立志读书,他为什么要立志读书?生:因为中华不振师:所以他要立志振兴中华。(师板书)生2:周恩来听到中华不振。(生:伯父告诉周恩来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
师:为什么在中国人的地盘,我们却没地方说理。生:中华不振。
师:对,伯父告诉他“中华不振”(板书)生: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师板书)。
师:那么结合着板书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怎样说呢?(生说)
师:要说清楚三件事的主要内容,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三件事是什么关系?谁能将这三件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一讲课文的主要内容?(生说)
师:唉,对喽,后两件事是前一件事的原因。总结:你看,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真的就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四)品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周恩来年仅12岁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呢?生:因为中华不振,他要立志振兴中华。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表现了中华不振?请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语句)
师:你画出哪些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生:我画出11段中“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生:我画的出了第16自然段。师:其实,整篇文章的字字句句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把16自然段全部勾画了下来,那我们就把目光投向第16自然段,看看这里发生了什么?(找好声音读16段)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很生气。师:哪一句让你最生气(读:生读)师:很气愤。(读:生读)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和你们感同身受!(师配乐朗诵)
师:可是在那个时局动荡的社会,让人伤心愤怒的,难道只有这一幕吗?(生:不是)
师:课下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那个时代的资料,谁来说一说?生1:清朝末年,外国列强争先在中国众多军阀中寻找自己的傀儡来扩大势力,掠夺资源,清政府名存实亡。生2:清朝末年,整个社会都很凋零,没有生机,普通百姓的生活比较困难。生3: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朝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失去了香港,赔偿英国2100万元。生4:清朝末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不仅失去了150万件文物,还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师:不平等条约一个又一个的出现,我们中国的土地一片又一片的成了帝国主义的天下。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繁华、热闹,灯红酒绿。(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我们中国人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课件出示)正是因为这令人发指的一幕幕,所以“在修身课上,魏校长......”(师生配合读课文)周恩来中学毕业后决心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路。(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读)
师:那是1910年,现在是2020年,11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再也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在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你将来打算做什么来报效祖国?生1:我将来打算做军人,保家卫国。生2:我将来打算做医生,救死扶伤。生3:我将来打算像您一样,最一名老师。师:好,就让我们为这美丽富饶的大中华,继续努力读书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