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出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教学过程
(一)寻单元主题,进入诗歌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七单元,看一看单元导语,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示单元导语。单元学习要求。)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指一生)预设: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兴盛和灭亡,老百姓也有责任。师评价:有国才有家,“家国情怀”——这就是我们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
2.学习本单元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请你说。生回答: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师:你很善于发现。今天,我们将走进一首古诗,通过关注诗中的主要人物,理解古诗,感受他的家国情怀。
3.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21课,齐读课题(课件出示课题,手指黑板)
4.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课件),看老师板书诗题(出),塞是这节课要会写的一个字(课件田字格),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空。我们发现塞这个字的横画特别多,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横画的距离要一致;前两笔横短,第三笔横长。师:请一位同学读诗题 指一生读诗题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诗题——《出塞》。
(二)理解诗题
1.你们知道“塞”是什么意思吗?预设:生:塞就是关塞、边塞的意思。评价:师:表扬你!“塞”指的就是边疆、边关。A、同学们,这是唐朝的地图,你能指一指边塞在哪里吗?指生上台。评价:大家同意吗?你理解了边塞的含义。教师小结:所以边塞指的是边境要塞,地处一个国家最边缘的地方,有坚固的防御设施,就像一道屏障,阻挡敌人入侵。边塞非常重要,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2.那“出塞”的意思你知道了吗?谁来说?生:出塞就是到边塞上去。
3.你们想不想到边塞上去看一看? 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这就是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人烟罕至,你看了有什么样的感受?(图片)预设1:边塞很牢固,抵御外敌预设2:我感觉很荒凉,杂草丛生师:是啊,边塞多战争,给人一种荒凉孤寂又悲壮的感觉。教师小结:“出塞”是乐府旧题,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许多诗人通过写诗来表现边塞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表达爱国情怀,这一类题材的诗就叫“边塞诗”,又叫“出塞诗”。
(三)认识作者
1.课前,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了和本诗有关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生介绍王昌龄。评价:谢谢你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的更轻松。
教师小结:唐玄宗时期,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27岁的王昌龄身怀报国之志,渴望建功立业,他来到边塞游历,看到了边塞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被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四)初读古诗
1.这节课,咱们就走进这首古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A指名读,教师评价,随机正音。评价: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准确。B.“飞将”读得很准确。老师通过查字典,知道了“将”是多音字,有三个读音,这里为什么读jiang。预设:因为“飞将”是指飞将军李广。在这里应该选这个读音。追问:你怎么知道“飞将”的意思的?教师随机小结:借助注释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同学太会学习了。通过看注释知道了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选择了词语的读音。这样的方法是“因义辨音”。古诗中常常出现多音字,我们如何确定它的读音,将古诗读准确呢?就可以用这个方法。B、同学们“教”也是一个多音字,谁能说一说这里为什么读“jiao”。预设:注释中说“教”是“令,使”的意思,当“教”是“令、使”的意思时,读四声。评价: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学习就要这样,真棒。
2、字音,咱们都订正了,谁想再来读一读。评价:字音准确,声音洪亮,棒。
(五)理解古诗
1.古诗,我们会读了。接下来我们要理解古诗的意思了。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了,你知道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预设: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教师小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方法是我们理解古诗最好的工具。
2、同学们,课下借助预习单理解了诗句意思,小组交流,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进行汇报。注意汇报的提醒。我通过________(方法)知道了_______(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设: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边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的长征人们还没有回来。但使龙城飞将在。只要有像李广这样优秀的将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让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度过阴山。评价:胡马这个词说得真好。是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A、课下,大家查找了有关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区别,谁想给大家讲一讲。预设;游牧民族是指以放牧为生的民族,农耕民族是以耕种为生的民族,。教师小结:汉族属于农耕民族,我们叫汉人,游牧民族就被我们称为“胡人”。“胡马”是指胡人骑的马,在这里指胡人的骑兵或军队。同学们,你们看,当通过注释也不能完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根据注释中的关键词语去查找资料,帮助我们理解。
3、预设:学生在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时会存在困难。A、同学们,你们看一句出现了几种景物。明月很好理解,这是古人常用的意象,那边关是什么?B、关,就是关口,要塞。你知道哪些有名的边关?出示边关的图片,秦始皇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这一个个关口就是关,军队就是驻扎在这里。C、诗人在明月与关之前加了“秦时、汉时”,明月专属秦朝吗,难道汉代就没有明月?秦朝就无关城?按照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该怎么样排列呢?预设:秦时汉时明月关。D、这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小结:同学们,这种修辞的方法叫做“互文”,是指相邻的诗句中,两个词语互相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同学们,经过我们集体的努力,我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六)感悟人物形象
1.同学们,在我们进入第五单元学习时,单元导语提示我们要关注主要人物与事件。请在默读这首诗,你想一想这首诗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预设:我认为是龙城飞将。
2.“龙城飞将”是谁?我们来认识他。A、出示资料。出示李广资料: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李广将军特别的厉害,匈奴都害怕。B、王昌龄为什么在诗中提到“飞将军李广”?预设:因为想要胡人的骑兵不敢再南下阴山。
3.“不教胡马度阴山”,同学们,你知道胡人的骑兵南下干什么吗?预设:抢夺食物,侵占土地。A、出示阴山图片,阴山在内蒙古中部,西起河套平原,冬接大小兴安岭。自古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屏障。那里碧草如茵,牛羊成群。在《敕勒川》中写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B、那是在雨水充沛,水草丰盛的时年,在雨水匮乏,水草青黄不接的时候,南下阴山,抢夺中原农耕民族的粮食,牲畜,占领土地等,于是就爆发了战争。没有粮食,就无法生存,这一场惨烈的生死之战,李白在《从军行》中写道: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游牧民族自知自己生存条件的局限,一直要想要占领中原肥沃的土地,这是一场壮烈的领土之战。杜甫在《遣兴》中写道: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4.只要是战争,我们常想到马革裹尸、血流成河、白骨露野。战争是残酷的。再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你从哪里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预设:我从“人未还”中感受到A、这里的“人”为什么不能还。预设:因为要戍守边塞,保护家乡。B、追问:还会有什么原因?关注“万里”
预设:家乡与边塞路途太遥远了。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这里,诗人在长征前面加了一个空间距离的词,万里,让我们感受到古时车马慢,路途遥遥,归期无望。C、这里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预设:将军,士兵,驻守边境的人。追问:还会是什么人?预设:父母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D、渡辽水王建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男生)__________。出示: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此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女生)____________出示:陇西行四首·其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此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 教师小结: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热切的期盼,可是又是多磨残酷的现实。同学们,在这一句,我们“万里”中感受到,边塞遥远,有家难归。我们通过同时代的边塞诗,了解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这是深入理解古诗的方法;以诗解诗。
5.同学们,再来看这两句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这样的战争仅仅在唐朝有吗?你从哪里知道的?A、预设:我从“秦时、汉时”知道的。
教师小结:这样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一直到唐朝一直没有停息。B、引读:师: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朝。真是悠悠千年。师:让我们回到远古的秦汉时期,在凄冷的夜晚,驻守边关的战士们和家里的亲人相隔万里,遥望同一轮明月,含泪这样倾诉道....
师:400多年过去了,明月未改,古关不变,三国时期的士兵和他们的亲人还在痛苦思念......师:400年又过去了,一样的明月,一样的边关。只听到隋朝的土兵和亲人们依然痛苦地哀叹.....师:多少朝、多少代呀,这样的思念何时休,这样的倾诉何时才能到头呀 唐朝的士兵和亲人们对着明月在呼唤.....师:这正是千古绝唱!
教师小结:这一句历来别称为“神来之笔”,王昌龄,在明月与边关两个边塞最普通的景物前面加上“秦时”,“汉时”两个时间的词语,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千年时间的跨度带来的厚重与沧桑,更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6、同学们,你觉得表达了诗人王昌龄对这无休无止的战争什么态度?对驻守边塞的人们是什么态度?预设:痛恨战争。同情边塞的人评价;你读懂了这首诗,读懂了王昌龄的心声。教师小结:这就是王昌龄的“家国情怀”。
7.为了结束这残酷的战争,王昌龄想到了一个好个办法:“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A、引读:是的,要是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在,胡人的军队就不敢入侵;要是有李广将军在,边关就会——(生:平静);要是有李广将军在,将士就能——(生:回家与亲人团聚);要是有李广将军在,国家就会——(生:安宁)B、但老师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在王昌龄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飞将军早已不在人世了。现在的将军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高适的《燕歌行》:他们是“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们是“战士生前半死生。”)这时再读这两句诗,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怀念李将军 板书:思良将)C、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希望 (板书:盼和平)D、诗人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这仅仅是诗人的希望么 还是谁的希望 预设:(亲人、诗人、我们、大家、中华儿女)7
评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读: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师小结:痛恨战争,渴盼和平是每个人的愿望,就让我们背诵全诗,向在座的每个老师传达我们的心愿。
(六)总结全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抓住诗中主要人物“龙城飞将”,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感受到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边塞驻守将士们的同情,对国无良将的不满,对和平的期盼,这是诗人的家国情怀,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国情怀。
2.21课还有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主要人物,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家国情怀。下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