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云南省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云南省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18 20:56:45

文档简介

云南省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单选题
1.(2021·昆明)下列行为,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符的是(  )
A.随意丢弃废电池
B.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C.大面积填湖建房
D.少使用一次性木筷
2.(2021·云南)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下列与建设美丽云南不相符的是(  )
A.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B.就地焚烧垃圾
C.推广新能源汽车 D.实施节水行动
3.(2020·昆明)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为让滇池保持秀美风光和迷人风采,不提倡的是(  )
A.节约用水 B.退耕还湖
C.绿色出行 D.使用含磷洗衣液
4.(2020·昆明)昆明市将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废镍镉电池应投入(  )
A. B.
C. D.
5.(2020·云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B.推行河长制,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C.大量使用次性餐具,生活更方便
D.实施乡村“厕所革命”,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6.(2019·云南)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我们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生态文明建设无意义
B.限禁固体废物进口,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C.开展卫生厕所建设,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D.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治理大气污染
7.(2019·昆明)“美丽昆明,我是行动者”是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昆明的活动主题,下列行为与该主题相违背的是(  )
A.绿色出行 B.节水节电 C.攀折花木 D.爱鸟护鸟
8.(2019·昆明)“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绿色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发出的倡议。下列措施中不利于这目标达成的是(  )
A.植树造林 B.退耕还湖 C.秸秆焚烧 D.垃圾分类
9.(2018·昆明)“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十九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之一,不利于该目标达成的是(  )
A.提倡使用新能源共享汽车
B.下雨时工厂直接排放烟雾
C.全面供应国六标准的汽柴油
D.关停产能落后且污染较大的工厂
10.(2018·昆明)“塑战速决”是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在共同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
A.限制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B.农田塑料地膜回收
C.筛选高效降解塑料的细菌 D.焚烧白色垃圾
11.(2021·云县模拟)下列有关措施或行为中,不利于我省环境保护的是(  )
A.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空地上
B.治理废气、废水、废渣等工业“三废”
C.对河道全面截污、清污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12.(2020·官渡模拟)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保护地球,也是保护我们自己。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 B.食用野生动物
C.随意采摘花朵 D.电脑常开不关
13.(2018·开远模拟)下列关于环境污染及原因关联错误的是 (  )
A.重金属污染——汞、银等进入自然环境
B.白色污染——大量的废弃的包装塑料
C.臭氧层破坏——大量使用氟利昂、排放含氮废气
D.空气污染——向水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
14.(2017·陆良模拟)下列保护环境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B.生活生产中多使用清洁能源
C.出行时尽量少开私车,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D.使用一次性筷子
二、实验探究题
15.(2017·曲靖)为了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
步骤一:把120粒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平均分为三组,分别放在以下3个培养皿中.
步骤二:每天定时对A、B、C培养皿分别喷洒等量且适量的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
步骤三:7天后观察小麦种子萌发结果.
分析回答:
(1)此探究活动中作为空白对照组的是   ,变量为   .
(2)三个培养皿中萌发率最低的是   .
(3)该探究活动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的原因是   .
三、综合题
16.(2021·云南)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今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行。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拥有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有从热带谷地到高山寒带完整的生态系统系列,这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中   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云南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目前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填“人类活动影响”或“自然灾害”)。
(3)在云南,每时每刻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不断有濒危动植物被发现。下图是生态摄影师在我省“盈江犀鸟谷”拍摄到的,双角犀鸟雌鸟用其大嘴将洞口封闭缩小准备育雏和雄鸟正在给巢内的雌鸟喂食的罕见图像。从行为获得途径(发生)来看,双角犀鸟的这些行为属于   行为、双角犀鸟卵中能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   。
(4)《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规定,“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17.(2020·官渡模拟)请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鳞脚蜗牛身长只有4.5厘米,却堪称世界上最硬核生物。其腹足上生满鳞片一样的薄片,覆盖着一层含铁的化合物,宛若穿了一件铁鳞甲。它只生活于印度洋大洋底的三个热泉喷口上。由于人们在热泉附近采矿,它成为了首个因采矿威胁而被宣告濒危的深海动物。
资料二:2019年初,蝗灾在红海两岸的沙漠地带初现端倪。时至今日,这场25年以来最严重的蝗灾已绵延到东非和西南亚地区,对粮食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回顾蝗灾爆发的机制不难发现,蝗灾肆虐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与耕地开垦。由此带来的水资源失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让蝗灾的爆发失去了最后的防线。
(1)由资料一可知,导致鳞脚蜗牛濒临灭绝的原因是   遭到破坏。
(2)由资料二可知,使水资源失调、生物多样性丧失,让蝗灾的爆发失去了最后防线的原因是   。
(3)由此可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   的多样性。
(4)为控制当前愈演愈烈的蝗灾,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请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随意丢弃废电池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不符合题意;
B、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大气,不符合题意;
C、大面积填湖建房,破坏生态平衡,不符合题意;
D、少使用一次性木筷,节约木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可保护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A不符合题意。
B.就地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B符合题意。
C.推广新能源汽车,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C不符合题意。
D.实施节水行动,利于环境保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自然界极少量的水人类可利用,我们应节约用水,A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湖,可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提倡,B不符合题意。
C.绿色出行,可减少环境污染,应该提倡,C不符合题意。
D.含磷洗涤剂可导致水体污染,出现赤潮或水华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有利于环境保护就是对环境无污染,不能污染空气,不能污染水体,不能造成白色污染等方面。
4.【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废镍镉电池中的镍、铅、汞、镉等元素,被定为致癌物质;汞中毒会使人患中枢神经疾病。电池腐烂后,其中的汞、镍、铅、镉等重金属溶出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进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所以,废弃的镍镉电池属于有害的垃圾,应投入有害的垃圾箱。
故答案为:C。
【分析】从节约能源提高物质的利用,可根据垃圾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分类,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三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绿色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5.【答案】C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垃圾分类处理,既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推行河长制,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不符合题意。
C.大量使用次性餐具,会加重环境的污染,C符合题意。
D.实施乡村“厕所革命”,改变了以往的旱厕模式,解决生活污水问题,有利于保护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易造成水的污染等。
6.【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可回收垃圾可以重新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对生态文明建设是有的意义,A符合题意;
B、限禁固体废物进口,可以减少处理国家废物污染的负担,保障国家生态安全,B不符合题意;
C、开展卫生厕所建设,解决生活污水问题,可减少生活污染,利于建设生态文明,C不符合题意;
D、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治理大气污染,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利于大气清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7.【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绿色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节水节电,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攀折花木,破坏了树木,破坏了环境,符合题意;
D、爱鸟护鸟,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8.【答案】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湖,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秸秆焚烧,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9.【答案】B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提倡使用新能源共享汽车,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性气体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下雨时工厂直接排放烟雾,会污染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B符合题意;
C.全面供应国六标准的汽柴油,避免不达标汽柴油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关停产能落后污染较大的工厂,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了解大气污染的污染源,根据不同的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源是指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燃料燃烧:燃料燃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物质。
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如石化企业排放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含重金属元素的烟尘等
交通运输过程的排放:汽车、船舶、飞机等排放的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农业活动排放:田间施用农药时,一部分农药会以粉尘等颗粒物形式逸散到大气中,残留在作物体上或粘附在作物表面的仍可挥发到大气中。此外还有秸秆焚烧等。
10.【答案】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限制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减少白色污染,A不符合题意;
B.农田塑料地膜回收,可以减少白色污染,B不符合题意;
C.筛选高效降解塑料的细菌可以减少白色污染,C不符合题意;
D.焚烧白色垃圾会造成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白色污染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
11.【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空地上,会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同时造成白色污染、生成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等,所以生活垃圾应集中分类处理,符合题意。
B.废气、废液和废渣俗称三废,工业上排出的废气、废液和废渣造成环境的污染,治理废气、废水、废渣等工业“三废”,有利于防止环境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C.对河道全面截污、清淤,有利于防止水体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D.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空气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有利于空气保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2.【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分类回收垃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资源,A正确。
B.拒绝食用野生保护动物,保护生物,B错误。
C.保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采摘花朵,C错误。
D.电脑不用要随时关机,节约能源,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13.【答案】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人体毒害最大的有5种:铅、汞、砷、镉,这些重金属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人饮用后毒性放大,与水中的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的有机物,如日本的水俣病是由汞污染所引起,A不符合题意;
B、白色污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臭氧有吸收紫外线中能量较大的短波辐射的能力,如果没有臭氧层,强烈的阳光早已使整个大地化为焦土.臭氧还具有强氧化能力,所以空气中的微量臭氧能消毒杀茵,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并加速血液循环,因此臭氧是一名“人类生命的卫士”,但过量的紫外线能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但是,近年来发现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机能正在减弱,原因是制冷剂中的氟利昂、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尾气及工厂排放的废气都会破坏臭氧层,所以不用氟利昂(或氟里昂)作制冷剂或使用无氟冰箱、飞机使用清洁能源或飞机尾气经处理后排放、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都可保护臭氧层,C不符合题意;
D、现代社会人们的滥砍乱伐,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使粉尘污染加重,大量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又加重了气体的污染,有害气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而不是向水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争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14.【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解:A、植树造林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A正确;
B、生活生产中多使用清洁能源,如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PM2.5的污染,B正确;
C、出行时尽量少开私车,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减少尾气排放,倡导低碳生活,C正确.
D、一次性筷子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因此我们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木材,进而保护环境,D错误;
故选:D.
【分析】改善环境的具体措施: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物防治;植树造林等.
15.【答案】(1)C;酸雨的强度
(2)A
(3)种子的萌发与酸雨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强,萌发率越低
(4)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在本实验中A、B、C分别设置的是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变量是酸雨的强度.那么对照组是C,AB分别为实验组,和C形成对照.(2)(3)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一定的酸碱度等,酸雨的强度越高,种子的萌发率越低,从而得出结论.(4)在实验中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是因为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1)C;酸雨的强度;(2)A;(3)种子的萌发与酸雨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强,萌发率越低;(4)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6.【答案】(1)生态系统
(2)人类活动影响
(3)先天性(本能);胚盘
(4)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鸟卵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云南拥有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有从热带谷地到高山寒带完整的生态系统系列,这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中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有栖息地的破坏、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这些都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鸟类育雏、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从行为获得途径(发生)来看,双角犀鸟的这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鸟卵结构中的胚盘含有细胞核,将来发育成雏鸟,所以双角犀鸟卵中能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胚盘。
(4)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②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7.【答案】(1)栖息环境
(2)森林砍伐与耕地开垦
(3)生态系统
(4)围绕生物防治、保护环境等理念进行回答,合理即可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由于人们在热泉附近采矿,它成为了首个因采矿威胁而被宣告濒危的深海动物。因此造成鳞脚蜗牛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环境遭到破坏。(2)由资料二可知,使水资源失调、生物多样性丧失,让蝗灾的爆发失去了最后防线的原因是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与耕地开垦。(3)生物多样性通常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划出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加以保护的地区。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珍贵的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4)为控制当前愈演愈烈的蝗灾,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3)环境污染。(4)外来生物入侵。
3、防治蝗灾的方法如下:
(1)环境保护。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所以,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2)药剂防治。对于蝗灾的防治,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
(3) 天敌防治。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8种蝗虫的天敌,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
1 / 1云南省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单选题
1.(2021·昆明)下列行为,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符的是(  )
A.随意丢弃废电池
B.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C.大面积填湖建房
D.少使用一次性木筷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随意丢弃废电池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不符合题意;
B、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大气,不符合题意;
C、大面积填湖建房,破坏生态平衡,不符合题意;
D、少使用一次性木筷,节约木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2021·云南)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下列与建设美丽云南不相符的是(  )
A.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B.就地焚烧垃圾
C.推广新能源汽车 D.实施节水行动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可保护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A不符合题意。
B.就地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B符合题意。
C.推广新能源汽车,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C不符合题意。
D.实施节水行动,利于环境保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2020·昆明)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为让滇池保持秀美风光和迷人风采,不提倡的是(  )
A.节约用水 B.退耕还湖
C.绿色出行 D.使用含磷洗衣液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自然界极少量的水人类可利用,我们应节约用水,A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湖,可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提倡,B不符合题意。
C.绿色出行,可减少环境污染,应该提倡,C不符合题意。
D.含磷洗涤剂可导致水体污染,出现赤潮或水华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有利于环境保护就是对环境无污染,不能污染空气,不能污染水体,不能造成白色污染等方面。
4.(2020·昆明)昆明市将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废镍镉电池应投入(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废镍镉电池中的镍、铅、汞、镉等元素,被定为致癌物质;汞中毒会使人患中枢神经疾病。电池腐烂后,其中的汞、镍、铅、镉等重金属溶出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进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所以,废弃的镍镉电池属于有害的垃圾,应投入有害的垃圾箱。
故答案为:C。
【分析】从节约能源提高物质的利用,可根据垃圾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分类,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三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绿色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5.(2020·云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B.推行河长制,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C.大量使用次性餐具,生活更方便
D.实施乡村“厕所革命”,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答案】C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垃圾分类处理,既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推行河长制,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不符合题意。
C.大量使用次性餐具,会加重环境的污染,C符合题意。
D.实施乡村“厕所革命”,改变了以往的旱厕模式,解决生活污水问题,有利于保护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易造成水的污染等。
6.(2019·云南)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我们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生态文明建设无意义
B.限禁固体废物进口,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C.开展卫生厕所建设,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D.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治理大气污染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可回收垃圾可以重新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对生态文明建设是有的意义,A符合题意;
B、限禁固体废物进口,可以减少处理国家废物污染的负担,保障国家生态安全,B不符合题意;
C、开展卫生厕所建设,解决生活污水问题,可减少生活污染,利于建设生态文明,C不符合题意;
D、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治理大气污染,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利于大气清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7.(2019·昆明)“美丽昆明,我是行动者”是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昆明的活动主题,下列行为与该主题相违背的是(  )
A.绿色出行 B.节水节电 C.攀折花木 D.爱鸟护鸟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绿色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节水节电,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攀折花木,破坏了树木,破坏了环境,符合题意;
D、爱鸟护鸟,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8.(2019·昆明)“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绿色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发出的倡议。下列措施中不利于这目标达成的是(  )
A.植树造林 B.退耕还湖 C.秸秆焚烧 D.垃圾分类
【答案】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湖,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秸秆焚烧,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9.(2018·昆明)“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十九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之一,不利于该目标达成的是(  )
A.提倡使用新能源共享汽车
B.下雨时工厂直接排放烟雾
C.全面供应国六标准的汽柴油
D.关停产能落后且污染较大的工厂
【答案】B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提倡使用新能源共享汽车,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性气体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下雨时工厂直接排放烟雾,会污染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B符合题意;
C.全面供应国六标准的汽柴油,避免不达标汽柴油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关停产能落后污染较大的工厂,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了解大气污染的污染源,根据不同的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源是指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燃料燃烧:燃料燃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物质。
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如石化企业排放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含重金属元素的烟尘等
交通运输过程的排放:汽车、船舶、飞机等排放的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农业活动排放:田间施用农药时,一部分农药会以粉尘等颗粒物形式逸散到大气中,残留在作物体上或粘附在作物表面的仍可挥发到大气中。此外还有秸秆焚烧等。
10.(2018·昆明)“塑战速决”是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在共同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
A.限制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B.农田塑料地膜回收
C.筛选高效降解塑料的细菌 D.焚烧白色垃圾
【答案】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限制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减少白色污染,A不符合题意;
B.农田塑料地膜回收,可以减少白色污染,B不符合题意;
C.筛选高效降解塑料的细菌可以减少白色污染,C不符合题意;
D.焚烧白色垃圾会造成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白色污染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
11.(2021·云县模拟)下列有关措施或行为中,不利于我省环境保护的是(  )
A.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空地上
B.治理废气、废水、废渣等工业“三废”
C.对河道全面截污、清污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空地上,会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同时造成白色污染、生成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等,所以生活垃圾应集中分类处理,符合题意。
B.废气、废液和废渣俗称三废,工业上排出的废气、废液和废渣造成环境的污染,治理废气、废水、废渣等工业“三废”,有利于防止环境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C.对河道全面截污、清淤,有利于防止水体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D.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空气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有利于空气保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2.(2020·官渡模拟)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保护地球,也是保护我们自己。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 B.食用野生动物
C.随意采摘花朵 D.电脑常开不关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分类回收垃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资源,A正确。
B.拒绝食用野生保护动物,保护生物,B错误。
C.保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采摘花朵,C错误。
D.电脑不用要随时关机,节约能源,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13.(2018·开远模拟)下列关于环境污染及原因关联错误的是 (  )
A.重金属污染——汞、银等进入自然环境
B.白色污染——大量的废弃的包装塑料
C.臭氧层破坏——大量使用氟利昂、排放含氮废气
D.空气污染——向水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
【答案】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A、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人体毒害最大的有5种:铅、汞、砷、镉,这些重金属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人饮用后毒性放大,与水中的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的有机物,如日本的水俣病是由汞污染所引起,A不符合题意;
B、白色污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臭氧有吸收紫外线中能量较大的短波辐射的能力,如果没有臭氧层,强烈的阳光早已使整个大地化为焦土.臭氧还具有强氧化能力,所以空气中的微量臭氧能消毒杀茵,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并加速血液循环,因此臭氧是一名“人类生命的卫士”,但过量的紫外线能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但是,近年来发现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机能正在减弱,原因是制冷剂中的氟利昂、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尾气及工厂排放的废气都会破坏臭氧层,所以不用氟利昂(或氟里昂)作制冷剂或使用无氟冰箱、飞机使用清洁能源或飞机尾气经处理后排放、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都可保护臭氧层,C不符合题意;
D、现代社会人们的滥砍乱伐,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使粉尘污染加重,大量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又加重了气体的污染,有害气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而不是向水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争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14.(2017·陆良模拟)下列保护环境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B.生活生产中多使用清洁能源
C.出行时尽量少开私车,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D.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解:A、植树造林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A正确;
B、生活生产中多使用清洁能源,如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PM2.5的污染,B正确;
C、出行时尽量少开私车,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减少尾气排放,倡导低碳生活,C正确.
D、一次性筷子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因此我们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木材,进而保护环境,D错误;
故选:D.
【分析】改善环境的具体措施: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物防治;植树造林等.
二、实验探究题
15.(2017·曲靖)为了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
步骤一:把120粒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平均分为三组,分别放在以下3个培养皿中.
步骤二:每天定时对A、B、C培养皿分别喷洒等量且适量的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
步骤三:7天后观察小麦种子萌发结果.
分析回答:
(1)此探究活动中作为空白对照组的是   ,变量为   .
(2)三个培养皿中萌发率最低的是   .
(3)该探究活动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的原因是   .
【答案】(1)C;酸雨的强度
(2)A
(3)种子的萌发与酸雨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强,萌发率越低
(4)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在本实验中A、B、C分别设置的是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变量是酸雨的强度.那么对照组是C,AB分别为实验组,和C形成对照.(2)(3)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一定的酸碱度等,酸雨的强度越高,种子的萌发率越低,从而得出结论.(4)在实验中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是因为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1)C;酸雨的强度;(2)A;(3)种子的萌发与酸雨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强,萌发率越低;(4)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三、综合题
16.(2021·云南)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今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行。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拥有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有从热带谷地到高山寒带完整的生态系统系列,这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中   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云南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目前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填“人类活动影响”或“自然灾害”)。
(3)在云南,每时每刻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不断有濒危动植物被发现。下图是生态摄影师在我省“盈江犀鸟谷”拍摄到的,双角犀鸟雌鸟用其大嘴将洞口封闭缩小准备育雏和雄鸟正在给巢内的雌鸟喂食的罕见图像。从行为获得途径(发生)来看,双角犀鸟的这些行为属于   行为、双角犀鸟卵中能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   。
(4)《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规定,“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答案】(1)生态系统
(2)人类活动影响
(3)先天性(本能);胚盘
(4)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鸟卵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云南拥有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有从热带谷地到高山寒带完整的生态系统系列,这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中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有栖息地的破坏、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这些都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鸟类育雏、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从行为获得途径(发生)来看,双角犀鸟的这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鸟卵结构中的胚盘含有细胞核,将来发育成雏鸟,所以双角犀鸟卵中能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胚盘。
(4)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②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7.(2020·官渡模拟)请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鳞脚蜗牛身长只有4.5厘米,却堪称世界上最硬核生物。其腹足上生满鳞片一样的薄片,覆盖着一层含铁的化合物,宛若穿了一件铁鳞甲。它只生活于印度洋大洋底的三个热泉喷口上。由于人们在热泉附近采矿,它成为了首个因采矿威胁而被宣告濒危的深海动物。
资料二:2019年初,蝗灾在红海两岸的沙漠地带初现端倪。时至今日,这场25年以来最严重的蝗灾已绵延到东非和西南亚地区,对粮食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回顾蝗灾爆发的机制不难发现,蝗灾肆虐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与耕地开垦。由此带来的水资源失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让蝗灾的爆发失去了最后的防线。
(1)由资料一可知,导致鳞脚蜗牛濒临灭绝的原因是   遭到破坏。
(2)由资料二可知,使水资源失调、生物多样性丧失,让蝗灾的爆发失去了最后防线的原因是   。
(3)由此可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   的多样性。
(4)为控制当前愈演愈烈的蝗灾,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请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   。
【答案】(1)栖息环境
(2)森林砍伐与耕地开垦
(3)生态系统
(4)围绕生物防治、保护环境等理念进行回答,合理即可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由于人们在热泉附近采矿,它成为了首个因采矿威胁而被宣告濒危的深海动物。因此造成鳞脚蜗牛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环境遭到破坏。(2)由资料二可知,使水资源失调、生物多样性丧失,让蝗灾的爆发失去了最后防线的原因是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与耕地开垦。(3)生物多样性通常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划出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加以保护的地区。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珍贵的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4)为控制当前愈演愈烈的蝗灾,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3)环境污染。(4)外来生物入侵。
3、防治蝗灾的方法如下:
(1)环境保护。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所以,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2)药剂防治。对于蝗灾的防治,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
(3) 天敌防治。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8种蝗虫的天敌,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