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四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开场:屏幕前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 长征》。
(一)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二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单元要素。
请同学们打开单元导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是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七律 长征》是二单元中的第一课。
作者毛泽东。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七律 长征》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
(二)理解诗体,初知长征
1.理解诗体,正确读诗
①了解诗体
先来读一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整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诗中两句为一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长征则是这首诗的题目。
②正音正读
屏幕上的这几个词同学们会读吗?
wēi yí páng bó ní wán mín shān
逶 迤 磅 礴 泥 丸 岷 山
相信大家都读对了,那就认真听老师朗读这首诗。
同学们自己也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读好节奏。
2.了解诗题,简介长征
课前,同学们对长征进行了了解。长征指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三)诵读诗文,探究诗情
1.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①聚焦首联
读了诗文,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长征给你留下的印象,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字?
同学们都答对了,“难”。长征难在哪里呢?请默读屏幕上的这段资料。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于从福建、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一路翻山越岭,穿过11个省份,总共爬过18座山脉。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高山严重缺氧,红军身着单衣。强烈的阳光会造成雪盲,稍有不慎便会坠崖而牺牲。茫茫草原600里,人迹罕至,红军缺衣少食、缺医少药。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共渡过24条长河。敌人围追堵截,红军历经战斗300多次。最终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长征胜利结束。这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
同学们一定发现了。
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时间长!
穿过11个省、18座大山、24条长河,二万五千余里的征程——行程远!
险山恶水、孤立无援、缺衣少食、缺医少药、敌军围堵——条件苦!
让我们再来看首联,上句中一个“难”字写出了长征的艰难。下句中“万水千山” 概括了长征的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和一切艰难险阻。
②体会精神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不怕”就是毫不惧怕,“只等闲”的意思是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这样的艰难险阻,诗人先是铿锵有力地说 “不怕”,随后又将困难轻轻一描表示“只等闲”,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和同学们想的一样,从“不怕”和“只等闲”中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一联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品读诗句,想象、感受
接下来,我们继续与诗文对话,与作者对话,去品味这段艰苦岁月,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
请同学们默读诗文后三联,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长征的“难”?
(1)聚焦颔联,感受“山” 险
①理解诗意,感受艰难
让我们先来看颔联。
这一句中的“逶迤”和“磅礴”比较难理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字的构成。
“逶迤”两个字都是走之底,“磅礴”两个字都是石字旁。
在这里,这两个词都是描写山的,同学们能否结合图片推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呢?
“逶迤”指的是山势连绵起伏,“磅礴”的意思是气势盛大,广大无边。通过这两个词我们就能想象到,五岭和乌蒙山这段征途的曲折漫长和艰险。
②体会无畏,领悟写法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翻越这样的山,会遇到什么危险?
是啊,坎坷的山路难以行走,远离人烟的地方缺衣少食,陡峭的悬崖极易坠落,还要抵御敌人的围追堵截。疲惫、饥饿、激战、牺牲,还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艰难……
可是在红军眼里,这困难又是什么呢?
五岭绵延起伏,红军却把它看成翻腾着的细小浪花;乌蒙山高大无边,在红军看来却像滚动着的小泥球。同学们看,诗人用“腾”和“走”这两字就让画面“动”了起来,想象绝妙。用“细浪”“泥丸”的细小与“五岭” “乌蒙”的“逶迤”“磅礴”相对比,构成了一大一小鲜明的反差,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③激情朗读,感悟精神
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这一联。
颔联中的这组对比,这一大一小的反差,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首联中所展现出的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让我们一起回读首联。
(2)聚焦颈联,感受“水”恶
历经艰险,越过“千山”,征途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渡 “万水”时,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①“暖”“寒”对比,引起思考
结合注释,同学们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可能同学们会感到疑惑,诗人在这里用“暖”和“寒”这对意思相反的词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②引入资料,感受“喜悦”
让我们来看一下背景资料。
红军巧妙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不动一兵一卒渡过了金沙江,此时,如果你就是一名红军战士,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现在,同学们理解了吗?金沙江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一个“暖”字将战士们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之情展现了出来。
③图文并茂,感受“寒”意
红军巧妙渡过了金沙江,那又是如何渡过大渡河呢?你能在诗句中找到答案吗?
细心的同学一定从“横”这个字中感受到大渡河很宽,长长的铁索桥便横跨在大渡河东西两岸。
这铁索桥到底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资料。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你们看,敌人为了阻止红军战士们的通行,早已抽掉了桥上所有的桥板,只剩下光秃秃的、又粗又滑的铁链。
老师能想象屏幕前的你们会是怎样的表情,是不是觉得红军战士想要通过这座桥,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只能飞过去?可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我们再来读读屏幕上的这段文字。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飞夺泸定桥》节选
工事,在这里指的就是军队为了发扬火力和躲避攻击而建的建筑。
眼前是这样的天险,对面还有反动派的炮火。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红军战士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攀着铁索,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渡过了大渡河。此时你是不是明白了“寒”字背后的意义,那就是夺桥战斗的惊心动魄,真令人心惊胆寒。
④小结颈联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联。
颈联中的这一“暖”一“寒”的鲜明对比,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这不就是首联中表达出的红军的英勇和无畏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首联。
(3)聚焦尾联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的最后一联。
①理解诗意,体会精神
借助注释,你能理解这一联诗句的意思吗?
这一联诗以“更喜”开头,同学们想一想,看着茫茫雪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呢?
联系整首诗,红军战士越千山,涉万水。终于从敌人的重围中冲杀出来,多么令人欣喜。
即便看着茫茫雪山,但只要一想到胜利在望,又怎能不欢喜呢?
长征此时并没有结束,但诗人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正如同学们感受到的,我们的红军战士已经经历了重重考验,即将到达目的地,长征也肯定会迎来最终的胜利。
全诗以“开颜”收篇,正是预示了长征的胜利!
让我们也带着这份喜悦之情,读读这一联。
在尾联中,茫茫雪山的“难”与胜利在望的“喜”,不都是在诉说着首联中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吗?让我们再读首联。
②诵读诗文,感受精神
艰苦卓绝的长征路终有尽头,英勇无畏的红军精神却需代代流传。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诗,把这段历史、这份精神永远铭记心间。
③整体回顾,感知结构
现在,让我们来整体回顾一下这首诗。
同学们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内在关联吗?
正如同学们所见,本诗首联总领全诗,开门见山写出了长征的艰难以及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后四联是围绕“万水千山”,选取了长征途中的几个重要地点,绘制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④结合结构,背诵诗文
了解了这首诗的结构特点,我们背诵起来就更容易了。
请同学们尝试着背一背。
(四)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1.范读诗文
伟大领袖毛泽东,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菩萨蛮 大柏地》正是其中一首。
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注意把“柏”和“鏖”这两个字的字音读正确。
2.自主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文,结合本节课所学,说一说这首诗与《七律 长征》在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诗作,老师做一点提示,彩练指的是彩色的绸带,
鏖战指的是激烈的战斗。
3.总结感知
认真读诗的你们感受到了吗?这首诗与《七律 长征》一样,都展现出了战斗的艰苦卓绝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伟人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它背诵下来。
(五)学习生字
最后我们来学习本课的四个生字。
其中“律”和“崖”两个字中横画比较多,“索”字下方不要写成“系”,它比“系”少一撇
(六)作业
1.抄写并背诵《七律 长征》。
2.选背《菩萨蛮 大柏地》。
3.预习《狼牙山五壮士》,了解“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七律·长征》练习
一、辨字组词
律( ) 崖( ) 渡( ) 索( )
津( ) 涯( ) 度( ) 素( )
二、抄写《七律·长征》。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用自己的话写一写下面两句诗的的意思。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做:积累一首毛泽东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法律 津门 山崖 天涯 渡船 度假 铁索 朴素
二、略
三、用自己的话写一写下面两句诗的的意思。
1. 五岭绵延起伏,红军却把它看成翻腾着的细小浪花;乌蒙山高大无边,在红军看来却像滚动着的小泥球。
2. 金沙江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四、选做:参考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共43张PPT)
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
语文要素: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单元主题:
重温革命岁月,
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七言律诗的简称
题目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wēi y páng bó
逶 迤 磅 礴
n wán m n shān
泥 丸 岷 山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于从福建、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一路翻山越岭,穿过11个省份,总共爬过18座山脉。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高山严重缺氧,红军身着单衣。强烈的阳光会造成雪盲,稍有不慎便会坠崖而牺牲。茫茫草原600里,人迹罕至,红军缺衣少食、缺医少药。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共渡过24条长河。敌人围追堵截,红军历经战斗300多次。最终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长征胜利结束。这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
时间长
行程远
条件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不怕:毫不惧怕。
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默读诗文后三联,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长征的“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逶迤:连绵起伏。
磅礴: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想象一下,翻越这样的山,会遇到什么危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腾:翻腾。
走:滚动。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对比
腾细浪
走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飞夺泸定桥》节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惊心动魄
心惊胆寒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喜悦
惊心动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总领全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总领全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彩练:彩色的绸带。
鏖战:激烈的战斗。
bǎi
áo
律
崖
渡
索
糸
课后作业:
1.抄写并背诵《七律 长征》。
2.选背《菩萨蛮 大柏地》。
3.预习《狼牙山五壮士》,了解“狼牙山”
“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