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3 09:5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2.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3.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4.宗主国通过向殖民地输出资本、技术,提供道路等基础设施,使其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现了铁路、电讯、医院、学校等,把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带入了市场经济领域,同时殖民扩张也传播了西方人文观念。这表明殖民扩张( )
A.对殖民地的“破坏性使命” B.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C.对殖民地的“建设性使命” D.缓和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矛盾
5.近年来,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加拿大95%的电影、93%的电视剧、75%的英语电视节目和80%的书刊市场主要为美国文化产品所控制。这说明( )
A.全球化是文化冲突的副产品 B.国际文化旧秩序阻碍全球化
C.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D.全球化对弱势文化产生冲击
6.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单体骆驼。金骆驼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理解最准确的是,金骆驼( )
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流道路
7.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现象表明( )
A.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 B.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
C.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D.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
8.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疏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 )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9.全球化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有70%由跨国公司垄断;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中,有85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面对这一现象,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态度是( )
A.要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产品 B.全力进口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
C.让市场自由选择各类文化产品 D.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10.下图是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意大利人)《十骏犬图之七·茹黄豹》郎世宁的画( )
( http: / / www. / )
A.能促进中国绘画技艺的长足进步 B.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直接史料
C.意在写实,属于典型西方油画 D.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
11.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12.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 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 )
A.社会史观下,丝绸之路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
B.现代化史观下,丝绸之路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丝绸之路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丝绸之路使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13.《明史 食货志》中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明太祖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 )
A.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例 B.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时代 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境稳定
14.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丝绸之路畅通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推动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15.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都是秦朝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单体金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是研究秦朝的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16.2015年,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了成立2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1995年发达国家在有形产品贸易中的比重是73%,发展中国家仅占27%。而到2015年,这个比例变成发达国家占51%,发展中国家占49%。这表明( )
A.发达国家经济利益受到较大损失 B.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成比例增加
C.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到巨大冲击 D.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
17.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18.据IMF统计,2008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年均达到48%(按美元汇率计算),超过美国的5%。预计2018—202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速虽将放缓,但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将达到28%(按美元汇率计算)这说明( )
A.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中心 B.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C.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D.中国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2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21.美国学者曾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其中显示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跨国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
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不利
C.发达国家是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D.经济全球化中的利润分配极不平衡
22.观察下图,可以推知( )
A.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B.国际组织成立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加剧
23.2017—2018年,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见下图)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反映出( )
A.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 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
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 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
24.下表是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世界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比较(2012)。
组织名称 成员数量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亿人) GDP(万亿美元)
北美自由贸易区 3 2158.11 4.70 19.24
欧盟 28 432.48 5.09 16.69
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 16 3962.12 31.47 13.42
东盟 10 477.76 6.08 2.32
据此可知,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 )
A.打破了经济集团相互隔绝的状态 B.将成为世界最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C.促进世界经济力量向多元化发展 D.整体经济实力优于其他经济集团
25.1889年,美国人菲里斯克在上海试销外国“品海”卷烟;1902年由天津北洋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龙球”牌香烟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26.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中国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27.美国经济学家乔治 泰勒提出“裙边理论”,他说:“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28.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29.有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这两幅地图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
A.朝贡贸易制度发展到顶峰 B.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
C.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 D.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
30.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B.工业革命已向欧美各国扩展
C.中国被迫开放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玉米等作物多路径传入非洲
31.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之际,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食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加强欧洲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后,促进物种交流,丰富民众生活 D.殖民扩张活动,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33.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中亚和西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造纸术传入西方。由此可见( )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应是丝绸和瓷器
C.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二、材料题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书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防疫观念产生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35.认识疫灾的演化和时空分布对人类社会防治疫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
时段 频发中心 频发区及扩展
220—581年 长安、洛阳、建康(南京) 从黄河中下游平原扩展到长江干流一线
581—960年 长安、洛阳 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
960—1127年 开封
1127—1279年 临安(杭州)
1279—1368年 大都(北京) 扩展到两广、云南
1368—1644年 京师(北京) 海南开始有了疫病流行
1644—1911年 京师(北京) 台湾、东北、新疆成为疫灾流行区
——据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根据材料一、二,至少选择两个历史时期,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数量在西医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据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整理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50年前后世界贸易呈现的特点。指出促使19世纪中叶起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
(3)通过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说明中西建筑文化很好地融为一体,故选B项;材料中“厦门鼓浪屿”“漳州”“泉州”只是部分地区,“遍及中国乡村”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而不是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排除C项;材料“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说明西式建筑不仅见于通商口岸,还见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其他地区,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的流行情况可知,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而川剧是清朝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角抵(摔跤)推动丝路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没有提及其起源,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非洲、欧洲和亚洲之间通过:经济贸易加强了联系,故A正确。欧洲人要用白银从亚洲换回生丝、茶叶、绸缎、瓷器、香料、胡椒等物资,说明亚洲还不是西方工业品市场,故排除B;除了掠夺美洲外,欧洲人还通过奴隶贸易掠夺非洲,故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表现,故排除。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影响。根据“使其城市化步伐加快”“同时殖民扩张也传播了西方人文观念”可知,宗主国向殖民地的扩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的进步与发展,这表明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建设性使命”,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宗主国对殖民地影响的客观进步性,而不是破坏性,故排除A项;题干表现的是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影响,而不是对宗主国的影响,故排除B项;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最终激化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故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从材料中的“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来看,美国利用其强势文化的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扩大其文化市场,对弱势文化产生冲击,故答案为D项;文化冲突是全球化的副产品,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文化旧秩序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且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骆驼属于西北地区的物种,在秦始皇陵中出土金骆驼文物,体现出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来往交流,故能够印证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已经有了与西部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往来,故选B项;材料中出土的金骆驼属于手工制品,对于了解秦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有一定作用,但“最重要的实物史料”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秦始皇陵出土的金骆驼能证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有交往,但是“最早交往”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能证明在秦朝时期存在中西方交往的现象,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具有了多条中西交流道路,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局势推动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极化局势增强,推动了世界文化多元格局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各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材料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信仰传播到琉球、日本、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这表明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故A正确。妈祖信仰不是中原文化的体现,故B错误。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就已拓展到这些地区,而材料中妈祖信仰的传播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朝贡贸易无关,故D错误。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材料中的现象,发展中国家最正确的态度是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D项符合题意,A、B、C项排除。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可知,郎世宁是意大利人,但却成为中国清朝的宫廷画家,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十骏犬图之七 茹黄豹》虽由外国人所画,但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画的风格,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该画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直接史料,故B项正确。能促进中国绘画技艺长足进步的是以郎世宁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而不是这幅画本身,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幅画虽然重在写实,却不是西方油画,而是融合了西方绘画风格的中国画,C项错误;强调个性表现和追求抒情写意的是文人画,而该画注重写实,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大唐王朝国力强盛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唐在西部地区建立有效统治”属于国内政治方面的信息,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史观下丝绸之路的影响。材料信息“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等主要反映了社会史观视角下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影响,故A项正确。现代化史观是从现代化角度出发,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整体史观是从全球视角出发,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文明史观是从文明角度出发,“激烈碰撞”由材料无法得出,D项排除。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有利于中原地区和边境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通过经济交往密切了民族之间的往来,有利于中原王朝边境的稳定,D项正确;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与材料主旨“茶马贸易”不符,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完成,排除B项;闭关锁国主要针对的是海外交流,排除C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推动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所获得的信息对丝绸之路畅通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张骞所获得信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了西汉与西方的联系,A、B项错误;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而材料说的是汉武帝时期,C项排除。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可知,骆驼是古代中西商路上的交通运输工具,因此金骆驼的出土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A项中的“最重要”说法绝对,夸大了这一文物的研究价值,排除;金骆驼不能证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最早交往”,也不能证明“多条中西交通道路”存在,排除C、D项。
16.答案:D
解析:“1995年发达国家在有形产品贸易中的比重是73%……到2015年,这个比例变成发达国家占51%”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说明发达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故A错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是指参与世界贸易的程度,不能反映其经济利益,故B错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与国际分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故C错误;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可以判断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而材料中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可见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故D正确。
17.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有丝绸和瓷器等,“最主要”仅仅凭借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A。依据材料可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达到西亚、非洲等地,辐射范围较广,故B符合题意。“规模不断扩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D项与题中主旨不符,故排除D。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尽管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但经济基数仍然是美国最高,因此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的经济中心,故A错误;材料中强调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超过了美国,因此中国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故B正确;材料中讲述的是2008年以来和预计2018-2020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并未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故C错误;材料只讲述了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问题,不能反映中国是否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故D错误。
19.答案:C
解析:由题目中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19%”的信息可知A中“垄断”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的表述与题干中“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不符,故排除;题干中未涉及供不应求的现象,故排除D;由题干中“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可知此时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故选C。
20.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故排除B。依据材料“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上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开始了殖民扩张,黑奴贸易随之兴起,加剧了殖民掠夺,故C正确。民众的消费能力不是题干的主旨要求,故排除D。
21.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苹果公司利润占比最大,其次为非中国劳工、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中国大陆劳工、欧洲、日本和中国台湾。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苹果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而获取最大利益,故A正确。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不利是题干反映的内容,但并没有涉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故B错误。发达国家是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原因在于跨国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故C错误。题干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的表现,该项并没有体现原因,故D错误。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在1975年前后出现短暂的上升态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涉及世界贸易总额及发展态势,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初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说明唐以前已经通过西域与外界交流,故A项错误;据材料“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和“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说明佛经翻译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故B项正确;据材料“写本残片”可知是手抄本而不是雕版印刷,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在西汉末年、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A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B项中趋势也不能由材料得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了一大片区域的经济联合(面积大,人口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力量的多元化发展,C项正确;从GDP来看,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不如北美自贸区和欧盟多,D项说法错误。
25.答案:D
解析:从“1889年,美国人菲里斯克在上海试销外国‘品海’卷烟……是我国最早的烟标”可得出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从“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可得出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从“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可得出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与题干中时间不符,D项错误,符合题意。
26.答案:A
解析:A题干核心信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多数城市接受了近代 西方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城市社会开放程度较高,近代经济发展程 度较高,故A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不选B。19世纪末中国 的政治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故不选C。仅由材料内容无法得出 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故不选D。
27.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资本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资本主义不是当时欧洲 主要的经济形态,受当时制度和思想的束缚,超短裙不会广泛流行, 故A项错误;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也随之发展,超短裙会流:行,故B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主,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会出现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追捧的现象,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利用“新;经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应该流行超短裙而不是灰暗的长裙,故D;项错误。
28.答案:C
解析:A项说法绝对,故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是强调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故B错误。题干中“印度洋”“恒河”“印度商人”都在强调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印度的重要性,故C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故D错误。
29.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中西方之间海上、陆路交流的地图,不能说明朝贡制度发展到顶峰,故不选A。依据题干中“《郑和航海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可知,明朝能够绘制出海上、陆路中西方之间交流的地图,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故B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曾经一度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不选C。题干反映的是中西方之间交流的:地图,不能就此得出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的结论,故不选D。
30.答案:A
解析:示意图表明,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均有直接的商业联系,说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故A项正确;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材料反映的是18世纪初的国际贸易状况,排除B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C项排除;示意图表明,玉米通过美洲和欧洲流入非洲,并不是多路径,排除D项。
3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可得出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宋朝对外贸易中,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故①④正确;宋朝的市已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②错误;③表述“彻底放弃了”不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32.答案:C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但“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亚、欧、美洲物种交流的影响,并非强调欧洲的殖民扩张活动,排除B、D两项;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增多,体现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C项正确。
3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昭武九姓从事国际转运贸易,活动路线是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由昭武九姓控制,昭武九姓不是汉族,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34.答案:(1)特点: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背景: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影响: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35.答案:示例
选择时期:魏晋南北朝与隋唐五代。
分布特征: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降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
解释:从时间角度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并立、战争频仍、人口大规模迁徙、气候变化等,疫灾频发;隋唐时期,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等因素影响下,疫灾发生频率低。从空间角度来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农耕区域的扩展,疫灾的区域呈现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但受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强、城市环境等因素影响,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折线图和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可以选择魏晋南北朝(220—581年)与隋唐五代(581—960年)两个时期。首先对疫灾的分布特征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后者疫灾频度相对较低;从疫灾空间分布范围来看,这两个时期疫灾由长江干流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说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解释。时间角度,可以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迁移、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疫灾频度相对较高这一现象;从隋唐五代时期较长时间内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等角度解释疫灾频度相对较低的现象。空间方面,根据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主要从江南地区开发的角度分析,疫灾范围呈现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同时受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强、城市环境等因素影响,都城疫灾频发。选择其他历史时期并按照要求合理作答亦可。
36.答案:(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与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
意义: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疾病,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指导;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37.答案:(1)特点:以商业活动为依托;双向交流;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2)特点: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以欧美国家为主导。原因:工业革命;国际贸易的增长;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
(3)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流动;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引起文化交流的国际化。(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