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人教历史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人教历史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08 16: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革命的主观力量遭到极大的摧残。大批共产党员被屠杀,一些不坚定的分子离开了党,少数人甚至当了叛徒。共产党员由5.7万余人很快减少到1万人左右,大多数的地方党组织被打散。工会会员在革命高潮时期是300万人,到1929年减少到3万人。曾拥有1000万会员的农会组织绝大部分不再存在。据周恩来在中共六大上关于组织问题的报告,大革命失败后一年中,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者约有31万至34万人,另有4 600多人被监禁。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起义领导人在门口台阶上站在最前边举起右手的是周恩来、贺龙(周恩来左边)、叶挺(周恩身后)、朱德(叶挺左边)、刘伯承(坐者)等会见起义部队。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走城市道路的失败
2.经过
(1)确定方针:八七会议1927.8.7
(2)发动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1927.8.1 周、贺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秋收起义 : 1927.10.毛泽东 意义
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井冈山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秋收起义后革命道路的转折—到农村去
怎样在农村生存下去—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武装斗争(红军)—土地革命(农民)—根据地建设(物质基础)
思考:
马克思并没有说共产党要在农村发展,列宁也不曾提到,毛的这样做法是违背了马列主义吗
毛的这样做法说明了什么
(3)根据地的建立与扩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10 毛泽东 )
星火燎原——根据地的扩大全国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0万人。
(1930年夏)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彭德怀湘赣
腾代远湘鄂赣
彭湃海陆丰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贺龙洪湖湘鄂边
方志敏闽浙赣
徐向前鄂豫皖
毛泽东朱德将赣南闽西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左右江

(注意比较:农村革命根据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
(4)土地革命
①范围:在革命根据地内
②内容:
③作用:
(5)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展生产
(6)“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7)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31瑞金,毛泽东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8)军事斗争:反“围剿”
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被迫长征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1、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
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二、红军的长征 (1934.10——1936.10)
1.原因:
红军领导人博古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掌权,偏信李德的错误主张,犯了“左”倾错误
蒋介石重兵围剿红军、根据地
客观:
主观:
①直接:
②根本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比例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约10:1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约4:1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约6:1
按以前的正确军事路线,第五次反围剿也有成功的可能性
结果却失败根据地丧失而引发了战略转移—长征
遵义会议旧址

2.经过: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吴起镇


三军会师会宁1936.10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1935.10.
遵义
1935.1.

这是泸定桥的图片,仅仅有十三根铁索。红军就是在这上面爬过去的!
红军攀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茫茫水草地
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的甘肃会宁城
▲3.遵义会议 1935.1.
(1)内容
①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军事上)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组织上)
④取消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组织上)
(2)意义
①结束了 ? ;
②事实上确立了 ? ;
③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亏不亏,想想红军老前辈。”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滂沱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4.长征精神
理想崇高,意志坚定;
吃苦耐劳,不畏艰险;
顾全大局,团结一致;
依靠人民,乐观向上。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关于长征的评价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美国《时代周刊》
1972年2月28日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3)铸就了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动力。
长征一结束,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5.长征胜利的意义
小结
1条道路
2次起义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二、红军的长征 (1934.10——1936.10)
1次会议
1个理论
1个政权
原因
路线
长征结束之际正是日本步步紧逼之时,民族危机加深,作为死对头的国共两党有十年的血海深仇,会怎么办呢
共赴国难
团结抗日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A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包括
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统一战线 D.根据地建设
3.促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路线
C.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取消了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C
B
B
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对内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对外没有民族独立;②中国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其力量异常强大,尤其是大城市力量非常强大,而农村相对薄弱,只有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能取得胜利。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证明了第一种意见的正确,并终使中国革命不断地走向胜利。
思考题:教材P69“学习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