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八高级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底入学摸底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第八高级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底入学摸底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7 23:02:45

文档简介

重庆第八高级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底入学摸底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战国策》记述秦晋之地农业繁荣,考古工作者在属于这一地区的河南辉县魏墓、河北武安赵城遗址、山西侯马及陕西蓝田等地都发现有呈“V”型的犁铧,并在齐燕所在的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和薛城遗址、河北易县燕下也发现了同样的犁铧。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了全国 B.犁耕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C.牛耕最早出现在晋国和秦国 D.《战国策》记载都是事实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考古发现战国时期时期多地出土了犁铧,反映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牛耕,而且不能看出推广到全国;
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牛耕最早出现在晋国和秦国;
D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某学者研究孔子思想时,认为孔子的学说是“适应政府二千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下列历史结论符合上述史观的是(  )
A.周期性的治乱更迭是中国历史的规律
B.独尊儒术是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发展根基
C.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唐王朝的繁荣奠基
D.铁犁牛耕使用推动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强调经济基础促进了孔子思想的产生,属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唯物史观,与之相符合的是D;
AC错误,侧重于政治方面;
B错误,侧重于文化的统一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3.(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秦统一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而西汉前期亦“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强兼并之家于诸陵”。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及西汉迁徙官吏及豪强富人是为了加强对这些人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A错误;
BC错误,材料措施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关中地区的中心地位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汉时期对豪强的迁徙是为了加强对其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4.(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极大地受到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
C.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远之而大”“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及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跳出家庭的局限,面向全国推行王道,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求,B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的更多的法家思想的影响,不是民本思想;
C错误,董仲舒的这些思想不是为了削弱伦理道德的影响,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倡导三纲五常,以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错误,材料无关“家国同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儒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代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
5.(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  )
A.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进一步加剧 B.使中原地区的租佃关系盛行
C.促进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型 D.限制了官僚贵族集团的利益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将国家控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农耕文明,促进其封建化进程,因此C正确;
A错误,材料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错误,租佃关系盛行是在宋代;
D错误,材料措施无关限制贵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的反映。
6.(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C.佛学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D.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恒山悬空寺供奉了代表佛教、道教和儒学的三个人物,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A正确;
BC错误,儒学在魏晋时期虽然受到冲击,但仍然是正统;
D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统治者的政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促使三教合一趋势的出现。
7.(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初唐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六科,除了最后的进士一科外,皆可以上溯至汉代,只是以前是察举,现在改用考试登进而已。汉唐这些科目的设置说明(  )
A.科举与察举选拔方式相同 B.当时的选官标准丰富多样
C.古代选官更注重专业技能 D.当时统治基础在不断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察举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唐以来设置了“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从多个方面考核人才,体现了选官标准的多样化,B正确;
A错误,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而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二者本质上存在差异;
C错误,材料中的科目设置比较宽泛,不能体现注重专业技能;
D错误,科举制确实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反映了选拔标准多样化。
8.(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茶马古道的出现(  )
A.取代了传统丝绸之路的地位 B.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商贸发展
C.实现了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D.受制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分析可知:茶马古道便利了西南地区的交通,促进了这一地区商业的发展,B正确;
A错误,丝绸之路主要通往西域,茶马古道在西南地区,位置不同;
C错误,材料只能说明茶马古道促进西南地区商业发展,不能看出商贸重心的转移;
D错误,与少数民族侵扰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9.(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天职”就是一切人事都是人分内所应当做的。材料反映了(  )
A.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性 B.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为圣人
C.三纲五常已经不合时宜 D.心怀天下是每位儒者的追求
【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得出: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A正确;
B错误,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C错误,材料中“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强调伦理纲常;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程朱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
10.(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下表是根据《元史》整理的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员的设置(部分)的情况。由此可知元代(  )
地方官 机关与官员 执掌与任用
路府 府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府或府尹一员 掌府事
州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州尹一员 掌州事
县 州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州一员 掌州事
县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尹一员 掌县事
(注:达鲁花赤是蒙语,本义是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且规定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权者。)
A.机构庞杂导致冗官问题突出 B.君主专制得到极大加强
C.地方管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D.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元朝在地方官员的设置中任命了蒙古人和色目人掌管地方,这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C正确;
A错误,材料无法看出冗官;
B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
D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在地方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实际掌权者,不能看出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地方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地方任命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实际掌权者,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11.(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大明律》规定,“长工立有文券,议有年限者,以雇工人论”,与雇主之间有一定的主仆名分,雇主殴打长工不问罪,打死后只“徒三年”。而短工、忙工则与之不同,“只是短雇(日、月),受值不多者,以凡人论”,即与民户地位相同。材料说明当时(  )
A.契约意识已成社会共识 B.农民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明朝区分长工短工、忙工,且短工、忙工具有较高的地位,与民户相同,这就使得短工和忙工获得了人身自由,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契约意识成为社会共识;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变本加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律法区分长短工,并且短工获得了较大人身自由,社会地位提升,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
12.(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19世纪30、40年代,部分开明官员热衷于放眼世界和研究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撰写了如《四洲志》、《海国图志》等著作。据此可知当时(  )
A.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B.中西思想深入融合
C.中体西用顺应统治需要 D.夷夏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9世纪30、40年代开明官员热衷于放眼世界和研究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著书立说,这反映了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D正确;
A错误,材料无法看出西方思想广泛传播;
B错误,材料乜有反映出中西思想的融合;
C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中新思想的萌发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前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13.(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1872年,《申报》创刊后,每期广告栏上都登载了一些西方机器插图广告,如磨粉机器、印书机器、开矿挖井机器等。这些广告(  )
A. 使机器在中国得以普及 B.折射出中国崇洋心态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起到了启迪民智作用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西方的机器使用情况在中国得到传播,体现了西方物质文明的渗透,有利于开启民智,故选择D;
A错误,机器普及说法过于绝对化;
材料只能看出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宣传,不能看出崇洋心态,故排除B;
中国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19世纪六十年代,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报刊的创办,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报刊中刊登机器插图,有利于西方技术的传播,开启民智。
14.(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下表为1873-1893年中国进出口税率。据此可知(  )
年代 1873年 1883年 1893年
进口税率 4.9% 4.8% 3.4%
出口税率 8.4% 10.8% 7.3%
A.国内民族工业发展受限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
C.中国对外贸易逆差严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1873-1893年中国进口税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且不断降低,而出口税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下降幅度有限,这有利于列强商品的倾销,挤占了民族工业的市场,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A正确;
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关税问题,无关贸易逆差;
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资本输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5.(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下表为1903—1905年中国新式学堂数量统计。该时期新式学堂数量增长主要得益于(  )
年份 1903年 19o4年 19O5年
新式学'堂数量 769所 4476所 8227所
A.清政府政策鼓励 B.教育救国思潮兴起
C.洋务运动的推动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答案】A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判断,这一阶段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因此这一阶段新式学堂的增长与清政府政策的鼓励相关,A正确;
BCD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末新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清末新政发生于1901年—1911年,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其中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4分。)
16.(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武威以西……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无道,家属徙焉。
——《汉书·地理志》
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今甘肃河西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西部,有一条由北向南长约135公里,宽约20~30公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带,俗称西沙窝,是历史上形成沙漠的典型地区。西汉时,这里是防御匈奴的前线,置戍屯田,今尚有汉代城障烽燧遗址三角城,已陷于茫茫沙漠之中。在三角城周围分布着成片的古耕地、阡陌、渠道遗迹,散落着大量汉代遗物,但没有发现汉代以后的遗物,可以推定城址的废弃及其周围地区的沙漠化发生的时间应在汉代大规模开发的后期。
——摘自邹逸麟《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以黄河流域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开发甘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若要探究汉代对甘肃地区的开发,还可以收集哪些史料?
【答案】(1)特点:开发方式多样;政府主导;武装镇守与开发相结合;因俗而治。影响: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加强了汉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汉代甘肃地区经济的发展;过度的开发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沙漠化。
(2)史料:实物史料(遗址、遗迹、出土文物);汉代的文献史料。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得出:开发方式多样;根据“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得出:政府主导;根据“这里是防御匈奴的前线”及“古耕地、阡陌、渠道”得出:武装镇守与开发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甘肃的开发坚持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军事、政治、经济及生态环境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而《汉书·食货志》《汉书·地理志》属于文献史料。
故答案为:(1)特点:开发方式多样;政府主导;武装镇守与开发相结合;因俗而治。影响: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加强了汉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汉代甘肃地区经济的发展;过度的开发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沙漠化。
(2)史料:实物史料(遗址、遗迹、出土文物);汉代的文献史料。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对甘肃的开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7.(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
——摘编自陈延斌《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
材料二:我国传统家训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性,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家训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家训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巩固小农经济的需要;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社会上层和文人学士的推动;家训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2)影响: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有利于增加家族凝聚力;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稳定社会秩序;适应了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尊儒”得出: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根据“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信息可知: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根据“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得出:社会上层和文人学士的推动;根据材料二中 家训内容不断更新可从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角度进行回答。另外结合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可从巩固小农经济的需要角度进行回答。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风气及社会秩序、对经济发展及对儒学传播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原因:巩固小农经济的需要;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社会上层和文人学士的推动;家训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2)影响: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有利于增加家族凝聚力;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稳定社会秩序;适应了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传统家训盛行的原因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主要大事表
时间 史事
1840-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 魏源发表《海国图志》
1859年 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开展
1866年 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
19世纪90年代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05年 同盟会成立,《民报》创刊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从上述所列的历史事件中任选三个事件,确定一个主题,结合所学,进行历史解释。(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主题:向西方学习。1842年《海国图志》、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1898年戊戌变法。解释: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近代中国,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内容涉及两条主线,一个是近代列强的不断侵华,一个是中国 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学生可从根据这两条主线选择事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例如:主题:向西方学习。1842年《海国图志》、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1898年戊戌变法。解释: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近代中国,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及中国救亡图存的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9.(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查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八股取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八股取士的影响。
【答案】(1)特点:内容、格式固定;考试程序严密;强调考试纪律(体现公平、公正等原则);注重传承与创新。
(2)影响: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推动考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得出:内容、格式固定;根据“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等得出:强调考试纪律。根据“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得出:注重传承与创新;根据“会试”“殿试”等得出:考试程序严密;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分析。积极方面:可从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及考试制度自身完善角度分析。消极方面主要从禁锢思想,不利于科学创新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特点:内容、格式固定;考试程序严密;强调考试纪律(体现公平、公正等原则);注重传承与创新。
(2)影响: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推动考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一定思维难度。
1 / 1重庆第八高级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底入学摸底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战国策》记述秦晋之地农业繁荣,考古工作者在属于这一地区的河南辉县魏墓、河北武安赵城遗址、山西侯马及陕西蓝田等地都发现有呈“V”型的犁铧,并在齐燕所在的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和薛城遗址、河北易县燕下也发现了同样的犁铧。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了全国 B.犁耕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C.牛耕最早出现在晋国和秦国 D.《战国策》记载都是事实
2.(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某学者研究孔子思想时,认为孔子的学说是“适应政府二千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下列历史结论符合上述史观的是(  )
A.周期性的治乱更迭是中国历史的规律
B.独尊儒术是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发展根基
C.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唐王朝的繁荣奠基
D.铁犁牛耕使用推动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
3.(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秦统一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而西汉前期亦“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强兼并之家于诸陵”。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极大地受到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
C.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
5.(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  )
A.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进一步加剧 B.使中原地区的租佃关系盛行
C.促进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型 D.限制了官僚贵族集团的利益
6.(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C.佛学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D.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7.(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初唐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六科,除了最后的进士一科外,皆可以上溯至汉代,只是以前是察举,现在改用考试登进而已。汉唐这些科目的设置说明(  )
A.科举与察举选拔方式相同 B.当时的选官标准丰富多样
C.古代选官更注重专业技能 D.当时统治基础在不断扩大
8.(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茶马古道的出现(  )
A.取代了传统丝绸之路的地位 B.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商贸发展
C.实现了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D.受制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9.(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天职”就是一切人事都是人分内所应当做的。材料反映了(  )
A.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性 B.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为圣人
C.三纲五常已经不合时宜 D.心怀天下是每位儒者的追求
10.(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下表是根据《元史》整理的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员的设置(部分)的情况。由此可知元代(  )
地方官 机关与官员 执掌与任用
路府 府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府或府尹一员 掌府事
州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州尹一员 掌州事
县 州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州一员 掌州事
县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尹一员 掌县事
(注:达鲁花赤是蒙语,本义是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且规定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权者。)
A.机构庞杂导致冗官问题突出 B.君主专制得到极大加强
C.地方管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D.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11.(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大明律》规定,“长工立有文券,议有年限者,以雇工人论”,与雇主之间有一定的主仆名分,雇主殴打长工不问罪,打死后只“徒三年”。而短工、忙工则与之不同,“只是短雇(日、月),受值不多者,以凡人论”,即与民户地位相同。材料说明当时(  )
A.契约意识已成社会共识 B.农民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12.(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19世纪30、40年代,部分开明官员热衷于放眼世界和研究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撰写了如《四洲志》、《海国图志》等著作。据此可知当时(  )
A.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B.中西思想深入融合
C.中体西用顺应统治需要 D.夷夏观念受到冲击
13.(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1872年,《申报》创刊后,每期广告栏上都登载了一些西方机器插图广告,如磨粉机器、印书机器、开矿挖井机器等。这些广告(  )
A. 使机器在中国得以普及 B.折射出中国崇洋心态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起到了启迪民智作用
14.(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下表为1873-1893年中国进出口税率。据此可知(  )
年代 1873年 1883年 1893年
进口税率 4.9% 4.8% 3.4%
出口税率 8.4% 10.8% 7.3%
A.国内民族工业发展受限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
C.中国对外贸易逆差严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15.(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下表为1903—1905年中国新式学堂数量统计。该时期新式学堂数量增长主要得益于(  )
年份 1903年 19o4年 19O5年
新式学'堂数量 769所 4476所 8227所
A.清政府政策鼓励 B.教育救国思潮兴起
C.洋务运动的推动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其中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4分。)
16.(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武威以西……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无道,家属徙焉。
——《汉书·地理志》
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今甘肃河西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西部,有一条由北向南长约135公里,宽约20~30公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带,俗称西沙窝,是历史上形成沙漠的典型地区。西汉时,这里是防御匈奴的前线,置戍屯田,今尚有汉代城障烽燧遗址三角城,已陷于茫茫沙漠之中。在三角城周围分布着成片的古耕地、阡陌、渠道遗迹,散落着大量汉代遗物,但没有发现汉代以后的遗物,可以推定城址的废弃及其周围地区的沙漠化发生的时间应在汉代大规模开发的后期。
——摘自邹逸麟《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以黄河流域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开发甘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若要探究汉代对甘肃地区的开发,还可以收集哪些史料?
17.(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
——摘编自陈延斌《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
材料二:我国传统家训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性,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家训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家训产生的影响。
18.(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主要大事表
时间 史事
1840-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 魏源发表《海国图志》
1859年 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开展
1866年 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
19世纪90年代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05年 同盟会成立,《民报》创刊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从上述所列的历史事件中任选三个事件,确定一个主题,结合所学,进行历史解释。(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9.(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查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八股取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八股取士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考古发现战国时期时期多地出土了犁铧,反映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牛耕,而且不能看出推广到全国;
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牛耕最早出现在晋国和秦国;
D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强调经济基础促进了孔子思想的产生,属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唯物史观,与之相符合的是D;
AC错误,侧重于政治方面;
B错误,侧重于文化的统一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3.【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及西汉迁徙官吏及豪强富人是为了加强对这些人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A错误;
BC错误,材料措施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关中地区的中心地位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汉时期对豪强的迁徙是为了加强对其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4.【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远之而大”“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及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跳出家庭的局限,面向全国推行王道,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求,B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的更多的法家思想的影响,不是民本思想;
C错误,董仲舒的这些思想不是为了削弱伦理道德的影响,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倡导三纲五常,以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错误,材料无关“家国同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儒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代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
5.【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将国家控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农耕文明,促进其封建化进程,因此C正确;
A错误,材料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错误,租佃关系盛行是在宋代;
D错误,材料措施无关限制贵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的反映。
6.【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恒山悬空寺供奉了代表佛教、道教和儒学的三个人物,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A正确;
BC错误,儒学在魏晋时期虽然受到冲击,但仍然是正统;
D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统治者的政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促使三教合一趋势的出现。
7.【答案】B
【知识点】察举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唐以来设置了“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从多个方面考核人才,体现了选官标准的多样化,B正确;
A错误,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而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二者本质上存在差异;
C错误,材料中的科目设置比较宽泛,不能体现注重专业技能;
D错误,科举制确实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反映了选拔标准多样化。
8.【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分析可知:茶马古道便利了西南地区的交通,促进了这一地区商业的发展,B正确;
A错误,丝绸之路主要通往西域,茶马古道在西南地区,位置不同;
C错误,材料只能说明茶马古道促进西南地区商业发展,不能看出商贸重心的转移;
D错误,与少数民族侵扰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9.【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得出: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A正确;
B错误,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C错误,材料中“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强调伦理纲常;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程朱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
10.【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元朝在地方官员的设置中任命了蒙古人和色目人掌管地方,这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C正确;
A错误,材料无法看出冗官;
B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
D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在地方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实际掌权者,不能看出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地方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地方任命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实际掌权者,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11.【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明朝区分长工短工、忙工,且短工、忙工具有较高的地位,与民户相同,这就使得短工和忙工获得了人身自由,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契约意识成为社会共识;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变本加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律法区分长短工,并且短工获得了较大人身自由,社会地位提升,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
12.【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9世纪30、40年代开明官员热衷于放眼世界和研究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著书立说,这反映了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D正确;
A错误,材料无法看出西方思想广泛传播;
B错误,材料乜有反映出中西思想的融合;
C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中新思想的萌发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前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13.【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西方的机器使用情况在中国得到传播,体现了西方物质文明的渗透,有利于开启民智,故选择D;
A错误,机器普及说法过于绝对化;
材料只能看出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宣传,不能看出崇洋心态,故排除B;
中国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19世纪六十年代,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报刊的创办,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报刊中刊登机器插图,有利于西方技术的传播,开启民智。
14.【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1873-1893年中国进口税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且不断降低,而出口税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下降幅度有限,这有利于列强商品的倾销,挤占了民族工业的市场,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A正确;
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关税问题,无关贸易逆差;
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资本输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5.【答案】A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判断,这一阶段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因此这一阶段新式学堂的增长与清政府政策的鼓励相关,A正确;
BCD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末新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清末新政发生于1901年—1911年,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6.【答案】(1)特点:开发方式多样;政府主导;武装镇守与开发相结合;因俗而治。影响: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加强了汉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汉代甘肃地区经济的发展;过度的开发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沙漠化。
(2)史料:实物史料(遗址、遗迹、出土文物);汉代的文献史料。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得出:开发方式多样;根据“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得出:政府主导;根据“这里是防御匈奴的前线”及“古耕地、阡陌、渠道”得出:武装镇守与开发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甘肃的开发坚持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军事、政治、经济及生态环境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而《汉书·食货志》《汉书·地理志》属于文献史料。
故答案为:(1)特点:开发方式多样;政府主导;武装镇守与开发相结合;因俗而治。影响: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加强了汉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汉代甘肃地区经济的发展;过度的开发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沙漠化。
(2)史料:实物史料(遗址、遗迹、出土文物);汉代的文献史料。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对甘肃的开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7.【答案】(1)原因:巩固小农经济的需要;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社会上层和文人学士的推动;家训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2)影响: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有利于增加家族凝聚力;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稳定社会秩序;适应了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尊儒”得出: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根据“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信息可知: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根据“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得出:社会上层和文人学士的推动;根据材料二中 家训内容不断更新可从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角度进行回答。另外结合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可从巩固小农经济的需要角度进行回答。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风气及社会秩序、对经济发展及对儒学传播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原因:巩固小农经济的需要;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社会上层和文人学士的推动;家训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2)影响: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有利于增加家族凝聚力;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稳定社会秩序;适应了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传统家训盛行的原因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答案】主题:向西方学习。1842年《海国图志》、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1898年戊戌变法。解释: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近代中国,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内容涉及两条主线,一个是近代列强的不断侵华,一个是中国 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学生可从根据这两条主线选择事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例如:主题:向西方学习。1842年《海国图志》、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1898年戊戌变法。解释: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近代中国,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及中国救亡图存的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9.【答案】(1)特点:内容、格式固定;考试程序严密;强调考试纪律(体现公平、公正等原则);注重传承与创新。
(2)影响: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推动考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得出:内容、格式固定;根据“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等得出:强调考试纪律。根据“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得出:注重传承与创新;根据“会试”“殿试”等得出:考试程序严密;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分析。积极方面:可从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及考试制度自身完善角度分析。消极方面主要从禁锢思想,不利于科学创新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特点:内容、格式固定;考试程序严密;强调考试纪律(体现公平、公正等原则);注重传承与创新。
(2)影响: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推动考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一定思维难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