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三节的第二课时血 液 循 环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三节的第二课时血 液 循 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9-08 17: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血 液 循 环
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三节的第二课时
教学
构想
目标
分析
重点
难点
教学
策略
教学
过程
情景
创设

循环

循环
血液
循环
血压
脉搏
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
全章
复习
一、教学构想
1、新课标下的概念图教学
  教育要着眼于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将知识视觉化的概念图教学,可充分发展人的视觉空间智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造能力。
2、《血液循环》一课的追求目标
  
   “珍珠散落一地,急需一根线将之串成一串”,学生面对本章繁多的概念,通过概念图对概念加以整理、归类,从中洞悉概念之间的联系、感受生命的魅力,从而达成将知识内化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分析
1、知识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能力
  通过合作,尝试用概念图整理本章知识要点;培养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三、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1 重点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文字、插图、动画,找出关键概念,试着用概念图描述血液流经途径,通过游戏加以强化。
A 血液循环途径  
B 本章知识概念图 
          突破策略――先以表格、流程图等方式再现、整理本章重要概念,再用概念图梳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 难点
          突破策略――比较、分析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联系,归纳得出结论。
血液循环功能  
四、教、学策略
1 教学策略
--讨论。
以表格整理概念,再用概念图呈现概念,教师启发、通过小组讨论完成。
2 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编写各知识的概念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血液循环途径》
情景创设
输液时,药物需要流经哪些血液循环途径才能到达全身?
第一环节 体循环
观察:观察体循环动画。
阅读:教材42页,正文第二自然段
(一) 体循环途径概念图
填写:体循环的流程图
左心室
右心房
(二)体循环的物质变化
阅读:结合动画,读教材42页第三自然段
思考1
在体循环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情况如何?
讨论
3 右心房的血液流向何处?
1 右心房的血液是否直接流入左心室?
2 体循环是否是完整的循环?
第二环节 肺循环
阅读:教材42页,正文第四自然段
(一)肺循环途径概念图
观察:观察肺循环动画。
填写:肺循环的流程图
右心室
左心房
  分析展屏上显示的概念图(如右图2),假设是肺循环途径,说出H、I、J、K、L各代表肺循环途径中的什么结构?
尝试
(二)肺循环的物质变化
阅读:结合动画,读教材42页第五自然段
思考2
   图2中H、I、J、K、L内 各流动什么血液?
思考1
  在肺循环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情况如何?
第三环节 归纳血液循环途径、功能
思考
1,左心房的血液是否流向左心室?右心房的血液是否流向右心室?
2,体循环与肺循环是否连通在一起?
(一)归纳血液循环途径
讨论:血液循环途径的概念图如何?
血液循环=
体循环
+ 肺循环
2 体循环与肺循通过心脏连通,组成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
归纳总结:
1 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
(二)归纳血液循功能
思考:
2,血液循环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什么?
3,请在图4的概念图中的最底层两方框内填写出正确的概念。
1,输液时,药物需要流经哪些血液循环途径才能到达全身?
       第二课时
第四环节
(一)血液循环的外在表现--血压、脉搏
  
第五环节:全章复习
总图
组  成
功  能
血液循环
人体循环系统
1组成
1.1组成-血液
血液组成的相关统计表
特点 功能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含氧丰富,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呈鲜红色,这种血液称为动脉血
     血液含氧较少,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呈暗红色,这种血液称为静脉血
填写
血液
动脉血 
静脉血
1.11组成-血液-概念图
1.2组成-血管
血管种类 肺循环中血管 体循环中的血管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填写血管的统计表格
1.21组成-血管-概念图
1.3组成-心脏
根据心脏结构模式动画,填写下表
左上 左下 右上 右下
四腔
相连血管
2 血液循环
2.1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
2.12完整血液循环-概念图
六 教学反思
  1,本课概念图教学反思
⑴ 通过游戏方式强化血液循环途径,学生非 常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效果较好。
⑵  学生能熟练的运用表格整理、复习知识点。
⑶ 在编写概念图的过程中,三分之一的同学有困难,但经过小组合作,基本能完成相关概念图。
⑷ 概念图教学比较适合于复习课。
⑸  概念图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张扬个性,因为不同的人编写的概念图有较大差异,这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的、求同存异。
六 教学反思
  2,概念图教学模式初探
⑴ 给出概念图局部,让学生补充完整。
⑵ 给出完整的概念图,空出个别概念,让学生填空。
⑶  先通过表格初步整理概念,然后再编写概念图。
⑷  给出各种概念,然后再编写概念图。
⑸  给出总概念,然后编写相关知识的完整概念图。
六 教学反思
  概念图教学,在平时教学中都有广泛的运用。比如,通过概念图介绍全书、全章的知识框架,其思想源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3 运用概念图教学的心得体会
  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常常感觉教材缺少知识的系统性,但在使用了概念图教学策略后才明白,应用概念图方法引领学生去发掘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就可完善知识的系统性。
六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图的过程,就是大脑建立知识树的过程,就是将新知识迁移到原有知识树上的过程;同时,采用概念图学习策略,就是将学习内容视觉化,这符合人类思维的认知模式。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写、交流概念图的过程,能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六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概念图教学也并非万能的方法,在涉及生物实验操作,就面临一些难以用概念图表述的内容,比如显微镜的对光、调焦等操作规范,又比如光合作用的教学内容中实验繁多,概念图表述起来就冗繁复杂,难以显示其教学优势。
谢谢聆听,欢迎批评!
说课人: 于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