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人类由猿到人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
生产力迅速发展 从刀耕火种
到蒸汽轮机
人们常常思考
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
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一直以来
人们莫衷一是
没有答案
直到......
他们的出现!!!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
作者简介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全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德国人,世界著名思想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1848年9月26日,德国政府下令逮捕恩格斯。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写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文本内大事件补充 ①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1618年—1648年,欧洲发生了一场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国际性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由于战争造成的影响,在1648—1830年间,德国社会经济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②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革命战争,这里指指1792—1799年法国与欧洲一些君主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之间的战争。德国是这个反法联盟的成员国之一。拿破仑战争,指1799—1815年拿破仑统治下法国与反法联盟各国之间的战争。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
解 题
这是恩格斯1894 年1 月25日在伦敦给当时德国的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的一封回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一个偏正短语,"决定性基础"是中心语,"社会历史"是定语。标题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文体知识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要遵循以下要求: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最一般的是“此致”“敬礼”。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文章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4-6段):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关系互相作用,以及历史发展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第三部分(7-12段):点明当下的问题,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文本探究
1.作者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二是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①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②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③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④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3.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个问题。
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4.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什么?我们应如何理解?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
5.怎样理解“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人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
6.按照本文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其本质是什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必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至多也只能决定事物的局部特征。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服从于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性指的是经济的必然性,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运行的客观必然性。它表现为:经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尽管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出现,呈现出种种偶然因素,但这些偶然因素始终受着必然性的支配,表现在: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们的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反映客观经济必然性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这已为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
7.作者认为在德国,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很难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应该如何获得正确的途径?
恩格斯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论证思路
"结构"是指作者对文章材料组织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表现出来。分析出文章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就能知道文章的结构思路了。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 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或角度,可分为总分式结构和
破立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可分为总一分、总一分一总、分一总等几种结构方式。
引论∶经济关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本论∶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①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两个② 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问题
结论∶经济的决定作用(历史、德国)其他文章已经分析结束语∶书信格式,表现谦逊
采用了"总一分"式结构,文章开篇"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包含着作者的中心观点—一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之后阐述中间重点论述经济关系是上层建筑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最后指出正确理解的办法。
文章主旨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写作特色
①用词准确,言简意赅。
下面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
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明确∶
作者在表达时,说"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体现的是"我们的观点",意思严密,态度谦虚,内涵丰富。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
明确∶
"历史上所有"则包括全部,写出了结论的适应范围;"其他的""表面的"则进行了适当的修饰,使表达精辟透彻,言简意赅
②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
内容高度概括,如文章开头"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被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概括出"经济关系"的内容。
逻辑严密则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衔接上,使用了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直接引出下文。文中还运用了大
量的关联词语,使文章显得过渡自然,逻辑严密。
③举例论证,说理真实可信。文章通过多处举例,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事例来解说理论,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说服力。 在文中找出两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举拿破仑的例子
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 又是个偶然现象。从而揭示了英雄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
举古代奴隶制时代著名的罗马统帅凯撒和他的养子一一罗马帝国创始人奥古斯都,以及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证明他们都是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样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④理论结合实践,观点直击问题,具有针对性。文章不是一味的在摆理论,而是一边说理论,一边说实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如“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等。
扩展阅读
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辩证唯物史观充分体现在他的诗词中.《贺新郎·读史》这首气势磅薄、空前启后的读史词,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丰富的科学内容,为咏史诗词的推陈出新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全词上、下阕只有二十行,可是它却以形象思维的方法,生动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珍贵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篇章。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