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嫩芽(nèn) 调皮(tiào) 幼小(yòu) 并蒂(dì)
B.霎时(sà) 熬过(áo) 鱼塘(táng) 攲斜(qī)
C.蹲下(dūn) 背起(bèi) 强壮(qiáng) 菡萏(dàn)
D.水泡(pào) 拆散(chāi) 取决(jué) 匿笑(n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蔽 憔悴 沐浴 翻来复去
B.慈伶 流转 徘徊 倾盆瓢泼
C.蓬勃 漂落 庭院 水波粼粼
D.烦闷 姊妹 信服 喜出望外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只有把防控工作抓紧抓实,就能为经济社会秩序的全面恢复创造条件。(将“就”改为“才”)
B.他把自己的创意高高兴兴地拿出来分享,虽有受到“攻击”的心理准备,但更渴望赢得大家的赞赏。(将“高高兴兴地”调至“分享”前)
C.“二十四节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在“规律”后加上“的理念”)
D.我以前对开平碉楼不以为意,直到前些日子去实地参观,才明白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是先辈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讨生活的历史见证。(删去“实地”)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冬去春来,沟里慢慢长出一棵大梨树。
②不知什么时候,一只鸟飞来,衔着的一颗梨核,不小心滚落到沟里。
③随着人家越聚越多,这里便形成一片村落,人们很自然地就以沟名命名这个村子了。
④京东梨树沟,或许是燕山山脉从海底隆起时,在南麓不经意留下的一条沟谷。
⑤更不知什么时候,谁先走进沟里,就在树下住下来,随口就叫这条沟为“梨树沟”。
A.④②①⑤③
B.③②④⑤①
C.②⑤④①③
D.④③②⑤①
二、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5.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班级举办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无数文人墨客为歌颂友谊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句,请写下你最喜欢的两句。
(2)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统计图,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在学习生活中,不但有个别小团体存在,也有互相帮忙掩饰错误、哄瞒老师等现象存在。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现就“如何正确交友”的话题,在班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请你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和理由。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
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腕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急)
B.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C.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
3.语段甲中“俄而雪骤”中的“骤”字好在哪里?
4.语段甲中的谢道韫和语段乙中的黄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人民教育出版社)
【乙】桓玄问刘太常①曰:“我何如谢太傅②?”刘答曰:“公高大傅深。”又曰:“何如□舅子敬③?”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王羲之的外孙。历任尚书、太常卿。②谢太傅:谢安。③子敬:王献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
(2)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
(4)我何如谢太傅______________
2.【乙】文方框内应填入一个敬辞,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贤
B.家
C.惠
D.舍
3.按要求答题。
(1)用“/”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限划一处。
公高太傅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都很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8.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__________地说:“这下可好,你就
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千克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在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姓。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我女儿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姓,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
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和叮嘱,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
2.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体会下面语句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
母亲________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4.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四、默写题
9.古诗文默写。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夕阳西下,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诗人是多情的。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风中芦笛来抒发征人深深的乡愁;在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故园菊花的竞相绽放来传达对和平的渴望。
五、写作题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父母无私的养育,师长谆谆的教诲,朋友暖心的帮助,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学习积累的智慧,这些都是人生中最好的礼物。用心发现、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请以《最好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调”应读tiáo;B“霎”应读shà;C“背”应读bēi。
2.答案:D
解析:A“翻来复去”应为“翻来覆去”;B“慈伶”应为“慈怜”;C“漂落”应为“飘落”。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B.应把“高高兴兴地”调至“把自己的创意”前。
4.答案:A
解析:这是一段叙述性的文字,主要意思是村名“梨树沟”的由来。④介绍京东梨树沟的位置和由来,这是第一层意思;②①⑤具体讲述“梨树沟”得名的原因,这是第二层意思;③随着人们的聚集,这里便形成村落,“梨树沟”的名字由此而来。本段正确的思路:总的介绍“京东梨树沟”——具体讲述“梨树沟”得名的原因——人们聚集,村落形成。
5.答案:(1)示例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示例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大多是关于游戏战绩、幽默笑话、明星八卦和各类自拍的,而关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读书生活的信息很少。
(3)交友要有原则。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敢于对无原则的事情说“不”,这有利于自己和朋友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因此,要理智交友,不能好坏不分。
6.答案:1.D
2.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骤”字传神地表现出雪下得急,突出了雪景的非凡气势,为下文咏雪做了铺垫。
4.相同:都聪明机智。启示:人的思维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意近即可)
解析:1.趁、乘。
2.【附译文】
黄琬小时候很聪慧。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就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下诏问他太阳被遮了多少,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清楚。黄琬当时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剩下的太阳像月初的新月?”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黄琬)说的回答皇太后,(这之后黄琼)认为他(黄琬)十分特别,非常喜爱这个小孙子。
7.答案:1.(1)舍弃
(2)同“否”
(3)回头看
(4)比
2.A
3.(1)公高/太傅深。
(2)和我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4.元方针对这位友人对父亲的指责,从信和礼的角度直接驳斥,有理有据,逻辑性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巧用“楂、梨、橘、柚”的比喻(或类比),肯定了双方的优点,考虑问题周全,比较委婉。
解析:1.注意通假字“不”;对于课外词语“如”,可结合“我不如你”中的“如”进行揣摩。
2.子敬是刘瑾的舅舅,桓玄称对方的舅舅应该用敬辞——“贤”。
3.(1)“公高”与“太傅深”是并列关系,要在“高”后停顿。
(2)注意将关键词“期”“委”“去”等翻译到位。
【参考译文】
【乙】桓玄问刘瑾:“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答道:“您高远,太傅深沉。”桓玄又问:“我和贤舅子敬相比,怎么样?”刘瑾答道:“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
4.先分别概括陈元方和刘太常在文中是如何应对对方的,再指出他们言行之中所表现出的技巧、智慧。
8.答案:1.①能腌制腊肉、咸火腿;②善于侍弄菜园;③会做满满一桌菜;④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
2.“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3.(1)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的愧疚、悔恨之情。
(2)大喜过望(或:喜形于色);理由:母亲想儿孙们多佳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
4.【示例一】“人间亲情”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实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示例二】“人生感悟”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的故事,描述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人相处更融洽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梳理出关于母亲“能干”的几件事并概括出来即可。根据“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等句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能腌制腊肉、咸火腿。根据“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等句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善于侍弄菜园。根据“如今一烧大柴灶……咋回事”等句可以概括出第三件事:会做满满一桌菜。根据“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可以概括出第四件事: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
2.本题考查分析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插叙的答题提示,先找出文中插叙的句子,再结合文本分析插叙的作用即可。
3.(1)本题考查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知,因为疫情影响,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不得不留在母亲家,母亲不但要操持一大家人的吃喝,还要为儿孙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操心,想到母亲的辛劳,“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揪扯”一词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的愧疚、悔恨之情。
(2)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根据“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可知,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待在老家,家里“空旷而冷清”,所以母亲每年都希望儿孙们能够多陪陪她,但“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现在因为疫情,儿女们不得不多待上一段时间,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因此母亲的表现是大喜过望(喜形于色……)。
4.本题考查分析选材与主题的能力。结合文章大意,可以判断栏目是“人生感悟”或“人间亲情”。选择其中一个,围绕栏目名称和文章的选材、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9.答案:(1)百草丰茂
(2)断肠人在天涯
(3)峨眉山月半轮秋
(4)岐王宅里寻常见
(5)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10.答案:例文:
最好的礼物
我收到过许多礼物,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礼物却是一次经历。
我的生日临近了,爸爸说,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我好奇地问是什么,可爸爸却笑而不答。终于我的生日来临了,那天爸爸开车带我去奶奶家。奶奶家哪有什么好玩的?更别说是有意义的礼物了。我心里这样想着。
来到奶奶家,爸爸向爷爷借了一只小木船,说要带我去采藕,出于好奇,我便答应了。
我们来到河边,乘着小木船出发了。
一开始我觉得很新奇,可渐渐地便有些不耐烦了,因为要先用一根木棍把荷叶挑开,看有没有结藕,有的话再把藕捞上来,用剪刀剪断根,很是麻烦。
找了很久,我才找到一根藕,又费了好大力气才将那藕拖上来,最麻烦的是把藕剪下来,因为连着藕的那条根很粗,我的手又小,所以剪完那个藕后,我的手指酸痛酸痛的。
采了一根藕后,我便累得筋疲力尽,于是要求爸爸赶快上岸。
我飞快地跑回奶奶家,冲到房间,倒头就睡,实在是太累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被爸爸叫醒了,他手上捧着个精致的礼品盒,看样子是给我的礼物。爸爸说:“你劳动了,现在该是收获的时候了,这是给你的礼物。”说着爸爸把盒子递给了我。
我打开礼品盒,啊,里面是一个可爱的藕娃娃:纯白的藕上面被爸爸用各色的彩笔装扮成了一个有着灿烂笑容的藕娃娃。漂亮极了!
爸爸说:“这就是你刚刚采的藕,我只是稍稍装扮了一下。”“谢谢爸爸。你送我的礼物,我很喜欢。”我开心地对爸爸说。“其实,这是你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啊,这是属于你的劳动成果。”
我突然明白了,爸爸所说的有意义的礼物,其实就是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胜利果实。
虽然后来藕因为坏了被扔了,但那事那物我永远不会忘记,因为那是我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它是爸爸送给我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解析:写作指导: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礼物是一种表达内心的方法,重在心意,不同的礼物代表不同的含义。当然,礼物不一定非要是现实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对于礼物,很多人并不在乎其贵贱,他们看中的是礼物中所包含的情感。生活中,我们收到的礼物不少,哪一件礼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给你深刻的启迪,或鞭策你前行,或打动你的心扉。正确理解“最好”:不是外形的华丽、价值的不菲,而是意义的重大。选出有关礼物的值得一写的故事,交代礼物的由来,写清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着重关注礼物所承担的情感,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故事要有点儿曲折与波澜,情感要真挚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