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后,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新课导入
走近作者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初期
、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轲
子舆
亚圣
思想家
仁政
性善
教育家
儒家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
同情心、羞耻心、
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疏通文意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由浅人深,自然明晓
设喻
引出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厌恶,憎恨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所恶
甚于死(不义)
故不避患
辨
证
分
析
(正面)
舍生取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如,假使。
假
设
分
析
(反面)
所欲
莫甚于生
(最喜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
莫甚于死
(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舍义取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这种心。
丧失。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由是则生
由是避患
不用
不为
有甚于生者
有甚于死者
因
果
分
析
舍生取义
(原因)
(结果)
一箪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用作后缀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箪食
一豆羹
“呼尔”
“蹴尔”
不屑接受
羞恶
之心
舍生
取义
得——生
舍——死
正面举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侍奉。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同“欤”,语气词
同“辨”,辨别。
同“德”,感恩、感激。
有什么益处。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同“向”,先前、从前。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
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
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接受万钟
不受食羹
排比
对比
丧失本心
身外之物
关乎生死
保有本心
停止
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 舍生而取义
类比
正面
反面
正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患有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 → 何不用 → 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 → 何不为 → 有不为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勿失其本心
→
事实论证
反面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中让人们“失其本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 简要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有三点:一是功名利禄;二是物质享受;三是施舍恩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等方法。第一段用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先将现实情况与假设情况作对比,再将贤者与普通人作对比;第二段则用事实论证证明论点,先列举行乞的乞丐的正面事例,再列举一个人堕落的反面事例,证明了保持本心之不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研讨
3.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本文却提倡“舍生取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示例: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前者说的是权宜之计,退让是为了更有力的进取;后者则说的是人生的原则,所坚持的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 )
2. 妻妾之奉( )
3. 万钟于我何加焉( )
4. 不可以已乎( )
5. 贤者能勿丧耳( )
6. 不辩礼义而受之( )
7. 此之谓失其本心( )
停止,放弃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益处
侍奉
丧失
同“辨”,辨别
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当堂达标
(二)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 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 蹴尔而与之/相与步于中庭
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 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C.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颓然乎其间者
B
A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得患失
B.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 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
D. 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二者不可得兼/潭中鱼可百许头
B.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客之美我者
C. 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D.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
C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
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B.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C. 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两个例子,从正
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D. 孟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
时还要做到“舍生取义”。
C
6.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 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
合乎人性。
C. 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义”,
观点明确。
D. 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
人深思。
B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
应舍生取义。
B. 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了自己
的观点。
C. 纵使路途再漫长,屈原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他为了证明
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
“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 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
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舍生
取义”等。
A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_。
(2)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
(3)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
(5)《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无数仁人志士面对生死,做出的无悔选择。
(6)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之谓失其本心
行道之人弗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背诵默写
谢谢观赏!